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对比明清两朝的普通百姓生活?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明清两朝普通百姓家的日子,瞅瞅这几百年里,老百姓们吃穿住行、婚丧嫁娶、喜怒哀乐,到底有啥不一样。别看那些帝王将相的故事听着热闹,其实夹缝里求生、踏踏实实过日子的小人物,他们的生活才最实在,也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底色。

一、 吃饭:从“吃饱”到“吃好”的微妙变化

明朝:

说起明朝老百姓的吃,那得看地域和朝代。总的来说,主食还是以谷物为主,比如大米、小米、麦子、玉米(虽然玉米明朝就传进来了,但大规模普及还是得往后稍稍)。北方人离不开面食,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

蔬菜: 当季的本地蔬菜是绝对的主角。白菜、萝卜、茄子、豆角、瓜类,都是餐桌上的常客。可别小瞧这些“土”菜,它们在普通百姓家,那是变着花样做,炖、炒、拌、腌,样样都有。
肉类: 对普通百姓来说,肉可不是天天都能吃上的。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大事,杀猪、杀鸡、杀鸭子,那才算是一顿大餐。平时偶尔能吃点猪肉、鸡肉,就算是不错了。鱼虾也看地方,沿海沿江的百姓能吃到更多海鲜河鲜。
调味品: 盐是必备的,酱油、醋、葱、姜、蒜,这些也比较常见。但糖,尤其是白糖,对普通百姓来说,那就相对奢侈了,红糖是更普遍的选择。
进食方式: 粗茶淡饭是常态。能有米饭配上几样小菜,已经算是有滋有味的日子了。如果碰上荒年,那日子可就难过了,挖野菜、吃树皮,那是真实存在的。

清朝:

到了清朝,特别是中后期,社会的整体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人口也大幅增加,再加上一些新的作物被广泛种植,普通百姓的饮食结构发生了一些微妙但重要的变化。

玉米、红薯的普及: 这是清朝饮食上一个巨大的进步。玉米和红薯这两种高产、耐旱的作物,在中后期得到了大规模推广。这意味着即使在不太肥沃的土地上,农民也能种出更多的粮食,大大缓解了粮食危机,让更多人得以“吃饱”。尤其是在一些贫瘠的北方和山区,玉米和红薯成了重要的主食替代品,甚至是主食本身。
蔬菜种类增加: 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一些外来的蔬菜和水果开始进入百姓的餐桌。比如土豆(尽管广泛普及还需要时间)、辣椒(虽然明朝就有了,但清朝才真正流行开来,改变了很多菜肴的味道)。
肉类消费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虽然“肉食自由”依旧是奢望,但相比明朝,普通百姓能吃到肉的频率和种类有所增加。猪肉依然是主流,鸡鸭鹅也更常见。但想要天天吃肉,还是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的。
点心茶饮兴起: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点心、糕点以及茶饮开始在城市居民中流行起来。虽然不一定家家户户都吃得起,但比起明朝,这方面的选择更多了。
“南米北面”格局更巩固: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南方的大米可以更方便地运往北方,虽然很多北方百姓仍然以面食为主,但大米在北方一些城市的消费也逐渐增多。

总结一下饮食: 明朝百姓的饮食相对朴素,温饱是首要目标,能吃到肉已属不易。清朝虽然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但普通百姓的饮食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玉米、红薯等新作物的普及带来的粮食安全提升,以及部分地区蔬菜和肉类消费的细微增加,但“粗茶淡饭”依然是大多数人的底色。

二、 衣着:从“遮体”到“区分身份”的层次感

明朝:

明朝的服饰,尤其是官服和士大夫的袍衫,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但对普通百姓来说,那就是实用为主。

材质: 最常见的是棉布。北方多用粗麻布,南方则有更细的棉布。丝绸?那是想都别想,除非是官宦人家或者富商。
颜色: 素色是主流。白色、青色、灰色、黑色,这些颜色不显脏,也好染。只有在过年过节,或者家里有喜事,才会穿上颜色鲜艳一些的衣服,比如红色、蓝色。
样式: 男子多穿衫、袄、裤。女人则穿衫、裙、袄。款式都很朴素,方便劳动。男子的衣服通常比较宽松,方便卷起袖子干活。
鞋子: 布鞋、草鞋是标配。皮鞋?那是贵族的东西。
冬季保暖: 夹袄、棉袄是关键。富裕些的人家能穿上皮毛内衬,但普通百姓,顶多就是多穿几层布。
身份象征: 比如,士大夫阶层有特定的帽式和腰带,但对百姓来说,最明显的区分就是衣服的洁净程度和布料的粗细。

