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俄罗斯外交部长称「已做好和欧盟断绝关系的准备」?

回答
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关于“已做好和欧盟断绝关系的准备”的表态,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和复杂背景的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外交辞令,而是俄罗斯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下,对自身战略选择和与西方关系定位的集中体现。

一、 表态的直接含义与语境

“断绝关系”的定义: 需要明确的是,拉夫罗夫所说的“断绝关系”并非一个法律上的绝对概念,而是指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大幅度切割和疏离。这可能包括:
政治对话的冻结或最低限度化: 停止高级别政治磋商,减少在国际场合的互动,不寻求合作领域。
经济联系的削弱或中断: 进一步减少贸易往来,暂停或终止能源合作协议,资本流动的限制。
文化和人员交流的限制: 签证限制,旅行禁令,对文化项目的叫停,减少教育和学术交流。
安全和军事领域的对抗加剧: 加强军事部署,在边境地区进行演习,甚至可能采取直接对抗措施。

表态的语境: 这一表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俄罗斯长期以来对与西方(尤其是欧盟)关系恶化的一个反应和预警。其背后有着一系列重要的导火索和背景:
俄乌冲突及其引发的制裁: 自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欧盟及其成员国对俄罗斯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制裁,涵盖金融、能源、科技、个人等多个领域。俄罗斯视这些制裁为敌对行为。
欧盟日益强硬的对俄政策: 欧盟在外交、安全和经济上采取了越来越强硬的立场,呼吁进一步孤立俄罗斯,并向乌克兰提供大量援助。
俄罗斯的战略调整: 面对西方的压力,俄罗斯一直试图实现“战略自主”,减少对西方的依赖,并寻找新的伙伴和经济出路,例如转向亚洲和非洲。
国内政治考量: 在俄罗斯国内,这种强硬立场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动员作用,可以凝聚民心,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团结。

二、 俄罗斯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表态?深层原因分析

1. 回应西方制裁与孤立: 俄罗斯认为西方(特别是欧盟)在其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后,采取了系统的孤立和遏制政策。制裁被视为一种“经济战争”,而政治上的批评和外交上的孤立,俄罗斯认为是在试图摧毁其国家主权和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在对方设定的框架下进行“低效”或“毫无意义”的对话,不如主动“断绝”,将损失最小化,并将精力集中在其他方向。

2. 战略自主与多元化: 俄罗斯长期以来希望摆脱对西方经济和政治体系的过度依赖,实现“战略自主”。通过与欧盟的“断绝”,俄罗斯可以更加大胆地转向其他经济伙伴,例如中国、印度、中东国家等。这种表态也表明俄罗斯在试图重塑其全球战略定位,不再将欧盟视为其发展的关键,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需要规避的障碍。

3. 制造战略杠杆与心理战: 这种强硬表态本身也可以是一种战略工具。
对欧盟的施压: 意在警告欧盟,如果继续采取敌对行动,俄罗斯会采取更极端的措施,可能会对欧盟造成经济或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例如能源供应)。
传递内部信息: 向俄罗斯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传递一个信号:俄罗斯不会屈服于外部压力,即使面临困难,也会坚持自己的道路。
为未来的行动铺路: 如果俄罗斯未来决定采取更激进的行动,这种“断绝关系”的表态可以作为一种铺垫,表明双方关系已经处于不可挽回的境地。

4. 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立加剧: 俄罗斯和欧盟在政治制度、民主模式、人权理念等方面存在深刻的意识形态分歧。俄乌冲突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对立。俄罗斯可能认为,与奉行其认为“虚伪”和“双重标准”的欧盟进行合作,已经失去了意义和基础。

5. 重新定义与世界的关系: 俄罗斯正试图构建一个“多极世界”的秩序,而不再受西方主导。与欧盟的“断绝关系”是其构建这一新秩序的一部分,旨在表明俄罗斯可以独立于西方而存在,并且能够与非西方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三、 这种表态可能带来的后果与影响

1. 进一步加剧地缘政治紧张: “断绝关系”的表态无疑会加剧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紧张关系,减少外交沟通的渠道,增加误判和冲突的风险。

