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回答
张载的这四句话,简练却意蕴深厚,是中国儒家思想中“士人精神”的集中体现。要理解它,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感受其中蕴含的磅礴生命力与历史使命感。

一、“为天地立心”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抽象,但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

“心”是什么? 在这里,“心”并非指我们个体的情感跳动,而是更接近一种“精神内核”、“精神主宰”、“价值本源”。它是支撑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道理,是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的内在根据。

“立”什么? “立”是竖立、建立、确立。那么,“为天地立心”,就是说,我们要去发现、确立、并体现天地运行的那个最根本的、最内在的“心”。

那么,天地有“心”吗?这涉及到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的理解。儒家认为,天地并非是冷冰冰的、无意义的存在。天地是有“道”的,这个“道”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是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内在动力。而张载所说的“心”,就是对这个“道”的体悟和把握。

“为天地立心”,就是要:

1. 体悟宇宙的本源与秩序: 哲人(士人)通过读书、思考、实践,去体悟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理解宇宙的根本道理,发现那个隐藏在万物背后的、驱动一切的“道”。这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是摆脱个体局限,进入宇宙宏观视野的努力。
2. 彰显天地的德性: 天地有其自然的德性,例如生生不息、昼夜更替、四季轮回,这些都是“道”的表现。而“为天地立心”,就是要把这种天地的德性,在人的生命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人要效法天地,做一个有生生之德、有秩序感、有自然之气的生命。
3. 承担宇宙的责任: 这句话更深一层,是将“立心”的任务交给了人。人作为“万物之灵”,被赋予了反思和认识宇宙的能力。因此,人不仅仅是天地运行的被动参与者,更是天地“心”的自觉彰显者和守护者。当天地失去了“心”,或者说“道”被蒙蔽了,就需要有人站出来,去重新发现、确立和阐释这个“心”,让天地回归其本然的秩序和生机。

想象一下,如果天地万物都依照着一个深沉、有力的“心”在运作,而这个“心”又暗含着生生不息、公正无私的德性,那么人的责任,就是去理解并活出这个“心”,让自己的生命成为天地“心”在人间的投影。

二、“为生民立命”

这一句,是“为天地立心”的必然延伸和实践。

“生民”是谁? 就是我们活生生的人民,是社会大众。
“立命”是什么? “命”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生命的出路、存在的意义、人生的归宿,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命运。

“为生民立命”,就是说,作为有良知的士人,我们不仅要理解天地的道理,更要将这份理解落实在对人民的关怀上,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找到一条光明大道,确立一种安身立命的根本。

这具体体现在:

1. 为人民谋幸福: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是爱人。为天地立心,最终是为了“爱民”。当士人体悟到天地的生生之德,就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份生机和关怀,施加到身边的百姓身上。这意味着要关注人民的衣食住行,要关心他们的疾苦,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获得幸福的社会环境。
2. 为人民指明方向: “立命”也意味着为人民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当社会出现迷茫、混乱、道德滑坡时,士人就要站出来,用他们的学问和德行,引领人民走出困境,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种精神的启蒙和塑造,是让人民明白自己是谁,为何而活,应该走向何方。
3. 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 “立命”也包含了对社会制度和政治格局的关注。一个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需要有合理的制度来保障。士人要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通过制定良法、施行善政,为人民建立一个稳定、公平、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简单来说,“为生民立命”就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担当。士人将自己视为人民的“精神舵手”和“福祉保障者”,他们的学问和行动,都围绕着如何让人民活得更好,活得更有尊严,活得更有希望。

三、“为往圣继绝学”

这句话,将张载的精神视野拉回了历史长河。

“往圣”是谁? 指的是古代的圣贤,特别是儒家的先哲,如孔子、孟子等。
“绝学”是什么? “绝”有断绝、失传的意思,“学”指学问、道统。所以,“绝学”就是指那些曾经存在,但可能因为时代变迁、战乱、或者认知局限而濒临失传的宝贵学问、思想、和道德精神。

“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说,士人肩负着继承和发扬先圣先贤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的责任。

