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高中历史教科书新增清朝对领土的贡献?

回答
高中历史教科书新增清朝对领土的贡献,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增添,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与疆域的形成过程。

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清朝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扩张和巩固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它之前,汉唐宋元等朝代也都为中华疆域的形成做出了贡献,但清朝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其疆域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近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具体来说,教科书的新增内容,很可能是为了更系统、更全面地呈现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 收复和巩固边疆地区:
蒙古地区: 明朝末年,漠南蒙古已经归附,但漠北和漠南的其他部分在清初面临蒙古各部的分合。清朝通过与蒙古各部的战争以及一系列联姻、册封等政策,逐步将蒙古各部纳入版图,特别是对准噶尔部的征服,是巩固西北边疆的关键。这其中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分封而治,恩威并施”。清朝通过对蒙古各部实行盟旗制度,既给予了他们一定的自治权,又通过驻防八旗、盟会等方式进行管理和控制,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教科书可能会详细介绍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在处理蒙古问题上的策略和具体战役,比如雅克萨战役之后与俄罗斯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在明确了中俄东段边界的同时,也巩固了清朝在东北的统治。
新疆地区: 新疆在历史上长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王朝对这里的控制程度不一。清朝康熙年间,平定了准噶尔汗国,随后在乾隆年间进一步加强了对回部(今新疆南部)的统治,设立了伊犁将军等机构,标志着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有效管辖。这一时期,新疆的纳入并非一蹴而就,也伴随着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军事斗争,但最终将这片广袤的土地纳入了统一的王朝管理之下,这对中华疆域的完整性意义重大。可以说,清朝对新疆的有效管辖,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开创。
西南地区: 明朝时期,西南地区的一些土司制度依然存在,对中央集权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清朝通过“改土归流”的政策,逐步废除了土司制度,设立了府、州、县等行政机构,将西南边疆地区更紧密地纳入中央政府的管理体系。这项政策不仅仅是行政区划的改变,更代表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民族文化、社会经济的深入影响和融合。

2. 与周边国家的边界条约和划定:
与俄罗斯的边界: 除了前面提到的尼布楚条约,之后还有《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等,这些条约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中俄在北方和东北的边界。虽然有些边界的划定在后世看来存在争议,但这些条约在当时是国家之间交往的法律依据,对稳定边疆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可能会提及这些条约的具体内容和签订的背景,以及它们对后世边界问题的影响。
与朝鲜、越南、缅甸、不丹等国的关系: 清朝时期,通过朝贡体系以及一些边境条约,与这些周边国家确立了相对稳定的边界和国家关系。虽然这些关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主权国家之间的边界划分,但在历史的演进中,也对形成今天的区域地缘格局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3. 概念的澄清与历史观的更新:
“疆域”概念的演变: 教科书可能还会强调,古代的“疆域”概念与现代的国家主权概念有所不同。清朝对这些地区的管辖,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历史的羁縻、军事征服和政治羁绊。但无论如何,其客观结果是将这些地区纳入了同一个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并且在其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了这种状态。
避免“王朝兴衰论”的局限: 过去一些历史叙述可能更侧重于王朝的兴衰更替,而忽略了王朝活动对国家疆域的长期影响。新增内容有助于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即一个朝代的疆域开拓和巩固,是为后来的国家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清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它对边疆地区的征服和管辖,实际上也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科书可能会引导学生思考,正是通过这些历史进程,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才得以壮大和巩固。

总的来说,高中历史教科书新增清朝对领土的贡献,是顺应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也是为了更全面、更客观地展现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 它不是要宣扬“大国崛起”的民族主义叙事,而是要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

中国的疆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历代王朝共同努力的结果。
清朝在巩固和拓展中国疆域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贡献不可忽视。
理解清朝的疆域政策和实际管辖,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这是一种历史认知的深化,也是一种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历史观的体现,它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我们从哪里来,以及我们今天的国家版图是如何形成的。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记住具体的事件和条约,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和现实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看了新版教科书,实际上对“清朝领土贡献”这一点和之前的教科书并没有多大差别。但是。。。

After Qing Dynasty.jpg

对比之前的教科书:

user avatar

别一上来就人身攻击,别一上来就问候家人,这样会显得某粉素质很低

我看好多人都说教科书怎么样怎么样其实坐下来想想,在座各位有几个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了的?清朝奠定我国基本版图是学术界的共识,不是你骂几句就能改变的。

教科书代表我国官方意识形态,你要辩论,有足够渊博的知识改变历史界共识的大可以去找历史专家说辞,在这里骂人岂不是浪费了你不可多得的才华?

