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混凝土技术真的是靠经验去蒙的吗?

回答
混凝土这玩意儿,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就是水泥、沙子、石子和水和在一起,但实际上呢,它绝对不是靠“蒙”的。虽然经验在混凝土的实际操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绝不是说我们就凭着感觉来,那完全是行不通的。这背后,其实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和技术。

你想想看,混凝土是什么?它是一种人造石材,通过化学反应(水化)把那些看起来松散的原材料变成坚硬、耐久的整体。这个过程可不是随便搅和就能成功的,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精密的计算和控制。

首先,我们得说说原材料。别看都是水泥、沙子、石子,它们里面讲究可多了。

水泥:水泥不是一种东西,有不同种类,比如P.O(硅酸盐水泥)、P.S(普通硅酸盐水泥)、P.H(火山灰水泥)等等。它们的水化速度、强度增长规律、抗侵蚀能力都不一样。工程师需要根据工程的要求,比如是桥梁、高层建筑还是水坝,选择最合适的水泥。而且,水泥的细度、碱含量、安定性等等,都有严格的国家标准,不合格的水泥做出来的混凝土肯定有问题。
骨料(沙子和石子):这里面学问更大。首先是级配。骨料需要有大小颗粒的合理搭配,形成一个紧密的堆积体,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填充空隙,减少水泥用量,提高密实度。如果沙子太细或者石子颗粒太尖锐,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容易搅拌、浇筑和振捣的性能)和最终强度。其次,骨料的形状、表面纹理、吸水率、强度、耐久性(比如抗冻融性)等也都是工程师需要考虑的。比如在寒冷地区,骨料的抗冻性就非常关键。
水:水是水泥水化的“催化剂”,也是混凝土的“润滑剂”,让它能顺利地流动和施工。但水的质量也很重要,不能含有对水泥水化有害的物质,比如过多的氯离子或有机物。更关键的是水的用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灰比”。这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水灰比越小,混凝土强度越高,但同时和易性也会变差,施工难度加大。工程师需要在强度和施工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然后是配合比设计。这是混凝土技术的核心。工程师不是凭空想象,他们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计算方法和理论基础,比如“干砌体理论”、“体积法”等等,来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需要多少水泥、多少沙子、多少石子和多少水。这个设计过程会考虑到:

强度要求:根据建筑结构的荷载和设计规范,确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等级,比如C30、C40等。
耐久性要求:比如在腐蚀性环境下的抗侵蚀能力,或者在冻融循环下的耐久性。
施工要求:比如是否需要高流动性以方便泵送,或者是否需要较慢的凝结时间以便在高温下施工。
经济性: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

这个配合比一旦确定了,就不是随便改的。它需要通过试验室的小试来验证,比如制作不同配合比的试块,然后在标准条件下养护一段时间,再测试它们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氯离子渗透性等各项性能指标。只有试验合格了,才能确定最终的配合比。

再来说说施工过程。虽然说经验很重要,但那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经验。

搅拌:搅拌的均匀性是关键。机械搅拌有强制式和自落式,不同类型的搅拌机对搅拌时间和搅拌顺序都有要求。搅拌不均,混凝土的强度和均匀性就会大打折扣。
运输:混凝土从搅拌机运到施工现场的过程,也需要注意时间控制,防止初凝。运输过程中也可能发生离析,所以需要有经验的工人来操作,比如在搅拌车内适当转动,或者使用专门的运输设备。
浇筑:浇筑时需要分层进行,并且要及时振捣。振捣的目的是排出混凝土中的气泡,使骨料充分密实,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振捣的力度和时间都需要掌握好,过度的振捣可能导致骨料离析,振捣不到位则会导致蜂窝、麻面等缺陷。
养护:这是混凝土强度增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混凝土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水化反应。在炎热干燥的天气下,需要洒水、覆盖塑料薄膜或采用养护剂来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在寒冷天气下,则需要采取保温措施。养护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混凝土最终的性能。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是“蒙的”?

