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减少贫富差距实际上就是在打击人民创造价值的积极性”的观点?

回答
“减少贫富差距实际上就是在打击人民创造价值的积极性”——这个说法听起来振聋发聩,好像一语道破了某种经济规律的“真相”。但仔细一琢磨,这个观点未免有些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有些站不住脚。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市场经济下,一定程度的财富差距是存在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差距可以成为人们努力奋斗的动力。看到别人通过自己的才能、勤奋和创新获得了更高的回报,自然会激励自己去学习、去尝试、去付出。这是个体激励机制的一部分。如果所有人都平均分配,那确实可能会让一部分人觉得“多劳不多得”,从而降低积极性。

但是,当贫富差距被推向一个极端,变成“贫者越贫,富者越富”,而且这种差距的形成并非完全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与制度、机会、甚至出身等因素紧密相关时,这个观点就开始站不住脚了。

为什么说它打击积极性?恰恰相反,不合理的贫富差距才真正打击积极性。

我们来拆解一下:

“打击”的逻辑是什么? 这种观点潜在的逻辑是:为了减少贫富差距,就需要对富人的财富进行“收割”,比如通过高税收、严格的财富分配政策等。它认为,这些“收割”会剥夺富人再投资、再创造的动力,因为他们辛苦赚来的财富会被国家或社会拿走一部分。反过来,如果财富被更平均地分配,那些原本有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财富的人,可能会觉得“反正也富不了多少”,从而降低奋斗的冲劲。

但现实是:过度的贫富差距反而扼杀创造力。
机会不平等是最大的扼杀者。 当贫富差距过大时,阶层固化就容易发生。这意味着,出身贫寒的年轻人可能因为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社会关系,即使他们天赋异禀、勤奋刻苦,也难以获得与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相同的机会。他们可能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才能达到一个“起跑线”的位置。这种机会的不平等,才是对创造价值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跨越阶层,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他的创造力、他的激情,很可能就会被消磨殆尽。
社会不稳定是效率的毒药。 极端的贫富差距往往伴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当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困苦,而少数人却奢侈无度时,不满情绪会滋生,社会信任度会下降。这种不稳定环境不利于任何形式的创造和投资。一个连基本温饱都成问题的社会,很难指望人们有精力去搞科研、搞艺术、搞创新。反而,为了生存,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短期、低风险的行为,而不是长远的、高风险的创造性投入。
“被动”的财富分配并非“剥夺”创造力。 减少贫富差距,并不意味着要“没收”所有人的财富。更合理的说法是通过累进税制、遗产税、社会保障等方式,让社会财富更加公平地流动,并将一部分资源用于公共产品和服务(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这反而能为更多人提供创造价值的机会。例如,更好的公共教育能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从而释放他们的潜能。更好的医疗保障能让人们不必担心疾病导致倾家荡产,从而更敢于冒险尝试。
富人的动力来源并非只有“更多钱”。 许多真正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的动力不仅仅是积累更多的财富,还包括实现个人价值、改变世界、留下遗产等等。而且,一个更公平、更稳定的社会,对他们的生意也更有利。消费者群体更广泛,社会购买力更强,投资环境更健康。如果社会贫富差距过大,购买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反而会限制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

“打击”的另一种解释:对“不劳而获”的财富的合理限制。 如果我们说的“打击积极性”指的是打击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剥削他人、或者垄断资源获得的巨额财富,那么这恰恰是鼓励真正通过创造价值获得财富的人。如果一个社会允许少数人通过非创造性的方式攫取大量财富,而大多数人的辛勤劳动所得却微乎其微,这才是对创造价值积极性的最大打击。

我们来看看历史的例子:

那些长期保持低贫富差距的北欧国家,如瑞典、挪和丹麦,并非社会停滞不前,反而拥有极高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福利水平。它们的成功恰恰证明了,合理的财富再分配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与创造力的蓬勃发展并行不悖。

再从“价值创造”本身来说:

谁在创造价值?价值的创造是多元化的。它不仅包括高科技创新、金融运作,也包括教育、医疗、农业、服务业,甚至清洁工、农民的劳动,都是价值的体现。如果政策导向让一部分人通过金融杠杆、资源垄断就能迅速积累巨额财富,而那些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直接价值的人却收入微薄,这本身就是对价值创造的一种扭曲和打击。

总结一下:

认为“减少贫富差距就是在打击人民创造价值的积极性”,这是一个有问题的观点,因为它:

1. 忽视了机会不平等对创造力的扼杀。
2. 低估了社会稳定和公平环境对创新和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3. 将“减少贫富差距”简化为对富人财富的“剥夺”,而忽略了合理的财富再分配可以为更多人创造机会。
4. 忽略了不公平的财富分配本身就会打击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事实上,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往往是充满了机会不均、社会不公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扼杀人民创造价值的积极性的温床。合理的制度设计,旨在缩小不合理的贫富差距,是为了让更多人有公平的起点和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创造价值,这才是真正激活社会创造力的根本之道。反之,如果放任贫富差距无限扩大,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社会的活力和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贫富差距”和“人民创造价值的积极性”的关系,并不是一个单调关系。

没有差距,就没有积极性。但是,当差距大到一定程度时,大家都知道这辈子都无望的话,就会放弃了,同样没有积极性。


至于现在,我们的贫富差距到底处于哪个状态,我觉得挺显然的吧?

