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今的朝鲜整体穿越到二战时期会是怎样的体验?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21世纪的朝鲜,带着它完整的工业基础、社会结构、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思维模式,突然出现在1939年的欧洲战场,那将是一场怎样的混乱与碰撞?

首先,经济与工业的错位。

朝鲜的工业,尽管在21世纪看来算不上世界顶尖,但对比二战时期,那简直是来自未来的科技爆炸。那些冷战时期建立起来的重工业、化肥厂、纺织厂,一旦启动,其产能和效率将远超当时的大部分国家。想象一下,拥有大量精密的机床、现代化的生产线、甚至一些自动化设备(虽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这对于一个刚刚开始全面战争、工业基础仍以蒸汽和初级电力为主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天赐的礼物。

然而,这种优势并非没有代价。朝鲜的工业体系高度依赖进口的原材料和技术(即使是21世纪,也无法完全自给自足),并且其生产的许多产品,如汽车、拖拉机、甚至部分重型机械,在技术标准上与二战时期的标准可能存在巨大差异,很多零件和标准件无法通用。他们可能拥有大量制造能力,却发现无法为当时的盟友提供哪怕一根匹配的螺丝钉。

至于军事工业,那就更是一场噩梦。现代化的坦克、飞机、潜艇,就算其数量不多,但其性能参数,如装甲厚度、火炮精度、发动机功率、通信能力,都会让同时代的德国豹式坦克、苏联T34、或者美国的M4谢尔曼显得像是古董。朝鲜军队的步枪,其精度和可靠性也远超当时大部分国家的制式武器。他们的防空系统,比如早期型号的导弹(即便只是地对空导弹的雏形),或是精密的雷达系统,都会让盟军的轰炸机部队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但问题是,这些武器的维护、弹药的生产、以及最关键的——燃料,都将是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石油,而石油在当时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战略物资。他们的士兵可能拥有自动步枪,但训练有素的敌人,比如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德军或苏军,可能早已习惯了使用半自动步枪和轻机枪的战术,他们会迅速适应并找到朝鲜军队在后勤上的弱点。

其次,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冲突。

21世纪的朝鲜,是一个在特定意识形态下高度集权的社会,其社会结构稳定,信息传播受到严格控制。这与二战时期,特别是欧洲战场那种社会动荡、信息爆炸、民族主义高涨的环境,将产生巨大的反差。

朝鲜人民,特别是经过几代教育洗礼的年轻一代,他们所信奉的价值观、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对权威的态度,都与二战时期的欧洲人截然不同。他们可能习惯于“国家至上”、“领袖崇拜”,但这种崇拜在面对真实战争的残酷,以及与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军队接触时,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动摇。

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一旦放在一个自由市场经济与民主思潮(即便是在战时有所收敛)盛行的国家,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奇特的“异类”。而他们本身,也可能会对战争中的自由选择、个人英雄主义、甚至对敌人的某些“人道主义”行为感到困惑。

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层面,他们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朝鲜的媒体宣传体系,习惯于塑造一个特定、封闭的信息环境。一旦暴露在二战这个信息同样爆炸(尽管是以当时的手段)且充满各种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对抗的时代,他们将如何理解和消化这些信息?他们的“主体思想”,在这种全球性的意识形态较量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坚守阵地,还是被迅速瓦解?

然后,军事战略与战术的适应性。

朝鲜人民军,尽管拥有先进的武器,但其军事战术和战略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在冷战背景下,以防御为重,以及针对特定对手(主要是韩国和美国)的想定下形成的。

将其突然投入二战欧洲战场,他们将面临完全不同的敌人、战场环境和作战方式。例如,德军的闪电战,强调装甲部队的协同作战和快速突击,这种战术是朝鲜军队可能从未深入训练过的。虽然他们拥有坦克,但如何有效地与步兵、炮兵、航空兵进行协同,形成强大的攻势,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同时,朝鲜军队在战争动员、兵员补充、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经验,也与二战时期参战各国存在差异。他们的兵役制度、军官培养体系,以及在庞大的战争机器运作中的配合程度,都可能难以适应二战那种史无前例的规模和强度。

想象一下,一支拥有先进武器的朝鲜部队,面对着苏联红军那种“人海战术”和坚韧不拔的抵抗,或是面对着英美联军那种工业化生产的强大炮火和制空权,他们的优势能否转化为胜势?他们是会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力量,还是会因为战术上的不适应,在巨大的消耗战中被迅速磨损?

