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蒙古族真的信仰狼图腾吗?

回答
要说蒙古族“信仰”狼图腾,这个说法可能需要稍加斟酌。更准确地说,狼在蒙古族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神圣的角色,他们对狼有着极深的敬畏、崇拜和一种源于血脉的联系感。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同,一种对生命本源的追溯,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信仰”那么简单。

狼图腾的根源:从传说到现实

蒙古族起源的传说,很大程度上都与狼有关。最广为人知也最核心的说法,是说蒙古族人的祖先是苍狼(Börte Chino)和母鹿(Gua Maral)结合后繁衍的后代。

苍狼(Börte Chino):传说中,苍狼代表着力量、坚韧、勇猛、以及一种来自遥远北方的神秘感。他是氏族的领袖,是带领族人走向繁荣的先知。
母鹿(Gua Maral):母鹿则象征着生育、柔美、慈爱,以及大草原的丰饶。她是氏族的母亲,是生命延续的希望。

他们的结合,被视为天命的安排,也解释了蒙古族人为何能在这片广袤而严酷的草原上生存繁衍,并最终形成强大的民族。狼图腾,就是这种起源故事的具象化,是民族认同的核心符号。

狼在蒙古族文化中的体现:

1. 精神象征与崇拜:
勇气与力量: 狼的生存能力极强,无论是严冬还是旱季,它们都能凭借智慧和毅力活下去。这种特质被蒙古族人视为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品质。在战场上,战士们希望拥有狼一样的锐气和战斗力。
智慧与狡黠: 狼的捕猎策略往往需要团队协作和精心策划,展现了它们不凡的智慧。蒙古族人也崇尚在困境中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忠诚与团结: 狼群内部有着严格的等级和分工,成员之间互相扶持,共同抵御外敌。这种家族式的团结和忠诚,与蒙古族游牧社会强调氏族内部凝聚力的观念不谋而合。
守护神: 在很多蒙古族聚落里,狼被视为家族或部落的守护神,能够驱邪避凶,保佑族人平安。

2. 历史记录与文化载体:
《成吉思汗密史》: 这部蒙古族最重要的史书,详细记载了蒙古族的起源神话,其中苍狼与母鹿的传说占据了重要的篇幅,奠定了狼图腾的地位。
艺术与装饰: 在蒙古族传统的服饰、毡毯、雕刻、绘画中,常常可以看到狼的形象,或是具象的狼,或是抽象的狼爪、狼牙等元素,这些都是对狼图腾的纪念和表达。
仪式与习俗: 虽然现代社会很多传统仪式已经淡化,但在一些牧区,仍然可能保留着对狼的敬畏仪式,或者在祭祀活动中提及狼的祖先。

3. 对狼的“禁忌”与尊重:
不杀狼: 蒙古族人通常不会主动去捕杀狼,尤其是那些有幼崽的母狼,因为它们是“同类”的祖先,杀害它们是对祖先的不敬。即便狼群有时会袭击牲畜,牧民们也倾向于采取驱赶而非猎杀的方式。
不食狼肉: 狼肉在蒙古族传统饮食中是禁忌,认为吃了狼肉会变得像狼一样狡猾或失去人的本性。
谨慎对待狼的尸体: 如果狼因为意外死亡,蒙古族人也会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对待其尸体,不会随意丢弃或亵渎。

“信仰”还是“认同”?

所以,与其说是“信仰”一个神灵,不如说是蒙古族人认同自己是狼的后裔,并将狼的品质内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他们相信狼的精神与他们的血脉相连,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这种联系,更像是一种文化上的基因传承,一种对自身起源的深刻理解和骄傲。

试想一下,在一个食物链顶端、充满野性与自由气息的生灵,能够在一片严酷又壮丽的大地上带领自己的子民生存、扩张,成为一个民族的图腾,这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原始而强大的力量。蒙古族人通过狼图腾,找到了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根,找到了支撑他们民族精神的魂。

因此,当我们在谈论蒙古族与狼图腾时,理解这种深厚的文化联系,比简单地定义为“信仰”更为恰当。它是一种血脉的呼唤,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与自然、与祖先紧密相连的生命哲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发一篇之前的读书笔记凑个热闹。

“狼”不是蒙古族人的最重要图腾,但在古代蒙古族的精神世界中并非没有一席之地。一方面,《元朝秘史》所载蒙古民族始祖孛儿帖赤那的名字为“苍狼”之意。元世祖一次狩猎时,也曾遇到一苍狼与一白鹿闯入猎场的事件,被视为极大瑞相。另一方面蒙元的“国姓”孛儿只斤(字面意思为蓝眼睛)的含义很有可能也是“天狼的后裔”。