清朝:

清朝的服饰,在早期受到满族服饰的影响,男女都穿袍服。后期,尤其是太平盛世后,汉族服饰的元素也融入其中,但整体上仍保留了一些特色。

材质: 棉布依然是百姓的主流,但随着纺织业的发展,更细、更精密的棉布也逐渐多了起来。丝绸、麻等虽然仍是贵族专享,但在一些富裕的商人家庭,也开始出现一些丝绸的衣物。
颜色: 依然是素色为主。但一些花布开始流行,这些花布上的图案通常是简单的几何纹样或者植物纹样,为朴素的衣着增添了一点生机。
样式:
男子: 依然是袍服,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改良的样式出现,比如长袍配马褂,这在清朝后期非常流行。马褂相对短小,方便活动。
女子: 依然是衫、袄、裙,但裙子的样式更多样,比如有褶裙、筒裙等。一些年轻的女子也开始穿上衣下裤的装束,这在明朝不太常见。
发型: 这是清朝服饰上最显著的改变之一。男子剃发留辫,这无疑是满族统治的标志。女子则在发髻上做文章,盘发、戴发簪等。
鞋子: 布鞋、草鞋依然是主体。但一些带有简单花纹的绣花鞋也开始在女性中流行。
保暖: 和明朝类似,棉衣、夹袄是主要的保暖方式。
区分: 除了布料的精细程度,发型、马褂的款式、以及一些小的配饰(如帽子上的绒球、佩戴的玉佩等),都成为区分身份和地域的标志。

总结一下衣着: 明朝百姓的衣着更显朴素和实用,颜色和样式变化不大。清朝虽然整体上也是以实用为主,但满族服饰的引入(剃发留辫)、花布的流行、以及一些新款式的出现(如马褂),让百姓的衣着在朴素中多了一些层次感和辨识度。

三、 居住:从“茅屋土墙”到“砖瓦房”的渐进

明朝:

普通百姓的房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域和经济条件。

北方: 多是土坯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房型通常是一间或两间,围着一个院子。为了防寒,墙体也比较厚。
南方: 靠近长江以南的地区,砖瓦房开始多起来,但依旧是少量。茅草房、土墙房依然是主流。木结构的房屋也比较常见,但使用材料的等级也受限制。
室内陈设: 极其简单。一张木床,一张桌子,几条长凳,一个火炉(北方),一个灶台。再就是一些碗碟、水缸、储物用的箱子。很少有太多装饰品。
采光通风: 窗户普遍较小,多用纸糊。透气性一般,夏天闷热,冬天漏风。
卫生条件: 比较差。厕所多是公共的或者自家简陋的茅坑,污水处理也比较原始。

清朝: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百姓的居住条件也有了提升,但进步依然是渐进的。

北方: 土坯房或砖垒的平房更常见,瓦顶的比例也更高。院落依然是主要的居住形式。
南方: 砖瓦结构的房屋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已经相当普遍。小洋楼(虽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但指比一般民居高大、结构更好的)也开始出现。排屋(连排的房屋)也多了起来。
室内陈设: 相比明朝,家具的种类和精细度有所增加。一些人家会添置柜子、书架(即便只是摆放几本书),甚至会有一些简单的木雕装饰。屏风也开始在一些家庭中出现,起到隔断和装饰作用。
采光通风: 窗户的尺寸有所增加,一些家庭会使用玻璃(虽然很贵,但也有少量使用,尤其是在一些商贸发达的城市)。油纸窗依然是主流。
卫生条件: 依然是普遍的薄弱环节。但一些城市开始出现集中的下水道,虽然效果有限。