1. 传承先圣的智慧: 圣贤的学问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经过千锤百炼、对宇宙人生深刻洞察的结晶。这些智慧是对“天地之心”和“生民之命”的深刻阐释。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智慧可能会被误解、被遗忘,甚至被歪曲。士人要潜心研究,真正领会其精髓,将其传承下来。
2. 在传承中发展创新: “继”不仅仅是照搬,更重要的是在理解和吸收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阐释”和“创新”。过去的智慧需要与当下的现实相结合,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士人要用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去“活化”这些“绝学”,使其能够继续指导和启发后人。
3. 对抗文化断裂: 历史的进程中,文化常常会经历断裂。如果重要的思想和精神传统被遗忘,那么整个民族的精神根基就会动摇。士人站出来“继绝学”,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守护者,是为了确保民族精神的连续性,避免精神上的“失忆”。

这句话,反映了儒家对历史的尊重,对先哲的敬仰,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它强调的是一种“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感,士人不仅仅是活在当下,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四、“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张载“四为”思想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最宏大的抱负。

“万世” 指的是千秋万代,永恒的未来。
“太平” 指的是和平、安定、繁荣、和谐的社会状态。

“为万世开太平”,是将前三者连接起来,最终指向一个崇高的社会理想。

1. 实现长久和平与繁荣: “太平”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愿望。它不仅指没有战争、冲突,更指社会成员都能安居乐业,经济繁荣,道德高尚,政治清明。
2. 太平的基础是“天地之心”和“生民之命”: 当人们真正理解了天地运行的规律,并将其体现在对人民的关怀中,为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找到了根本,那么社会自然会走向稳定和繁荣。一个符合“道”的社会,才能实现长久的“太平”。
3. 太平需要“绝学”的支撑: 历史经验证明,只有依靠圣贤智慧的指引,遵循符合人性的道德原则,才能建立和维护长久的太平。如果失去了道德根基和精神指引,再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难以带来真正的长久太平。
4. 这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工程: “开太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努力、不断完善的进程。张载的这句话,是一种对未来的承诺,一种永不放弃的追求。

“为万世开太平”,是一种“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人文关怀。它超越了个人的得失,将个人的生命价值与整个人类社会的福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总结起来,张载这四句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为天地立心” 是形而上的认知,是理解宇宙的本体和规律。
“为生民立命” 是人伦的实践,是将对宇宙的理解转化为对人民的关怀和责任。
“为往圣继绝学” 是历史的担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使命。
“为万世开太平” 是理想的追求,是将以上三者融汇贯通,最终指向一个和平、繁荣、和谐的永恒社会。

这四句话,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人)的一种自觉的精神定位和人生宣言。它要求士人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学问和修养,更要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更广阔的天地、更深沉的社会、更悠久的历史和更美好的未来。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功名利禄的大德精神,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理解了这四句话,也就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风骨与追求,他们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的教书匠,更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民族精神的脊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空洞的口号而已,这种口号我一天能编100句不带重样的。

user avatar

很奇怪,这“振聋发聩”的四句话,初读就让我感觉十分不适,或许我是又聋又聩的太厉害了吧。

首先,第一印象就是话说得很大,很满,然而却脱离现实,从未提及有实现的途径。张载是北宋人,其上一千年,其下一千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践儒家思想。然而在历史中却读不出,哪怕实现他“横渠四句”中任何一句的可能性。这就不由让人怀疑这四句话除了唱高调以外,又还有什么实际意义?

其次,天地被你立了心,生民(包括你我)也被你立了命,往圣的绝学号称是你继承,万世的太平由你来开创,我的心中就不由一个念头闪现:那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又算什么?

我们的命不由自己,连天地都被别人握在手里而无法依靠(普通老百姓遇事喜欢呼天抢地,指望天理昭昭),过往绝学不能依仗(他们口中的圣人只会为他们说话),往后万世不由得我们展望。那么这天地之大,古往今来,又何曾有“我”的一席之地?