——要不然,“佛系”这个词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user avatar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锅饭打击人的生产积极性”。

在有些人眼里大锅饭=平均主义,在共产主义者眼里大锅饭就是社会化大生产。

先不说资本主义社会也是社会化生产也就是所谓“大锅饭”。

真正打击人生产积极性的是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另外可以请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解释一番在当下贫富差距增加的情况下为何仍广泛存在磨洋工现象以及不断强化的监工力度。

—————————————————————————————————————

原来是某V的想法引起的讨论,现在某V亲自回答了,那么来看看他是怎么立论的。

无论是历史,还是简单的数学建模,还是经济学的基础马太效应,都在告诉你们一件事情:在稳定的社会里,资源总是在向少数位置集中。

事实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里,资源才总是向少数人集中。

是的大家说的没错,如果分配制度不合理,那么也会打击积极性——但是这不等于在追求合理的分配制度的过程中,不会打击积极性。劳动人民是人,商人也是人,资本家也是人,律师是人,审计是人,艺术家是人,大家都是人。

然而资本家作为资本的傀儡,他只有使资本增值的积极性,并没有劳动生产的积极性。虽然他或多或少要投入管理劳动,但就是这么点管理劳动,资本家也想通过雇佣职业经理人来避免。我不知道怎么打击客观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你追求更合理的分配规则,我支持你,但我还是要说: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打击另一部分劳动人民对于分配规则的认可程度。

另一部分谁?“资本劳动”...的“人民”吗?

而我为什么说你们幼稚,就是因为你们每个人都再说要分配合理,但是没有人可以提出来大多数人觉得合理的方案,因为这种东西不存在。

先指责别人不提出方案,等别人提出方案了,说别人是键盘政治家。别人要是真实践了呢?

完全合理的方案可能真的不存在,但我相信比现在更合理的分配制度肯定存在。世界是运动发展的,就像奴隶—封建—资本这个发展过程一样,更为合理的制度本来就是斗争实践中得来的。不允许别人斗争实践的同时又嘲笑别人键政,这个好像......

现在地球上多的是贫富差距相对少的国家,除了小体量优势地位吃老本的,有哪个是高速发现的吗?没有的。

现在地球上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国家么?没有的。

你想把中国变成北欧那样发达的高福利国家?不可能,因为福利一高发展就停滞了,而中国现在还不是发达国家。

转进如风。减少贫富差距靠的不一定是施舍的福利,也可以靠劳动者拿回原本就属于他们的东西,顺便把骑在他们头上的家伙干掉。而那些发展停滞的原高福利国家之所以难以维持则是因为真正躺吃的人还在。

如果你想要代表别人去规定谈判的结果,不好意思我就是要打倒你这样的人。因为你们这些人今天作为无产阶级替无产阶级下定义,明天说不定成为资本家了,就会替资本家下定义无产阶级得到的东西足够了。
历史上不是没有这样的人,只是他们把自己包装的很巧妙,很多人发现不了。

总觉得说的是他自己。

user avatar

假设中国社会财富一共10万元。

中国一共有10个人。

一部手机卖5000,手机公司需要卖出超过5部手机才能存活,8部手机可以达到很好的利润用来研发。


10万元,如果平均分配,每人1万元,那么每一个人都买得起手机。

手机公司可以卖出10部手机,手机公司有充足的研发费用,可以研发更好的手机,雇佣更多的人。


10万元,假设二八分配,2个人获得了8万元,8个人获得2万元,那么其中8个人,每个人是2500元。

2500元买不起手机,因此有8个人买不起手机。

买得起手机的只有那分8万元的2个人,那么手机商销售了2部。

由于销量太少,不足以支持成本,因此手机商倒闭。


这道理,浅显易懂否?

当社会财富不能公正分配的情况下,一部分人占据太多的财富,在同等社会总财富下,会导致总需求量的下降,这才是问题所在。

user avatar

把发表此观点的人发配到远洋捕鱼船上去。

谁没有“创造价值的积极性”,就把谁扔海里喂鱼,你看这些个船员多有积极性啊!

轻伤不下火线,得着病晕着船一天工作18小时,还不要工资。

要是发表题目这类观点的人都能这么积极创造价值,我们的世界该有多美好?

user avatar

国统区的贫富差距一直比匪区大得多。
印度的贫富差距一直比中国大得多。

这是两个基本事实。

那么,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应该会推导出:“王师不会下海”、“印度完胜中国”。

user avatar

那要看怎么定义“创造价值”了。

如果认同“价值来源于劳动”的观点的话,那么保障“创造价值积极性”的应该是“劳而有获”的公平分配体系、以及通过诚实劳动过上有尊严生活的希望,而非鸿沟一般的贫富差距、以及敲骨吸髓杀鸡取卵的食利剥削;

如果坚持“价值来源于交换”的观点的话,那么当下层出不穷的金融、传销、医疗诈骗,拆大楼卖钢筋的权力寻租、以及各种沾着血的灰色和黑色产业,难道不都是这种“积极性”的最佳注脚吗?


相关回答:

知乎用户:如何看待刘慈欣「未来人类必须改变不劳动者不得食的观念」的观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