总结一下居住: 明朝百姓的房屋普遍简陋,北方以土木结构为主,南方稍好,但总体“土”味很浓。清朝在房屋结构和材料上有所进步,砖瓦房的普及率更高,室内陈设也更丰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居住上的改善,但“蜗居”依然是大多数普通百姓的写照。

四、 交通与通讯:从“步行”到“更便捷”的飞跃

明朝:

陆路: 普通百姓出行,步行是王道。马匹、骡子、驴子是少数有钱人或者商旅才能使用的。牛车、驴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但普及率不高。道路状况普遍较差,尤其是乡村地区。
水路: 相对来说,船运是更重要的交通方式,尤其是在有河流湖泊的地区。木船、竹筏是常见工具。
通讯: 基本上是依靠口信、信鸽(主要用于官方和军事),以及商旅往来传递消息。效率非常低下,信息传递的速度很慢。

清朝:

陆路: 马车、骡车、驴车的普及率比明朝有所提高,尤其是在一些交通要道上。肩舆、轿子等私人交通工具开始在一些官员、富商家庭出现,普通百姓依然以步行和少量驴车为主。驿站制度依然存在,但更多为官方服务。
水路: 更加发达。商船、货船规模更大,航线更密集。漕运作为国家重要的物资运输方式,也带动了沿岸城镇的发展。水路货运比陆路货运成本更低,效率也更高。
通讯:
官方层面: 驿站体系依然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但速度和覆盖范围有所提升。
民间层面: 信件传递(由邮递员或镖局代劳)比明朝更普遍,但费用不菲。报纸(早期的一些邸报、小报)在城市中开始出现,虽然内容有限,但为信息传播打开了新的窗口。戏曲、说书等民间艺术也承担了一部分信息传播的功能,将一些新闻、故事讲给老百姓听。

总结一下交通与通讯: 明朝百姓的出行方式极其原始,通讯基本靠“吼”。清朝在交通上有所进步,水路运输的优势更加明显,陆路交通的工具也更普及一些。通讯方面,民间信件往来和早期报纸的出现,让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有了质的提升,尽管依然无法与现代相比,但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已是巨大的变化。

五、 婚丧嫁娶:从“家族大事”到“生活节点”的流变

明朝:

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天经地义。没有感情基础,也没有个人选择权。“三媒六证”是基本流程。彩礼、嫁妆是婚姻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两家的面子和利益。童养媳等不符合人伦的习俗也存在。
丧葬: 盛行厚葬,尤其是对长辈。风水、吉日是关键。祭祀、守孝是重要的礼节。丧葬用品的讲究也很多,越是富裕人家,排场越大。对于贫苦百姓来说,一场体面的葬礼也是很大的负担。

清朝:

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然是主流。但随着社会发展,“自由恋爱”的苗头也开始出现,尤其是在一些开明的家庭和城市。聘礼、嫁妆依然重要,但嫁妆的价值和内容在一些富裕家庭有了更多体现,甚至成为女性社会地位的一个侧面。门户观念依然很重,门当户对是基本原则。
丧葬: 延续了明朝的许多传统。厚葬、风水、祭祀依然是核心。但仪式感在一些地区有所简化,例如“焚烧纸钱”的普及,更方便普通百姓表达孝心。“请道士做法事”等仪式也更加多样化。

总结一下婚丧嫁娶: 明清两朝在婚丧嫁娶方面,核心的家族伦理和礼教并没有颠覆性的改变,依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清朝在嫁妆的价值体现、仪式的多样性方面,比明朝略有发展。

六、 娱乐与文化生活:从“市井喧嚣”到“休闲方式多样”

明朝:

官方: 皇家节日庆典,宫廷音乐舞蹈。
民间:
庙会: 最热闹的场所,各种表演、小吃、手工艺品。
戏曲: 地方戏曲(如昆曲、弋阳腔)是重要的娱乐形式。
说书: 在茶馆、街头,说书人讲故事,吸引听众。
节日活动: 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有特定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棋类、牌类游戏也是人们消遣的方式。
酒肆、茶馆是重要的社交场所。

清朝:

