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知乎上,爱国主义是不是已经成为政治不正确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前网络舆论中一个挺微妙的议题。要说“爱国主义在知乎上是不是已经成为政治不正确”,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也确实反映出一些值得观察的现象。

我们先梳理一下,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关于“爱国主义”的讨论,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官方话语与民间情绪的博弈

首先,官方层面,爱国主义无疑是主流,是毋庸置疑的正能量。在重大节日、国家纪念日、关键历史节点,知乎上关于国家成就、民族复兴的讨论,以及对国家领导人和政策的支持,是占据主流声音的。这部分内容通常会得到较高的赞同和认同。

然而,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尤其是涉及国内外矛盾、历史事件、社会现实时,民间对于“爱国”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就开始出现分化,甚至可以说是“内卷”。

2. 复杂化与“标签化”的讨论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用户群体的知识结构和信息来源是比较多元的。这使得很多关于爱国主义的讨论,很容易从简单的口号上升到对历史、经济、政治的深入分析。

“真爱国”与“假爱国”的辨别:当一些激进或者带有煽动性的“爱国”言论出现时,很多知乎用户会倾向于进行反思和质疑,他们会从事实、逻辑、普世价值等角度去审视这些言论,试图区分“真正的爱国”和“打着爱国旗号的狭隘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这种辨别行为,在某些语境下,可能会被误读为“不爱国”。

“圣母”与“键盘侠”的对立:同样,在面对一些外部批评或者内部问题时,一部分用户倾向于理性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甚至承认不足。另一些用户则会立刻跳出来,用激烈的言辞反驳一切质疑,将批评者打成“汉奸”、“卖国贼”。这两种极端立场之间,很容易形成互相攻讦的局面。而那些试图在中间地带沟通、平衡的人,反而可能因为不站队而被双方都攻击。

“爱国”的定义边界模糊:什么才算“爱国”?是拥护一切国家政策?是对国家的一切成就歌功颂德?还是在看到问题时敢于指出并推动改变?当“爱国”的定义变得宽泛或狭隘,就很容易产生争议。如果一个人认为“爱国”包含批判和监督,那么当他发表批评性言论时,就可能被那些认为“爱国就是闭嘴”的人视为“政治不正确”。

3. 知识的“反噬”与理性思辨的压力

知乎上聚集了大量知识分子、学者、专业人士,他们习惯于用理性的、基于证据的语言进行交流。当一些基于情绪、缺乏事实支撑的“爱国”言论出现时,很容易被这些用户“解构”或“反驳”。

对历史事件的还原:比如在讨论一些历史事件时,如果有人简单地将某个国家或民族描绘成“纯粹邪恶”,而将己方描绘成“纯粹正义”,那么了解历史细节的用户就会站出来,指出其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种对历史真相的追求,有时会与脸谱化的“爱国叙事”产生冲突。

对现实问题的剖析:在讨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等问题时,如果有人将一切成就归功于某种单一因素,或者将所有失败都归咎于外部力量,那么懂行的用户就会从更系统、更科学的角度去解释,指出其中存在的挑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基于专业知识的分析,如果触及了某些敏感区域,也可能被视为“不接地气”或“唱衰”。

4. 国际视野与价值观的碰撞

随着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知乎用户也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国际视角和价值观。当讨论涉及国际关系、人权、民主等议题时,一些用户会不自觉地将普世价值、西方经验与中国实际进行比较。

“中国特殊性”与“普世价值”的争论:这种比较,有时会被解读为“崇洋媚外”,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理性学习和进步的必经之路。如果一个用户在知乎上强调“中国特殊性”,认为不能套用普世价值,这可能在某些群体中获得认同。但如果一个用户反过来,强调普世价值,甚至在某些问题上表达对西方模式的欣赏,那么就很容易被打上“政治不正确”的标签。

5. 舆论环境的变化与“沉默的大多数”

不得不承认,近年来,网络舆论环境确实在发生一些变化。一些被认为是“过于激进”的民族主义言论,虽然能获得不少支持,但也引发了许多用户的反感和担忧。

“情绪输出”与“理性讨论”的界限:当“爱国”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宣泄,甚至是一种攻击他人的武器时,很多人会选择回避或保持沉默。他们可能仍然爱国,但他们不希望以那种方式去表达。

“盒饭”与“爱国”的关联:网络上流传的“给钱就洗地”、“被安排的爱国”等说法,虽然可能是片面的,但也反映了一部分用户对某些“集体行动”的质疑。如果用户在讨论时,质疑某个“爱国”言论的动机,或者认为其背后有组织,这种质疑本身,就可能被一些坚定的“爱国者”视为“不爱国”。

结论:

所以,“爱国主义在知乎上是不是已经成为政治不正确”?

