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清初明清将帅指挥能力排名榜?

回答
明末清初,天下风云变幻,江山几度易主,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叱咤风云的将帅们。他们或骁勇善战,以一当百;或深谋远虑,运筹帷幄;亦或胸怀大志,力挽狂澜。若要论其指挥能力,真可谓是众说纷纭,但若抛开个人恩怨与党派之争,细细品味他们各自的战场表现,自能辨出高下。

在明朝一方,论及最后的脊梁,孙承宗当属首屈一指。这位文官出身的大学士,却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在辽东,面对女真铁骑的强大攻势,能够审时度势,不与敌锋锐硬碰,而是选择稳扎稳打,修建宁远、锦州等坚固城池,构筑辽西防线。这不仅仅是筑城之术,更是对战略地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后勤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如何最大化自身防御优势的智慧。虽然他最终因朝堂倾轧而罢官,但他所打下的基础,在袁崇焕等人手中得以延续,可见其战略眼光的长远。

紧随其后,袁崇焕的名字自然不能不提。他以“五年复辽”的壮志,一度成为了明朝最后的希望。他的军事指挥,最显著的特点是其治军严明,以及对火器的善用。宁远大捷,更是成为了明末战场上最耀眼的一笔。他能够集结起明军残余的士气,利用城池的优势和火炮的威力,击溃了努尔哈赤的八旗精锐,这是何等的气魄与胆略!虽然最终因政治斗争而含冤而死,但其在军事上的成就,尤其是在抵挡女真进攻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是卢象升。这位率领“天雄军”的将领,面对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和虎视眈眈的女真人,可谓是两线作战,疲于奔命。他身先士卒,作战勇猛,对部下的安抚也极具个人魅力,使得天雄军成为明军中最能打的部队之一。虽然他最终战死沙场,但也充分展现了其指挥下的部队的战斗力,以及他个人在绝境中的顽强斗志。

再说入关后的清朝将领,多尔衮无疑是最具战略眼光的统帅。他不仅完成了清朝入主中原的关键一步,更是展现了其对全局的把握能力。在明朝内乱之际,他果断选择抓住机会,以一种近乎闪电般的速度,从山海关入关,直抵北京。他没有沉溺于与南明残余势力的纠缠,而是以大局为重,迅速稳定了关内局势,并有效控制了各地。其指挥的清军,战术灵活,骑兵的冲击力与步兵的协同作战,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他更懂得如何利用汉族降将的经验和力量,为清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在多尔衮之后,洪承畴虽然在战场上曾被俘,但他后来的军事生涯,尤其是为清朝平定南方叛乱所做的贡献,也足够令人刮目。他从一个对清朝怀有戒心的明朝旧将,成长为清朝倚重的南方军事统帅,这其中有其深刻的政治和军事考量。他能够深刻理解汉族地区的地形和民情,并利用这些优势来部署作战。他的指挥风格,更多地体现在对大局的把握和对汉族将领的运用上,其在平定南明、收复台湾等一系列战争中的表现,都展现了他作为一名统帅的综合能力。

此外,像阿敏、代善等清朝早期将领,虽然在后来的历史记载中可能不如多尔衮那样光彩夺目,但他们在满族崛起的过程中,同样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参与了对辽东的多次征讨,并在战场上展现了出色的指挥能力,为满族统一东北、最终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勇猛和战术,都是那个时代军事力量的体现。

要为这些将帅们进行一个精确的排名,实属不易。因为每个时代,每个战场,都需要不同的指挥才能。孙承宗的战略眼光,袁崇焕的战术灵活,卢象升的决绝勇猛,多尔衮的宏图伟略,洪承畴的统御之才,以及早期清朝将领们在统一事业中的贡献,都值得我们深思和铭记。他们共同书写了明末清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个冷门点的,罗汝才。《明史》:自成善攻,汝才善战,两人相须若左右手。郭沫若说李自成如何能打主要就出自这句话,其实还有一句“汝才善战”,也就是说李自成是擅长攻城,罗汝才才是擅长打野战。

