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会向别人推荐自己所学的专业呢?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坎,说起来,大多数人在选择专业时,往往怀揣着憧憬和热情,觉得未来的路就该是这样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工作,很多现实的棱角就显露出来了,这让大家在面对“推荐”这个话题时,多了一份沉甸甸的顾虑,甚至是不情愿。

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恐怕就是“现实骨感”。当初我们选择专业,很多时候是基于对学科本身的兴趣,或者是对未来某个职业的美好想象。比如,觉得学计算机将来能写很酷的代码,赚钱多;学医学就能救死扶伤,受人尊敬;学艺术就能创造美,表达自我。但是,现实往往是,即便你学了计算机,也不一定能进大厂,可能是在小公司做着枯燥的维护工作,加班是常态,薪资也并非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学医更是如此,漫长的学习过程、巨大的职业压力、医患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在学生时代难以完全体会的。学艺术的,更是要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不是所有艺术家的作品都能被市场接受,很多时候需要妥协或者另谋生路。

所以,当别人问起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这份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性价比”。如果学完之后,发现毕业即失业,或者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关联不大,甚至远不如其他非科班出身的人混得好,那自然是很难张开口去推荐的。尤其是当看到学弟学妹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却可能面临和自己一样的“坑”时,那种不忍心和“别重蹈覆辙”的心情,会让他们选择沉默,或者含糊其辞。

其次,“工作与学习的脱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基于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的,但实际工作需要的技能,可能更偏向于实践操作、项目经验、沟通协调能力,甚至是某些软件的熟练使用。大学四年学到的很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只占一小部分,甚至很多知识已经过时。你可能学了十年的古代史,结果上班后发现,只需要会用Excel做数据报表。这种巨大的落差,会让人觉得当初的选择“不值得”,也因此难以向别人推荐。你告诉别人“学xxx很棒”,但实际上他可能只需要大学本科甚至大专的学历,就能胜任大部分相关工作,而你花了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去钻研,却发现边际效应递减。

再者,“行业内的竞争激烈和内卷”也是让大家对自己的专业“闭口不谈”的重要原因。很多热门专业,之所以热门,就是因为就业前景好,但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人涌入这个行业,导致竞争异常激烈。如果你是这个行业的一员,你深知其中的辛苦和不确定性,你不会轻易把一个可能让你“痛苦”的机会推荐给别人。尤其是在一些高强度、高压力的行业,比如金融、互联网、法律等,即使薪资待遇尚可,但背后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巨大的,包括牺牲个人时间、健康,甚至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这种情况下,推荐就变成了一种“拉人下水”的嫌疑。

还有一种情况是,“个人成长轨迹和际遇不同”。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职业规划都不一样。可能你在某个专业里如鱼得水,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并且发展得不错。但你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具备同样的条件和机遇。有些专业对个人的天赋、性格、人脉资源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你自己是因为某种“巧合”或者“机缘巧合”才在这个专业里做得不错,而你无法复制这种“巧合”给别人,那自然不会轻易推荐。而且,有时候你觉得这份专业“还行”,但别人可能对此完全没有兴趣,或者根本不适合,强行推荐反而是一种伤害。

此外,“对专业“偏见”的形成”也会导致不推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形成对某些专业的刻板印象,或者是因为身边人的经历,逐渐积累了对这个专业的“负面观感”。比如,听到太多关于某个专业“就业难”、“工资低”、“工作辛苦”的说法,即使你个人经历并不全是如此,但这种普遍的负面声音,也会让你在被问到时,下意识地倾向于规避或者不积极推荐。

最后,还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当你认为自己在这个专业里付出了很多,但回报并没有达到预期,或者你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时,你会本能地不想让别人轻易获得你所“拥有”的,即使它并不那么闪耀。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有点像“我都不容易,你也不要轻易进来”的潜意识。

总而言之,大家不向别人推荐自己所学的专业,并非完全因为专业本身不好,而是基于对现实就业环境的认知、对工作与学习之间差距的理解、对行业内卷的感受、个人际遇的不同,以及一种更成熟、更谨慎的考量。在很多人看来,推荐一个专业,不只是介绍一门学科,更是间接地影响着别人的人生走向,这份责任太重,而现实的复杂性,又让他们难以给出一个简单而肯定的“好”字。所以,大多数时候,他们会选择保持沉默,或者用一句“挺有意思的,但你得自己好好研究研究”来搪塞过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拿我自己来说,「劝退」其实也是一种负责、热爱和自省:

因为负责,所以会对后来人如实相告:仅凭学习某个专业不能给自己拉上一张「安全网」,从此拿到通往殷实中产的通行卡。

在美国读法律,看上去很厉害,劳工部 2018 的数据表示律师中位数收入 12 万美金一年(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不到六万)。但其实下限也很低:

2016 年的时候,一所美国末流法学院的学生起诉了学校,理由学校虚报就业率,隐瞒了毕业生大量失业的情况。而这一「虚高」的就业率,不过也就 60%。(后来这名学生输掉了诉讼,不知道学校是否应该庆幸自己没教好。)

而在中国,真正能迈入「两万元俱乐部」的律所,也屈指可数,坊间甚至流传一个段子:请一个司机,需要一个月六千,但请一个通过了法考、有驾驶证的法学毕业生,只需要三千,这也是行业的现状。

因为了解这个专业的情况,看得到最糟糕的情况,所以对于前途心怀敬畏,这其实也是人生所需要的风险意识。

因为自己曾经通过热爱克服过学不下去的时刻,因此能够明白,不够笃信、不够坚定的人可能坚持不下来,需要对他人做足风险提示。

我自诩为 PhD 鼓励师,因为不止一位朋友曾经找我倾诉过学业的困难:感觉自己研究的方向没有意义,感觉自己太弱,而他们已经是清北本科,是中国学习能力最强的一群人。这并不是学霸的虚伪,做学问就是这样,钻之弥深,仰之弥高,自己战斗力提升了一点,boss 战的难度也在相应提升,总会有一个时刻怀念在新手村跟着善良的 npc 做教程任务的时刻。

在一番厮杀后,宝剑卷了刃,盔甲坑坑洼洼,身上带着伤,心里滴着血,想起新手村口的岔路,总会有埋怨,但更多的是骄傲:就凭你们,或许还撑不到现在呢。这也是不少劝退者的心态,失败而骄傲。

最后,因为知道自己走来的路每一步都充满偶然,有太多专业之外的因素,因此对于那些想靠某个专业来获得理想前途的后来人,更加要坦然分享,破除能靠某个专业改变命运的念头。

一帆风顺是一连串幸运缀成的小概率事件,选对专业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环。我很难告诉你,要去学金融,再去学法律,再去多接触下社交网络,然后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些东西都会串起来,给你带来回报。自己想想,都觉得有些将信将疑:一通瞎操作,怎么发展居然还不错?话到嘴边,还是变成了:哎呀,劝人学法千刀万剐啊。

