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不顾劝告作死,冒雪上山死在冈仁波齐转山路游客?

回答
这是一起令人痛心和警示的事件。对于不顾劝告,冒雪上山并在冈仁波齐转山路上不幸遇难的游客,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看待。这不仅仅是一次意外事故,更是对生命、对敬畏自然、对旅行安全以及对个人责任的多重拷问。

一、 事件的残酷性与悲剧性:

生命脆弱与自然伟力: 冈仁波齐,被誉为神山,其自然环境的艰苦和变幻莫测是众所周知的。即使在最好的天气条件下,转山也需要充分的准备和体力。而此次事件发生在恶劣的暴风雪天气,这无疑是将生命置于了极其危险的境地。生命的脆弱在自然的伟力面前显得尤为渺小,尤其是在极端环境下。
未竟的旅程与永远的遗憾: 对于遇难者而言,他们踏上的是一次充满信仰和探索的旅程,却未能完成,最终将生命永远留在了途中。这对于他们自己、对于家人朋友来说,都是无法弥补的巨大悲痛和遗憾。

二、 行为背后的原因探究(为何会“作死”?):

“不顾劝告”是事件中最令人费解和痛惜的一点。这背后可能存在多种复杂的原因:

对风险认知不足或低估:
信息不对称/选择性接收: 游客可能没有充分了解到冈仁波齐地区真实的天气情况和路况危险,或者对官方的劝告和提示持怀疑或轻视态度。网络上的信息可能过滤了最坏的情况,或者他们只看到了别人的成功经验而忽略了潜在风险。
冒险心理/“我能行”心态: 有些人天生具有冒险精神,喜欢挑战极限。他们可能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好、经验丰富,能够克服困难,低估了突发恶劣天气的致命性。
被“网红”或“挑战”文化影响: 在某些社交媒体平台上,存在着一些挑战极限、打卡探险的内容,这可能无形中影响了部分游客的价值观,让他们将危险行为视为一种“酷”或“有意义”的经历。
对自然和当地文化的敬畏感缺失:
将神山当作普通景点: 冈仁波齐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许多人心中的圣地,转山是一种精神上的朝圣过程。如果游客只是将其视为一个可以征服的地理目标,缺乏对神山及其文化信仰的敬畏,就可能更容易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忽视当地人的经验和建议: 当地居民和经验丰富的向导对冈仁波齐的天气和路况有着最直观的了解。不听从他们的劝告,是对他们经验和当地规则的漠视,也是对自身安全的轻率。
冲动消费/“不能白来”心态:
付出了高昂的旅行成本: 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冈仁波齐,付出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一旦遇到天气变化,可能会产生“不能白来”、“一定要完成”的冲动心理,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不愿放弃。
同伴压力或群体效应: 如果是结伴同行,可能存在群体间的互相影响,为了不扫大家的兴或者证明自己的勇气,也可能跟随群体做出冒险行为。
对生命的价值判断偏差:
对风险与收益的错误评估: 在那一刻,他们可能错误地认为完成转山带来的“成就感”或“意义”大于冒着生命危险的潜在代价。

三、 社会层面的反思与责任:

这起事件也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反思:

旅游安全预警和执行机制的有效性:
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广度: 是否有更及时、更广泛的预警机制,确保所有可能进入危险区域的游客都能收到信息?
“劝告”的法律和操作层面的强制性: 在极端天气下,仅仅“劝告”是否足够?在一些高风险区域,是否需要更强力的措施,如临时关闭、强制劝返等?这需要平衡旅行自由和生命安全。
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到每一个准备进山的人手中,尤其是在信号不好的地区?
旅游行业和平台的责任:
旅游产品设计和宣传: 旅行社和平台在设计产品和宣传时,是否充分强调了风险和准备要求?是否过度美化了旅行的难度和危险性?
导游和领队的职责: 如果有导游或领队,他们是否尽到了最大努力去劝阻和保护游客?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责任心是否到位?
媒体和公众舆论的导向:
“探险”的边界: 媒体在报道探险类内容时,是否需要更加审慎,避免过度渲染冒险行为,而忽视安全提示?
公众对风险的认知教育: 是否需要加强公众对于户外探险潜在风险的教育?
个体责任的强调:
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 最终,生命安全是自己的第一责任。游客需要具备基本的风险评估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应将自己的生命安全完全寄托在他人或外部环境的保障上。
理性消费和理性旅行: 旅行应该是为了体验和享受,而不是拿生命去冒险。

四、 如何看待“作死”这个词:

“作死”是一个带有强烈主观评判的词语,它表达了对行为者不理智、不顾后果、主动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的强烈不满和惋惜。在看待这起事件时,我们可以用“作死”来形容行为本身,但更重要的是深入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将遇难者标签化。我们应该理解,大多数人并非真的想死,而是因为种种原因,在特定情境下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总结:

这起事件是一个极其悲惨的案例,它用生命代价警示我们:

1. 自然面前,敬畏是第一位的。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我们都应该保持对自然规律和极端天气的敬畏之心。
2. 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永远是旅行的基石。 不要让一时的冲动、所谓的“挑战”或“不甘心”毁掉宝贵的生命。
3. 信息和经验是宝贵的财富。 在面对未知和风险时,要充分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当地的经验。
4. 我们都需要为提高旅行安全付出努力。 从个人到旅游行业,再到社会管理层面,都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

愿遇难者安息,也愿这起悲剧能唤醒更多人对生命安全和敬畏自然的深刻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友情提醒,在察哈尔省如果夏末在山区里被暴雨浇了或者在草原上先被暴雨浇了然后被狂风吹了而且没有任何户外生存经验而被迫过夜的话也是有生命危险的,普通人穿普通夏装基本上雨浇十分钟再被草原的风吹十分钟立刻就寒颤停不下来了。而冬天上了张北如果装备不好的话在野外过夜冻死人分分钟的事情。保定和张家口距离也就200千米,冀中南的农村平房都是平顶,察哈尔的都是尖顶瓦房,这气候差异之大还需要说?

就我在察哈尔省探亲和在毛国生活的一手体验来看,1941年德军在莫斯科以西遇到的大风雪也不过就是张北水平而已,离朝鲜力量或者西伯利亚力量还远着呢。

这是以气候适宜人类居住、开发程度在世界上都排得上号的的河北省,离了现代文明的庇护死人都是分分钟的,更别说去青海西藏了。

user avatar

民警辅警等救援人员的命就不是命吗?

强烈建议以后不听劝告去这种危险地方玩的人,出发之前先强制去签一份自愿放弃救援书,并且当场扔掉手里所有的电台求助功能用具,而且还要每人缴纳10万块钱的救援感谢金,以防万一遇到事又想活了,给那些搜救人员一点补偿感谢,毕竟人家一条命也是命啊,一家老小还等着人回家呢

user avatar

该。

user avatar

建议对组织者进行刑事立案,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刑拘。否则制止不了这种邪风。

user avatar

海拔5000多,零下20多度,大雪及膝,陌生环境,还要去高强体力活动。咋想的?

我就一普通观光客,不过也去过高原,遇见过大雪和低温,当然是分开遇见的。

平原地区的人,海拔2000以上,敏感的人就有轻度反应;3000以上,超过一半人都有反应,我主要是肌肉酸痛,剧烈运动会有点晕;4000以上,除个别人外都会高反,有朋友说都感觉不到自己在走,好像在飘;4600以上,有团友已经不行了,抱着氧气瓶还是小脸煞白,呕吐,赶紧下撤。5000,抱歉没去过。

零下20多度,穿着最厚的衣服从室内来到室外,头30分钟还行。后面就是冷,主要是手冷脚冷,脸都冻麻木了,感觉说话不利索。

大雪及膝的环境下走路,体力消耗是平时的几倍,而且根本看不到路况,陌生环境那基本要掉坑。

这几个条件凑一起还要去转什么山,不就是找死?

user avatar

户外运动很好

但很多户外运动者安全意识 社会责任感淡薄

片面强调自己的“勇敢精神”

对救援者的努力与伤亡毫无感激

对自身为社会造成的麻烦毫无愧疚

比如下面这位

出了问题

非但不能从中吸取教训 及时反省

反而偏激地把大家的批评歪曲为网暴


正是由于户外运动的危险性

救援人员伤亡频发

救援费用动辄数十万

对社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与扰动

这些都说明国家急需对户外运动立法规范


1

建立严格的准入资格考试制度

对户外区域严格分级

低风险区域可以对大多数人开放

高风险区域必须持高阶资格证书方可入内

低资格人士禁入高危险区域

违者降级 罚款 拘留 自己支付产生的救援费用


2

建立户外运动者强制保险制度

保险费要高一些 保额要低一些

还要设置赔付上限

比如保险只覆盖20万以下的救援行动

超过20万的全额自付


3

户外运动者还要缴纳一笔救援者安全基金

每资格审查时先缴纳一定的基础额度

比如3000-5000(随年龄递增)

在进入一些高风险 高救援成本区域时

要先缴纳2万-5万不等的安全保障金

user avatar

0211更新:鉴于低质量评论开始多起来,我开启了评论筛选。对其中一些有价值有代表性的疑问和评论,我会回复,其余的就黑着吧。知乎愿意好好说话讨论问题的人,和认真阅读回答理解答主意思的人,都越来越少了……

-------------------更新的分割线----------------------

回答有点儿长,但基本都是干货,请务必看完。

作为一个因为工作转过四次山的人,来说说这些人的无知吧。

有句话叫做“欺山莫欺水”,这句话实在太误导公众,太藐视高海拔对人的凶险程度了,以至于真的能害死人。看到这些人通过这样的方式集结并一起来到冈仁波齐,我挺无语的。

先通过我的经历,说说我对转山,对冈仁波齐的了解吧!