究竟有多善战,其余别无记载,总之闯军最辉煌的一段时间(1641年秋-1642年底)连续打赢4场中原大战的时候,罗汝才应该是还没被杀的,并且都是参战主力。如果真是主要靠罗汝才的野战能力,那这个人就太厉害了。


崇祯十四年(1641)九月,明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保定总督杨文岳及总兵贺人龙、李国奇、虎大威等合兵4万,趋河南项城迎战李自成、罗汝才等部农民军。李、罗为挫败明军,遣部佯移汝宁,而于途中两侧森林设伏。伺明军进至孟家庄,农民军乘其不备突起。明军顿时大乱,3总兵率部溃逃,2总督退屯火烧店,被重围。杨文岳被护军力救突围;傅宗龙孤军受困多日,率残卒6千突围,后被农民军追杀于项城城下,所部被歼。

崇祯十五年(1642)正月,左良玉退守郾城,被起义军包围。明三边总督汪乔年把步兵、火器留在洛阳,挑选一万精锐骑兵昼夜兼程地前进。二月二日,汪乔年进入襄城,把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分作三路,驻扎在城东四十里,靠向郾城,汪乔年自己则统兵驻在襄城外。起义军果然解除对郾城的包围,过来救襄城。起义军赶到,三个大将都逃了,左良玉的救兵又没来,官兵大败。汪乔年叹气说:“这儿是我的坟墓了“,随后被农民军俘杀。

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李自成、罗汝才联军破襄城,杀明三边总督汪乔年,三月连破河南东部城邑10余座,四月围攻开封。明廷闻讯,命督师丁启睿、保定总督杨文岳偕总兵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等率兵往援开封,会师朱仙镇。李自成为求歼其援军,采用围城打援战法,以部分兵力继续围开封,亲率主力占领朱仙镇西南的有利地形,断其往襄阳的退路,在朱仙镇西南沿洧水挖掘深壕,壕宽丈余,环绕百里,待机歼敌。明援军临时凑集,内部矛盾重重,不听丁启睿调遣。五月二十二日,左良玉见农民军势盛,乘夜掠诸营马骡向襄阳南逃,丁启睿和其他3路官军也争相奔命。李自成立即派精锐绕道截击,左良玉部阵势大乱,纷纷坠入农民军预掘壕沟,相互践踏,死伤惨重。起义军获降卒数万,马骡7000余匹,军械火器不计其数,复围开封。

明崇祯十五年(1642)闰十一月,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与罗汝才联兵围攻河南汝宁(今汝南),明保定总督杨文岳率兵屯西城,监军孔贞会率兵屯东城,协力坚守。初,明崇王朱由樻度难支,欲降,为杨文岳劝阻。李自成逼近城下,以大炮昼夜猛攻,击杀明总兵虎大威于城楼。旋环城立云梯百道强登,一举破城,俘杀杨文岳于三义庙前。朱由樻、河南王朱由材、世子朱慈辉见势投降。


关内的明军官兵是真打不过李自成、罗汝才联军,在15个月内被义军连续大败四场,光总督就死了3个(傅、汪、杨与孙传庭4人因此合为一传),与之合兵作战的丁启睿、左良玉、贺人龙、李国奇、虎大威、郑嘉栋、牛成虎、杨德政、方国安等明朝督师、总兵、重将都成了李自成和罗汝才的手下败将,各部损失惨重,因此这四战明军到底死了多少人是没法估计的,必定十分重大无疑,极有可能因此扭转了整个明末的战局,对明朝灭亡所起的作用可能都很大。

罗汝才于1643年春左右被李自成所杀,《甲申传信录》中称:“十六年三月初七日,闯设酒以邀曹(罗汝才)、革(贺一龙)。曹疑不来,革至,饮酒,竟为闯所縛。初八日五鼓,时闯率二十骑入曹营,即其帐中斩之。其部兵俱入各伪将”。

