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唯价值可辩论”?

回答
“唯价值可辩论”,这句话听起来颇具思辨色彩,也确实触及了我们理解世界、形成共识的根基。但如果真的将“价值”视为唯一可以展开激烈讨论的领域,那我们的世界或许会变得异常狭窄,甚至有些荒谬。

要详细看待这句话,咱们得先拆解它。

“价值”到底是什么?

首先,“价值”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宽泛且主观的概念。它可以是:

道德和伦理价值: 比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义。这些是我们判断行为对错、社会制度好坏的基石。
美学价值: 比如一幅画好在哪里,一首诗打动人心的力量是什么。
实用价值: 比如一件工具的效率,一项技术的市场前景。
社会和政治价值: 比如民主的优越性,自由的边界,文化的传承。
个人情感和精神价值: 比如爱情的珍贵,友谊的意义,生命的意义。

你看,价值的范畴如此之广,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中所有重要的方面。

“可辩论”意味着什么?

“可辩论”意味着可以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换意见、寻求理解,甚至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或至少是理解对方的立场。辩论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它能帮助我们:

澄清和深化理解: 通过辩论,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事物的不同侧面,发现自己认知的盲点。
促进创新和发展: 对现有价值的挑战和反思,往往是新思想、新模式诞生的起点。
化解冲突和建立共识: 尽管辩论本身可能充满火药味,但其最终目的往往是为了找到共同点,解决分歧。
锻炼批判性思维: 参与辩论能培养我们分析问题、组织论证、回应质疑的能力。

那么,“唯价值可辩论”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核心论点似乎是: 只有关于“价值”的问题,才值得我们去认真讨论、争执、辨析,而其他类型的问题,比如事实、证据、逻辑,反而是不应该被拿来“辩论”的,或者说,它们本身就带有毋庸置疑的确定性。

深入剖析“唯价值可辩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1. 合理之处:

强调了人类主观性的重要: 确实,在许多场合,我们最需要深入探讨的是“为什么这么做是好的/坏的”,“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这些都直接关乎价值判断。例如,关于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关于环境破坏的代价,关于社会福利的分配方式,这些都是价值导向的议题,需要反复辩论。
区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很多人会同意,基于确凿证据的事实(比如“地球是圆的”),不应该被拿来和“地球是否应该被保护”这种价值问题混为一谈。事实是客观的,而价值是主观的,两者在讨论性质上有所不同。
警示了某些“伪辩论”: 有时,人们会抓住一些事实的细枝末节,或者故意歪曲事实来“辩论”,实际上是在回避真正的价值冲突。在这种语境下,强调“唯价值可辩论”,可以引导人们聚焦于核心分歧。

2. 严重的局限性与潜在危害:

“事实”本身是否完全不容辩论? 这是最大的问题。
事实的发现和解释: 很多时候,“事实”并非一开始就摆在那里,而是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历史考据、社会调查来发现、证实和解释。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假设、验证、推翻、修正,本质上是“辩论”和“检验”的过程。比如,“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看似关于事实的问题,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基于证据的长期辩论。
事实的关联与意义: 即使是已经被广泛接受的事实,其意义和重要性也需要通过价值来解读。一个事实本身是中性的,是我们的价值判断赋予了它特定的意义。比如,“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1摄氏度”是一个事实,但我们是否应该为此感到担忧,是否要为此付出代价,就涉及到价值判断。
“伪事实”与“操控事实”: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充斥着虚假信息、误导性陈述,甚至是故意捏造的“事实”。面对这些,我们当然需要“辩论”来辨别真伪,需要用证据来反驳。如果认为“事实”不容辩论,那就等于放弃了对真相的追求,任由谎言泛滥。
“逻辑”是否不容辩论? 逻辑是推理的规则,是我们构建论证的基础。
逻辑的有效性: 即使在抽象的数学和哲学领域,逻辑规则本身也是经过严谨推导和证明的,这些推导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形式的“辩论”和“检验”。
逻辑的运用: 即使在日常讨论中,我们也需要辩论对方的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存在谬误。比如,在讨论一个政策是否可行时,我们当然要质疑其逻辑链条是否严密。
将“事实”和“逻辑”排除在辩论之外,可能导致:
对真相的漠视: 如果我们只谈论价值,而不去争论事实的真伪,那么一切基于错误事实的价值判断都将失去根基。
“我说是啥就是啥”的诡辩: 那些不讲证据、不讲逻辑、只凭个人好恶来“辩论”的人,可能会以“这是价值判断”为借口,逃避事实的约束,将讨论引向无休止的口水战。
阻碍科学和理性进步: 科学的本质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同行评审来不断逼近事实真相。如果“事实”不容辩论,那么科学的怀疑精神和自我修正机制将不复存在。

