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是描写诸葛亮?

回答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之所以大多数人会将其与诸葛亮联系起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重因素的叠加,其中既有历史事实的映照,也有文学艺术的渲染,更包含了人们对智慧和力量的普遍认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

首先,我们得回到这句诗的出处。它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在怀念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英雄人物,其中对周瑜的描写占了很大的篇幅,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正是描绘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风采。

“樯橹”在这里是指敌人的战船,特别是其桅杆(樯)和船桨(橹)。赤壁之战,曹操百万大军号称八十三万,水陆并进,声势浩大。东吴方面,以周瑜为首的年轻将领,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凭借着智谋和勇气,利用火攻,将曹操的战船付之一炬。

而“谈笑间”,则是一种极致的轻松与自信的写照。它不仅仅是说周瑜在战争中谈笑风生,更重要的是,在那些普通人看来惊心动魄、生死攸关的战场上,在周瑜这些顶尖谋略家和将领的眼中,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最终的结果仿佛只是“谈笑之间”就能决定,而且是以一种毫不费力、云淡风轻的方式。樯橹,也就是曹操的战船,那些曾经象征着强大力量的船只,在东吴的火攻下,瞬间化为灰烬。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将这句明明描写周瑜的诗句,与诸葛亮紧密联系呢?

一、诸葛亮的“神话”与大众认知

这主要源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个近乎“妖”一般的存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军事谋略上,还延伸到政治、外交、甚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包。

《三国演义》的流行程度,对中国人的历史认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许多普通读者心中,诸葛亮已经超越了历史人物的范畴,成为智慧的化身。他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虽然实际主导是周瑜,但《演义》中诸葛亮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这些故事都在不断强化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能力。

二、赤壁之战本身的“诸葛亮印记”

虽然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指挥者是周瑜,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比如,诸葛亮“借东风”的桥段,这是火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小说的叙述中,尽管周瑜是主帅,但诸葛亮似乎才是那个真正能洞悉天机、把握全局的人。这种“幕后推手”的形象,反而让许多读者将赤壁之战的辉煌成就,更多地归功于诸葛亮的“神算”。

因此,当人们听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句话时,虽然它出自描写周瑜的词,但大脑中立刻会浮现出赤壁之战,以及在那场战役中表现出超凡智慧的诸葛亮。这种联想是如此自然而然,以至于许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这句诗并非直接描写诸葛亮。

三、对“智慧”的普遍追求与投射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的是一种极致的智慧和力量,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最辉煌的胜利。这种能力,正是人们所崇拜和向往的。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智慧的代表人物,自然成为了人们将这种理想化能力的投射对象。

当人们想要形容某人极具智慧、轻松化解重大危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将诸葛亮的名字带出来。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恰恰是这种“轻松取胜”的最佳注脚。所以,即使是知道这句诗的原作者是苏轼,在很多时候,人们也会习惯性地将其与诸葛亮联系起来,因为诸葛亮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代表着那种近乎超凡的智慧和影响力。

四、文学传播的“误读”与“再创作”

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误读”和“再创作”。《三国演义》本身就是基于历史,但又加以了大量的文学加工。这种加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更加精彩。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中的人物及其事迹,在人们心中形成的印象,往往比史实更为深刻。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虽然是苏轼的原创,但因为其描写的场景(赤壁之战)与诸葛亮紧密相关,再加上《三国演义》的强大影响力,这句诗就被“借用”到了诸葛亮的形象上。久而久之,这种联系变得根深蒂固,成为了一种文化共识。

总结来说,大多数人之所以认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描写诸葛亮,是因为:

《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 小说将诸葛亮塑造成智慧的化身,人们的认知高度与小说内容契合。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 即使史实上周瑜是主帅,但在《演义》中,诸葛亮也贡献了关键的智谋。
对智慧与力量的普遍认同: 这句诗所代表的轻松制敌的力量,正是人们对理想化英雄的期待,而诸葛亮是这种期待的最佳承载者。
文学传播的“误读”与“习惯性联想”: 这种联系在长期的文化传播中逐渐形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