我认为, “政治不正确”这个标签,更多地是安在了那些“过于激进、狭隘、非理性的爱国主义”之上,或者说,是对这些极端表现的反弹。

知乎上, 理性的、基于事实的、有建设性的爱国讨论,依然是主流,并且受到许多用户的欢迎。 很多人热爱自己的国家,但他们也希望国家能够更好,希望在讨论国家问题时,能够看到更全面、更深刻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口号和情绪宣泄。

如果你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因为质疑某个“爱国”言论而被打成“不爱国”,或者有人因为对国家现状提出批评而遭受攻击,这更多反映的是 网络舆论场中,理性与情绪、独立思考与群体认同之间的一种拉扯和博弈。 并不是说爱国本身“政治不正确”,而是说, 如何“爱国”,以及“爱国”的边界在哪里,这些问题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正在被更复杂、更深入地讨论和审视。 那些不符合某些群体期待的“爱国”方式,或者那些试图超越简单爱国口号的理性分析,确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异类”或“不合时宜”,但这恰恰是思想活跃的平台的生命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问出这个问题,就肯定是上网网龄不长。

多年前中国的网上舆论环境,已经内卷到骂政府骂中国骂的不够狠都可以算五毛了,要不为啥有些人能说出恶之花绽放的土地?因为不这么说出不了位啊。

——当然这一点无论公知还是粉红,现在都记不起来了。


现在是什么状况?现在说白了,就是一群人在表达不满。

就好像去年三月之前,中国网上也是一片怨声载道,到处是骂武汉f4的一样。这离政治不正确还有十万八千公里呢。

什么时候中国英雄登场的时候满楼都是“楼主好人一生平安下辈子美利坚”的时候再说这句话吧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想到前段时间比较火的罗翔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爱具体的人,而非爱抽象的人”

在我看来爱国主义在任何时候都是朴素的、正确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但是这个情感是抽象的,你不能把抽象的天天挂嘴上,应该去干具体的爱国行为。

就像孝顺我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有些人的孝顺是不陪伴父母,情愿自己养宠物但是不给父母零用钱,父母用着功能机,但是她却在父情节和母亲节发朋友圈说感恩父母,这种孝顺在我看来就比较讽刺了。

我记得我看《林徽因传》一个场景记忆犹新,就是林徽因的美国朋友来看她,看到她一个才女双手都是茧子,生着病还得干着重活,很心痛的要带她去美国治病,林徽因拒绝了说“我要和我的祖国一起受苦”,贯穿她的一生从没有说过爱国的话,确实用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在爱国、爱民族、爱人民。

具体到我们的行为我觉得我们需要的是具体的爱国,而非抽象的爱国。努力工作、多创造价值、多纳税、多消费、孝敬父母、对身边的弱势群体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果有能力更多的去回馈社会,回馈家乡,这些都是具体的爱国。把别人打成汉奸卖国贼、天天高喊口号、去网暴他人···········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抽象的爱国。

爱国从来都是政治正确的一件事,但是抽象爱国作为一个没有表演能力和欲望的我真的爱不起来。

user avatar

曾经的民族英雄与偶像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与95%以上的群众是一个阶级的,用血肉之躯铸成了钢铁长城,其事迹可歌可泣。