人民的重要性,在当今的中国已经不言而喻了吧?为何在儒家宣言中,别说一席之地了,连脑子都不配拥有?这里就不能不感慨,儒家独尊的基因果然强大无比。

最后,这“横渠四句”,没有一句不与我所信奉的道家思想相冲突,没有一句不与老庄经典唱反调。具体分析如下:

1、为天地立心。

天地无心吗?天地只是不言,“希言自然”。但一个人很少说话,或者不会说话,你也不能替他说话,替他思考吧!

我们的心不需要你来立,我们的脑子不需要别人来掌控。所以《道德经》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同样的,天地以万物之心为心。在你看来的“无心”,恰好是因为承载着万物之心。你要为天地立心,你能代表万物吗?

“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这是“无心”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无心”吗?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这是“无心”吗?

“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这是“无心”吗?

天地自有其运转规律,天地本身就有“自正”的属性,只是被你们这些欲望深重的,想要替它思考替它发言的妄人给搅乱了,以致地覆天翻,四方易位,本来面目都不得见。

2、为生民立命。

在儒家看来,生民的命确实不由自己,孔子就说了,“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天命”,也就是来自于上天的,不可违抗也无法违抗的命令,因为违抗不了,所以儒家才要人“安天命”。像天的命令一样不可违抗的还有“大人”、“圣人言”。

什么是“大人”呢?你的父母、长官,都是大人。什么是“圣人言”呢?这个就由儒家说了算,因为他们才是往圣绝学的继承者,掌握了“圣人”的最终解释权。

那就直说吧,身不由己、命不由己,这样的人生我不想要。我想要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主,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由别人来帮我“立命”。

所以我更喜欢道家推崇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真正是把民当成了有自我管理能力的独立个体,而不是连“命”都要由别人说了算的、没有自我、没有独立思维的低能儿。

3、为往圣继绝学。

讲个小故事,话说孔子曾怀揣上古圣贤的六艺之术前来向老子讨教,老子善意地劝说道:

“你看重的‘六艺’,都是先王留下来的遗迹,又哪里是他们的真实内涵呢?脚印是脚踩出来的,你现在的学习,不过是在承袭他们留下来的成品,就好像研究人的脚印而忽略了他的脚一样。”(见《庄子•外篇•天运》)

再讲个更具体的小故事,从前,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叫轮扁的老人,在堂下砍砍削削,做一只车轮。他看到齐桓公读书入迷的样子,就放下椎子和凿子走上朝堂,问齐桓公道:“冒昧地请问,您所读的书说的都是些什么呢?”

齐桓公说:“是圣人的话语。”

轮扁说:“圣人还在世吗?”

齐桓公说:“已经死了。”

轮扁说:“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全都是古人的糟粕啊!”

齐桓公怒道:“寡人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人怎么敢妄加评议呢!有什么道理说出来那还可以原谅,说不出道理那就得处死你。”

轮扁说:“从我做车轮子的经验,就能明白这个道理。砍削车轮,轮孔做得宽了,就松滑而不坚固;做得紧了,就滞涩而难进入。不松不紧,得心应手,有技巧存在其间,但说不出来。所以这个技巧我教不了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从我这里学不来。因此我七十岁了,如今还在砍削车轮。古时候的人,已经跟他们不可言传的东西一块儿死亡了,那么他们所留下来的书,正是古人的糟粕啊!”

如果这两个故事都不能让你明白,那么就再浅显易懂一些:笔削春秋,删诗断代,这是谁的作风?伪书当道,连《道德经》都被篡改,他们继承的又是谁的绝学?不过是盗用圣人的名号,装载自己的私心,以六经注我而已。所以庄子才说,圣人不死, 大盗不止,所以老子才说,绝圣弃智。

4、为万世开太平。

这个一笑而过就好。两千多年以来,以儒治国最长存不过三百 年,说万世就太遥远了。况且有以上三句,这个“太平”的世道,我也不想要。就这样。

最后送上四句我想要的:天地本有心,生民各有命,圣往成绝学,无事自太平。

很多人不理解什么叫无事,老子说“以无事取天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矣”。又说“味无味,事无事”。