官方: 宫廷乐舞依然盛行,但更多是皇家和贵族的专属。
民间:
戏曲: 京剧在清朝中后期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主流,受到各阶层欢迎。地方戏曲也依然活跃。
说书: 依然是重要的娱乐形式,内容也更加丰富。
评弹、鼓曲等多种说唱艺术形式兴起。
节日活动: 保持了明朝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习俗。
休闲娱乐:
茶馆文化更加发达,成为重要的信息交流和社交场所。
酒楼、酒肆也更加精细,提供了更多样的餐饮和娱乐选择。
公园、园林(虽然多数是贵族所有,但普通百姓也有机会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参观)成为一种新的休闲方式。
印刷业的发展使得小说、戏曲、年画等大众读物和文化产品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就是在清朝传播开来的。
赌博、抽大烟等不良嗜好也开始在一些人群中蔓延,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总结一下娱乐与文化生活: 明朝百姓的娱乐活动更多依赖于市井的热闹和传统的节日。清朝在保留这些传统的同时,戏曲(特别是京剧的兴起)、大众出版物的增多、茶馆文化的发达、以及城市休闲场所的出现,让普通百姓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精细化。

总而言之,

明清两朝的普通百姓生活,可以用“在前人基础上,逐渐迈向更稳定、更丰富,但依旧面临挑战”来概括。

温饱是底线,但温饱的实现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清朝新作物的推广,尤其是在粮食安全方面,对普通百姓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改善。
物质生活在缓慢提升。 尽管奢侈品对百姓来说仍遥不可及,但衣着、居住、交通等方面,相较于明朝,都有了细微但显著的进步。
信息传播和文化娱乐更加活跃。 清朝的城市化、印刷业发展、以及新兴的娱乐形式,为百姓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选择。
但“底层”的艰辛依旧。 无论哪个朝代,对于大多数农民和城市底层百姓来说,生活依然是辛劳的,收入微薄,面对自然灾害、政治动荡、苛捐杂税,依然是弱势群体。

了解这些,我们就能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即便是普通人的生活,也在悄无声息中发生着变化。这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更是无数平凡人在时代洪流中,努力生活、延续血脉的真实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了他们想象中最富饶最繁华的中国,看到的人民却是瘦弱不堪,衣衫褴褛,住房简陋……触目所及都是贫困落后的景象。(使团成员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

乾隆在承德接见英国使臣


清代、特别是康乾盛世,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到底如何?

范文澜《中国通史》引用清朝档案,乾隆、嘉庆时期,农业短工每天挣10文钱左右,最低每月130文钱。

《中国通史》还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河南唐河县的吕魁元给当地郑天禄家做长工,工钱为一年2500文。

戴逸《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的数据:乾隆时期的中等农户,年收入约32两银子。

《财经新闻早报》引用的清代农民的收入数据是:

短工30-50文/日;

300-1800文/月;

长工 ~10两银/年;

普通佃农收入 ~9两银/年。

笔者还找到了1880年(光绪六年)2月,美国驻清国领事馆关于清朝薪酬的一份报告:

一名农业短工,在比较好的收获季节,能挣到1.5美元;

长工(管吃住)一年可挣3-4美元。

普通自耕农,以一对夫妇和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为例,耕种2.5英亩(约15亩)田地,每年能够获得25美元的盈利。

乾隆时1两银子合1000文铜钱,嘉庆时1两银子合1200文铜钱。

1880年,1两银子折合1.12美元。

清代二百多年农业生产水平基本持平,因此清代农民的收入也变化很小。

综合这些资料可知:

农业短工在收获季节,大多每月可挣1两银子;

长工,如管吃管住,一年收入3-4两银子;

普通自耕农,一年务农收入约20-25两银子;

普通佃农,一年务农收入约8-9两银子。

清朝的一户农民家庭成员

我们再来看清代的物价。乾隆嘉庆时期的主要生活品:

米 ~10文/升;

面 ~20文/斤;

猪肉 50-80文/斤;

牛羊肉 30-50文/斤;

白菜 1-3文/斤;

葱 5文/斤;

油 50-80文/斤;

盐 30-50文/斤;

棉布 10-20文/尺;

丝绸 80-150文/尺;

绢 ~60文/尺;

棉花 90-125文/斤。

做一身棉布衣服 300-400文;