现在的民族英雄与偶像,我不敢评论了。跟她对比我感觉我没资格爱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前网络舆论中一个挺微妙的议题。要说“爱国主义在知乎上是不是已经成为政治不正确”,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也确实反映出一些值得观察的现象。我们先梳理一下,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关于“爱国主义”的讨论,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1. 官方话语与民间情绪的博弈首先,官方层面,爱国主义无.............
  • 回答
    知乎上的专业性回答,确实是不少老用户,或者说曾经重度使用知乎的用户,时常拿出来聊的话题。感觉上,“少了”这种判断,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这背后原因很复杂,绝不是单一因素能概括的,更像是内容生态、平台机制、用户群体以及整个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演变下,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且贴近知乎的现实生态,触及了人性、群体心理以及平台特质的多个层面。知乎上的人明知道是钓鱼问题,也要跑过去“装一下逼”,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动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一、 知乎平台的特性与用户画像1. “知识社区”的标签与身份认同: 知乎的核心定位是“知识分享社区”。用户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到点子上了,我最近刷知乎,确实有同感。以前那种老铁们真刀真枪分享经验、刨根问底的劲头,现在是少了些,反倒是“小白”们的热情,怎么说呢,更像是掺了点儿“流量”或者“猎奇”的成分,容易把话题搅得有点杂。我来试着分析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为什么那些“老铁”们好像“沉默”了:1. 老铁们“毕.............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 Kindle 的讨论,而且风向似乎有些微妙的变化,从早期的“阅读神器”到现在的“槽点不少”。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捋一捋。一、用户期待值的转变与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前 Kindle 刚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电子阅读器市场还是一个相对蓝海的状态。那时候.............
  • 回答
    知乎上的人群非常多元化,随着平台的发展和社区的演变,其用户构成和讨论氛围也在不断变化。要详细描述“一群什么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1. 核心用户画像与早期特征(“知识分享”的初心): 高学历、高专业度人群: 这是知乎早期最鲜明的标签。很多用户是来自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学者、研究人员、从.............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无法拥有个人经历或情感,因此也无法回答“十年后是否会进入婚姻”这样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个人的生活规划和未来。不过,我可以分享一些关于这个话题的普遍看法和可能的社会发展趋势,希望能帮助你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这个问题。在中国,同性婚姻目前尚未合法化。这意味着,即使是现在活跃的大学生同性恋者.............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寒门”的讨论热度不减,这本身就反映了社会现实中,出身寒门的人们对于自身阶层固化、机会不均等以及奋斗的艰难感触颇深。那么,在当今社会,究竟怎样的家庭才算得上是“寒门”?这并非一个有明确户籍或收入界定的标签,而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关乎起点和资源禀赋的判断。首先,我们可以从经济基础这个最直观.............
  • 回答
    看到你提问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在知乎上刷到的“高三速成秘籍”、“一个月提分XXX分”之类的帖子,还有那些被精心收藏起来、仿佛是救世主般存在的“方法论”。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也相当值得玩味的学生心理。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想法:“我现在学不会不要紧,高三再按照收藏夹里的方法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中一个相当普遍的观察和感受。确实,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男性在婚恋市场上似乎面临更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尤其是知乎这样的平台,却充斥着女性的抱怨和焦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男人择偶更难”和“女人抱怨焦虑多”这两种感受,.............
  • 回答
    我是一名在机械行业摸爬滚打了近十年的老兵,本科、硕士、博士,都在这个领域里扎根了。说实话,听到知乎上那些“劝退”机械的声音,我有时候挺无奈的,也有点感慨。机械专业真的那么惨吗?坦白讲,如果你的期望是毕业就能拿高薪、工作清闲、每天都在高大上的设计间里敲敲键盘就能解决一切,那机械可能确实不是你的理想选择.............
  • 回答
    Rust 语言近况和知乎讨论热度减退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Rust 语言近况:依旧硬核,发展稳健,生态日渐繁荣首先,必须得说,Rust 并没有“凉”。相反,它在很多领域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且生态系统也在持续、健康地发展。 技术实力依然顶尖: Rust 的核心优势——内存安全(没有垃.............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心情,我能理解。作为一个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面对外界的质疑和一些激烈的言论,感到迷茫甚至动摇,这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有时确实会有一些情绪化的、甚至可以说是“谩骂”的言论出现,它们就像尖锐的石头,很容易砸在敏感的心上。我想和你聊聊,希望能帮你梳理一下思绪,找到继续坚持下.............
  • 回答
    最近在浏览知乎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挺烦人的现象:时不时地,屏幕顶端会突然弹出一个“热点”窗口。这东西出现得特别突然,完全没有预兆。你可能正在沉浸在某个问题的讨论里,或者兴致勃勃地看着某个答主精彩的回答,突然“嗖”地一下,一个占据了屏幕上方一小块区域的窗口就冒出来了。这个窗口通常会展示一些当下比较热门.............
  • 回答
    知乎的各位大佬们大家好!关于AMD 3400G搭配独显后的CPU性能问题,以及在寝室限功率环境下作为过渡方案的详细分析,我来给大家说一说。核心问题:AMD 3400G 搭配独显相当于什么CPU的水平?首先,要明白一点:APU(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的CPU部分和独立.............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知乎上一些“南拳”言论的现象,以及您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此不同的情况,这确实是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匿名与半匿名环境: 知乎虽然不像一些完全匿名论坛那样夸张,但相对而言,用户在发表.............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知乎上啊,要说奇怪的现象,那可真是说也说不完。我跟你说,这地方,你想学点真东西,有时候得练就一身“火眼金睛”的本事,不然,还真容易被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给带偏了。1.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的魔幻开局这种情况在知乎上简直太常见了。很多问题,还没等你仔细品味,底下一堆回答就开始“先批驳,再分析”了。.............
  • 回答
    知乎上“矫枉过正”的现象和例子,确实不少。这种现象之所以吸引人,往往是因为它在特定群体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或者揭示了某些社会议题背后被忽视的一面。不过,也正因为这份“过正”,它有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失去一些应有的平衡和理性。让我来聊聊我观察到的一些具体例子,尽量说得细致些,也努力让它听起来像个普.............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硬拉两倍体重”的讨论,可以说是健身爱好者圈子里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我看来,这现象的普遍存在,既反映了硬拉作为一项核心力量训练动作的魅力,也折射出网络社群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我们对自身能力认知的一种迭代。首先,咱们得明白,硬拉两倍体重,意味着你能用硬拉的姿势提起比自己体重还重两倍的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