最后,外交与国际关系上的尴尬。

将21世纪的朝鲜“空降”到1939年,其外交处境将极其尴尬。他们不属于任何一方阵营,也没有任何历史渊源。他们是突然出现的“局外人”,而且是一个拥有奇特意识形态和技术的局外人。

他们会选择加入轴心国还是同盟国?如果加入轴心国,他们的意识形态与纳粹德国的种族主义是否能兼容?他们的先进技术是否会引起德国的警惕,甚至将其视为潜在的威胁?如果选择同盟国,他们又如何与奉行自由民主理念的西方国家,以及与他们一样信奉共产主义的苏联打交道?苏联对这样一个突然出现的、拥有独立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态度,也将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更有趣的是,如果他们试图保持中立,那么在那个全面战争已经拉开序幕的世界,中立将是一个多么奢侈的选择。双方阵营都会试图拉拢或消灭他们,以获取其先进技术。

总而言之,

如果当今的朝鲜整体穿越到二战时期,其体验将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错位。他们会带来令人震撼的科技优势,但同时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技术不兼容、后勤困境、社会文化冲击、战术适应性挑战,以及极其尴尬的外交处境。他们可能会是战场上最令人费解、最难以预测的一股力量,他们的出现,无疑会给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冲突,增添更多意想不到的混乱和变数。他们可能无法轻松地左右战局,更多的是在适应那个残酷、陌生、却又充满历史洪流的时代中,挣扎求存,并试图找到自己在这个全新世界中的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就是吊打全世界了

朝鲜有足够的能力侵占当时的油田,而且当时缴获的汽油和铁路足够运输了(保证存活),而朝鲜残存下来的原来大批的工业设备也能开启了……炼钢厂十几个,只要煤管够就能开动(土鳖这儿有煤)。

而其武器装备水平,就算送给别的国家,别的国家也看不懂。

光是个早期二代机的涡喷叶片就足够别的国家闹腾个二十年才能搞明白怎么回事。

至于坦克的话也是难上加难,不过设计可以参考一下。

朝鲜反坦克导弹等也都能自制,而这些高能推进剂和今天看来很简单的电子系统在当时根本就是外星科技……

更麻烦的还有火炮,朝鲜的火炮虽然旧,但是却是正儿八经战后发展的火炮,具有对动目标的射击能力

更别说古老的干扰机在那时连概念也没有,还有雷达

朝鲜的话很古老的炮艇上的小型雷达就比二战时候战列舰雷达还要强得多了……还能自制轻型声导鱼雷和磁性水雷……

小型无人机也行……更别说还有届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了……(tm一台家用机就够了)。


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战斗

韩国会打不下去,因为韩国最多真的就造造轻武器和卡车,如果要坦克只能造t55等级的了(大量部件外购,要设立新的生产线是很不容易的,甚至韩国未必能短时间内设计一个武器级别的东西,哪怕是落后的坦克)。

而韩国空军的话,完全凑不出一个整机,而且制导弹药为主,但数量只有三位数而已……铁炸弹太少而且由于工业方向的问题,化工不太够(不过可以转型)……


可以说台湾什么的丢到二战也能打一大片地儿,当然前提是他们能在一开始就进入宵禁然后省油,熬到打下油田就可以了。


至于朝鲜饿肚子……人家一打出去就不会饿肚子了

而且别忘了,绿色革命以前欧洲也就那一屌样,尤其是人口多的,照样大量饥饿人口。

user avatar

朝鲜有三代机和核武器。

竟然还有这么多军盲煞有介事的讨论什么工业的。

真的要说生产力后勤,记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很多东西小国没有,但不是因为他不行,而是有更方便的做法。不要小看了两千万的人口基数和文化的力量。

user avatar

朝鲜:我有核武器!