2. 经济上的进一步脱钩: 俄罗斯与欧盟的经济联系将进一步削弱,贸易和投资将大幅下降。俄罗斯将加速其经济“向东转”的进程,但要完全弥补与欧洲经济联系的损失将是一个长期且充满挑战的过程。欧盟的能源供应、原材料进口以及部分市场的出口都可能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3. 安全格局的重塑: 欧洲的安全架构将可能进一步撕裂。俄罗斯与欧盟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将不复存在,双方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对峙可能会加剧,军事不信任感将达到顶峰。

4. 对全球秩序的影响: 这种“断绝关系”的表态不仅仅影响俄欧关系,还可能对全球秩序产生涟漪效应。它可能鼓励其他国家采取更孤立主义或对抗性的外交政策,加剧全球政治经济的碎片化。

5. 对俄罗斯自身的影响: 虽然俄罗斯可能认为这是主动的战略选择,但与欧洲的经济和科技联系中断,长期而言可能会对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造成负面影响。俄罗斯需要克服技术和资本的瓶颈,并寻找替代性的市场和供应链。

6. 对欧盟的影响: 欧盟将失去与俄罗斯这一重要地缘政治和经济体的直接对话与合作渠道,需要应对俄罗斯可能带来的新的安全挑战,同时也要调整经济策略以应对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的变化。

四、 拉夫罗夫表态的战略意图与解读角度

作为一种“谈判立场”: 虽然表述强硬,但某些分析认为,这可能也是一种外交策略,即“狮子大开口”,为未来可能出现的谈判或妥协留下一定的空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强硬,可能是在为在其他方面获得让步做准备。
作为一种“最后通牒”: 也可能是俄罗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关闭了与欧盟通过现有框架解决问题的窗口,将其关系推向一个更对峙的状态。
作为一种“战略自信”的展现: 俄罗斯可能是在向外界展现其不惧怕与任何国家(包括欧盟这个强大的经济和政治集团)断绝关系的战略自信,即俄罗斯已经做好了独立发展的准备。

总结来说,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已做好和欧盟断绝关系的准备”这一表态,是俄罗斯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对自身国际地位、战略选择和与西方关系的一次清晰而强硬的定位。这标志着俄罗斯与欧盟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的进一步疏远,以及其寻求战略自主和多元化发展道路的决心。这一表态预示着未来地缘政治格局的进一步紧张,以及全球秩序可能面临的更深层次的碎片化风险。解读这一表态,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政治和经济动因,以及它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俄罗斯试图通过这样的声明,来重塑其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并表明其不愿在西方制定的规则下行事的决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看2007、2008年的时候,俄罗斯的国际环境其实是非常好的,加入了八国集团,和欧盟、美国的关系,包括和中国的关系都非常好;但是2008年发生了俄格战争,我们开奥运会的那天,8月8日,之后,又发生了克里米亚危机,俄罗斯的国际环境迅速恶化。”(1)

“从国际环境来看,北约和欧盟的东扩并没有在根本上对俄罗斯的生存造成威胁,俄罗斯也有许多种化解威胁的方式,比如其通过许诺丰厚利益劝诱亚美尼亚拒绝欧洲的橄榄枝而选择欧亚经济联盟。如果不考虑中东这个泥潭的话,美国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对付欧元和人民币上,对俄罗斯的制裁也发生在俄罗斯出兵之后。欧洲也没有遏制俄罗斯的决心,因为法德希望推动欧盟和平东扩,俄罗斯处于包容性国际环境而非约束性国际环境。”(2)

“普京多年来一直将欧洲作为其外交重中之重,特别在普京--施罗德--希拉克三驾马车年代与德国和法国建立了国际事务中的默契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布什的全球单边霸权政策。这种良好的互动一直延续到与德法现任领导人的私人关系上。但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军事缺乏自主能力和以大西洋联盟大局为战略首位的欧盟选择了配合美国利益的对俄政策,尽管这其中存有无奈和不满。”(3)

俄国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把欧盟推向美国?