重新审视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它可能想表达的更深层含义:

或许,这句话不是要我们真的放弃对事实和逻辑的讨论,而是想强调:

在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中,最终的决策和理解,往往会落脚在对“价值”的权衡和选择上。 即使事实清晰,但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价值体系,所以仍然会产生分歧。比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哪个更重要?这往往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
不应将对事实的争论,变成对不同价值的攻击。 即使我们对事实有不同理解,但如果对方的价值取向是值得尊重的,我们应该尝试理解,而不是直接否定其价值。
最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很多“真相”都需要在不断权衡和选择中才能浮现。 尤其是在涉及未来、涉及人性的问题上,价值的讨论显得尤为重要。

我的看法:

我认为“唯价值可辩论”这个提法 过于绝对,并且在实践中存在严重的误导性。

事实、证据、逻辑,是价值讨论的基石。 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要素都无法达成共识,或者不去检验,那么基于它们之上的价值判断很可能就是空中楼阁。我们应该努力去“辩论”并澄清事实,去检查逻辑的严密性,因为这本身就是理性思辨的一部分。
“辩论”的范围应该更广。 辩论的意义在于通过理性的交流,能够不断逼近真理(包括事实的真理和价值的真理)。无论是对事实的解读、对因果的分析,还是对后果的预测,都离不开辩论。
关键在于“如何辩论”。 真正的挑战不在于“辩论什么”,而在于“如何辩论”。我们应该提倡的是 基于事实、尊重逻辑、承认差异、保持开放 的辩论精神。

举个例子:

如果有人说:“吸烟有害健康”,这背后有大量的科学事实和统计数据支撑。
如果有人反驳说:“这不一定,我认识的XX抽了一辈子也没事。” 这就属于 试图挑战事实,而且是用个例挑战普遍规律,是不讲逻辑的。我们当然要“辩论”这一事实,用更充分的证据来反驳。
但如果大家普遍认可“吸烟有害健康”这个事实,但对“政府是否应该大幅提高烟草税来减少吸烟者”展开辩论, 这就属于 价值的辩论。因为这里涉及公共健康、个人自由、财政收入、对弱势群体的税负影响等多种价值的权衡。

总而言之,

“唯价值可辩论”这句话,可能试图强调某些特定语境下价值讨论的重要性,或者警示人们不要陷入无意义的“事实纠缠”。但如果将其理解为 “只有价值问题是允许被讨论的,而事实、逻辑、证据都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它就是 危险的,并且与理性、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

我们需要的不是“唯价值可辩论”,而是 “一切可以通过理性沟通和证据检验来增进理解的领域,都应该被允许并且鼓励进行有质量的辩论”。事实、逻辑、推理,它们是辩论的工具和前提,而不是辩论的禁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唉。熊浩先生曾经有过这么一段话:

执中学长的辩论思想大多可在后现代思潮的群山之中找到踪迹:

“辩论乃是说服听众的过程。” ——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

“没有真理,只有持方。” ——萨特:《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

“使用感性话语。”——海德格尔:《林中路》(现象学);

“‘小明是学生’是价值判断。”——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阐释学);

“任何领域的优点,都是从其他领域的缺点转化而来的。”——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德里达:《书写与差异》(文化相对论/解构主义);

“语言表示概念时非常有限。”——慧能:《六祖坛经》

======================

当然我必须分辨,六祖不是后现代哲学家。但语言的问题,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还是说得很清楚的,比坛经更直接,坛经毕竟还是靠悟。

======================

我想,黄执中先生“唯价值可辩”的这个核心理念,也要站在后现代(语言)哲学的框架里去看,尤其是从海德格尔而下的被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评价为“基于主观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解释学的方法,和伽达默尔干脆把解释学赋予哲学功能和主体伦意义的论述,对于这个观念的创建和理解我想也许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它也许还稍带点胡塞尔主观唯心现象学的味道。