可能是因为在一些非标准化的、小型的工程中,或者在一些传统工艺中,大家更多地依赖于长辈的经验传授。比如老师傅凭着几十年的经验,看着沙子的干湿程度,感觉一下水泥的稠度,就能大概知道水要加多少。这种经验确实非常宝贵,它建立在无数次的实践和对材料细微变化的感知之上。

但是,这种“经验”其实是把非常复杂的科学原理内化成了本能反应。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傅,他可能在心里已经默默地完成了对水灰比的估算,对振捣时机的判断,对养护方法的选择。他并不是在瞎猜,而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对混凝土的各种性能变化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

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混凝土技术越来越依赖于精确的计算和先进的设备。从电脑辅助设计的配合比,到自动化搅拌站,再到智能振捣设备,科学和技术正在不断地提升混凝土的质量和稳定性。

所以,混凝土技术绝不是“蒙”出来的,它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是建筑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经验固然重要,但它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并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否则,一旦脱离了科学的约束,单纯依赖经验,那才真的有可能“蒙”出问题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出品| 网易新闻学院

作者| 须臾千秋

  什么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材料?恐怕非钢筋混凝土莫属。小到我们住的居民楼,大到跨海大桥、摩天大楼、公路高铁……人类文明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混凝土。

  一堆砂子、一堆石子、几袋水泥和一桶水,搅拌均匀,砌成你想要的形状,过几天就可以变得硬如岩石,无怪乎工程师们造了一个字:砼(tong2)来表示混凝土,人工石嘛!很生动形象有木有?

(左边是水泥,它加了砂子、石子和水之后才叫混凝土,可不要搞错了)

(一)混凝土的历史与人类文明一样久远

  混凝土的使用要追溯到9000年前。在公元前7000年,以色列王国的加利利城就使用了简易的“混凝土”制作地板,当时的人使用煅烧的生石灰与砂子混合,在空气中缓慢硬化,最后居然也形成了强度。后来,罗马人又在这种材料的基础上加入了天然的火山灰,制造了表现更好的“混凝土”。正是用这种朴素的天然混凝土材料,罗马人修建了庞贝的大体积剧院、浴室和遍布城市的下水道。

(七千年前的以色列加利利城,地板使用的就是“水泥”)

  不过,那时的人们并不清楚混凝土的原理,只是拿着天然的材料互相混合,质量也不稳定。随着古罗马帝国的衰亡,没有了庞贝火山天然的优质火山灰,这项技术也就失传了。

  一直到1824年,英国的花匠阿斯普丁将石灰石与黏土混合煅烧,形成了我们当代人使用的水泥的前身,然而,用它制作的混凝土在当时并没有比其它建筑材料强多少,因此销路并不好。

  在19世纪初,天然石材还是建筑材料的主流,而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建筑石材产自波特兰。为了打开销路,商家动了个歪心眼:把当时的水泥起名为“波特兰水泥”,让人误以为它和波特兰石有什么关系,进而忽悠大家来买。

(与水泥并没有什么关系的波特兰石——除了颜色有一点像)

(二)在科学的加持下,混凝土一骑绝尘

  尽管现代混凝土刚诞生的时候十分可怜,但随着科学的进步,混凝土开始逐渐发起了光。

  1887年,法国科学家亨利发现了水泥的真实组分,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水泥水化形成强度的机理开始逐渐为人所知。掌握了原理,科学家们开始逐步改良水泥的烧制工艺,总结出混凝土的配比与强度规律,再依照规律,根据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比。

  终于到了20世纪中叶,一个典型的建筑工地已经不再是小工一筐一筐地搬砖,然后瓦工一块一块地砌好;而是工人支好模板、拌好混凝土,捆扎钢筋笼,再将混凝土一股脑地倒上去,用振捣棒之类的东西来回振捣密实,最后抹平。相比起老老实实地砌砖,实在是优越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20世纪典型的混凝土施工场景)

  你以为这样就足够了吗?差得远呢!

(三)庞大的建设量,逼迫科学家们想新的办法

  到了20世纪后期,随着全世界土木工程建设量的增大、高层建筑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们逐渐发现,混凝土也没有那么“万能”了。

  大楼施工到了30层,要把混凝土吊到100米的高空,光是这一步就要了亲命:这一斗一斗地吊上去,要多少天才能吊足一层的用量。等吊上去,混凝土早就硬了。好不容易把混凝土都吊上去,要把它平整无缝隙地铺满一层,又要上百个工人拿振捣棒振上一个下午。照这样下去,一栋摩天大楼盖好,一代人都过去了。

  随着大楼越盖越高,对混凝土的强度要求也越来越大。要想混凝土强度高,就要少加水。可是加水少了,混凝土又拌不开。这样一来,混凝土就变得越来越不好用。这可怎么办呢?