简单的说就是不要成天想着搞大新闻,不要成天放些耸人听闻的豪言壮语,为一己私心折腾得天下不得安宁。

让天下太平无事,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你们的本分;让那些无事生非的人无所事事,让那些兴风作浪的人作不起来,这才真正显你们的能耐。

user avatar

初中的时候看到这种“堂皇之言”还会很激动,那时候真的啥都不懂,看课本都能被忽悠。

不过后来越来越感觉这种东西就是空中楼阁,吹的很高,但落不了地,屁用没有。

喊着什么为民立命,什么万世太平,但最后都只不过是门户私计罢了。

儒家治理中国两千年,有多少个朝代是以反儒家礼教起家,然后尊儒家立国,最后在儒家治理下土崩瓦解的?

太远了不说,大明的东林党有多少饱读诗书的大儒?当朝廷要向豪绅征税时,怎么他们就想不起来“为生民立命”和“为万世开太平”了呢?


不要看他们说什么,多看看他们做什么。

所以相对于伪君子,我更喜欢敌人是真小人。

起码真小人的恶毒是毫不遮掩的写在脸上,而伪君子则会一边笑眯眯的说“为你好”,一边割你的肉下酒。

至于真君子,古往今来又有几个呢?

user avatar

高大上的目标,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的路径。

这不就是传销基本套路么。

user avatar

话是好话,但是有点太虚了。

相对来说,我个人更喜欢在21岁的那个“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的张载。而不是那个认可了范仲淹“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的那个张载。

user avatar

不是总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吗?

以上四句叫“横渠四句”,建议大家把这四句背下来,再有人问你信仰什么的时候,直接甩他脸上,这不比什么“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这种农村老太太唠的嗑强多了吗?

当然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你如果嫌这四句年头短,沉淀的底蕴不够,还可以再背四句,“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论语》中记录的孔子的话,这个底蕴如何?

如果还嫌不够,那就再背四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尚书》记录的尧舜禹禅让时的嘱托,号称中华文化之十六字心法,这个底蕴恐怕足够你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显摆一下了吧?

中华文化中最提纲挈领的三段话,偏偏都是“四句教”,你说巧不巧?

其实要说巧,也不巧,这三段话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意思。

1、所谓“为天地立心”,是说天地本无心,有了人之后,人有心,天地因为人所以才有了心。而人为天地所立的心就叫做“道心”,简称为“道”,也就是孔子说的“志于道”,当然老子、《周易》也是这么说的。

有人说,你这不是唯心主义吗?还真不是,这句话只停留在“认识论”层面,并不涉及“本体论”,所谓的“道”,就是人类认知能够为宇宙万事万物建立的那个完美模型。

那又有人说中国人没有“本体论”?

中国人不但有本体论,而且对本体论早有“定论”,叫“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意思就是本体不可知,所以也不可议论,这就是最终答案,所以中国人不去谈唯心还是唯物,中国人只在“认识论”层面“为天地立心”。

2、所谓“为生民立命”,说的是“人心”,也就是要让人心“居于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帮助人民构建价值观。不具备价值观的人是小人,小人都是墙头草,没有主心骨,“立”不住。只有当一个人构建起了完备自洽的价值观,价值观得出了一个关于人生的终极价值判断,这个价值判断才叫做“命”,古时候叫“天命”,现在叫“使命”。有了使命我们才能用尽一生去追求,才不会犹豫不决,才不会彷徨不前,才能够“虽千万人吾往矣”。

3、所谓“为往圣继绝学”,说的就是“依于仁”,就是以“仁”为标准,不断打磨个人的价值观,也不断迭代这个时代的价值观,“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那个“仁”就是方向,就叫“中”。“时中”就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4、所谓“为万世开太平”,说的就是“允执厥中”,也就是“中庸”,这就是“游于艺”的目的。如果读经典读出来的都是“大道理”,那说明你真的没读懂。中国人的经典从来都在强调“学而时习”,那个“习”就是实践,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从来都强调“知行合一”,知了未行便是不知。

什么叫“中庸”?“中”的标准就是“仁”,“庸”则是“用”,是时时刻刻、千秋万世的“中用”,不实践怎么能中用呢?所以孔子说“游于艺”,不但要具备付诸实践的才能,还要在领域内追求极致,做到“游”,也就是“游刃有余”。唯有如此,才是“君子不器(而无不器)”,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才能“为万世开太平”。

如果这不叫信仰,那什么才能叫信仰呢?