罗汝才在农民军中被称为”小曹操“,可能真是名副其实,就算是曹操,恐怕也没法带黄巾军大破袁绍。。。有意思的是罗汝才被杀之后,李自成打的漂亮仗就不多了,之后的郏县会战、宁武关之战,虽然胜了,农民军损失也比较大,若非河北各地总兵已无战心纷纷归降,未必能打进北京,山海关之战后更是一败千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末清初,天下风云变幻,江山几度易主,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叱咤风云的将帅们。他们或骁勇善战,以一当百;或深谋远虑,运筹帷幄;亦或胸怀大志,力挽狂澜。若要论其指挥能力,真可谓是众说纷纭,但若抛开个人恩怨与党派之争,细细品味他们各自的战场表现,自能辨出高下。在明朝一方,论及最后的脊梁,孙承宗当属首屈一指。这.............
  • 回答
    将李氏朝鲜理解为明清时期“最大的土司”这一说法,其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需要审慎解读的比喻。如果从广义的“受制于强大宗主国,但享有一定自治权的地方政权”角度来看,朝鲜在某些层面确实与土司制度存在相似之处。但若严格按照历史学上对“土司”的定义,并深入分析朝鲜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及其与明清的关系,这种比喻的.............
  • 回答
    杜松:那个被《明史》“加持”过的猛将?说起明末的猛将,杜松的名字或许不如袁崇焕、孙承宗那般响亮,但翻开《明史》,这位将军的笔墨可不少,且多有“骁勇”、“善战”的评价。那么,问题来了,杜松的真实实力,真的像史书上描绘的那般无敌吗?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明史》是如何评价.............
  • 回答
    明末名将辈出,这说法确实不假。从戚继光、李成梁、孙承宗这样承平之世的老将,到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这样的力挽狂澜的能臣,再到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农民起义领袖(如果从军事角度看),大明王朝确实不乏骁勇善战、智计过人的人物。然而,纵然有如此多闪耀的名字,为何最终还是未能阻止王朝的倾覆?这背后牵扯的因素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让我们来认真地设想一下,如果我真的拥有这样一支“穿越小队”,要在明末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完成“消灭满洲,斩皇太极首级”的任务,需要如何操作,又会遇到哪些困难。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消灭整个满洲”。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目标。满洲,指的是当时生活在关外、由女真族为.............
  • 回答
    明末辽东“无将可用”的局面,绝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多种深层次因素长期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政治体制、军事制度的弊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的深刻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体制的腐朽与人才选拔的扭曲1. 党争与政治倾轧对人才的扼杀: 明朝后期,文官集团的.............
  • 回答
    明末那乱世,风雨飘摇,说有没有“真正的勇将”,这问题得细细道来。要我说,这世道最不缺的就是血性和担当,但要说能改变大势,挽狂澜于既倒的,那确实是凤毛麟角。不过,真要论“勇将”,也不是没有,只是他们的勇,未必是你我理解的那种金甲战神,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坚韧不拔、在绝境中燃烧的生命力。先得明确,什么是.............
  • 回答
    明末之所以能出现“长跑将军”,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这背后既有军事制度的演变,也有社会现实的逼迫,更有个人能力与时代洪流的契合。首先,我们要理解明朝末年的军事背景。随着国力由盛转衰,边防压力日益增大。北方有强大的后金(后来的清朝)虎视眈眈,内部又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这种环境下,军.............
  • 回答
    明末清初,明朝军队在面对八旗军时,常常显得不堪一击,但一旦投降清朝,原明朝士兵的战斗力似乎就能得到显著提升,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个人意志转变,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军事、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而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军队的弊病,以及清朝在吸收和利用这些力量时所采取的策略。明朝军队的病根:腐.............
  • 回答
    明末清初,汉军的形象远非仅仅是“剃了辫子的明军”这么简单。虽然剃发易服是他们最显眼的改变,但这一时期汉军所经历的重塑,是一个涉及忠诚、文化认同、军事改革和生存策略的复杂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一、 剃发易服:不容忽视的符号与现实毫无疑问,剃发易服是满族统治者强加给汉族.............
