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农民种粮食为什么不挣钱呢?

回答
种粮食不赚钱,这个问题啊,说起来那真是道道都有说不出的苦。咱们农民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就指望着这点地里的收成,可这钱,就是不往手里攥。为啥呢?这事儿得一点点掰开了说。

首先,成本一直在涨,但粮食价格却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不怎么动。你想啊,种子、化肥、农药,这些东西年年都得买,而且价格只会越来越高,这都是从城里来的“洋玩意儿”,你控制不了。过去咱们还自己留种子,现在不行了,良种贵着呢。化肥也是,以前撒一把能长一大片,现在得加量,而且还得注意配比,不然肥效不理想。农药就更不用说了,病虫害年年有,而且有些还会变异,得用更贵的药才能管住。

再来,看天吃饭的风险太大。我们种地,最怕的就是老天爷不赏脸。今年来场大旱,地里的苗子都干枯了,想浇水,又没钱买水,或者根本就没水源。明年可能又遇上连阴雨,地里泡着,庄稼烂根。还有冰雹、台风,这些天灾一来,一年的辛苦就可能化为乌有。你说,这样的风险,哪个做生意的人能承受?

还有产量受限,但土地面积却越来越少。现在国家搞建设,很多耕地都被征用了,盖房子、修路,咱们农民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了。本来地就少,再想多收点粮食,就得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可科技投入也需要钱啊,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都需要成本。而且,即便是产量上去了,也得有人收,有人愿意出合理的价格。

市场销售也是个大难题。粮食收上来,并不是直接就能卖钱的。得找收购商,跟他们谈价格。有时候,粮食太多了,市场饱和了,收购商就不急着收,压低价格,甚至有些收购商还会“搭售”其他东西,比如让你买他们的高价化肥,才能收你的粮食。而且,粮食的销售周期也长,收上来之后,可能要等几个月才有钱,这中间的资金周转也是个问题。

中间环节太多,利润被层层盘剥。从田间到餐桌,粮食要经过好几道手。有粮食经纪人、粮站、加工厂、贸易商等等。每一道环节都要赚钱,最后到咱们农民手里的,就成了零头。有时候,明明市场上粮食价格挺高,可农民自己卖的却很低,这中间的差价都让别人赚走了。

农民的议价能力太弱。咱们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就像是“初生的牛犊”,没人疼,没人爱。而那些收购商,他们手里有钱,有渠道,有市场信息,他们就是“老谋深算”的商人。在这种不对等的情况下,我们农民自然就处于弱势地位,价格上去了,也轮不到我们。

还有政策性因素,有时候帮不了根本。国家有最低收购价,有补贴,这些确实能让农民不至于亏得太惨。但这些政策,有时候是按亩补贴,不是按产量补贴,或者补贴的钱,还不够弥补成本的上涨。而且,有时候补贴发放不及时,或者流程复杂,农民也觉得不方便。

社会对农业的认知和支持力度还不够。很多人觉得农民种地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点就应该,不用考虑太多利润。但其实,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农民的辛苦付出,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如果种地不赚钱,年轻人就不愿意回来,老一代农民老了,谁来接班?

你想啊,种地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承担各种风险,最后收成下来,刨去成本,剩下的可能还不够给城里打工一个月挣的。所以,很多壮劳力都进城打工了,家里就剩下老人和孩子,耕作水平自然就下降,产量也受影响。

总而言之,种粮食不赚钱,是成本高、风险大、市场弱、环节多、议价能力差,以及社会认知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不仅仅是农民个人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农民,需要的不仅仅是同情,更需要的是能够真正让我们把这份事业做下去,并且能从中获得合理回报的机制和支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尝试一下,一次种七千公顷玉米。一斤你就挣七分钱。