我的新书《职场答案簿》正在当当做大促,困扰你的职场问题在这本书里大多可以找到答案,现在5折优惠,仅有6天,预购从速。

购书的同学可以加助理教练微信:Motzus,进群参加我的在线答疑活动,免费的,别想多了。


user avatar

知乎上让我比较喜欢的,是对开国伟人的态度。

但似乎这些人又必须和儒家拉开距离,撇清关系。所以,即使是他们做到了横渠四句,横渠四句也得是错的。

一是张载没做到只会说,所以错了。

二是说话说的很大但是很空,你凭啥给天地立心,给别人立命,为谁继绝学,又怎样开太平。

三就是不学无术的人无逻辑乱喷了。

有的人就是第二条坎过不去,死活觉得这东西,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翻版,不自由不民主,只是一些人一厢情愿的看法。他们在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过程中,会伤害我的利益。比如素食主义,他们立命让我不能吃肉,这是不是过分呢?

user avatar

不认同高赞 @墨子连山 所说“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我相当认同的一点是,这句话代表着某种文人的理想。甚至可以说过去几千年里,中国文人的脊梁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为天地,为生民,为曾经的圣人,为广袤而又苍凉的天下。

这个状态的描述是中国古代文人心中对一个“文人”最完美的想象。百姓,天下,圣人,世界,都被装进了这个构想出来的“文人”心中。这个“文人”,是一个抽象出来的理想概念,有点像物理上的质点,现实并不存在,但为了让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加以构建出来的。

换句话说,这句话所描绘的“文人形象”更接近于一种文人之间的精神图腾和共同价值观的代表。大家学的都是儒家,那么到底做到什么程度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儒家子弟呢?没有这样一个理想化的,共识的优秀代表模型,这个事是很难讲清楚的。

有个朋友说的很对,这其实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而这句话就是这个意识形态所推崇的最高的理想,每一个儒生,你都应该向着这个方向走,你应该时刻心怀苍生与天下,而不是认为加官进爵就是儒家的终极目的。

但这最多也就是中国“文人”的信仰。

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如果我是百姓,我是苍生,我是生民,那么这句话在告诉我什么?他能帮我解决我生活的痛苦吗?

回头再读读这句话:

为天地立心。作为百姓,洪水,干旱,都能让我的土地寸草不生,让我颠沛流离,甚至让我家破人亡。天地,天地无常。我又哪来的信心为天地立心呢?

为生民立命。我就是生民。

为往圣继绝学。我不认识往圣,也不认识往圣的文字。

为万世开太平。我甚至不清楚万世是什么概念,于我之后,万世与我何干?能让我不颠沛流离吗?能让我不被压迫吗?能让我吃饱穿暖吗?

整句话对于百姓来说,是毫无意义的。百姓在这个语境下,是被拯救的个体,是每一句的背景,是天地里的生灵,是生民里的个体,是往圣绝学照耀下的普通人,是万世太平中的一世。

所以对古代最广泛的百姓来说,这样的东西,是没法信的,或者说不是信不信的问题,而是没什么意义的问题。

我觉得高赞有点太低看所谓的信仰了。传统文化好确实是好,但没必要踩一捧一,硬说这个东西比所有的东西都要好。

如果这个真的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信仰,那么佛教何以在中国的土地上传播开来呢?

