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春夏,入关前的满清所能动员的兵力大致为:满洲八旗大约五、六万人,蒙古、察哈尔八旗两万人左右,汉军八旗约不到三万人,三顺王、一顺公部约不到一万人,外藩蒙古的数万人,总共大约十四、五万人,这是总动员(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老弱病残——因为满、蒙八旗和外藩蒙古是整个民族的全年龄段成年男性都承担军事义务)所能达到的极限数字。
依据如下——入关前夕满蒙汉八旗的牛录数,满洲八旗共有309个牛又18个半分牛录,蒙古八旗为117个牛录又5个半分牛录,汉军八旗为157个牛录又5个半分牛录。
顺治五年八旗男丁,八旗满洲55330人,八旗蒙古、察哈尔28785人(天聪九年八旗蒙古正式编立时,推测共有17000人左右,《圣武记》记为16840人,其时八旗察哈尔男丁约四、五千人),八旗汉军、台汉人45849人 (含有大量顺治二、三年投降的前明军将校,崇德七年编立八旗汉军,《圣武记》记为24050人)。
清初外藩蒙古牛录数——甲申年前后大约960牛录,四万八千户。(崇德二年的户数,科尔沁左翼254牛录、科尔沁右翼193牛录,共223,80户,敖汉26牛录、奈曼24牛录、巴林左翼17牛录、巴林右翼12牛录、扎鲁特左翼29牛录、扎鲁特右翼38牛录、四子部42牛录、阿鲁科尔沁60牛录、翁牛特右翼25牛录、翁牛特左翼34牛录、乌喇特37牛录、喀喇沁60牛录、东土默特56牛录,共23000户,附牧的茂明安等7爱马克40牛录,1942户,额哲的察哈尔扎萨克旗12牛录,约一千余户。其时外藩蒙古牛录基本是平均五十户一牛录,不同于八旗的一、二百丁左右一牛录。另有,当时还没有为满清所有效整合的苏尼特、乌珠穆沁、鄂尔多斯等部(约数千户)能够提供的兵力并不多,暂不予考虑)
外藩蒙古每户男丁数的一个参考值——天聪九年二月查点内外喀喇沁丁数时,喀喇沁旗男丁五千二百八十六名,土默特右旗男丁一千八百二十六名,土默特左旗男丁二千一十一名。这里的男丁数统计范围是六十以下十八以上(不包括残废)的蒙古男丁以及掠夺来的户下汉族奴隶男丁。平均算来多数户下的成年蒙古男丁不多于一人。
另外,因为外藩蒙古各部分布在纵横数千里的范围内,南面是汉地,北面是漠北蒙古,有大量人员必须留守无法出动,外藩蒙古男丁实际可出动的动员兵力占总丁数的比例要远低于八旗。
定南王孔有德率旧兵三千一百……靖南王耿仲明率旧兵二千五百……平南王尚可喜率旧兵二千三百 。 续顺公沈志祥降清时“兵丁家口共约两千四百余名口。”推测军队约有千余。
山海关之战后的两年之间又收降了前明大约三十万野战兵力。
北方明军情况——关宁兵三万多人于山海关降清,其中辽东总兵官吴三桂原有的三万多宁远兵经过山海关之战伤亡过半大约剩余一万多人,山海关总兵官高第的一万多山海关兵剩余数字不详。
蓟镇主力西协总兵唐通领本部主力八千人,经过山海关的一系列战斗约剩余数千人,甲申年冬在保德降清,蓟镇其余的一、两万兵马在原驻地降清。
宣府、大同的约五万人(其中大同镇三万多人,其中的主力日后随姜瓖反清)左右在山海关之战顺军战败放弃北京消息传来后降清。
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各镇剩余的五、六万人驻防沿边,在多铎、阿济格两路会师西安后陆续降清。
另有一些零散兵力分布各处——原保定、山西、河南的少数明军也都陆续在甲申年秋夏至顺治二年投降了满清。董学礼的一、两千人在甲申年夏降清,白广恩的数千人在蓝田口脱离顺军主力降清,原本出征四川的马科部及停留关中的高汝砺、武大定等部共约一万余人,也在顺军放弃陕西后降清。还有在顺军占领湖广四府和陕西期间始终在郧阳顽抗不降的高斗枢、王光恩所属四、五千人,在阿济格到达襄阳后立即投降。
依据如下——吴三桂、高第、姜瓖、唐通、孟乔芳、吴孳昌、董学礼等人的奏章及相关档案文献。
南方明军情况——著名的四镇,援剿总兵高杰的三万多人(九千骡马)在睢州之变后分裂,扬州之战前陆续降清(其中李成栋的数千人日后在广东反清),山东总兵刘泽清的两万人左右在淮安附近降清,庐州总兵黄得功的大约两万人左右在芜湖之战因部将叛变降清,江北总兵刘良佐的一、两万人在多铎南下时降清。这大约十万人是弘光政权主要的野战兵力。
尚有一些规模各在数千左右的零散兵力分布在南直隶及浙江境内,如卞从善、张天禄、张天福、李栖凤、马进宝、王之仁(短暂降清后反正)等部,总兵力约数万规模,大多数于扬州之战前后陆续降清。至于刚刚组建的南京京营及水军的几万人则与甲申之变刚刚消失的十万账面儿北京京营一样,除了吃粮、领饷,没有别的用处,不应计入兵力数字中。
这些就是满清官方所谓“其沿途来归者。兴平伯高杰子高元照、广昌伯刘良佐、提督李本深、总兵胡茂祯、张士元、郭虎、杨承祖、李中星、何应昌、翟鸣凤、王之刚、李遇春、张天禄、张天福、李成栋、李栖凤等二十三员。监军道张健、柯起凤二员。副将四十七员。参将游击共八十六员。马步兵、共二十三万八千三百。”“收服河南进拔扬州渡江下江宁擒福王朱由松前后战败水陆马步敌兵凡一百五十余阵江南浙江等处悉平招抚文武官二百四十四员马步兵三十一万七千七百名”的前明投降军队。
另外独立倾向颇重的平贼将军、湖广/援剿总兵左良玉之旧部四、五万人在九江以东降清(其中的少数兵力日后在江西随金声桓反清)。即阿济格所谓“又有故明宁南侯左良玉子梦庚、总督袁继咸、守道李犹龙、巡按黄澍率总兵十二员、马步兵十万、并家口泊舟于九江之东流县界扬子江中,俱投降,共带大小船艘四万。”
共计三十余万有战斗力的原明朝野战部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于顺治二年秋之前降清。使得满清的总兵力从补充能力有限且含有颇多老弱(满洲、蒙古八旗、外藩蒙古)的十几万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增长到了以青壮为主的四十多万人。
依据——马士英、侯恂、李清、谈迁、张岱等人的奏章、私人著述及相关档案文献。
补充:顺军嫡系或与农民军关系密切的部队在顺治初年的降清情况,平南伯刘忠在河南投降多铎,陕北王永强、甘肃米喇印、汉中贺珍在顺治二年大顺政权放弃西北的混乱中降清(不久后又陆续反清),以上各部基本在数千人规模。荆襄驻军的主力白旺部一、两万人在李自成意外身亡的震荡局面下,刺杀主将降清(日后在江西随金声桓反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