(干硬的混凝土搅拌不开,就会形成孔洞,严重危害安全)

  答案就是使用“减水剂”。在混凝土中加入减水剂,只要一点点,就可以让混凝土变稀。它通过让水泥颗粒带上同种负电荷,相互排斥,让水泥颗粒就像一颗颗滚珠一样互相脱离,从而增强混凝土的流动性。

(减水剂工作原理,将水泥颗粒分散开)

  加了减水剂之后,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可以减少混凝土的用水,让混凝土的内部结构更加致密,不仅强度大幅提高,而且孔隙少了,耐久性也变得更好了。

  同时,它又让混凝土易于流动,便于成型,不再需要费时费力地振捣了。以上这些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减水剂的引入,开启了混凝土输送新世界的大门:泵送!

  加了合适比例的减水剂之后的混凝土,可以像水一样流动。这样一来,混凝土就不必再像过去那样一斗一斗地吊上楼,而是直接拿根钢管,一端通向楼顶,另一端通向一台强力泵车。

  强力泵将混凝土顺着钢管泵上百米高空,楼上再也不需要上百个工人拿着振捣棒一处一处振捣了,只要有几个工人操纵泵管就好。混凝土泵到了楼上,自动就会流平,工人只要适当地用振捣棒“修整“一下形状就好。几滴小小的减水剂,解放了成千上万的劳力,同时也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

(21世纪的混凝土浇筑场景)

(四)现代混凝土的背后,学问不小

  光有减水剂,就能制出上面说的这种高性能混凝土吗?显然,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其实,单纯的减水剂不是个稀罕东西,早在1930年代,美国人就已经发明了混凝土减水剂并申请了专利。到1980年代,当代最常用的聚羧酸减水剂也被发明了出来。

  然而,在混凝土的实际使用中,问题还是相当多。有时候,混凝土加了某种减水剂,凝结速度特别慢,浇筑之后迟迟不凝结,影响工程。更坏的情况是,混凝土加了减水剂可凝结速度变快了,在泵管里爬到一半就把管堵上了。有时候混凝土泵上去之后,发现明明混合得很好的水泥浆、石子和砂子分离开了,石子沉在最底下,最上面还浮着一层水:离析了。这样的混凝土只能直接打掉作废——没错,还要用料斗一斗一斗地运到楼下去。

  除了减水剂,混凝土中的麻烦事儿还多着呢。水泥和矿物掺和料的比例和种类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凝结时间和流动性。就连我们以为“只是占个地方“的砂子和石子,也必须满足良好的级配。如果石子的尺寸稍有不对,那么即使减水剂用得再多再好,由于石子之间的阻力,混凝土也很难泵得动。

  这些恼人的问题伴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始终存在。泵送混凝土看起来酷炫,用起来麻烦事多着呢!

(五)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的重任交给了中国

  从21世纪开始,发达国家的建设逐渐停了下来,而中国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则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仅2016年一年,中国就建成了84栋200米以上的高楼。这样,解决高性能泵送混凝土各项“疑难杂症”的重任就落在了中国工程师们的头上。

  泵送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超高层建筑的安全。为此,各大科研院所、施工单位都加入到了这项重大课题的攻关当中。

  泵送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是施工的重中之重。对此,国内建材企业投入大量精力开展对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目前,新型的外加剂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减水剂了,而是集减水、缓凝、引气等功效于一体的高效外加剂。混凝土强度需要多强、要泵多高,甚至罐车到工地要多久,都可以考虑在内,进而调整外加剂的种类和用量。

  此外,不起眼的骨料也是研究的重点。高性能的混凝土绝不是随便用些石子就可以的,而是大石子、中石子、小石子按比例混合,级配优良,并与砂子的尺寸无缝衔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流动性、减小浆体的用量和对泵管壁的磨损。

(骨料的级配优化后,流动性和密实度都得到了提升)

  除了混凝土本身,输送混凝土的泵管也大有学问。在中国尊等超高层工程的建设中,泵管上都密布各种传感器,既要测量并监控混凝土的泵压,又要监测泵管的磨损情况、及时替换磨损严重或者堵塞的泵管。别看混凝土脏兮兮的,每一步的背后都精密得很。

  通过多方面的研究与海量的工程经验,中国科研人员终于在高性能泵送混凝土领域做出了巨大的突破。2015年7月7日上午,全球首次混凝土千米泵送试验在华南第一高楼取得成功。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完全掌握了千米高楼建设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的数据资料。