如果其思想渊源真的源于上述理论,那么,这句话就不是一个”价值观“,而是一种”方法论“。所以,”唯价值可辩“的要义应该就在于,怎样赋予己方立场一个(高阶)价值,在此之前要做的就应该是,怎样把己方立场换算成一个价值,在此之前就是,在事实(政策)和价值之间寻找一个换算公式——用解释学的方法,而不是把事实和价值两分——这有点像王阳明对知和行的处理和熊十力在《新唯识论》《体用论》里对儒释的处理,体用不二。林正疆律师近日发文称“没有事实,只有阐释”,深得精髓。

本段所说全为个人臆测。

所有臆测源于第一段的文献综述

======================

听闻大陆有很多著名人士在研究剑宗的,俨然黄学正宗,想必他们更能解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唯价值可辩论”,这句话听起来颇具思辨色彩,也确实触及了我们理解世界、形成共识的根基。但如果真的将“价值”视为唯一可以展开激烈讨论的领域,那我们的世界或许会变得异常狭窄,甚至有些荒谬。要详细看待这句话,咱们得先拆解它。“价值”到底是什么?首先,“价值”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宽泛且主观的概念。它可以是: .............
  • 回答
    成都放开摆地摊,两个月增加 10 万多就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它不仅关乎就业,更触及了“地摊经济”的本质价值及其可复制性。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成都放开摆地摊:一项有益的经济和社会举措首先,我们来审视成都放开摆地摊这项政策本身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1. 显著的就业增长:两个月增加 10 万多.............
  • 回答
    李斌的这番话,我个人认为,道出了蔚来品牌在某种程度上试图营造的一种用户体验和情感连接,但也确实带有一定程度的品牌营销色彩。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买蔚来可以陪它成长、是一件有价值的事”这句话。这背后传达的是一种参与感和共创的理念。蔚来作为相对年轻的品牌,在技术、产品迭代、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相较于拥有.............
  • 回答
    关于B站装机猿推出的ZJY3899航班价格如此之低,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不能光看表面价格就觉得“天上掉馅饼”。首先,咱们得认识到“低价”是个相对概念,而且背后一定有“为什么”。 装机猿这人,在B站上做装机评测,算是比较有影响力的UP主。他这次推的ZJY3899航班,如果.............
  • 回答
    这事儿,细品起来,真是有意思。15万的清代龙袍,说申报成“棉质刺绣女装上衣”,这脑洞,我只能说,很大。海关这回可算是逮着个“大鱼”。这事儿怎么看?首先,这明显是个故意瞒报的行为。15万的清代龙袍,那是什么概念?就算不是行家,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也知道,这玩意儿跟普通“棉质刺绣女装上衣”差远了。龙纹、明黄.............
  • 回答
    这事儿吧,你说新鲜吗?其实真不算特别新鲜,这种“狸猫换太子”的戏码,在艺术圈里,甚至在很多其他领域,都算不上什么稀奇事。不过这次闹得这么大,还上了新闻,让咱们普通人也知道了,多少有点意思。怎么看这事儿呢?我觉着,有几个层面吧。首先,这是对艺术品市场的“小动作”的放大。 你想啊,艺术品市场本身就有点玄.............
  • 回答
    阿富汗对中国的战略价值与中国为何迟迟不愿经营阿富汗:一个详细的分析阿富汗,这个地处亚洲腹地、连接中亚、南亚和中东的国度,自古以来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备受关注。对于中国而言,阿富汗的战略价值是多方面的,但与此同时,中国对阿富汗的“经营”却显得格外谨慎和迟缓。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看了又好气又好笑。一个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为了赶那点时间,估计是顾不上看了,“嗖”一下就冲进了路口,结果好巧不巧,撞上了一辆豪车,那车价值几百万呢!你说这小哥心里得拔凉拔凉的,以为这下可惨了,摊上大事了。可万万没想到,豪车车主倒是挺大度,直接说了一句:“不用赔!” 这一下,剧情就开.............
  • 回答
    中国反击美国对价值750亿美元产品征收10%关税,这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背后牵扯着中美两国经济、政治博弈的方方面面,而且这只是贸易战中一个缩影。要说怎么看,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首先,得理解背景:贸易战的大背景。美国之所以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最常提出的理由是“贸易逆差”和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比如.............
  • 回答