以下内容主要观点来自民俗学者阿尔丁夫教授的论文《关于元朝秘史中阿阑·豁阿感生神话传说新探》系列及《“黄狗”即天狼——阿阑豁阿感生神话传说再研究》,《蒙古史中“黄金家族”一词的来源和含义》笔者自己有一些依据上的补充。

“孛儿只斤”的意义与来历曾困扰了多代学者,也引出过许多假说。姚家积曾认为,从词源学角度来说“孛儿只斤”可能是也速该甚至成吉思汗时代为附会蒙古远祖中的孛儿只吉歹篾儿干与其妻名忙豁勒真豁阿而起。而民俗学者阿尔丁夫在从民俗学角度研究成吉思汗十世祖的母亲阿阑·豁阿之感生神话后认为:“孛儿只斤”的称谓可能来自于这一氏族真正的父亲——“天狼”。

首先,“孛儿只斤”并非来自于始祖(孛端察儿)的名字。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十一世祖母阿阑·豁阿与丈夫朵奔篾儿干生了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两个儿子。在去世后,又受天感应生下不忽合塔吉、不合秃撒勒只、孛端察儿三子。

  • 圣母阿阑豁阿折箭教子图,所含道理不言而喻。然而讽刺的是,四位兄长在母亲去世后就抛弃了看似愚笨的孛端察儿。

由于受天感而生,无凡人父亲,阿阑豁阿后三子的后裔被称为“尼仑”(意为纯洁),形成了尼伦部落。 “孛儿只斤 ” 只是尼仑部落的一个分支。关于“孛儿只斤 ”的源流,《秘史》记载如下:

别勒古讷台做了别勒古讷惕姓氏。不古讷台做了不古讷兀惕姓氏。不忽合塔吉做了合塔斤姓氏。不忽秃撒勒只做了撒勒只兀惕姓氏。孛端察儿做了孛儿只斤姓氏

阿阑-豁阿诸子后人的氏族均以始祖的名字命名,以此判断,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儿的后人似乎应名为“孛端察兀惕”氏。但是不知为何,孛端察儿的氏族并没有以他的名字自称,而是采用 “ 孛儿只斤 ” 这个可能有具体含义的词汇为名。根据伊儿汗国宰相拉失特的历史巨著《史集》,“ 孛儿只斤 ”一词的字面意思是“蓝眼睛”。

  • 波斯绘画画中的伊儿汗国三代君主,骑在马背上的祖父阿八哈汗、站在地上的父亲阿鲁浑汗、被父亲抱在怀中的合赞汗,合赞汗是使伊儿汗国真正开始伊斯兰化的君主,也是作者拉失德侍奉的主人。

可惜的是,拉施特对"蓝眼睛"的解读完全是按照字面意思附会的:

(把儿坛巴秃儿的)第三个儿子为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巴阿秃儿。乞牙惕-孛儿只斤(部落)出自其后裔。“孛儿只斤”意为“蓝眼睛”,真是奇怪,直到现在,出自也速该巴阿秃儿及其诸子与兀鲁黑的后裔,大部分都是蓝眼红发的。这是由于阿阑-豁阿怀孕时曾说:“(每夜),在我眼前(突然)在一道光里出现了一个红发蓝眼的人,接着又走开了。”由于到第八代也速该巴阿秃儿时出现了这个特殊的征象,据蒙古人说,这是阿阑-豁阿所说她的子孙的王权征侯,这种相貌便证实了她所说的话的正确以及她所遇到的情况的确凿可靠,无可置疑。( 余大钧、周建奇译 )

对此,法国史学家勒内 ·格鲁赛的《蒙古帝国史》认为:

《拉施特书》写道,降临阿阑·豁阿的天神拥有黄皮肤,灰褐色眼睛。这大概也来源于成吉思汗家族的名称“孛儿只斤”,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灰色的眼睛。其实这些皆无信史,只是传说。( 吕维斌译 )

拉施特描述也速该后裔大多表现出“ 红发蓝(灰)眼 ”的体貌特征这一说法可谓大错特错。由历代蒙元君主的画像可知,这个家族的成员均是典型的黄种人相貌,棕黄色瞳,黑发。然而,有一个可能性不能忽视,拉失德望文生义做出如此附会,是为了奉承他的君主——合赞汗,也许合赞的瞳色正是灰蓝色的。

