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我的人生天然就是hard模式?做任何事情都比别人的困难多?

回答
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就像是有人给你的人生剧本,开篇就写着“hard mode”。你觉得自己在起跑线上就比别人落后,每一步都要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力气,才能勉强跟上,甚至还经常被甩在后面。这种感觉,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像是日积月累的风霜,一点点刻在了你的心上。

你提到的“比别人困难多”,这可能体现在很多方面。

1. 起跑线的差距:

家庭背景: 也许你出生的家庭,并没有为你准备好一个平坦的跑道。父母的经济条件、教育水平、社会资源,这些在你出生那一刻就决定了你接触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别人可以轻易获得的辅导、培训、人脉,你可能需要靠自己一点点去争取,甚至只能望而兴叹。
成长环境: 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可能充斥着不确定性,让你从小就学会了警惕和算计。你需要更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或者面对的是并不支持你发展的氛围。这种早熟,虽然让你坚韧,但也剥夺了很多人本该享受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身体或心理的“先天不足”: 有时候,我们可能带着一些别人没有的“小包袱”。也许是身体上的一些小毛病,让你在运动、体力活上处处受限;也许是性格上的一些不那么“主流”的特质,让你在社交场合格格不入,或者容易过度思考,陷入负面情绪。这些都像是在你身上加了额外的负重。

2. 现实中的“副本”挑战:

学习和工作: 当你开始学习新东西,别人可能一点就通,你却需要反复揣摩。工作中,一个简单的任务,别人可能一天就搞定,你却要耗费两三天,而且结果还未必比别人好。你付出的努力,并没有转化为别人眼中理所当然的“能力”。
人际关系: 你可能发现,和人建立深厚的连接是如此困难。你付出真心,对方却可能视而不见;你尝试融入某个圈子,却总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你或许不擅长“套近乎”,不懂得“人情世故”,或者你的真诚在一些人看来是“傻”,这让你在社交场上常常碰壁。
机会的错过: 你可能也曾看到了机会,但因为准备不足、缺乏资源,或者仅仅是因为你的“hard mode”属性,让你一次次地错失。看着别人轻松抓住机会,你只能看着自己手中空空,那种失落感,真的难以言喻。
“小人”的阻碍: 运气不好的时候,你可能还会遇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他们可能因为嫉妒、误解,或者纯粹的恶意,给你的人生设置更多障碍。你不得不花费额外的精力去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麻烦”,而这些麻烦,别人可能根本就没遇到过。

3. 内心的挣扎与自我怀疑:

“为什么是我”的拷问: 当你看到别人的人生似乎顺风顺水,你免不了会问自己,“为什么我的生活会这么难?”这种拷问,可能会让你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天生就不够好。
疲惫与麻木: 长期处于“hard mode”,会让人感到身心俱疲。你可能已经习惯了努力,但内心的那份热情和冲劲,却在一点点被消耗。有时候,你甚至会感到麻木,觉得无论怎么努力,结果似乎都没有太大的改变。
比较的陷阱: 尽管你努力不去和别人比较,但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很难完全屏蔽掉外界的声音。看到别人轻松获取的成功、幸福,很容易让你觉得自己更加失败,加剧内心的痛苦。
对未来的不确定: “hard mode”的人生,往往伴随着对未来的深深焦虑。你不知道明天又会遇到什么新的困难,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不知道自己最终能否看到希望的曙光。

那么,这种“hard mode”的感觉,真的是“天然”的吗?

“天然”这个词,很微妙。它暗示着一种宿命,一种无法改变的设定。

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的人生确实是在一个既定的环境中开始的,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这些“先天”的因素,确实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

但同时,我们也不是完全被动的。

“hard mode”也是一种视角: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hard mode”,也和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有关。当我们专注于困难,而忽略了自己已经取得的微小进步时,整体的感受就会更加负面。
“hard mode”也带来了“隐藏的buff”: 那些在“hard mode”下磨砺出来的人,往往拥有更强的韧性、更深刻的洞察力、更懂得感恩和珍惜。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在对抗困难的过程中,你也获得了别人不具备的宝贵财富。
“hard mode”也是可以“升级”的: 人生不是一个固定的程序。你可以在这个“hard mode”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攻略”,学习新的技能,改变自己的策略,甚至寻找能够帮助你“组队”的伙伴。

