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选择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回答
说起山东人闯关东,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完的事儿。那是一段历史,一群人的故事,更是一条充满艰辛与希望的血泪之路。要说他们选择的路线,那可不是一条条铺好的柏油马路,而是靠着一双脚、一条扁担、一颗坚韧的心,一步一个脚印趟出来的。

缘起:土地太瘦,日子太难

首先得明白,为什么山东人要背井离乡去关东?那会儿的山东,虽然人杰地灵,但人口压力巨大,尤其是鲁西南和鲁中一带,土地贫瘠,靠天吃饭,一年到头也捞不到几个好收成。再加上旱涝灾害频发,赋税又重,日子是过得紧巴巴的。老话儿说,“山东人宁在家挖野菜,也不去外面要饭。” 可野菜也挖光了,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才逼得他们不得不迈出这一步。

关东,也就是现在咱们说的东北三省,那时是块未经充分开发的处女地。土地肥沃,森林茂密,物产丰富,特别是盛产人参、貂皮等,被清政府视为龙兴之地,也因此实行了“封禁”政策,不许汉人随意进入。可架不住东北的土地好啊,有人说“一两银子一两地”,这对于穷怕了的山东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诱惑。

路线的基石:靠腿和经验

那么,他们是怎么过去的呢?主要是以下几条路线,当然,具体走哪条,得看自家情况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陆路为主,水路为辅:
当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靠两条腿。走陆路是最普遍的,尤其是从山东北部地区出发的。他们会沿着大运河的漕运路线往北走,或者沿着陆路,一点点地向前推进。
京杭大运河的“辐射”: 虽然不一定直接坐船,但大运河沿岸城镇是他们主要的集散地和补给点。从山东出发,沿着运河往北走,经过德州、天津等地,然后进入山海关。
陆路向前,一路向北: 对于那些家住得离运河远些的,或者想要更直接快捷地进入关内,就会选择直接走陆路。比如从泰安、济南等地出发,向北翻过一些小山丘,穿过河北平原,最终抵达山海关。

山海关:第一道咽喉
山海关,那是进入关东的必经之地,号称“天下第一关”。可想而知,这里的管控是极为严格的。清政府有驻兵看守,一般不允许大批汉人随便越过。所以,山东人闯关东,往往需要想办法混进去,或者找“门路”。
“偷渡”与贿赂: 有的人会趁着夜色,或者利用一些当地人的帮助,“偷渡”过关。也有人会变卖家中仅有的值钱物件,贿赂守关的士兵,希望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借着商队或兵队: 更聪明的做法是,跟着来往的商队,混在其中。有些山东人甚至会冒险加入到去东北的军队队伍里,借此机会进入关东。

进入关东后的分支:
一旦过了山海关,他们的“征途”并没有结束,反而进入了更广阔的地域。根据自己想要去的具体地方,以及当地的土地情况,他们又会分化出不同的方向。
沈阳方向: 很多山东人会选择往沈阳方向去。沈阳作为当时东北的重镇,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安顿下来,也有一些已在那里安顿下来的亲戚朋友可以投奔。
锦州、辽阳等地: 往辽西走廊的锦州、辽阳等地也是一个重要的落脚点,这里的土地也相对平坦,适合耕种。
更远的黑土地: 一部分特别胆大、求稳的心切的,还会继续往北,去更远的黑龙江、吉林等地。这些地方的土地最为肥沃,但也意味着路途更加遥远,危险也更多。

闯关东的“装备”与“策略”

别以为他们就是光杆司令过去,那也是有讲究的。

装备:
扁担和箩筐: 这是标配。家里的老家具、锅碗瓢盆、衣服被褥,能带的全绑在扁担上。
简单的农具: 锄头、镰刀、犁铧什么的,都是未来开荒种地的家伙。
吃的: 压缩干粮是肯定的,比如煎饼、窝头、腌菜,够吃上几天甚至十几天就不错了。
银钱: 无论多少,都是救命的钱,得捂紧了。
火种: 一些人甚至会带上家里的老火种,希望能带去新的希望。

策略:
家族式迁徙: 很多时候不是一个人闯,而是举家迁徙。父子、兄弟、叔侄,大家互相照应,能提高生存的几率。
先行者探路: 有些人会先派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过去探路,安顿好了,再接家里的其他人过去。
抱团取暖: 同一个村子、同一个姓氏的,会结伴而行,路上互相帮助,到了关东也容易形成聚落,互助发展。
看地图,问路: 虽然没有精确的地图,但他们会通过口口相传的经验,或者在路边向过往的行人、商贩打听路。