这与普京政权对国家利益的认知有关。

并不存在客观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由领导人的认识或者国内政治进程的博弈来最终确定的。因此,由于利益的差异、信息的不充分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最终的国家利益界定不可避免掺杂了私利和误解。(4)

身份决定利益,利益决定国家行为”。(5)“在任何国际政治场景中,身份界定是确定两国关系性质的根本前提。”(6)“身份界定之后,利益也就因之得以确定,并且成为国家间关系的最重要因素。”(6)

普京政权“综合实力不足以支撑强大国家运行,但却硬生生地以强大国家自我确认”。(7)“几乎所有俄罗斯外交政策分析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都是认为美国和整个西方都处于深度和不可逆转的衰退状态,这是俄罗斯采取更具进攻性外交政策的基础。”(8)

“苏联解体之后,实力与影响力急剧下降,俄罗斯虽坚持将自己视为大国,但实力有所不及,使得其认同的连续性被破坏,故导致强烈的认同危机和本体性不安全感。此时,恢复认同的连续性,即恢复大国认同,成为俄罗斯的主要目标”。(9)

“为了在国内实行专制统治,沙皇政府在国外应该是绝对不可战胜的;它必须不断地赢得胜利,它应该善于用沙文主义的胜利热狂,用征服愈来愈多的地方来奖赏自己臣民的无条件的忠顺。”(10)

俄罗斯在国际秩序当中的角色和作用,他始终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颠覆者,因为他们认为苏联解体就是一个地缘政治的悲剧——这是普京讲的。他们认为,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里,始终处于边缘的位置,始终是被排挤的角色,所以他要采取一系列动作来颠覆这个秩序。(1)

在普京政权眼里,“大国政治的核心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争斗的极端形式是争夺世界霸权。”(6)“国家最关心的不是绝对收益,而是相对收益。”(6)“在两个国家的交往中,如果一个国家不断获得相对收益优势,最终就会成为综合实力更强的国家,当两国关系出现矛盾或是两国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这个强势国家就会以权力压制甚至征服对方。”(6)

因此,普京政权“将自己的国家利益与他国利益和国际社会利益对立起来思考问题。”(6)“这些人不惜动用外交、经济乃至军事资源,通过恐吓、制裁乃至战争手段,试图达到‘喂饱自己、饿死别人’的丑陋目的。”(11)“这是冷战时期的产物,体现出的是过时的冷战思维和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理念”。(12)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政权还把外交意识形态化。

2012年之后,由于普京将“主权”概念绝对化,以“传统价值观”作为现代化的支撑,从事所谓的“精英国有化”,拒绝承认苏联解体后的国家边界,与西方的关系从合作转向对抗”。(13)

慕尼黑演讲、格鲁吉亚战争和军队改革在一场全球经济危机中进行,这场危机宣告了西方自由全球主义帝国主义(liberal globalist imperialism)的终结(该术语由著名国际事务专家理查德·萨科瓦创造),标志着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新目标——再次成为一个能捍卫其主权和利益的全球领先大国。(14)
随着西方体系继续走向道德、政治和经济的堕落,非西方大国(俄罗斯是主要参与者)将不可避免地加强其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意识形态地位的加强。(14)

“冷战思维”一词常与“结盟”和“零和”这两个概念相联系。其实,最符合“冷战思维”含义的并非这两个概念,而是“意识形态竞争”。“结盟”和“零和”都是冷战前就有的概念,“意识形态竞争”才是冷战时期产生的概念。自古以来,“零和”是大国竞争的共性,“结盟”是大国竞争的常用战略。与这两个概念不同,“意识形态竞争”则反映的是冷战的特性。”(15)

“意识形态是一个敏感度很高并且难以驾驭的国际关系因素。国家之间可以有利益冲突,但是利益冲突说到底是可以通过条件交换和相互妥协来处理的,只要双方发现一个相对平衡支点,就可以在这个支点周边达成交易。虽然有时交易成本很高,但总体而言,不是不可解决的问题。意识形态斗争则性质不同。意识形态更多涉及信仰和信念,信仰和信念都是难以妥协、难以谈判的问题。如果将国家之间的关系归结到意识形态范畴,处理难度会成倍加剧。”(6)

“俄罗斯尽管经济不行,但是有它的强项;俄罗斯的能力不在于它的建构能力,而在于它的解构能力。什么叫建构能力?你想和它搞合作,或者让俄罗斯在全球合作过程中,全球化、一体化过程中,发挥领导性的角色、建设性的作用,带动大家一起发财致富,很难,但是俄罗斯有解构的能力,有破坏的能力,而且它的破坏力有时候还是非常强大的。”(1)

引用文献:

(1)冯玉军:普京治下俄罗斯的兴与衰

(2)【国关青年说】肖雄夫:2014年与2022年俄罗斯的乌克兰政策对比-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视角

(3)普京突然承认乌克兰两地独立的真正原因

(4)【理论新探】宋伟:外交与内政如何得以有机统一:基于位置现实主义的视角

(5)【国关青年说】袁静乐:中印关系现实挑战的建构主义分析

(6)【重磅论衡】秦亚青:美国对华战略转变与关系走向

(7)国家发展中“荷兰诱惑”与“苏联幻觉”

(8)俄罗斯为何承认乌东两地独立?