在我看来,宗教是为了解决人在生活中所面对的痛苦。一个能传播开的宗教,必定告诉你为什么你痛苦,以及如何逃离这种痛苦。

比如佛教,佛教说众生皆苦,你活着你就痛苦,你说那我自杀,佛教说自杀还有轮回,你永远逃脱不了这种痛苦。你绝望了,你说那我怎么办?佛教说,你可以涅槃,你可以觉悟,四圣谛已经讲透了,你跟着佛的道路修行,你就能脱离这种痛苦。

这是一个完整自洽的理论,而且能给出有效的方法论。

处于何种状态,为何处于这种状态,处在这种状态的结果是什么,怎么脱离这种状态。这是一个宗教,或者说信仰要解释的问题。

高赞所说的天地的本体,人心的价值判断,人的价值观等等内容,都禁不起追问。为何仁?为何中庸?天地的道为什么存在?存在的是一个怎样的道?为什么人都要有使命?没有使命不行吗?使命从哪来?我给自己定下的使命就是屠杀一城的生灵,我是不是就立命了,是不是就“虽千万人吾往矣”了?

他不给你解释。他告诉你,雅典娜就在远方,你只要知道圣斗士的终极目标就是雅典娜就可以了。至于雅典娜是否真的在那,为什么圣斗士要追寻雅典娜,他都不告诉你。

这还可以称得上是信仰吗?

信仰不是这个样子的。信仰是一种托付,心灵独自在这个世界的中击撞,是很痛苦的。强大的人拥有钢铁般的心灵,他可以以一种超人的状态去面对所有的痛苦,但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所以普通人要把心灵托付出去,让一个神或者佛,保护他的心灵。你可以不必自己独自和这个世界对抗,有神或佛在引导你,尽管仍会碰壁遭受痛苦,但你知道你是有方向,有归属的,你不是孤独的,没有方向的在和无尽的深渊对抗。

这很重要的。当一个人在一个空无的世界中拥有绝对自由的时候,他就离自我毁灭很接近了。

所以当我们再次审视这句话以及它他背后的观点和价值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句话的核心仍在主体自己身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谁为?主语是谁?

主语还是说话的主体自己。这句话从来没有逃离过他自己本身。

如果这是一种信仰,那么你信仰的仍然是你自己。仍然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走,为什么要那么走。

所以你可以朝着那一个远方的光圈随意的行走。

所以很多中国文人委身于现实。因为信仰自己的人,是没有超越自我的力量来将他带出困境的。当困境宛如深渊,横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时,要怎么跨越这个深渊?