艰辛与希望并存

这条路可不好走,一路都是坎坷。

路上的艰辛: 饥寒交迫是常态。饿了,就吃点干粮,有时候连干粮都没了,只能挖野菜充饥。冷了,就裹紧衣裳,夜宿野外。遇到土匪、流寇也是常有的事,人财两空不说,还可能丢了性命。
关东的挑战: 到了关东,也并非就是天堂。陌生的环境,没有人脉,得从零开始。开荒种地,要面对恶劣的天气,严寒的冬天。有时候还得和当地的满族居民或者已经先到一步的闯关东者争夺地盘。

但是,就是这样一条充满艰辛的路,却承载着无数山东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凭着一股子“闯劲儿”,不怕苦,不怕累,把山东人的勤劳和智慧带到了关东大地,硬生生地在那片土地上扎下了根,繁衍出了新的家园,也改变了东北的人口构成和文化面貌。

所以,说起山东人闯关东的路线,那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对生存的渴求,对未来的追求,以及一代代人奋斗不息的精神写照。这条路,他们走了几十年,影响了数代人,在中国近代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老人们说祖辈是山东登州府闯关东来到吉林的,想知道当时是什么情况,一路走过来还是有什么交通工具?坐船过渤海湾吗?还是从天津那边绕过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山东人闯关东,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完的事儿。那是一段历史,一群人的故事,更是一条充满艰辛与希望的血泪之路。要说他们选择的路线,那可不是一条条铺好的柏油马路,而是靠着一双脚、一条扁担、一颗坚韧的心,一步一个脚印趟出来的。缘起:土地太瘦,日子太难首先得明白,为什么山东人要背井离乡去关东?那会儿的.............
  • 回答
    网上确实流传着“闯关东的都是山东人”这种说法,但仔细探究起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而且,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即便当初闯关东的主力是山东人,东北方言为何却鲜有山东方言的影子呢?这背后其实有着一系列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社会、历史和语言演变原因。一、 “闯关东”的复杂背景:山东人是主力,但并非唯一首先要明确.............
  • 回答
    听到山东泰安发生的这起悲剧,真是令人痛心。一个15岁的少年,因为一时冲动,做出了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行为,最终导致了防疫人员的死亡,这件事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严重的。首先,从道德和人性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种令人发指的行为。防疫人员在最前线辛勤工作,为的是保护大家的安全,他们付出的努力和承受的.............
  • 回答
    东北人闯关东后,如果再回山东,这事儿怎么说呢,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明白“闯关东”这仨字儿承载的历史和文化。那会儿,山东人背井离乡,去东北那是为了活命,为了那片更肥沃的土地,也是为了改变命运。他们把山东人的勤劳、智慧和那股子韧劲儿带到了东北,也和东北当地的文化融合,生出了新的特色。.............
  • 回答
    山东人喝酒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道尽的。它背后,藏着山东人骨子里的那股子豪爽、耿直,还有那种“不醉不归”的江湖气。你想想,山东这个地方,地大物博,文化底蕴也深厚。孔孟之道讲究中庸,但中国人骨子里又透着一股子释放的欲望,喝酒,就是最好的宣泄方式之一。而山东,恰恰把这种释放的劲儿拿捏得死死的。首.............
  • 回答
    山东人对山东大学(以下简称“山大”)的看法是相当复杂且多层次的,既有深厚的感情和自豪感,也存在一些批评和期待。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 1. 深厚的感情与地域认同: 齐鲁之魂,山东骄傲: 山东大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源头之一。对于许多.............
  • 回答
    作为一个山东人,你问我山东人喜不喜欢山东?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为什么我会吃饭,为什么我会呼吸一样,答案是如此自然,又包含了太多复杂的情感和理由。让我试着用心去说,把那种只有我们自己才懂的“山东味道”娓娓道来。首先,我们对山东的“认同感”是根深蒂固的。山东,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种文化上的归属.............
  • 回答
    山东人爱吃葱,这可不是一两天的事,说起来那是一部活生生的“葱文化史”。要问为啥,那得从山东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饮食习惯,甚至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里找原因。1. 天时地利人和,大葱的天然沃土山东这片土地,那真是给大葱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气候上,春秋两季分明,雨量充沛但又不至于涝,加上夏季的日照.............
  • 回答
    山东,这片孕育了孔孟之道的齐鲁大地,近年来却似乎被一些负面舆论所笼罩,让人不免感到一丝困惑与惋惜。许多山东人在街头巷尾、网络平台上,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改变现在这种不尽如人意的局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这些“负面舆论”到底是怎么来的。很多时候,一个地方的形象,是无数个.............