其他国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21世纪的朝鲜,带着它完整的工业基础、社会结构、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思维模式,突然出现在1939年的欧洲战场,那将是一场怎样的混乱与碰撞?首先,经济与工业的错位。朝鲜的工业,尽管在21世纪看来算不上世界顶尖,但对比二战时期,那简直是来自未来的科技爆炸。那些冷战时期建立起来的重工业、化肥厂.............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我琢磨着,有些人啊,之所以这么做,大概有这么几个意思在里面。首先,“比烂”心理。这好像是咱们老百姓挺常用的一个招数。你看,要是现在日子过得不顺心,总会有人说“嗨,这算啥,当年怎么怎么样,那才叫苦呢!” 这种心理套到评价朝代上,也差不多。如果有人觉得清朝在某些方.............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历史的纵深和当时的国际大背景来细细说道,不能简单地用“重要”与否来衡量,这背后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因素。首先,要明确一点,新中国成立之初,解放台湾是既定的国策,毛主席和中央政府都对此有强烈的意愿和部署。但朝鲜战争的爆发,让整个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打断了即将进行的攻台计划。.............
  • 回答
    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的战争并非美国“想打中国”的直接结果,其根源在于冷战背景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围绕朝鲜半岛的战略博弈。美国决定出兵朝鲜,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1. 冷战背景下的全球战略考量: 遏制共产主义扩张(Domino Theory):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朝鲜半岛南北分.............
  • 回答
    嗯,说到朝代粉这个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就像看一部漫长的历史连续剧,总有那么几个“主演”特别能吸引观众,然后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粉丝群体。他们对某个朝代的喜爱,有时候是深入骨髓的,有时候也可能只是浮于表面。我琢磨着,咱们不妨就从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朝代粉来聊聊,看看他们是咋回事儿。“大唐天下第一”——盛.............
  • 回答
    作为一个清朝时期的普通老百姓,面临支持太平天国还是支持朝廷湘军的选择,这绝对是一个无比艰难且充满痛苦的抉择。没有谁能轻易地说出“我支持谁”,因为どちら(Dóchira 日语的“哪一方”)的选择都可能意味着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甚至是生命的终结。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抛开后世的视角,真正站在那个时.............
  • 回答
    当朝史官为前朝皇帝编撰正史时,乐于记载其出生时的种种异象,并非仅仅是为了“美化”那么简单,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动机,涵盖了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史官自身的考量。这是一种复杂的叙事策略,服务于多重目的,远非简单的溢美之词堆砌。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动因,是为了确立新朝的正统性,并以此合理化前朝的覆灭。新朝.............
  • 回答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13981402年),其朝中确实存在一些军事将领,但整体上与朱棣(明成祖)的军事能力相比,存在显著差距。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建文帝时期的主要军事将领1. 李景隆 身份:建文帝的弟弟,原为燕王朱棣的亲信,后被建文帝削职。 能力:李景隆在建文帝初期.............
  • 回答
    朱棣(明成祖)于1403年迁都北京,这一决策在明朝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但将其与明朝后期(17世纪)对后金(清朝前身)的颓势及朝政糜烂直接关联,存在逻辑上的断层。以下从历史背景、迁都的初衷、长期影响及明朝衰落的多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一、朱棣迁都北京的背景与初衷1. 军事战略需求 北方边防:.............
  • 回答