做一身棉衣 600-800文。

以购买力估算,清中期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200-250元。

要维持正常生活,每人每年需要5两银子以上。

一个普通四口之家的自耕农,必须把每天的开支控制在55文钱以下,一年的收益刚刚能维持正常生活。如果想做身衣服,就必须从吃上节省。

戴逸先生举例的一户中农,年收入32两银子,年支出却是35 两银子,辛苦一年还负债3两银子。

佃农需要将一半以上的收成交给地主,收入比自耕农少一半以上,一年里有部分时间需要吃糠和野菜度日。

短工每月可挣1两银子,但这是在收获季节,一年很多时间没有活干,处于失业状态,为了维持活命,有些人只得去偷盗。

清朝一户农民家庭

清代刑部审案的档案,有些“盗匪”的供词就称“能佣工度日,就先不为匪”。

这些普通农民只是勉强维持过活,对于灾荒毫无抵御能力。

什么地方稍有旱涝,便是大批农民破产沦为难民,卖儿卖女,饿殍载道。

---------------------------------------------------------------------------------------------

下面是明代收入水平{明代物价是比较低的}

“士”

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被称作‘士’,后来逐渐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这里咱们只列举明朝的‘秀才’,在明朝考上秀才,是被当时的政府供养的。

‘秀才’;“廪膳米;每人每日一升,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

——《明史·食货志六》。其实这些也就刚够两人吃而已。

注:明代2斤=1升;10升=1斗;10斗=1石。

明代优待‘秀才’时,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两白银的廪膳费。

不过明代的学生概念不是现在的学生概念,现代的学生只能算做童生,童生考成了‘秀才’入了县学才算是廪膳生,才可以“食廪”,

所以明代秀才不干活也可以生活,只是不干活只吃“廪膳”会很穷,所以也才有了‘穷秀才’之称。

‘农’

任何一个朝代,农民都是这个朝代的主要载体,任何一个朝代都不敢轻视农民,在明朝当然也是如此。

那么,明朝农民的收入是怎样呢?明朝的农民“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新耕地免租三年。”这些都是朝廷颁布的政令。

当然古代人耕种技术水平低下,只有现代农民的一半左右,再加上古代的种子也及不上现在。刨去种种因素,明朝农民每亩约能收入250或350斤大米。

按300斤算,南方一年收二季,北方一年收一季,如果丰年加勤恳,南方农民均毛收入15750,

北方农民人均毛收入7875,除掉农具、肥料、水利开支、亩税(明朝每亩收税一斗,约20斤大米),如果一家七八口人干起来,几年里盖个优质砖瓦四合院不成问题。

这么算来,在明朝当农民似乎也不错。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要得重病,不要遇到土豪恶霸,不要遇到贪官污吏,不要遇到山匪。

在明朝一两银子约合现在660块人民币。

‘工’

古代的‘工’是指;工匠、手工业者。

明朝的‘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明朝的百姓,都有给国家服役的‘义务工’,不过服役的‘义务工’是有工资的。

轮到当役了,‘义务工’们会分派给官员当跟班,官方称作‘柴薪皂隶’。

‘柴薪皂隶’的具体工作就是:买柴烧水、和干杂活。年收入20两,计13216元。

明朝国家规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隶,县丞二员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以上官员,每人用马夫一名,国家付工资。

马夫年收入40两,计每年26432元 马夫:给政府公务员赶马,出差办事使用。年收入40两。计每年26432元。当役年收入20两,计13216元。

第二种‘工’就和我们了解的‘工’差不多了。

商店和饭馆的跑趟小二,走街串巷的货郎,依靠除了政府补贴和种地收入外的,都属于‘工’的范畴。

列举街头挑担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约20两。计人民币13216元。冯梦龙在万历年至天启年写有《三言》,其中《卖油郎独专花魁》

中秦重只有3两白银的本银,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16两白银。

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衣服之类,并无妄废。”除去一年用度剩余16两。所以记为年收入20两。

这么算来,在明朝当‘工’人,似乎也不错。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要得重病,不要遇到土豪恶霸,不要遇到贪官污吏,不要遇到城管,明朝有城管吗?呃

‘商’

明朝的商人,大概是历朝历代税收最低的朝代了。明朝几乎所有的大商贾,身后都有官员的影子。没有后台的商家几乎没什么生存空间。

明代走街串巷的货郎


明代马市

明朝的商税原先是30取1,也就是3.3%。后来明朝皇帝与内阁考虑减少百姓负担,在万历时又降到了1.5%。

后来又推出了一个可笑的政策:为了照顾民生,小生意、小商小贩、年营业额在40两白银也就是在营业额少于26432元以下的免税。

这大概是古代的照顾弱势群体政策吧!