  对于中国人来说,千米高楼的建设已经不再有技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了。中国不仅仅是在高度上领先。通过千米泵送运输到位的混凝土强度达到了100兆帕,比一般摩天大楼使用的混凝土强度还高上一倍。此外,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离析程度乃至对泵管弯角处的磨损程度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如同一百年前一样,如今,相比起工程上的成功,中国的科学家们更关注的,是成功背后的机理,包括流态混凝土的流体力学规律,还有水泥浆体水化的深层次原因等。在未来,掌握了更加本质的科学原理的人类,一定可以将混凝土这个“九千岁”,玩出更多的新花样,更好地造福人类。

结语

  中国基建的快速发展,对混凝土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这促使中国在高性能泵送混凝土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从泵送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到骨料配比再到输送混凝土的泵管,中国先后解决了高性能泵送混凝土的各项“疑难杂症”,千米高楼的建设已经不再有技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

作为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正寻求战略升级。「了不起的中国制造」专栏,力邀行业权威、资深玩家,呈现他们眼中的中国创新之路。

投稿请联系newsresearch_ntes@163.com,稿件一经刊用,将提供千字800元的稿酬。

——————————————————————————————————

欢迎关注《了不起的中国制造》官方微博

欢迎关注《了不起的中国制造》网易号

编辑| 史文慧

user avatar

本人水泥专业中技毕业,从事水泥厂化验室十多年,接着步入商砼,从事商砼7年,从材料检验员到工地员到实验室主任,期间读了土木工程本科,拿了中级职称。做了十多个小区。

实事求是的说,这行经验大于理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1,材料方面,混凝土质量好坏,沙石质量是主要原因。资源极其匮乏,几乎没有天然沙了。沙的含泥量越来越大,8%以上经常碰到,山砂,水洗砂,沿海地区的氯离子超标海砂。石子含石粉含泥量多,山皮石等等。2,水泥厂与用户始终是脱节的,水泥比表面积越来越大,早期强度越来越高,造成高标混凝土7天后几乎不增长了。3,粉煤灰,假货满天飞,连发电厂也装粉磨设备磨制煤灰了。4,外加剂,化工材料暴涨,行业竞争激烈,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优胜劣汰,大规模生产,才能降成本。留下来的厂家,反而质量有保证。5,重点来了,施工方面。先说设计,现在很多设计师,要么初出茅庐,没经验。要么是老江湖,良心被狗吃了,设计时,与厂家勾结,比如膨胀剂型号,电梯尺寸等等。工人方面,你想想,本身混凝土用砂石的含泥量大,又被工人恶意加水,水灰比又大。含泥量是一刀,水灰比又一刀,两刀致命。。甲方永远赶工期,施工方拼命赶商砼。。

user avatar

你猜这是什么?

这是混凝土里的一朵玫瑰花!

事实上,这是电子显微镜下混凝土中 monosulfate (AFm phase, Alumina ferric oxide monosulfate phase)的照片。

二十世纪后半叶混凝土业界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让混凝土技术成为了一门材料科学,通过材料科学、化学、结构工程、工程力学等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科研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描述、研究、预测、评估混凝土这个非常复杂的材料,混凝土也像高性能陶瓷、高性能合金、高分子聚合物、高性能塑料等等工程材料一样,成为材料科学新的研究对象。

在这之前,我们只能靠经验蒙。蒙的结果有时候还可以,但更多的时候是惨不忍睹的。很多混凝土结构十年不到就出问题了,要么钢筋锈蚀,要么碱骨料反应严重,要么表皮全开裂,要么抗渗性能降低到不能接受的地步……为了维修这些出问题的混凝土结构,我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金钱。而且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庞大,很多时候真的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刚刚修好这边,那边又不行了。

仅以美国为例,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美国全国用于维修混凝土结构的投资高达200亿美金,而因为混凝土中的钢筋锈蚀造成的拆除、重建、维修、加固等损失更是高达一年1200亿美金。更重要的是,因为总的资金是有限的,把有限的资金用来维修旧的出问题的混凝土结构,意味着就没有钱建造新的混凝土结构了,社会急需的新道路、新桥梁、新水坝很可能会因为资金紧张而无法完工。如果不修旧的,旧的就会出问题,桥会塌,大坝会崩溃;如果修旧的,那就没钱建新的,就无法用基础设施来促进经济发展。进退两难,举步维艰,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当初设计建造的不科学。