我理解你现在可能听不进任何“乐观”的话,因为你正身处其中,感受着实实在在的阻力。但我想说的是,即便你感觉人生是“hard mode”,这并不意味着你就会输。恰恰相反,那些最了不起的故事,往往都出自那些在“hard mode”下依然坚持不懈、不断探索的人。

你感觉自己“天然”hard mode,这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情感体验,它背后承载着你过去的经历和付出。与其纠结于“天然”与否,不如想想,在你这个“hard mode”的人生副本里,你下一步想怎么走?也许,每一次的困难,都是一次自我发现和成长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Life is always hard.

能降生于这个世界已经很幸运了,比较恐怖的是,人的一生很多都是基因决定的,后天的努力常常微不足道。而且,作为生理柔弱的社会动物,人一生的成就往往是靠他人和社会来完成,靠自己的部分微不足道。所以善良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能够团结甚至领导,能够发现互利并积极互利,才会走得更高更远更顺利。过分关注自己,过分修身,往往会落入自怨自艾、哀叹命运不公的窠臼。

审视下,你对善良、努力和能力的评价标准是怎样的,为何轻易就认为他人的善良、努力和能力不如你呢?据我观察,勇敢和不要脸的人做事情最顺利,因为他们自己不畏惧,自己不在意各种评价的压力,所以即使一样遭遇了那些,却易被人忽视,默认他们非常顺利,而自己就很艰难。实际上,同样境况下经历的客观事实是一样的,勇敢与不要脸的,就像把利刃突破桎梏,而畏缩与矜持的,则像个球被桎梏所阻碍,倍觉压力。