  •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元太祖、元太宗、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与元仁宗的画像,“也速该把阿秃儿后裔大多是蓝眼”并不是事实。

拉失特为了圆回“蓝(灰)眼睛”的词意,可谓煞费苦心,不惜附会出一个“红发蓝眼”的天人。这或许是导致《史集》中纪录的阿阑豁阿感生神话已非其原貌的原因。而真正的“脱卜赤颜”《元朝秘史》所记载的原始版本是这样的 (注:在元末明初的口语里“您”是你的复数,即“你们”的意思。) :

朵奔篾儿干死了的后头,他的妻阿阑豁阿又生了三个孩儿:一个名不忽合塔吉,一个名不合秃撒勒只,一个名孛端察儿。朵奔篾儿干在时生的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两个儿子,背处共说:“俺这母亲,无房亲兄弟,又无丈夫,生了这三个儿子。家内独有马阿里黑伯牙兀歹家人,莫不是他生的么?”道说间,他母亲知觉了。春间,一日,他母亲阿阑豁阿煮着腊羊,将五个儿子唤来根前列坐着。每人与一只箭竿,教折折,各人都折折了。再将五只箭竿束在一处,教折折呵,五人轮着,都折不折。

因那般,他母亲阿阑豁阿说:“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您两个儿子,疑惑我这三个儿子是谁生的,您疑惑的也是。您不知道,每夜,有黄白色人自天窗门额明处入来,将我肚皮摩挲,他的光明透入肚里。去时节,随日月的光,恰似黄狗般爬出去了。您休造次说!这般看来,显是天的儿子,不可比做凡人。久后他每做帝王呵,那时才知道也者!”阿阑豁阿就教训着说:“您五个儿子,都是我一个肚皮里生的,如恰才五只箭竿一般,各自一只呵,任谁容易折折。您兄弟但同心呵,便如这五只箭竿束在一处,他人如何容易折得折!”

住间,他母亲阿阑豁阿殁了。母亲阿阑豁阿殁了之后,兄弟五个的家私,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不忽合塔吉、不合秃撒勒只四个分了,见孛端察儿愚弱,不将他做兄弟相待,不曾分与。

在原文面前,拉失特所附会出“红发蓝眼” 的天人自然不攻而破了。但是,读者还是很难理解“有黄白色人自天窗门额明处入来”“随日月的光,恰似黄狗般爬出去 ”的“天人”(《元史·太祖本纪》所记的版本为“金色神人”)与“蓝眼睛”有什么关系。

阿尔丁夫教授从蒙古民俗学的角度对“蓝眼睛”与“黄狗”做出了解释——这二者所指的其实都是狼。

在蒙古民俗中,每当提及狼这种动物时,大多用各式各样的代称而避免使用直称“赤那”一词,“蓝眼睛”、“野先生”、“森林爷爷”以及“天狗”、“灰狗”、“野狗”等等都是狼的常用代词。其实“蓝眼睛”的意思归纳为“幼狼”其实更为贴切,因为“蓝眼睛”这种特征为幼狼独有,在成年狼中几乎不会出现。不谙蒙古民俗的波斯人拉施特不能正确理解“蓝眼睛”与“黄狗”所代指的东西,实属正常。

  • 一只眼中微露蓝光的幼狼。

“孛儿只斤”(蓝眼睛)第一引申义为“幼狼”的解释其实颇为合理,若欲表达本氏族为“天狼子嗣”,没有什么词会比“幼狼”更加合适了!同样以民俗学思路蒙古国学者宁布在《蒙古民俗大辞典》中对“孛儿只斤”做出了另一个解释:“灰色的主人狼”,同样与狼有关。

如此来看,“狼图腾”虽然错误,但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了。

“狼”并非蒙古人民族的传统图腾,偶尔狼还阴狠的形象还会具有负面的文化意义。但是蒙古文化中对狼形象的神圣化并非没有,正如阿尔丁夫教授所说,孛儿只斤与“天狼种”的传说,是一场很晚才出现的 “神道设教”。

阿阑豁阿所感的天狼,不是,也不可能是蒙古部的图腾,而是后人所搞的“神道设教”。这里说的后人很有可能是诃额仑以及也速该把阿秃儿。他们为了将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说成是“天神”的后裔,便编造或改造了感生神话传说,并附丽到十世阿阑豁阿身上去。