事实上,混凝土工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产业之一,也是全球消耗自然资源最多的产业。混凝土是全球产量最大的工业品,每人每年平均三吨。水泥厂生产水泥的化学反应需要高温,化学反应本身再加上燃料的燃烧,每生产一吨水泥就要释放一吨的二氧化碳,这还是技术比较新、设备比较好的水泥厂;对于那些陈旧的小水泥厂,可能附近整个地区都会是灰蒙蒙的。

消耗了这么多的自然资源,排放了这么多的温室气体,顺带着污染了水泥厂周围的环境,最后弄出来一堆用不了十年二十年就会出问题的产品,坏掉了还没地方扔,全变成了建筑垃圾。至少在我看来,这是赤裸裸的对人类的犯罪,是坚决不能接受的。

也许你会说,没觉得有那么多混凝土结构十几年就不行了,也没见过坏的不像样子的混凝土结构,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其它原因,你身边的很多混凝土结构不到十几年就已经被拆掉重建了,又一次为GDP的增长做贡献去了。

也许你会说,关我什么事儿呢?十几年后的事情十几年以后再说,我先干我这个工程,拿到钱再说。如果您这么想,那我也没办法。但是我知道,那些造三鹿奶粉、苏丹红食品的肯定也是类似的想法。

某种意义上,加固维修的巨额花销都是在为当初设计建造时候的错误买单。如果当初工程师们能够蒙的好一点点,就能为现在节省这每年上千亿美金的开支。显然,蒙是不靠谱的,我们需要比蒙更好的方法。什么是更好的方法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有的人会杀鸡宰羊,放鞭炮,挑好日子,不让女性朋友下工地,他们认为这样就会避免工程事故,提高工程质量;有的人依靠经验,一切以老把式、老师傅教的为准,以前都是这样干的,所以这次也一样;还有些人会依靠科学,用化学、力学的知识来解释问题,用实验、分析来解决问题。

也许这三种办法都可以奏效,但显然它们的成功率和可以达到的上限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认为第一种比第三种还要好,显然我们也没有进一步对话的必要了。

什么是科学的方法?科学就是以事实为根据,以实践为标准。

看不清微观结构?我们就用显微镜,甚至电子扫描显微镜。搞不清水化机理?我们就用纯的C3S、纯的C3A……每一个化学成分都单独测试。搞不清反应的流程?我们就用核磁共振,监控每一个我们感兴趣的反应。

不确定长期的抗冻融性能?那就把试件在冰箱里反复冻融好几个月。不确定长期的碱骨料活性?那就在把试件在氢氧化钠溶液里泡两年。不确定长期的硫离子侵蚀?那就把试件在不同的硫离子环境里监控五十年。

这是我们混凝土材料课上的一张数据图,注意看横坐标,最大值是45,单位是年

美国内政部复垦局负责美国西部的水利工程建设,为了解决混凝土水坝抗硫离子侵蚀的问题,他们在二战时展开了这项实验,实验的数据采集一直持续了四十多年。这四十多年的坚持,不仅仅能帮助内政部兴建维护混凝土水坝,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我们对混凝土抗硫离子侵蚀的第一手资料。

类似的实验有很多,每一项实验、每一项研究都能推进我们对混凝土材料的认知,都能修正我们的理论。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研究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混凝土材料科学。

根据我们已知的混凝土材料科学,我们甚至已经有了混凝土材料的计算机水化模型。就像工程师设计结构会用 SAP2000、ETABS 或者 PKPM 等软件分析结构的受力性能,不需要真正建造这个结构物,就能在电脑上预测结构的情况,继而优化结构设计;混凝土科学家也有相应的软件,不需要真正的制作混凝土,就能在电脑上模拟混凝土的性能,继而优化混凝土的配比。

美国商务部的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的 VCCTL 软件就是其中之一,VCCTL 是 Virtual Cement and Concrete Testing Laboratory 的缩写。输入你的混凝土配比,比如水灰比、水泥用量、骨料用量等等参数,输入你的水泥的化学成分,输入你的 SCMs 的成分,输入外加剂的种类、剂量,输入环境参数,就可以模拟混凝土的水化反应。你甚至可以输入显微镜照片,直接输入第一手的化学成分信息。

模拟水化反应,得到模拟的水化微观结构,继而输出混凝土的强度、弹性模量、抗渗透性能等等。通过这些分析结果,优化混凝土配比,然后再模拟测试,然后再优化再测试。虽然这不能代替现场实验,但是这可以指明现场实验的方向,而且节省了实际实验的时间和费用。