因为工作原因,2012-2015年间,我转了4次山,3次是两天转完,一次是一天转完。大概描述一下,这段转山路全长大概52公里,即使是在平原,走52公里对很多人也是非常大的挑战,更何况,这段转山路,是在高原,海拔从4700的塔尔钦小镇起,最高点在卓玛拉山口(大圈)的5630米,对于两天转山的人来说,第二天的行程特别是卓玛拉山口上下,是炼狱一般的存在。关于转山的艰难,我在这个回答里写过,有空可以去看看:

以往每年转山我都会看到很多印度人尼泊尔人骑着马混杂在徒步的中国人中间转山,也听过很多补给点的战士们描述每年发生的死亡事故的各种死法,包括从山口下来的陡峭山路马失前蹄,马站起来了人滚下去的;包括转山期间发生高反一路流着鼻血大步流星走到倒下的……对于有着虔诚信仰的人来说,能死在冈仁波齐的转山路上,是他们的福报,但我们普通人呢?相信没人想要以这种方式得到“福报”。

现在来说说这些人无知的点吧。

第一,时间选择错误

每年转山的时间,8-9月都是不错的选择,9月之后风雨雪的概率大增,相应的,转山难度增大。不是说冬天、下雪不能转山,前提是你是经验丰富的老驴和体能超卓的强驴,且装备、保障齐全,这样的条件下,当作一次挑战未尝不可。可我看这些人的集结方式,这里面就不可能有强驴更不会有老驴,如果再有个缺乏锻炼的女性,完菜。后来看了报道,活着的是两女一男,全中。

看看我转山的9月初,天气看起来还不错吧?依然随时可能遇到降雪,我就转过4次,遇到两次降雪。

我转山时候的山路,2014年9月

可以看到,即使是好天气,山路依然崎岖不平,且布满大石头,而这些前进路上的大石头,在积雪掩盖下会成为一个个路障。

卓玛拉山口下降途中看到的冰河,2014年9月

这样的冰河,除了难走以外,更有可能有冰窟窿,下面是冰冷的溪水,而冬天的寒冷,是能要人命的。

卓玛拉山口下来遇到的小溪,冬天会成为陷阱。2014年9月
我熟悉的转山路冬天的样子,注意过膝的积雪

这是救援时的照片,可以看到积雪已经到了腰,这样的深度,别说转山,平原平路行走都会非常吃力,更何况在高原。所以,冬季转山,实在是作死。当事人也发了笔记:

转山人员发的笔记,是真的作死……

结果,一语成谶……

第二,对自己能力的过高估计以及对高海拔徒步风险的轻视

对,就是我说的“欺山莫欺水”这事儿,他们在用自己并不丰富的人生经验“欺山”,那么山就会结结实实地教训他们。

我们每年转山,都是组织一批人,先在拉萨进行适应性训练,然后从拉萨出发开车一路到阿里,途中经停拉孜和萨嘎,住宿两晚,第三天到达塔尔钦以适应总共1000多米的海拔升高,到达阿里再适应一天之后再进行转山。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人出现问题而被送回平原,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高反、肠胃不适、体能问题等等。可是看看这五个人呢?两天狂奔1200公里(拉萨到塔尔钦的距离1260公里,我来回开了不止10次),有没有准备,有没有适应,你猜?

第三,物资准备太差太差

这几个人都是户外群的,相信也不会被一两张转山美图给忽悠,忽略了必要的安全,但显然,他们对“准备”二字缺乏足够的认识。

我每次转山,除了我和对象自己转那次之外,每次都有保障团队,包括高山向导、队医有时候还有背夫跟着,即使是我们俩自己转山那次,我们也是轻装上阵,背包里带了足够的巧克力、能量棒、净水药片、能量饮料、内外用药品等等我们能准备的东西,特别是食物。可看到报导里说,他们没有能量补给,说明他们根本没有充足的食物储备,遇到问题就是大问题。事件结果说明了一切。

说完了几个人的无知,再来说说救援有多难。

当年,我们在做相关培训的时候,都提到过一点——在高原,请你自保,不要指望别人能来救你。其实几乎每一条户外的“规矩”或者经验,都是用人命换来的,关于这一点,相信很多看过珠峰遗体及相关故事的,都能明白——你不救,一条尸体;救,两条尸体。