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寥寥无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人。更多的严嵩叹了口气,告诉你现实是一座翻不过的山,你走十年,他长十年,你永远翻不过去。所以我们只能认命,只能看着遥远的,散发着光芒的文人形象,感叹一句“世事如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载的这四句话,简练却意蕴深厚,是中国儒家思想中“士人精神”的集中体现。要理解它,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感受其中蕴含的磅礴生命力与历史使命感。一、“为天地立心”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抽象,但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 “心”是什么? 在这里,“心”并非指我们个体的情感跳动,而是更接近一种“精神内核”、.............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张枣那首《镜中》。它确实是首让人回味无穷的诗,初读可能觉得有点晦涩,但细细品来,那种疏离又亲近,虚幻又真实的感觉,会慢慢渗透进心底。首先,我们得抓住这首诗的核心意象——“镜子”。镜子是什么?它是反射,是模仿,是虚幻的另一个世界,也是我们自我认知的一个参照。张枣笔下的镜子,可不是简.............
  • 回答
    deciphering the winter river bean political stance test mapThe Winter River Bean political stance test map is a fascinating tool that offers a unique .............
  • 回答
    在《少年之名》的采访中,张艺兴那句“好苗子这几年基本淘完了”,确实挺让人琢磨的。它不是那种信口开河的豪言壮语,而是带着点经验和观察的感慨。首先,要理解这句话,得先明白张艺兴的背景。他自己就是从选秀节目出身,在韩国经历过严苛的练习生训练,然后以EXO成员的身份出道,后来又回到国内发展,参与《偶像练习生.............
  • 回答
    要理解和评价张一兵教授提出的「回到马克思」,咱们得先掰扯清楚,他到底想让我们回哪儿去?这可不是简单的“回到过去”或者“复古”,而是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深刻挖掘和创新性阐释,旨在重塑我们理解当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核心是“回到本体论”张一兵教授最鲜明的旗帜,就是强调“.............
  • 回答
    说起张飞,你脑海里是不是立刻浮现出一个黑脸、络腮胡子、手持丈八蛇矛,浑身冒着一股子勇猛劲儿的莽夫形象?这基本上就是《三国演义》给咱勾勒出来的张飞。但要是想更形象,更深入地“看”见他,咱们得把那几处描写扒开,一点点掰扯。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张“黑脸”。这可不是说他皮肤黝黑,而是形容他脸上的肌肉线条,.............
  • 回答
    张煜医生的那篇《人体的微小病变理论解释中西医的区别》确实是一篇挺有意思的文章,它试图用一个相对统一的视角来理解中西医在疾病认知和治疗上的差异。要深入看待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分析:核心观点:微小病变理论作为理解中西医差异的“桥梁”张煜医生在这篇文章里提出的核心论点,我理解是: 西医的“病.............
  • 回答
    张勇的这句“理性多了,感性少了”,放在他从淘宝CEO到阿里巴巴集团CEO的履历背景下,细细琢磨,其实藏着一番颇为深刻的商业哲学和领导之道。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和公司发展阶段中,决策和管理方式的演进。一、 从“感性”到“理性”的起点:电商的草莽时代到成熟的生态回想淘宝初.............
  • 回答
    张吴瑞琪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围绕安德烈·高兹非物质理论的探讨,以及她因此获得的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自主招生机会,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解读的现象。这背后折射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选拔和学术视野上的某些趋势和价值取向。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展开分析:一、张吴瑞琪的学术研究:“非物质理论”的探索与意义.............
  • 回答
    看到这位全职太太的回应,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毕竟,捐款被拒,很多人都会觉得委屈,但她没有,反而说张桂梅“话丑理正”,并且点出了张桂梅的出发点是“我们女高的学生立场”。这几个字,信息量可不小。首先,从这位全职太太自身的角度来说,她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她其实是理解张桂梅的。你想啊,一个拿出.............
  • 回答
    张伟丽的经历,恰恰是对“为国争光”这一标签最深刻的反思和超越。当我们把目光从“国家”这个宏大的叙事中拉回到她个体身上,会发现那是一段关于个人理想、家庭责任、时代变迁以及女性力量觉醒的生动写照,远比任何口号都来得真实和动人。一、 从“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到“拳击,是我的全部”:理想的光芒从未熄灭首先,.............
  • 回答
    对于前央视“一哥”张宏民被网友批“人生失败”的事件,以及如何看待人生评价标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一、 如何看待前央视“一哥”张宏民独自在街头吃雪糕被网友批“人生失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件事的核心:一个公众人物,因为一个看似平常的个人行为,被放大并贴上了负面标签。 事件的表象:.............
  • 回答
    张定宇院长在疫情早期,对新冠肺炎定性为“自限性疾病”,这其中包含了他对疾病发展规律的观察和判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自限性疾病”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它有哪些特点。什么是自限性疾病?自限性疾病,顾名思义,就是疾病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即便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也可以自行消退、痊愈的一类疾病。 .............
  • 回答
    《让子弹飞》的结尾,张麻子对着被剥得精光的黄四郎,说出了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张麻子这个人物复杂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整个事件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它,并联系张麻子一贯的行事风格和这部电影的主题。首先,我们来解析“你.............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 回答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们在政治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析: 一、自由主义的定义与核心特征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法治、民主和理性为价值基础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保障个体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自由主义的.............
  • 回答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是一种深刻批判国家权力、追求个体自由与社会平等的政治哲学和实践运动。它并非主张“混乱”或“无序”,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性权威,尤其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的控制。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复杂的思想体系: 一、核心定义与本质特征1. 对国家的彻底否定 无政府主义者认.............
  • 回答
    “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这句话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时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国家与政权(即朝廷)之间的区别,以及臣民对这两者的情感和责任的不同层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拆解其中的概念: 国家(Guó Jiā): 在古代,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国家的疆土、人民、文化、民族认同和长期的历史延续。它是根植.............
  • 回答
    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中提到的“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含义:一、 背景: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定义: 中等收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