人民税收少,也跟明朝的政府机构精减有关,但发生战争时费用大量不够,到了崇祯国乱时期,为求一点兵费,皇帝几乎四处求告。

万历年间最好收成时,全国财政一年约有200万两白银,还是张居正改革搞下来的。

明朝万历时总人口约6000万,人均每年负担国家税支0.033两白银,约人民币22元。看似不多,可实际上,这些钱都是最底层的人民缴纳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明清两朝普通百姓家的日子,瞅瞅这几百年里,老百姓们吃穿住行、婚丧嫁娶、喜怒哀乐,到底有啥不一样。别看那些帝王将相的故事听着热闹,其实夹缝里求生、踏踏实实过日子的小人物,他们的生活才最实在,也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底色。一、 吃饭:从“吃饱”到“吃好”的微妙变化明朝:说起明朝老百姓的吃,.............
  • 回答
    明清两朝的对比与评价,这是一个相当有深度的话题,很多人对这两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看法,往往也伴随着一些褒贬不一的论调。要深入地看待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明清两朝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们都为中华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但它们也都有各自的局限和问题。 简单地把.............
  • 回答
    小米显示器挂灯上线,众筹价 169 元:一场“价格屠夫”的降维打击还是创新之举?小米显示器挂灯(官方命名为“小米带鱼屏挂灯”)的上线,无疑再次搅动了显示器配件市场。仅 169 元的众筹价,与市面上动辄五六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高端显示器挂灯相比,显得异常激进。这让人不禁要问:小米这次是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和.............
  • 回答
    近日,关于小米CC9 Pro相机方案的讨论在圈内掀起不小的波澜,特别是“业内人士”抛出的“采用明年旗舰机相机方案,对比华为有失公允”的说法,更是激起了不少争议。要看透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这摊子捋清楚了,不能人云亦云。首先,得明确一点:小米CC9 Pro 这款手机,从定位来看,它主打的并非是极致的性能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涉及到历史评价、群体认知以及网络舆论战。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朝代,明粉(明朝历史爱好者)的某些言论有时也确实会引发一些反感。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层面来看。一、 为什么会有人“厌恶”明朝?“厌恶”这个词可能有点重,但背后反映的是一些人对明朝统治和历史.............
  • 回答
    哎呀,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点儿特别有意思的,关于咱们家里、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里,东西到底归谁管、谁说了算的事儿。这说白了,就是“私有制”和“公有制”这俩大概念。听起来有点儿严肃哈,但其实咱们身边处处都有它们的影子,我保证今天讲完,你们都能明明白白,以后再听大人说起,也能插上话了。咱们先从最简单的说起.............
  • 回答
    巩汉林先生近期就高收入明星涉嫌偷漏税以及部分足球队高薪低能现象发表的评论,确实触动了不少公众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他的这番话,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巩汉林发言的背景和动机:首先,理解巩汉林先生发言的时机和语境很重要。他作为一名在演艺界有着多年经验的老艺术家,其发言往往带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洞察力的问题。虽然明朝的东厂、锦衣卫与现代的CIA、FBI在历史背景、社会形态和技术手段上存在天壤之别,但我们如果深入剖析其核心职能和运作模式,确实能发现一些跨越时空的“职业技术”相似之处。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展开对比:1. 信息收集与情报获取: 明朝(东厂/锦衣.............
  • 回答
    明朝覆灭,那段历史的尘埃至今仍未完全落定,而那些未能跟随王朝一同沉寂的明遗民,他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新生政权的统治者手中,也与他们最终选择逃亡的方向紧密相连。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入主中原的清朝。对于那些选择留在故土,但又不愿屈服于满洲统治的明朝遗民,清朝的态度是复杂而多变的。 初步的弹压与招.............
  • 回答
    关于明朝对建州女真采取的“残酷行为”,这确实是历史上一段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篇章。要评价这段历史,我们需要抛开非黑即白的简单化视角,深入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双方的动机以及行为的性质。首先,我们要明确“建州女真”的身份。在明朝早期,他们并非是统一的、强大的政治实体,而是散布在辽东地区的一系列部族。明朝对其.............