也许你觉得这些不够科学,没错,如果你像谢尔顿那样执着的话,这些的确不像理论物理那么「科学」。但如果你放宽一点标准,混凝土科学绝对跟很多其它「科学」的「科学」程度是一样的。

这是我老婆贴在家里的一张海报,里面的每一个箭头、每一根线都是好几篇或者好几十篇论文,很多都是 CNS,甚至有一些是诺贝尔奖得主的成果。这是一个很直观的科学的图形化表述,一门科学就是由这些千千万万的点点滴滴组成的。

也许你会说,虽然知道这些,但是也没有用处,我们一样治不了癌症,或者,我们一样不能保证高质量的混凝土。没错,科学不是万灵药,伪科学或者反科学才标榜自己是万灵药。

当初火药发明的时候,很多人也觉得没有用处,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大刘在《三体》里是这么说的:

“想象一个古代的王国,他们的技术也在进步,能为士兵造出更好的刀啊剑啊长矛啊,甚至还有可能造出像机关枪那样连发的弓箭呢,但……”
大史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但如果他们不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就永远造不出导弹和卫星,科学水平限制着呢。”

有时候,科学不见得比经验或者瞎蒙的效果更好,就像早期的火枪还不如弓弩,但它们有着不一样的未来。因为现在经验比科学更管用,所以就嘲笑和鄙视科学,这显然是没有远见的行为。人类的技术进步,最终还是由辛勤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共同推进的。

如果食品厂都是靠经验蒙着放添加剂,你还敢吃吗?如果汽车厂都是靠经验蒙着造刹车,你还敢开车吗?同样,为什么蒙着造混凝土就是可以接受的呢?