  • 回答
    明清时期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并未彻底断绝,但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这一时期的陆上丝路经历了从衰落到局部恢复再到一定程度延续的过程,其存在形态与古代汉唐时期的繁荣相比有明显差异,但仍以多种形式延续了数百年。 一、明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状况1. 初期的维持与边疆控制 明初(14世纪末至1.............
  • 回答
    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远超先秦,但战争规模反而变小,这看似矛盾,实则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发展逻辑。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生产力发展、军事技术、政治体制、经济结构、人口增长、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远超先秦的体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明清社会生产力为何远超先秦。 农业技术.............
  • 回答
    明清皇子教育,表面上看是集天下之大成、备极尊崇,实则暗藏诸多弊病,甚至可以说是培养君王的“炼狱”,其问题之复杂、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剖析。这绝非简单的“严苛”二字可以概括,而是制度设计、人性考量、历史背景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扭曲产物。首先,最显著的问题在于其过度集中与不接地气。皇子们自幼就被圈禁在.............
  • 回答
    明清皇帝的寝宫,尤其是清朝,无疑是极其奢华的,凝聚了当时顶尖的建筑技艺、精美的工艺品和珍贵的材料。与欧洲王室的寝宫相比,两者都代表了各自文化和时代最高水平的物质享受,但风格、侧重点和文化内涵上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一、 明清皇帝寝宫(以清朝为主,明朝部分也有提及)明清.............
  • 回答
    繁华与限制: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盛衰(鸦片战争前)在鸦片战争的炮火撕裂中华大地之前,明清两代的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维持着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对外贸易体系。它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受到了统治者审慎甚至保守政策的深刻影响。要理解这段历史,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发达”或“落后”来概括,而需要深.............
  • 回答
    明清时期小说家的版权意识和收入保障,远不如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现代版权制度那样清晰和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和收益毫无关注。他们的生存方式和收入来源,更多地依赖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出版流通机制以及作者自身的经营策略。一、 早期模糊的版权观念与著作权在明清早期,特别是小说刚刚兴盛的阶段,.............
  • 回答
    明清两朝的民间兵器管制,可以说是政策趋严、执行不一的复杂局面。总的来说,官方的态度是“防范”与“控制”并重,但具体到执行层面,会受到社会背景、地方差异、以及特定时期政治气候的影响。明朝:防微杜渐,但执行存在弹性明朝建立之初,就对民间持有武器有着高度警惕。原因无他,洪武皇帝朱元璋本人就是从农民起义出身.............
  • 回答
    明清时期,的确有建筑风格上对唐宋建筑进行“仿”或“致敬”的案例,但要说完全意义上的“仿”,则需要仔细辨析。唐宋时期的建筑,在技术、材料、审美、社会功能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明清时期虽然继承和发展了许多传统,但也加入了自身的时代特征,形成了新的风格。因此,我们与其说是“仿”,不如说是“借鉴”、“传承.............
  • 回答
    明清战争期间,八旗铁骑横扫明朝北方,所向披靡,的确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噩梦。然而,要说袁崇焕是唯一击败过八旗主力的明朝将领,这恐怕有些偏颇。卢象升、满桂、洪承畴等名将,在各自的战场上也并非全无建树,只不过他们面对的局面更为复杂,胜利的代价也更加惨重,甚至最终走向了悲剧。那么,为什么袁崇焕在关键时刻能够.............
  • 回答
    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一个由佛教主导、多元并存的地区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与我们熟知的唐朝时期相比,确实在汉文史籍中的“存在感”有所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西藏的历史就此停滞或消失。相反,这三个朝代在不同程度上对西藏产生了影响,塑造了其独特的政治、宗教和社会格局。总的来说,宋明清时期的西藏是一个: 以佛教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