以上是被骂的感想,某些人是容不得一点点客观的话的。

————————以下是原答案————————

其实对清朝奠定领土这一内容,老教材也是有的,不过是表述方式的不同罢了。问我怎么看?没什么看法。

纵观整个教科书,对晚清后期的腐败,无能,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描述的篇幅是很大的,这次不过添加了一页不到的对清前期贡献的评价,私以为,是很客观了。

并且,关于清朝从小学课本开始便一直是被诟骂的对象,现代人对清的厌恶甚至有上升到了民族层面,巩固民族团结,让百姓对清有更客观的评价,也是此次改动的政治任务之一

user avatar

新时期下对于西方某些历史观的正确应对。


我们一直说中国领土“自古以来”。这个自古以来其实更多是一种宣传意义,毕竟不同领土也是不同的“古”。你要是从历史角度就得告诉大家逐步什么时候。


过去的历史教科书是淡化这个问题了,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是直接以今天的领土为模板可能的全算上,包括西域、西藏、外蒙、东北等地区,基本上历代地图里都包括,所以给我们一种“自古以来”的感觉。


其实对于中学教育来说,这样基本是够的。奈何现在传媒太发达,各种思维都有传播机会。所以某些人就用国家概念对这种领土划分提出质疑。毕竟,清代以前西藏从未被中国中央政府管辖过;西域除了汉唐强盛时代,其余大都也未能管辖过;外蒙、东北很长时间甚至都是中央政府的敌对国。即便以汉唐强盛时期看,这些地区更多也是羁縻方式管理。所以,这就给了一些人攻击中国传统历史教科书的口实,当一些带着贬低甚至分裂中国为目标的人用这种历史观攻击中国时候,传统历史教科书培养出的学生是无法具备足够知识来反驳的,这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被蛊惑。


所以,强调清朝对领土的贡献,是对于这些言论最好的反击。可以让中学生明白中国中央政府对于领土有效管辖模式建立在什么时候。可以明白在古代阶段,中国已经确立了对新疆、西藏、蒙古、东北地区建立了完全有效且稳固的统治,已经在这些地区有了驻军,确立了地方政府式的管理模式。这些地区已经可以明明白白的说明属于中国的时间和情况。


中国的历史教育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如果思维就停留在皇汉清粉之类境界,真的不适合中国的历史教育。或者说,这些人是中国历史教育的失败品。

user avatar

正常操作

客观地说清朝在开疆这点上对今天的版图确实是有贡献的,区别就在于这口药官方要怎么喂,是夸大剂量还是缩减剂量,要不要把副作用同时也在医嘱里写清楚的问题

以前的教科书我记得也没贬低大清的开疆扩土,不过相比“自古以来”观念在这一块吹捧得低调点罢了。

现在随着信息渠道越来越多,单纯地灌输“自古以来”已经不够灵光了,作为宣传阵地之一的教育口径自然需要适时增进一下话术,加大一些辅剂的剂量,免得熏陶出来的人继续被“帝国主义学术圈”单方面吊打。你以为教科书是为了更客观才加的料?实际上对比一下最近出台的那份白皮书的口径,上限就摆在那里清楚得很

所以不是我说,有些人怎么就能理解成教科书突然给你大清撑起腰来了?好像以前乃们清粉受尽万般凌辱现在突然大老爷们开眼了天亮了一样?我寻思近二三十几年的宣传口教科书也好中央台也好好像从来就没有亏待过你大清好伐。

有些东西就是因为今天还需要刻意强调贡献而已,相比之下,像云贵湖广这些今天自然被视为汉地核心疆域内的地方,需要刻意强调什么贡献吗?不需要的

刚好去年这个时候写了篇这么个回答,末了就说了

“大清的自身属性和背锅时机在我朝传统宣传口真心是占据了政治正确的制高点,不论官方和民间都不乏推动的力量,光凭这一点,《明事》这种草根现象有多大的影响力都是比不上的。”

——————————————————————-


不好意思下面这个教材是2001版的,我寻思90后的清粉小朋友们上历史课的时候大概都在养精蓄锐吧?



user avatar

如果不能证明:明朝之后的下一个王朝若还是汉人王朝,则不能扩充领土,只有满清入主中原,才能开疆拓土。那这个增加的内容就没有意义(눈_눈)

user avatar

这只是打个前站,标志着满清正统化已经正式进驻历史教育。

对满清皇帝的美化和对汉人王朝的诋毁将不断出现在历史课本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