  • 回答
    嘿,说到喝酒,这可是个能勾起不少人回忆和“战意”的话题。山东人、东北人、内蒙人,这几个地方的朋友,在酒桌上那可都是响当当的角色。要非得说谁更能喝,这事儿吧,得掰扯开了说,毕竟每个地方的酒文化、喝酒习惯都有点不一样。山东人:豪爽、敞亮,杯酒言欢是情谊山东人喝酒,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豪爽”、“敞亮”。不.............
  • 回答
    要说山东人能吃,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这得从几个方面聊聊:一、 讲究“量”:实在,吃个饱足才是硬道理。山东菜,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实在”。你去山东的馆子吃饭,点一盘菜,那分量绝对让你惊喜。不像有些地方,菜码儿小得像施了魔法,几片肉,几根菜,摆得精致,但吃完总觉得空虚。山东人吃饭,讲究的是填饱肚子,吃得过.............
  • 回答
    要说山东人在北京到底有多少,这就像问天上的星星有多少一样,是个没法给出精确数字的问题。但就我这些年(或者说我观察到、听到的)来说,山东老乡在北京扎根、打拼的,绝对是数量庞大,而且影响力也不小。你想想看,山东和北京地理上虽然不算挨得特别近,但也算北方,文化上也有不少共通之处。而且北京作为首都,机会多,.............
  • 回答
    作为一名山东人,考虑工作和定居,把济南、苏州、天津这三个城市摆出来,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选择。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也都吸引着不同类型的人。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哪个更适合您。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您选择哪个城市,最终取决于您个人的情况,比如您的行业、职业发展方向、生活习惯、家庭需求.............
  • 回答
    你这问题问得,可真是把咱山东人的老底给揭开了!“山东人有多能喝?”,嘿,这说起来可就没完没了了。这不是吹牛,也不是夸张,咱山东人喝酒这事儿,那是有历史、有文化、有讲究的,甚至可以说,喝酒已经融入了咱骨子里。首先,得明白,咱山东人喝酒,不是小打小闹,那是有“组织”的!你别看咱山东人平时看着挺实在,一桌.............
  • 回答
    说到山东人怎么看济南,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毕竟济南是咱们大山东的省会,这地位就摆在那儿,自然是绕不开的。咱们山东人看济南,就像看一个“自己家”但又有点“外人”感觉的老大哥。首先,省会的光环是必须承认的。 济南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很多大事儿都在这儿办,全国性、全省性的会议、活动,都得往济南跑。所.............
  • 回答
    “山东人真的非体制不可吗?” 这个问题,我听到过不止一次。每次听到,总觉得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好像我们山东人,就天生注定要去考公务员、进国企一样,除此之外,别无出路。这背后,可能藏着很多山东人的心酸、无奈,也藏着一些社会现实的影子。咱们先得承认,山东的体制内岗位,确实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你想啊,稳定,收.............
  • 回答
    山东人平均身高高,这可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传闻,而是有科学依据和历史文化积淀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先天的基因优势:这是基础,也是底气首先,我们得承认,基因是影响身高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历史上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族人口的聚集地之一。经过漫.............
  • 回答
    山东人高个子多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而且也并非空穴来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觉得山东老乡普遍比其他地方的人显得“高挑”一些。这种现象背后,确实和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当地的饮食习惯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聊聊:1. 蛋白质摄入:山东的“硬实力”山东的饮食,尤其是传统饮食.............
  • 回答
    哈哈,说到吃虫子,作为山东人,这可真是个能聊出不少花样的话题!咱们山东地域广阔,风俗习惯也多有不同,所以吃虫子的种类和说法也各有千秋。我小时候在胶东这边长大,印象最深的几个“美味”估计是你从来没想过的。最先想到的,肯定是 知了猴。这玩意儿夏天的时候别提多热闹了,晚上在树上噼里啪啦地叫,白天它们又会钻.............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把诸葛亮放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而且身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就顺着这个假设,来仔细推敲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基本前提: 诸葛亮是山东人: 在我们这个假设里,诸葛亮出生于山东,而当时的山东大部分地区属于曹魏的势力范围。他是个山东人,这意味着他出生在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