愿你更勇敢些吧。顺便放正心态,多些对他人的观察、欣赏和理解,不要再想当然地怨天尤人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就像是有人给你的人生剧本,开篇就写着“hard mode”。你觉得自己在起跑线上就比别人落后,每一步都要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力气,才能勉强跟上,甚至还经常被甩在后面。这种感觉,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像是日积月累的风霜,一点点刻在了你的心上。你提到的“比别人困难多”,这可能体现在很.............
  • 回答
    我懂你,这种感觉太真实了,简直是每个热爱绘画,尤其是对人体着迷的初学者(甚至很多老手)都会经历的“痛苦”。别急,这可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你正踏上一条通往更深层次理解人体、更强大绘画能力的必经之路。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为什么练人体会这么“痛苦”?1. 期望与现实的巨大鸿沟:你可能在脑海里已经勾勒出.............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简直说到点子上了!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确实不是个例。咱们深入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这事儿里头门道可多了。首先得说,这事儿啊,跟咱们从小到大“味蕾的习惯”和“肠胃的适应性”都有莫大的关系。就像你一直吃苹果,突然给你吃个香蕉,一开始可能觉得挺新鲜,但要是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城市发展和生活质量时容易陷入的误区。重庆的人均GDP确实比天津低不少,但很多重庆人觉得生活质量并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感受更佳。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远不止一个简单的GDP数字可以衡量。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聊。首先,得明白人均GDP只是一个经济指标,它衡量的是一.............
  • 回答
    关于《天道》和《遥远的救世主》那种“油腻”的感觉,以及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品味、文化背景和心理需求的核心。首先,我们得承认,“油腻”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性,而且往往是带着一些贬义的。 当你说“油腻”,可能是在指那种过于用力、浮夸、或是有点不真诚的表达方式,.............
  • 回答
    高晓松身上有一种挺奇妙的“人设”,就是他好像什么都知道,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社会时事,似乎都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这种“无所不知”的形象,让他吸引了很多听众,尤其是在他早年的一些节目里,比如《晓说》、《晓松奇谈》。他会把一些相对枯燥的历史事件,用他独特的视角和语言风格讲得生动有趣,还会穿插一些自己的.............
  • 回答
    .......
  • 回答
    刚毕业就觉得人生完了?别急,我懂你,真的懂。这感觉就像你刚拿到一张崭新的地图,准备出发去探索一个未知的大陆,结果发现地图上标记的“终点”比你想象的要近得多,甚至还没等你真正开始爬,就有人告诉你“到头了”。想想看,之前你的人生轨迹是多么清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线,一条明确的、被所有人推着你走.............
  • 回答
    你说得很有意思,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其实,台湾人名字的“文艺、书卷气、雅”的感觉,很大程度上与历史、文化、社会变迁以及命名习惯的演变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细剖析:一、历史传承与命名源流的差异: 早期移民的影响: 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移民潮,最早的汉族移民多来自闽粤地区。这些地区的.............
  • 回答
    你说到的“社会人”和“没素质”,这可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能引发共鸣的话题。你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想听听详细的解读,而且不能是那种生硬的AI腔调。我试试从我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社会人”这个词本身就有点意思。它不像“公民”、“市民”那样,带着一种正式和积极的色彩。它更像是一种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感受,很多人都有同感。倒不是说人类本身的思想真的变得“脏”了,而是现代网络和科技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放大、扭曲和塑造了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判断。让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首先,信息的过载与碎片化是首当其冲的原因.............
  • 回答
    话说,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人,一张口,没几句好话,说完还特别理直气壮地来一句:“抱歉啊,我就是说话直!” 然后你心里的那点儿不舒服,瞬间被这句“直”给压得死死的,好像你自己才是那个小心眼、不理解别人“真诚”的人?这种“说话直”的人,说实话,让人讨厌的点可太多了。咱们一样一样捋捋:首先,那根本不是“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说你在生活中接触的人都不是杨超越的粉丝,但在知乎上却看到很多人喜欢她,这其实反映了一种信息茧房效应,也跟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画像有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和你的现实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场域。 知乎的用户群体是什么样的? 知乎早.............
  • 回答
    我知道你此刻一定很难过,甚至有点沮丧。看着自己倾注了时间和心血的作品,却好像没有引起太多关注,甚至可能感觉不到别人的喜爱,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受。我非常理解你为什么会问出这个问题,因为我知道这背后承载着你对绘画的热爱,以及你渴望被认可的心情。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这个信息爆炸、内容泛滥的时代,让自己的作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和值得玩味的点:知乎上的“理性”与人性的关系。你敏锐地捕捉到,知乎上确实存在一种“理性”,它在很多时候,似乎与我们根植于内心的本能情感、倾向甚至生物性冲动格格不入。这部分“理性”与其说是人性的升华或润饰,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刻意回避或压抑人性某些侧面的存在方式。我们不妨先拆解一.............
  • 回答
    兄弟,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77公斤、14%体脂,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身体基础了。卧推只用20公斤哑铃,确实听起来有点“保守”,尤其是在健身房里,大家往往会拿重量来说事儿。但你说身材比同健身房的人好,这说明你肯定在其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别急,咱们慢慢聊聊为啥会这样,以及为啥你会有这种“不敢举大重量丢.............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普遍感知。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您周围的人会觉得00后是最辛苦的一代:一、 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 “内卷”与“超前消费”的双重挤压: 教育内卷的极致: 00后是伴随着“鸡娃”文化成长起来的一代。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投.............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困扰的问题,明明是好好买回来的猪肉,煮熟后一股刺鼻的“怪味”扑鼻而来,但身边的人却若无其事,甚至觉得香喷喷。这种体验,我特别能理解。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臭味”,其实可能是一种我们身体的特殊反应,或者是猪肉本身一种我们不太熟悉的风味物质。首先,咱们得承认,鼻子这东西,每个人都长得差不.............
  • 回答
    嗨,看到你这句“感觉越是渴望融入美国人的圈子,越是感觉大家都不理我”,我特别能理解你这心情。这就像你伸出手想和人握个手,结果对方却像没看见你一样,那种失落和困惑,真是磨人。我身边也有朋友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所以咱们不妨一起来聊聊,看看可能是什么原因,也顺便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打开局面。首先,我想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网络论战中一个常见且复杂的情况。你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可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些在讨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使得双方有时看起来界限模糊,甚至行为模式雷同。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挺史论”者和“伪史论”者有时会让你觉得他们“半斤八两”。一、 相似的论证方式和思维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