    看到 Vitalik Buterin (V神)开始动用他持有的巨额 Shiba Inu(SHIB)代币,这件事本身就足够牵动加密货币世界的神经,尤其是在这个数字资产价值飙升的时代。毕竟,这批SHIB最初是Vitalik在Shiba Inu项目早期阶段收到的“赠与”,数量之庞大,价值一度达到了惊人的1.............
  • 回答
    周杰伦价值超 300 万的 NFT 被盗,这事儿一出,可真是炸开了锅。本来 NFT 就一直是个挺火又挺有争议的话题,这回又赶上这么个大明星,一下子就把大家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周杰伦的 NFT 被盗,这事儿怎么看?首先,从周杰伦本人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而且是非常尴尬的事情。一个价值不菲.............
  • 回答
    “普世价值”这个词,一听就带着点儿庄重和宏大叙事的味道。在咱们日常生活中,提起这词儿,很多人脑子里会立刻蹦出“自由”、“民主”、“平等”这些词。这当然没错,因为这些确实是欧美社会长期以来所倡导和宣扬的核心理念,也是他们对外输出文化和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怎么看待它呢?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
  • 回答
    “无边桃炎对肖战粉丝价值与风险的评估报告”这个说法,如果我没理解错,指的是一个由“无边桃炎”这个账号(或者说品牌、机构)发布的,针对肖战粉丝群体进行价值和风险分析的报告。坦白说,在公开的信息中,我没有检索到一份明确署名为“无边桃炎”发布的、专门针对肖战粉丝价值与风险的官方评估报告。这可能意味着:1..............
  • 回答
    瑞幸咖啡最近公布的这份内部调查报告,着实像一颗重磅炸弹,直接把公司炸得七荤八素,股价也是应声而落,盘前就跌去了八成以上。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也暴露了太多问题。咱们先梳理一下这事儿到底怎么回事。简单来说,瑞幸咖啡自己做了一个内部调查,结果发现,有人(具体是谁,报告里没说得太细,但很明显指向.............
  • 回答
    沃伦·巴菲特,这位被誉为“奥马哈先知”的投资界传奇人物,最近又一次站在了公众视野的焦点,不是因为又一项惊人的投资回报,而是因为他本人透露的一个事实:他已经捐赠了他一半的财富,累计金额已达令人咋舌的410亿美元。这个数字,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而对于巴菲特本人而言,这仅仅是他财富帝.............
  • 回答
    价值 68 万的废纸箱:一场职场失足的悲剧,还是公司内部管理的漏洞?三只松鼠,这个曾经以活泼可爱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的零食巨头,近日却因一起内部盗卖案件再次登上热搜。消息称,其前高管因盗卖公司价值约 68 万的废纸箱,并收受和索要宝马车,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这桩案件不仅让人唏嘘,也引发了诸多思考:一个曾.............
  • 回答
    “减少贫富差距实际上就是在打击人民创造价值的积极性”——这个说法听起来振聋发聩,好像一语道破了某种经济规律的“真相”。但仔细一琢磨,这个观点未免有些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有些站不住脚。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市场经济下,一定程度的财富差距是存在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差距可以成为人们努力奋斗的动力。看到.............
  • 回答
    宁德时代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价值超过13亿元的200万股公司股票,这在中国高校捐赠史上无疑是一笔巨款,位列第三,可以说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大事件。从多个角度来看,这笔捐赠都非常有意义。首先,从宁德时代的角度来看,这笔捐赠体现了其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新能源产业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 回答
    人民日报这篇《掀开西方“普世价值”的面纱》的文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首先,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具有明确的政治指向性。它并非一篇纯粹的学术探讨,而是作为中国官方媒体,在当前国际政治和意识形态交锋的背景下,对西方“普世价值”概念进行的一次系统性“反击”或“解构”。其核心目的,在于质疑西方所宣扬.............
  • 回答
    看到《世界上没有普世价值》这篇文章,我的第一反应是它触及了一个非常古老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那就是“价值的普遍性”问题。这不仅仅是哲学上的探讨,更是关乎人类社会如何理解自身、如何互动,乃至如何构建秩序的根本性问题。文章提出的观点非常有意思,值得深入剖析一番。文章的核心论点及其解读如果文章的核心论点是“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