很极端,很残酷吧?但,这就是现实。在转山旺季,其实冈仁波齐并不存在这样的取舍问题,毕竟天气好,转山的人也非常多,沿途10几个补给点,总能遇到热心的藏民,资深的驴友,能帮助你的解放军叔叔出现。

不妨看一下转山草图,蓝色线的部分。请注意,即使是在夏季,也只有从塔尔钦向两侧延申的7+4公里是可以行车的路线,剩下的部分,只能徒步+牦牛或者马。当年转山团队里一个有钱的姐姐在祖楚寺和补给点之间实在走不动,挥舞着手里的一大把红票子,想让人帮忙把她带回塔尔钦,然而根本没有任何车可以带她。说难听点儿,你出了什么意外那就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箭头所指红圈是遇难者叶某所在处,椭圆区域是遇难者徐某和其他人所在区域

可这五个人是在什么条件下遇险?冬天,大雪过膝,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开展救援……根据报道,当地共118人参与了搜寻救援工作,这么多人,分两批走不同的线路才遇到遇险者,而且遇到的时候,两人已经死亡(而不是很多报道说的救援途中死亡)。在这里,我想给这118人一个大大的赞,他们也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甚至是生命危险参与救援的,唯一给他们底气的就是大家大多是当地人,都了解高海拔救援的凶险,可以提早做准备。他们是勇敢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怕但也要逆行上的责任。必须为他们的勇气点赞!

整个事件中,关于发现死者的地方,我是有一些困惑的。我大致分析了一下,不知道对不对。

报道中提到2月2日当天开始转山,并到达止热寺,晚上8点发出救援信息的时候,到底谁在卓玛拉山口,谁在山下?如果是从卓玛拉山口顺时针顺着转山方向下山,会有一段非常陡峭难行的下坡路,在积雪过膝的条件下几乎难以安全下到后面的缓坡路,所以,我分析可能是死者叶某觉得原线路难度太大,打算走一条相对安全的路,就是从原路经色雄天葬台、止热寺返回塔尔钦镇(这段路相对较短也平缓),所以脱离了大部队单独行动,然后……我不知道ta为什么自己选择原路返回,但不管怎样,我始终不相信这种临时组织起来的户外团队彼此之间能有非常强的责任心彼此照顾,特别是在牵涉到生死抉择的时候,一个好的旅伴,一定不是随意找来的,一定是可以玩儿一辈子甚至是可以托付的人。

遇难者徐某被发现的现场

报道中另一队人是在“另一个方向”被发现的,也就是卓玛拉山口顺向走向终点的区域(上图红色大椭圆区间),遇到救援队的时候其中一人已经死亡……我猜想大概率是从卓玛拉山口到慈悲湖那一段短短的陡峭山路耗尽了他们的体能,又没有足够的给养,而造成后面虽然到了平缓路段,但是只能面对失温、等待死亡的可怕境地,像极了甘肃白银马拉松那16个死者最后的时刻。

关于这个事情的后续,不得不吐槽一下一些当事人的思维。户外旅行,特别是这种松散组织起来的团体,自担风险早已成为一种共识,然而看看这次事件之后各路人马的反应,实在是令人不齿。有死伤者家属事发之后已经开始准备“追责”了,我特想问一句,追谁的责?承认自己家人有责任,自己家人作了大死,承认这一点,很难,但这就是一个事实,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应该承担的后果(包括死亡),让这个社会在规则内正常运行,是每个成年人应尽的义务不是吗?为此网暴活下来的几个人,于心何忍?!

最后,慨叹一下网上看到的水平很低的喷子的留言,无外乎就是什么“不作死就不会死”“活着的谁把救援费结一下”“谁叫他们到处跑,活该”之类的低质量人类发出的声音,我相信以所谓高质量用户著称的知乎,这样的声音一点都不会少。

最近几年,这样的声音出现得越来越多,在这些“人”看来,生活就只有眼前的苟且,所有的诗和远方都是不必要的,都是作死,都是自找麻烦或者给别人添麻烦……户外运动是一项非常健康非常好的活动,越多人参与,就会有越多人体验到它的美好。然而,长期以来的所谓安全宣教,让我们这十几年来越来越变得谨小慎微,不敢冒险甚至耻于冒险。这不是人类该有的样子,没有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人类至今可能还在住山洞穿兽皮,希望那些发出上述声音的,有机会从你们头顶那片圆圆小小的天爬出来,看看外面的精彩,感受一下世界的大不同。

我反对不尊重自然不尊重客观的冒险,比如这次遇险的5个人,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错误而否定一个行为,更何况,他们已经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代价中吸取教训,才是活下来的人最应该做的。

user avatar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

这也算是进化的一种自然选择吧……

作死的,就淘汰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