(9)【俄罗斯研究】李太龙:“大国认同”因素对俄罗斯外交决策的影响分析——以俄罗斯叙利亚行动为例

(10)《沙皇俄国的对外政策》,恩格斯

(11)零和博弈+冷战思维=自废武功、自毁长城

(12)坚决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理念

(13)张昊琦:权力继承:俄国政治的迷思

(14)俄罗斯的新外交政策:普京主义

(15)阎学通:防范意识形态之争的冷战思维

user avatar

大过年的,抽空写一个))))

本身纳瓦尔内这件事,随着他战友阿舒尔科夫向英国军情六处寻求“赞助费”的曝光,整个事件的性质已经被证明并不是什么“皿煮运动”,而是颜革。

只是没能想到,欧盟的脸皮实在太厚,能继续拿纳瓦尔内当幌子攻击俄罗斯执政党,派人到莫斯科走访。这就没意思了。

俄罗斯驱逐了三国的外交官,但是欧盟也需要做出反应,毕竟花了9年培养的纳瓦尔内(明面上花了9年,实际上花了多少年培养了几个备选谁也不知道),刚弄出动静就被扔到监狱里,如果这么算了的话,实在是太亏了。俄外长现在警告欧盟,弦外之音是:知道你们亏得慌,你们可以制裁,但意思意思就行了,给你们国内屁民做做样子,否则大家都不好看。

“如果想要和平,就要做好战争的准备”——拉夫罗夫这么说显然是有底气,这倒不是说俄罗斯真的准备好打仗,而是欧盟能做的很有限,能影响俄罗斯经济的套路所剩无几——地主手里剩一张牌,我就往外扔对子飞机,能奈我何?

如果欧盟玩儿真的,恐怕会殃及自身。俄罗斯硬抗美欧经济制裁,全民忍饥挨饿,但指望再让毛子饿一些就双膝跪地,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纳瓦尔内这件事已经让俄罗斯底层民众十分反感了——颜革还是要依仗被忽悠的本国屁民,现在忽悠失败,强上只会导致屁民的反感。而玩儿真格的,俄罗斯万一脑抽,在军事上频频挑衅欧盟,欧盟就跪了。

或许呢?或许俄罗斯跟欧盟真的撕破脸,跟东方某大国玩儿呢?我们需要承认:即使是现在,中国能给俄罗斯的也不够多。中俄双方的婚姻关系,基于能源安全与军事安全,而能源安全在未来的三四十年后,对中国来讲会不是个问题。中国现在依赖于俄罗斯的油气,问题是中国跟中东和中亚玩的也相当不错,且,中国宣布要在未来实现碳中和,如果这个目标真的实现了,那么未来俄罗斯靠油气影响中国的能力会严重削弱。而军事上中国自保的能力有了后,弄不弄同盟意义不大。(有趣的是,俄罗斯现在并不想跟中国搞军事同盟,他们是理智的,明白如果结成同盟,那么由于双方体量不对等,在所谓的同盟里,他们会处在随从的位置,倒不如像现在这样没事跟美欧讲讲,吓唬吓唬他们,让捆在自己身上的绳索更松一些)。

当然,虽然没啥可能,但如果欧盟跟俄罗斯真的被意识形态所裹挟,真的断交了,那中国白白的得到了欧盟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可就便宜中国了,那时候我们得亲切地称呼普京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转手送他个金质奖章。

user avatar

一个国家,如果不是脑子抽筋的情况下,外长越强硬,想要突破现有外交政治局势的欲望越强烈。

实际上俄罗斯在最少10年之内做不到,也做不好和欧洲的切割。

图转自腾讯新闻

user avatar

口嗨而已,欧盟和俄罗斯之间以前就经常这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