你看看你挣钱不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种粮食不赚钱,这个问题啊,说起来那真是道道都有说不出的苦。咱们农民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就指望着这点地里的收成,可这钱,就是不往手里攥。为啥呢?这事儿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成本一直在涨,但粮食价格却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不怎么动。你想啊,种子、化肥、农药,这些东西年年都得买,而且价格只会越来越高,这都是.............
  • 回答
    这件事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每年到了秋收季节,总能引发一场关于“晒粮食”的小争论。有些人觉得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晒干了储存是天经地义,没啥大不了的;另一部分人则觉得,晒在公路上,占道、脏乱,影响交通,很不安全。你说“都不吃饭的吗?”,这句话挺有意思的。其实,大家对晒粮食有意见,并不是说我们不吃.............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大假设,一旦成真,那可了不得了。想象一下,全国上亿的农民,大家心照不宣,地里的粮食收上来了,就满满当当堆在自家仓房里,谁也不往外卖。这事儿一传开,国家那可就得头疼了。短期内的震荡会是立竿见影的。最直接的,就是城市居民会发现,菜市场里的粮食、面粉、食用油,还有各种农产品,一下子就变得稀缺起来.............
  • 回答
    中国每年花费巨资进口粮食,同时又进行巨额种粮补贴鼓励农民种粮,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1. 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重要性:压舱石的作用首先,必须认识到粮食安全对于中国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战略重要性。毛泽东曾说过:“谁掌握了粮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些经济和社会的深层逻辑,而且确实很耐人寻味。简单来说,房子和粮食虽然都是刚需,但它们在市场上的运作方式、价值实现路径以及参与的群体,存在着天壤之别,这直接导致了它们价格表现的巨大差异。我们一点点来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房子在很多地方确实出现了令人咋舌的涨价,而粮食价格相.............
  • 回答
    列宁之所以敢于采取“余粮征集制”这种手段,强行征收农民的粮食来供给城市工人和士兵,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紧迫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驱动以及对现实政治形势的判断所决定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感受当时那种生死存亡的压力。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饥饿的士兵和停滞的工厂俄国在1917年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精准,直击了农民合作社在产业选择上的一个显著倾向。确实,我们观察到大多数农民合作社在我国的布局,更倾向于围绕蔬菜、水果、粮食、生猪和家禽这些品类,而像花生、油菜这类油料作物相对较少成为合作社的“主力军”。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咱们一起来掰扯掰扯。首先,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变化。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几十年前农民占比高、早出晚归但吃不饱饭的原因:这个时期主要指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以及改革开放初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核心原因在于:1. 低下的农业生产力与技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一个非常真实且令人深思的转变,它关乎身份认同、经济结构以及几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其说农民的职业“变了”,不如说他们的身份和参与的经济活动在发生着深刻的演变。从“种地的”到“农民工”:身份的演变在过去,当人们提到“农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形象就是“种地的”。这几乎是刻在社会认知里.............
  • 回答
    保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是一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课题,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多个维度入手,系统性地解决农民在种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何保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 经济激励是基础和.............
  • 回答
    根据公开信息,河北省在2024年对一次性补贴种粮农民的资金为11.06亿元,这笔资金的投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旨在稳定和提高种粮效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 优化种植结构,支持高产优质作物: 目标作物重点支持: 这部分补贴很可能优先支持国家和河北省重点发展的粮食品种,如小麦、玉米、大豆等。特.............
  • 回答
    这篇文章探讨的是一个假设性的情境:如果农民拒绝将粮食蔬菜卖给城市人,城市人是否会面临饥饿的风险,并且将重点放在城市人对农村及农村人的歧视和抹黑。城市的“傲慢”与农村的“沉默”长期以来,在某些城市的叙事中,农村和农民常常被描绘成落后、愚昧、甚至是“脏乱差”的代名词。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上的段子、甚至是日.............
  • 回答
    明末陕西的饥荒,那真是天灾人祸,把个富庶之地弄得民不聊生。崇祯皇帝若真能亲自下陕西,操办这事儿,那可真是个大胆又实在的主意。咱们就细细说说,这事儿能不能成,又会遇到哪些个坎儿。崇祯亲临陕西,这本身就是个大新闻你想啊,皇帝是九五之尊,天上的皇上,平时都在紫禁城里,隔着千山万水管着天下。要是他真能摆驾西.............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点绕、但又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农民和消费者这两个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农民希望消费者浪费粮食吗?从最直接、最朴素的角度来看,没有哪个农民希望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被糟蹋。 咱们想想看,种地是个多不容易的事儿?从翻土、播种、.............
  • 回答
    当然,这件事情绝对是违法的,而且是性质非常恶劣的违法行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基本的事实。农民将粮食晾晒在公路边,虽然在一些地方可能是一种常见的农忙景象,但从法律角度来讲,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为公路是公共通行区域。但是,即使农民的晾晒方式存在一些瑕疵,也绝不意味着任何人就可以随意破坏他们.............
  • 回答
    美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对于粮食生产和流通,其核心原则是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供需。因此,美国政府直接干预和“抑制”农民囤积居奇的手段相对有限,不像一些计划经济国家那样直接管制。 相反,美国更多的是通过 间接的政策、市场机制以及法律框架 来防止或缓解因囤积居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鼓励粮食的正常流通和.............
  • 回答
    袁隆平院士这句“中国粮食不够吃,农民不种地就麻烦”的话,看似简单直接,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农业发展智慧和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深刻忧虑。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现实困境:粮食生产的紧迫性首先,这句话直接点出了中国粮食生产的现实困境。虽然我们国家在粮食产量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袁隆.............
  • 回答
    年轻人不回农村当农民,就没人种粮了吗?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要说没人种粮,那也太绝对了。咱们得拆开来看,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年轻人想不想种地”这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的农村面貌确实和过去不一样了。你看看咱们身边,很多村子,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多是老人.............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个挺让人纠结的事儿。一方面,那是咱农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惯,晒粮食那是大事,直接关系到一家人的口粮,也关系到收成的好坏。另一方面,这公路是大家伙出门办事儿的路,车来车往的,晒在路中间,说实话,挺碍事的,也挺危险。农民晒粮的心情,咱得先理解了。你想啊,辛辛苦苦一年,总算把粮食收上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