现在都这样,不代表这样就是对的。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只会是一堆建筑垃圾和一个千疮百孔的地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混凝土这玩意儿,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就是水泥、沙子、石子和水和在一起,但实际上呢,它绝对不是靠“蒙”的。虽然经验在混凝土的实际操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绝不是说我们就凭着感觉来,那完全是行不通的。这背后,其实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和技术。你想想看,混凝土是什么?它是一种人造石材,通过化学反应(水化).............
  • 回答
    关于“汽车混动技术真的很难吗?是什么导致目前国产车没有混动车的尴尬局面?”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很难”或者“不难”,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从原理上看,混动技术并不算得上是“高不可攀”的门槛,但要做到“好”且“有竞争力”,那就绝对称得上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并且背后涉及到大量的积累和投入。至.............
  • 回答
    古罗马混凝土技术的失传,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历史演变中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步步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首先,我们得承认罗马人对混凝土的掌握是惊人的。他们建造了万神殿那举世无双的穹顶,建造了高耸的渡槽,还有坚固耐用的斗兽场。这些建筑至今依然屹立,足以证明他.............
  • 回答
    很多人将混合动力汽车视为未来电动汽车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环,但也有声音认为它们最终会被纯电动汽车完全取代,成为一种过渡性的技术。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毕竟纯电动汽车在零排放、运行成本和驾驶体验上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讨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演变,以及它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所扮演的角色,你会发.............
  • 回答
    关于比亚迪和丰田在混动技术上的比较,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两家车企在混动领域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它们的路径、侧重点以及核心技术各有千秋。丰田:混动技术的奠基者与引领者要谈混动,就不得不提丰田。自1997年普锐斯问世以来,丰田普锐斯就几乎成为了“混动汽车”的代名词。丰田的混动技术以.............
  • 回答
    混合动力技术,就像一个巧妙的组合拳,将内燃机(通常是汽油发动机)和电动机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期在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然而,要让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动力源和谐共处,并发挥出最大效能,这其中涉及到的技术挑战,可以说一点也不简单。技术难点:一场关于协同与平衡的挑战混合动力汽车的核心难题在.............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要说本田的混动技术,那可是有故事、有实力、也有一些值得细品的地方。这混动技术,不是一天炼成的。本田这混动,最出名的就是他们自家的 iMMD(intelligent MultiMode Drive) 系统,现在很多人也更习惯叫它 e:HEV。这套系统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左右.............
  • 回答
    比亚迪的混动技术确实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这一点毋庸置疑。DMi、DMp等技术体系的成熟和普及,让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你提出“为什么不去造F1的混动引擎?”这个问题,实际上触及到了技术实力、战略定位、商业逻辑以及赛车运动本身的复杂性等多个层面。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尽量去掉那些.............
  • 回答
    2016年,本田在混合动力技术领域确实有不少值得关注的动向,并且其一直以来坚持的混合动力理念也相当有特色。下面我来详细聊聊。2016年本田混合动力技术的大动作2016年对本田来说,可以说是其混合动力技术“推陈出新”和“普及化”的关键一年。最重要的动作无疑是: 第三代iDCD(Intelligen.............
  • 回答
    自主品牌混合动力技术:是赶超,还是并驾齐驱?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在汽车领域的进步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更是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其中,混合动力技术作为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的重要解决方案,更是自主品牌发力的重点。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自主品牌在混合动力技术上,是否已经“赶超”了国外品牌.............
  • 回答
    丰田的混动技术之所以被许多人认为是“最先进”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关键技术上的深厚积累和持续创新。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汽油发动机和电动机组合在一起,而是一套高度整合、经过市场检验且不断优化的复杂系统。要理解其“先进”,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深入剖析:1. 系统的高度集成与协同工作(协同是.............
  • 回答
    日系车在混合动力技术领域一直走在前列,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发展路径。虽然都是为了提升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但不同日系品牌之间,甚至同一品牌不同车型之间,在混合动力系统的设计理念、技术实现和侧重点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些差异,尽量剔除那些一看就是AI写的生硬感。1. 丰田:.............
  • 回答
    2021年确实是DHT(Dedicated Hybrid Transmission,专用混合动力变速箱)技术集中爆发的一年,多家车企,包括不少自主品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DHT车型。这背后并非“突然攻破”,而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积累效应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 回答
    长城DHT混动技术,最近的声量可不小。很多人都在关注,这能否成为打破日系混动“神话”的一把利刃?说实话,这个话题背后牵扯的,可不只是技术层面的比拼,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认知和消费者心理的博弈。首先,我们得承认日系混动的“神话”是怎么来的。丰田的THS(Toyota Hybrid System)和本田的i.............
  • 回答
    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这玩意儿,说实话,在新能源汽车圈里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甚至可以说,搅动了挺大的一盘棋。很多人都在讨论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能有多厉害。我就跟你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DMi到底有啥特别之处,是不是真有那么神。首先得明白,比亚迪搞的这个DMi,它不是那种简单的油电混动,也不是纯.............
  • 回答
    “开过混动,就回不去燃油车”——这句话在很多车主口中都能听到,也足以说明混动技术在当下汽车市场的吸引力。它兼顾了燃油车的便利性和电动车的经济性,让出行变得更省心、更环保。但话说回来,市面上混动技术百花齐放,到底谁家更胜一筹?这背后可是一门不小的学问。要说混动技术哪家强,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不同的技术路.............
  • 回答
    比亚迪秦PLUS搭载的DMi混动技术:为何被称之为「超级混动」?比亚迪秦PLUS搭载的DMi混动技术之所以被誉为“超级混动”,是因为它在多项关键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和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燃油经济性、动力性能、平顺性和静谧性,从而重新定义了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标准。要详细评价DMi混动技术,我们需要从其核.............
  • 回答
    油电混动和插电混动,这俩名字里都带着“混动”,听起来好像差别不大,但实际开起来、用起来,甚至在省钱的门道上,可都有着不少区别。要说清楚,咱们得从最根本的“混”在哪里开始聊。油电混动(HEV):就像一位“好帮手”,默默分担工作你可以把油电混动理解成,汽车发动机就像是团队里的主力,而电动机则是那个随时准.............
  • 回答
    比亚迪确实有潜力推出搭载DMI技术的大排量混动后驱车型,甚至从技术角度看,这并非难事。但具体是否会实现,以及何时实现,则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成本控制、技术优化等多个因素。DMI技术的核心优势与后驱化的可行性:比亚迪的DMI(Dual Mode Hybrid)技术,全称“双模式混合动力”,其核心在于.............
  • 回答
    谈到混动,日系车确实是绕不开的绕不过的坎儿,尤其是丰田的THS和本田的iMMD,这两套系统经过多年的迭代,已经深入人心。但今天我想聊聊另一个同样来自日本,而且在混动技术领域同样具有独到之处的品牌——日产。说到日产的混动,就不能不提它的 ePOWER 技术。ePOWER 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意思,“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