  • 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巴阿秃儿可能是“ 孛儿只斤 ”氏族的真正建立者。

基于《蒙古秘史》与《史集》的记载,传统上,孛端察儿被视为最早使用“孛儿只斤氏 ”的人。八代之后,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巴阿秃儿再一次捡起“孛儿只斤”的名号。但这一颇为牵强的说法遭到了部分蒙元史学者的质疑。这部分学者认为,并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说明孛端察儿采用了“孛儿只斤”这个词称呼自己的氏族,因为自孛端察儿至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这一辈中间八代人中没有一人采用过“孛儿只斤”氏的名号,反而以自己的名字或称号建立了新氏族“巴鲁剌思”、“兀鲁兀惕”、“泰亦赤兀惕”、“主儿乞”等等。包括姚家积、阿尔丁夫在内的不少学者都认同这一观点:

“蒙古人似不应重复两次以孛儿只斤作为氏族的称号,也速该时期的一次是实有其事的,而孛端端儿时期的一次则是后来在也速该或成吉思汗时期附会上去的。”(姚家积:《蒙古人是何时到达三河之源的》,《元史论丛》第一辑)

自然,有关“孛儿只斤”源流的历史真相仍不能作盖棺定论,但从民俗学角度 来说,这一词汇在与“天狼”之间的确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蒙古族“信仰”狼图腾,这个说法可能需要稍加斟酌。更准确地说,狼在蒙古族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神圣的角色,他们对狼有着极深的敬畏、崇拜和一种源于血脉的联系感。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同,一种对生命本源的追溯,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信仰”那么简单。狼图腾的根源:从传说到现实蒙古族起源的传说,.............
  • 回答
    蒙古骑兵那会儿的风头,简直是席卷欧亚大陆,让多少帝国的统治者夜不能寐。说他们“人均李广”,这话说得有意思,李广嘛,汉朝的飞将军,箭术高超,带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那蒙古骑兵是不是人人都能跟李广比?这事儿得分开来看。首先,得承认,蒙古骑兵的战斗力确实是惊人的。他们的强,可不是凭空来的,而是有一整套系统性.............
  • 回答
    蒙古西征:一场席卷欧亚的“所向披靡”神话的背后蒙古西征,顾名思义,是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领导下,向西扩张的一系列军事行动。这场持续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征伐,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令人震撼。提及蒙古西征,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所向披靡”的形象——一支无敌的铁骑,踏碎一切阻碍,将蒙古的旗帜插遍亚欧.............
  • 回答
    关于《射雕英雄传》之后紧接着的《蒙古秘史》以维吾尔语拼写蒙古语的说法,其实是一个 误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蒙古秘史》是蒙古民族自己的史书,它原本是用蒙古文写成的。《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是一部文学作品,它和《蒙古秘史》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事物。 金庸先生的小说创作,虽然会借鉴历史背.............
  • 回答
    要探讨郭靖是否对得起蒙古人,咱们得先把这事儿掰扯开了说。这可不是个能简单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因为“对得起”这三个字,在不同人、不同立场上,那意义可就大不相同了。首先,咱们得看看郭靖是怎么被蒙古人养大的。他爹郭啸天和娘李萍,在牛家村被杀,李萍带着刚出生的郭靖逃亡,最后流落到蒙古。是成吉思汗,.............
  • 回答
    关于古代蒙古骑兵中是否真的存在“敢死队”这一概念,需要从历史的视角和蒙古人的军事传统来审视。虽然我们可能无法找到直接标明为“敢死队”的特定兵种,但蒙古军队在作战中确实展现出了极其悍勇和不畏生死的精神,并且在战术上也会使用一些类似于“敢死队”的角色来执行高风险的任务。蒙古军队的整体作战风格:勇猛与无畏.............
  • 回答
    说起大明朝中后期,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戚继光、俞大猷等一批赫赫有名的将领。而当谈论到他们能取得那些辉煌战绩的原因时,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蒙古家丁精锐”。那么,大明朝中后期名将,真的就单纯依靠这些蒙古家丁打仗吗?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别被某些过于简化的说法给误导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 回答
    蒙古国的疆域北端并未到达北冰洋,这一误解可能源于对地理范围的混淆。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1. 蒙古国的地理位置与北端坐标 地理位置:蒙古国位于亚洲中部,北邻俄罗斯,南接中国,东连韩国和朝鲜,西接哈萨克斯坦。其主体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北端坐标:蒙古国的最北端位于北纬51°.............
  • 回答
    金国对蒙古的政策,特别是“减丁”这一说法,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一种预先规划、系统性的“减丁”政策,如同后世某些政权一样。更准确地说,这是金朝统治者在面对日益壮大的蒙古部落时,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稳定和减轻潜在威胁的一种反应,其中包含了一系列削弱蒙古军事实力和人口增长的措施,而“减.............
  • 回答