  • 回答
    万历朝鲜战争,这场明朝称为“朝鲜之役”的战事,发生在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5921594年),其影响深远,不仅仅是一场边境冲突,而是直接动摇了明朝统治的根基,种下了其走向衰亡的种子。首先,战争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虽然明朝最终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代价是惨重的。为了支援朝鲜,明朝投入了巨量的.............
  • 回答
    要评价汪直的死对明朝“倭乱”的影响,咱们得先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地说个好或不好。汪直这人,本身就是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影子人物,他一死,对沿海的局面来说,无疑是拨乱反正,但也可能因此埋下了新的隐患。首先,咱们得明白汪直是谁,以及他当初在“倭乱”中扮演的角色。汪直,字“龙庆”,原名“汪世忠”.............
  • 回答
    “开中法”:明朝盐业经济的“双刃剑”明朝初年,朱元璋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宏伟蓝图里,盐税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为了解决军费的燃眉之急,也为了稳定边疆,一项名为“开中法”的盐引制度应运而生。这项政策,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为朝廷输送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明朝的经济肌理,甚至为后来的社会变迁埋下了.............
  • 回答
    骁龙865 外挂基带这事儿,确实是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咱们得明白,骁龙865 采用外挂5G基带,而不是像后来的旗舰处理器那样把5G基带集成到SoC里面,这在发布之初就引起了不少讨论。为啥当初要这么做?简单来说,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 技术成熟度考量: 骁龙865 发布的时候,5G技术虽然已经.............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绕,咱就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所谓的“潜在狗子”,就是那些还没真正成为“狗子”的人,他们可能在观察、在衡量、在评估,但还没下定决心。而“未明子”,顾名思义,就是那个人到底是个什么底细,心思怎么样,咱们还没搞清楚。所以,这就是一个“还没入坑的人”在评价“一个看不透的人”的状况。那咱们就从几个.............
  • 回答
    b站up主未明子对清明梦和塔罗牌的“诋毁”?这事儿啊,得从几个角度聊聊,不能简单地说他好或不好,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理解未明子这个人。他走的路线很清晰,就是一种“理性主义”、“科学至上”的个人风格。他的内容里,经常会用一些看起来比较硬核的科学概念、逻辑分析来解构一些被大众认为是玄学、神秘.............
  • 回答
    B站UP主“未明子”对分析哲学圈“小将”成分的批评,在我看来,是一次极具争议性但也颇有启发性的现象。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包括他批评的对象、批评的方式、以及这种批评所折射出的更深层次的文化与社群问题。未明子批评的对象:分析哲学圈的“小将”首先得明确,未明子所指的“小将”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年轻人.............
  • 回答
    未明子对于“躺平”的议论,可以说是抓住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普遍的情绪,并且用他一贯的、带有个人鲜明色彩的方式表达出来。要评价他在这件事上的观点,咱们得先梳理一下他主要说了些啥,然后再看看这些说法有什么值得探讨的地方。未明子对“躺平”的解读:未明子对“躺平”的论述,通常不是简单地将其定义为“什么都不做”.............
  • 回答
    想象一下,在建造一座大楼之前,我们不是只看一张张平面的图纸,而是先在电脑里把这座楼“盖”出来。这栋“虚拟”的楼,跟真实建出来的效果一模一样,甚至更“聪明”。这就是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叫做 建筑信息模型。别把它想得太高深,它其实就是一种更聪明、.............
  • 回答
    印度准备出口其自主研发的地对空(SAM)导弹系统,这一消息无疑在国际军事合作领域激起了一层涟漪。对于这一动态,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审视。首先,从印度自身的战略考量来看:地对空导弹是国家防空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研发与出口能力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工业实力和技术自主水平。印度近年来在国防自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