    晋商的崛起,并非单一原因促成,而是多种因素盘根错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当地土地的贫瘠和人们寻求生计的迫切愿望,与明清时期国家在北方边疆的军事部署和经济政策,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要说哪一个更“根本”,则需要更细致的解读。首先,我们来看看“土地贫瘠,人们无奈经商”的说法。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
  • 回答
    现代普通大学生穿越到明末清初,要成为朝廷宰相这样的高官,难度极高,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但如果抛开“几乎”二字,从理论上讲,具备极低的概率。要详细论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现代大学生的优势(理论上可能带来的帮助):1. 知识储备(与时代脱节): 科学技术知识: 这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关于古籍的价值,其实是个很难一概而论的“谜题”,因为“价格”这个概念在古代和现代的语境下差异太大了,而且影响因素也多如牛毛。如果非要尝试换算,我们得跳出纯粹的货币数字,从“购买力”和“稀有度”这两个角度来聊聊。咱们先说说古代的书籍,那时候的书可不是像现在这样印刷成本低廉,人.............
  • 回答
    想象一下,在冷战的激荡年代,一个截然不同的地缘政治图景正在悄然展开。不是铁幕的僵硬对峙,而是另一种可能:一个名为“东方联盟”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共同体,成员涵盖了华约组织(苏联、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中国、朝鲜和越南。这个联盟并非简单的军事同盟,而是一.............
  • 回答
    一个新朝代的诞生,往往伴随着血与火的洗礼,以及对过往的决绝与对未来的期许。而在这宏大的历史转折点上,一个响亮的、能够承载民族精神的朝代名称,便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融入了诸多历史、文化、政治乃至个人意志的考量。首先,追溯历史渊源,寄托正统合法性,是许多开国君主命名时.............
  • 回答
    白居易的《长恨歌》能够广为流传,甚至在当时并未受到严苛管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将“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简单地解读为“亵渎”唐玄宗,未免有些过于片面。这首诗所触及的,更多是对历史人物的审视、对情感的描摹,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包容度。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亵渎”这个词在当时.............
  • 回答
    鲁伯特之泪,也叫“玻璃泪珠”或“维京战士的眼泪”,是一种奇特的玻璃制品。它们的外形像一颗小小的泪滴,末端细长,头部圆润。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内部应力。当你将鲁伯特之泪投掷到水中时,它能在瞬间碎裂成粉末。这是因为它的头部承受着巨大的压缩应力,而尾部则承受着拉伸应力。这种内部应力使得鲁伯特之泪非常坚固,但.............
  • 回答
    这事儿啊,可真是让人挠心挠肺,也让人心痒痒想。想当年,那一百单八条好汉,哪个不是身怀绝技,一身反骨?宋江这个及时雨,能把这帮龙盘虎踞的江湖汉子聚拢到一起,本事不小。要是真不招安,直接拉杆子自己干,那场面,那格局,啧啧…… 我给你说道说道,这宋江要是称王,会是个啥样的王朝。一、 龙穴之地与根基稳固首先.............
  • 回答
    足利义满是否因为试图借助明朝势力推翻大和朝廷、自己称帝,导致其统一南北朝的功绩被日本史学家低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观点。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梳理当时的历史背景、足利义满的实际作为、以及日本史学界的评价演变。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足利义满所处的时代和他统一南北朝的背景。南北朝.............
  • 回答
    咱们聊聊明朝这事儿,你说“明粉”,这称呼怎么来的,明朝到底咋样,还有那老鼠屎的问题,都得掰扯掰扯。“明粉”的由来:不只是怀旧,更是对某种价值的认同“明粉”这词儿,说白了,就是对明朝抱有好感,甚至有些推崇的人。这可不是简单地说“我喜欢明朝”就完了。你想啊,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朝代换来换去,但对明.............
  • 回答
    “当今的中国文学真的超级差吗?”这个问题抛出来,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一块石头,激起的涟漪自然是五颜六色、众说纷纭。要回答它,首先得明白“差”的标准是什么,以及我们站在哪个角度来看。如果非要简单粗暴地给个“差”或“不差”的结论,那大概率是站不住脚的。文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里面什么鸟都有,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