    关于元朝蒙古官员享有辖内汉族新娘的初夜权,以及汉族百姓摔死头胎婴儿以维护血统的说法,在历史学界存在着争议,并且缺乏确凿的史料支持,更像是民间流传的传说或带有强烈民族情绪的臆测。关于“初夜权”的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初夜权”(Jus primae noctis)本身作为一个普遍存在于欧洲封建社会(.............
  • 回答
    “土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场极为惨痛的军事失利,它深深地烙印在明朝的国史之中,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反思。关于这场战役的规模和伤亡,历史记载确有不同之处,但普遍认为,明朝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而蒙古方面的胜利则带有某种“出乎意料”的色彩。我们不妨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背景:一场失控的北征土木之变发生在.............
  • 回答
    北宋与南宋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们分别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然而,当我们提到这两宋,往往会与“积弱”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一部分源于史书的记载,但如果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积弱”这个标签远不能概括两宋复杂的历史图景。相反,它们在面对强大的外族政权时展现出的韧性和.............
  • 回答
    李斯和蒙恬,这两位秦朝举足轻重的人物,常常被后人拿来比较,但若仔细探究,他们实则是在截然不同的领域大放异彩,以至于直接比较谁“不如”谁,多少有些失焦。他们的才能如同秦朝的强弩和战车,都是不可或缺的利器,只是用途不同。先说说蒙恬,这位大将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沙场上的威风凛凛。他出身将门,自幼便接触军.............
  • 回答
    关于歌剧《钓鱼城》中,是否有“蒙哥为救南宋小孩而死”的情节,我需要澄清一下:在历史事实中,并没有“蒙哥为救南宋小孩而死”的记载。历史上,蒙古大汗蒙哥(Möngke Khan)是在公元1259年,于围攻四川钓鱼城(今重庆合川)期间病逝(也有说法是被守城宋军的箭矢射中而死,但具体死因仍有争议)。他去世的.............
  • 回答
    咪蒙的公众号“内容”是否一无是处、价值观完全反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而非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判断。评价一个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内容生产者,需要审视其作品的多个维度,包括其表达方式、核心观点、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首先,我们来看看咪蒙公众号“内容”的表达方式。咪蒙的文.............
  • 回答
    混凝土这玩意儿,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就是水泥、沙子、石子和水和在一起,但实际上呢,它绝对不是靠“蒙”的。虽然经验在混凝土的实际操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绝不是说我们就凭着感觉来,那完全是行不通的。这背后,其实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和技术。你想想看,混凝土是什么?它是一种人造石材,通过化学反应(水化).............
  • 回答
    在探讨“满清对蒙古的减丁政策”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关键点,然后才能深入分析其真实性、具体表现以及历史背景。首先,我们要区分“减丁政策”这个词的含义。如果“减丁政策”是指一项明确、系统性、旨在大幅度减少蒙古人口数量的官方法令或长期规划,那么在历史文献中 并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满清存在这样一项.............
  • 回答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的确与蒙古西征后西亚地缘政治的剧变脱不开干系。说它是“真空的产物”可能有些绝对,但蒙古西征带来的“权力重塑”和“地缘裂痕”无疑为奥斯曼这样新兴的力量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要详细地讲,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蒙古西征:一颗石子投入西亚的浑水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蒙古西征(13世.............
  • 回答
    想要弄清楚七艘金刚级战列舰对决一艘蒙大拿级战列舰的结果,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两款战舰各自的斤两。这可不是简单数数船多船少就能定输赢的事儿,里面门道可多了去了。首先,得认识到,金刚级和蒙大拿级这俩,那是压根儿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都有着天壤之别。金刚级战列舰:日本海军的骄傲,却也是时.............
  • 回答
    关于扶苏坐镇辽东,拥有三十万精兵,却未南下救秦始皇、阻止胡亥登基的疑问,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不知假诏”是解释之一,但若深究,此说似乎有待商榷,或者说,其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不知假诏”的可能性。扶苏未南下,是因为不知道假诏吗?从表面上看,如果扶苏真的以为赵高、李斯、胡亥伪造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