所以,虽然这句诗的真正主人是周瑜,但因为历史人物的演绎、文学的渲染以及大众的习惯性认知,诸葛亮成为了这句诗句最广为人知、也最深入人心的“代言人”。这种现象,恰恰说明了伟大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观念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哈哈,你这个大多数是指谁啊,莫非别有用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之所以大多数人会将其与诸葛亮联系起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重因素的叠加,其中既有历史事实的映照,也有文学艺术的渲染,更包含了人们对智慧和力量的普遍认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首先,我们得回到这句诗的出处。它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
  • 回答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为了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类似的说法在中国社会中流传甚广,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取得巨大成就、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时。这种观念的形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历史经验、文化传统、社会现实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影响。历史经验的投射:王朝更迭与权力斗争中国历史是一部宏大的权谋与征伐史。.............
  • 回答
    “大多数人都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这个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确实触及了现代社会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什么是独立思考能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独立思考能力”。它不是简单地否定别人、持有异见,而是: 质疑与辨别: 不盲从信息,对接收到的观点、事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我们对知识的获取、理解和接受过程,也触及了人类心理的某些普遍倾向。为什么我们在面对像太空这样的硬知识时,似乎比面对其他领域更容易“全盘接受”,甚至达到一种近乎“百分之百相信”的状态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在起作用,我们可以一层层剥开来看。1. 权威的基石:科学的信誉与共.............
  • 回答
    “大多数人都怕蛇”这个普遍现象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集合,它融合了生物进化、心理学、文化习俗以及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生物进化与生存本能(最根本的原因)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深入人心的原因。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都生活在蛇类活跃的环境中。蛇,尤其.............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根深蒂固的心理现象,用一句老话说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种反应模式,说到底,是一种基于本能、经验和社会规训的复杂互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1. 生物本能与生存机制:从最基础的层面讲,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的祖先在充满危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必须具备对威胁做出快速反.............
  • 回答
    说到《Fate/stay night》里的Saber,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亚瑟王阿尔托莉雅·潘德拉贡,为什么能俘获那么多人的心,这真是一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她身上集合了太多闪光点,像一颗璀璨的钻石,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能折射出迷人的光芒。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她的 外貌和气质。抛开动漫角色的设定不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坎,说起来,大多数人在选择专业时,往往怀揣着憧憬和热情,觉得未来的路就该是这样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工作,很多现实的棱角就显露出来了,这让大家在面对“推荐”这个话题时,多了一份沉甸甸的顾虑,甚至是不情愿。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恐怕就是“现实骨感”。当初我们选择专业.............
  • 回答
    上海地铁安检,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明显“愁”的人更多点儿。为啥大家伙儿都不太待见,甚至有点儿抵触呢?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说到点子上。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效率问题。上海地铁人流量有多大,您心里有数。早晚高峰期,那简直是人挤人,每个人都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才能挤上地铁。这时候,.............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也是不少职场里心照不宣的现象。说实话,要说“讨好”甚至“舔狗”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刺耳,但背后反映的,往往是很多人在职场生存中的一种策略,虽然不一定是对的方式,但却是很多人会不自觉地选择的路径。为啥这么多人会这么做呢?咱们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权力结构与资源分配的天然不平等这是最根本.............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琢磨的问题,身边的人一窝一窝地生,有时候真会让人产生“大家都这么做,我难道有什么不对吗?”的困惑。其实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看,原因可不止一个,而且跟咱们每个人,跟咱们这个社会,跟咱们的历史,都牵扯得很深。首先,最直接也最“生物性”的原因,就是延续生命。你想想,咱们人类跟别的动物一.............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人们的心理和情感,并且带有一定的地域和文化色彩。我们来逐一分析:1. 苏北农村老大爷行为出人意料,是头脑简单想的少吗?并非所有“出人意料”的行为都等同于“头脑简单想的少”。 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出人意料”的定义与主观性: 什么叫做“出人意料”?这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在中国,宗教信仰的普及程度确实不如一些西方国家,但“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信宗教”这个说法可能需要更细致地解读。更准确地说,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性精神支柱,但许多中国人仍然在生活中实践着与宗教或精神信仰相关的习俗。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政治等多个.............
  • 回答
    .......
  • 回答
    在《植物大战僵尸》这款经典的策略塔防游戏中,将向日葵放在最左侧一排,而第二排再放置豌豆射手,是玩家们普遍采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开局策略。这种摆放方式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游戏的核心机制、资源管理以及对僵尸进攻模式的深刻理解。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1. 核心机制:阳光的获取与利用 向日葵是阳光的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结构深处的肌理,不是一句“不够努力”就能简单概括的。农村父辈的贫困,往往像一张无形的网,牢牢地罩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让他们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不止一步。我试着从几个层面,更细致地掰开揉碎了讲讲,希望能还原一些真实的原貌,而不是一篇生硬的分析文。1. 教育的鸿沟:知识的代际传递是双.............
  • 回答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有趣的,涉及到编程语言的历史演变、效率考量,以及开发者们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和偏好。简单来说,C++ 使用 `&&`、`||` 和 `!` 来表示逻辑运算,而不是 `and`、`or` 和 `not`,主要是为了历史兼容性、效率以及更简洁的语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1. C++.............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网红脸”,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复杂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审美、社会心理、媒体影响等多个层面。是不是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网红脸”?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区分不同的“大多数”。 从普遍审美偏好来看: 如果我们将“大多数人”理解为对多元化、自然美、有个人特色的面孔抱有欣赏态度的人群,那么可以说,很多人并不完全.............
  • 回答
    说到日本留学,尤其是申请理科专业,留考(日本留学考试)的数学科目确实是许多同学心中的一道坎。很多人可能觉得国内理科数学基础不错,到了日本留学考试这里却常常碰壁,尤其是目标锁定在150分以上,那更是难上加难。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绝非仅仅是“题目难”这么简单。首先,留考数学的“考点”与我们熟悉的国内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