谁又不是在一边劝退,一边告诉自己,不后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心坎,说起来,大多数人在选择专业时,往往怀揣着憧憬和热情,觉得未来的路就该是这样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工作,很多现实的棱角就显露出来了,这让大家在面对“推荐”这个话题时,多了一份沉甸甸的顾虑,甚至是不情愿。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恐怕就是“现实骨感”。当初我们选择专业.............
  •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一方面,我们从小就被灌输“数学有用”、“数学重要”的理念;另一方面,当我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会发现身边大多数人,即使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也几乎不会主动去“证明”他们使用的数学原理。这其中的原因,要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分析。1. “有用”与“证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了音乐圈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其实,并非说那些水平极高的作曲家和编曲人就完全“消失”在公众视野,很多时候,他们是以一种更“幕后”或者更“专业”的方式存在的。这里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说:1. 音乐产业的生态与分工: “台前”与“幕后”的分野: 流行音乐产业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了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人出国游英语普遍不错,但外国游客来中国很多不会中文”的情况。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普遍观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有英语不那么流畅的中国游客,也有中文说得溜溜的外国朋友。不过,从宏观趋势上讲.............
  • 回答
    上海地铁安检,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明显“愁”的人更多点儿。为啥大家伙儿都不太待见,甚至有点儿抵触呢?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说到点子上。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效率问题。上海地铁人流量有多大,您心里有数。早晚高峰期,那简直是人挤人,每个人都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才能挤上地铁。这时候,.............
  • 回答
    在中国,宗教信仰的普及程度确实不如一些西方国家,但“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信宗教”这个说法可能需要更细致地解读。更准确地说,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性精神支柱,但许多中国人仍然在生活中实践着与宗教或精神信仰相关的习俗。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政治等多个.............
  • 回答
    关于“网红脸”,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复杂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审美、社会心理、媒体影响等多个层面。是不是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网红脸”?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区分不同的“大多数”。 从普遍审美偏好来看: 如果我们将“大多数人”理解为对多元化、自然美、有个人特色的面孔抱有欣赏态度的人群,那么可以说,很多人并不完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琢磨的问题,身边的人一窝一窝地生,有时候真会让人产生“大家都这么做,我难道有什么不对吗?”的困惑。其实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看,原因可不止一个,而且跟咱们每个人,跟咱们这个社会,跟咱们的历史,都牵扯得很深。首先,最直接也最“生物性”的原因,就是延续生命。你想想,咱们人类跟别的动物一.............
  • 回答
    关于“大多数人是否都不喜欢开手动挡”这个问题,答案并不是绝对的“是”或“否”,而是“大多数人在当下倾向于不喜欢或更偏好自动挡”。这个趋势和原因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涉及驾驶体验、技术进步、社会文化以及个人偏好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原因: 为什么“大多数人”可能倾向于不喜欢开手动挡?1. .............
  • 回答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曾思考过的问题,也触及了人性中最深层的渴望和现实中最普遍的规律。为什么我们都想与众不同,但最终却大多融入了平凡的洪流?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内在的心态驱动,也有外在的环境塑造。首先,我们来聊聊 为什么大家都不想成为普通人。这背后隐藏着一种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 渴望独特性和价值感 的.............
  • 回答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有趣的,涉及到编程语言的历史演变、效率考量,以及开发者们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和偏好。简单来说,C++ 使用 `&&`、`||` 和 `!` 来表示逻辑运算,而不是 `and`、`or` 和 `not`,主要是为了历史兼容性、效率以及更简洁的语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1. C++.............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就是为什么有一部分人会对解放军的军歌产生“缺乏战斗情绪”、“旋律不符大众口味”的主观感受。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时代背景的变迁,也有大众审美习惯的演化,更夹杂着情感认同和文化传播的差异。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得承认,很多大家熟知的解放军军歌确实是诞生在特定历史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在感情中都会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你问“为什么不能有两个好看的人在一起呢?”,这其实是一种对普遍情况的观察,但并不代表是绝对的真理。很多时候,大家看到的“大多数”其实是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偏差,或者说,我们的大脑更容易记住那些对比鲜明的例子。咱们一点点来聊聊,为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生命演化中一个相当核心的结构分布问题。为什么我们(以及绝大多数动物)的大脑都安家落户在头颅里,而不是像心脏一样待在胸腔?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紧密联系的演化压力和生物学考量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大脑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总指挥部”,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身体各处的.............
  • 回答
    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缩写,它们就像日常沟通中的暗语,高效便捷。然而,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缩写,其全称却鲜为人知,甚至可能让你大跌眼镜。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那些“藏得很深”的常见英文缩写,看看它们到底姓甚名谁。1. ASAP 你可能知道: 尽快,越快越好 你可能不知道的全称: As Soon As .............
  • 回答
    我明白你想深入探讨“立志”这一概念在古代和现代的巨大差异,并希望了解为什么它曾被视为“人生第一等大事”,而现在许多人似乎对此感到陌生。我会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贴近人情的方式来阐述,避免AI生成的刻板感。古人为何将“立志”奉为“人生第一等大事”?在古代,尤其是我们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立志”被赋.............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确实,在那些堵得水泄不通、车流像蜗牛一样爬行的时候,前面那辆车哪怕慢得让你心痒痒,但你想想,超过去又能快多少?可能就领先前面那辆车一两秒,然后又赶紧挤到下一个车道去,没准儿还正好碰到前面又是个慢车,或者前面车道也堵得厉害,结果一番折腾,时间上可能真的没省多少,甚至因为变道操作.............
  • 回答
    HiFi 圈的“云大佬”现象,说起来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你说的没错,有时候感觉这里的“指点江山”派确实是硝烟弥漫。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得理解一下 HiFi 这个圈子的核心是什么。HiFi 简单来说,就是追求“高保真”的音乐播放体验。这意味着大家不只是听歌,.............
  • 回答
    要说电钢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码钢琴)和原声钢琴之间有没有天大的差别,这事儿得分两头看,不能一概而论。确实,很多人会觉得电钢琴“不好”,但这背后也有不少原因,而且有些原因随着技术进步,已经没那么明显了。首先,咱们得承认,原声钢琴能带给人的那种“灵魂”和“触感”,是电钢琴目前为止还很难完全复制的。原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