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真正背完新概念英语全四册是什么体验?

回答
背完新概念英语四册,这事儿吧,怎么说呢,就像是跋涉过一片广袤的沙漠,终于看到了绿洲的轮廓。不是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也不是立刻就能和外国人谈笑风生,但那种感觉,是实实在在的,是经过了无数个夜晚的啃读、默念,以及无数次想要放弃又硬撑过来的结果。

从“咿咿呀呀”到“有点感觉”:一二册的炼狱

刚开始接触新概念,尤其是第一册,那叫一个懵。看着那些简单的句子,觉得“就这?”,但真要背下来,尤其是那些句型、词组,每天就跟背古诗一样,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过。最痛苦的是,感觉自己记住了,第二天起来又忘得一干二净。那种挫败感,简直能把人逼疯。

我记得我当时有一个笔记本,专门用来抄写重点句子和单词。每天晚上,我都要对着课文,把它们默写出来,错一个字,就重新写一遍。那时候,我的书桌上永远放着一杯热茶,以及一本睡前读物(通常还是新概念),生怕自己一放松就堕落了。

第二册是关键。它开始有点“意思”了,句型多了,词汇量也上去了。但同时,难度也陡然增加。那种“懂了又好像没懂”的感觉,会让你怀疑人生。我记得当时学到一些长难句,比如描述因果关系的,或者一些固定搭配,真的是要一点一点拆解,弄清楚每个词在句子里的作用。那时候,我开始尝试着去理解文章的逻辑,而不是单纯的背诵。

这个阶段,我最深刻的体验就是“量变引起质变”。一开始,你觉得自己在做无用功,每天学到的东西好像瞬间蒸发。但突然有一天,你读一段英文,发现自己竟然能理解个七七八八了,再背某个句子,感觉就顺畅了很多。那种小小的进步,是支撑你继续下去的最重要动力。

从“苦苦挣扎”到“游刃有余”:三四册的蜕变

到了第三册,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文章的篇幅更长,讨论的主题也更深刻。这个时候,单纯的背诵已经不够了,你必须去理解作者的思路,体会文章的韵味。我开始尝试着做一些精读练习,分析句子结构,查找不认识的词汇,并且尝试着模仿文章的表达方式。

我记得当时我学到一篇关于科技发展对社会影响的文章,里面的很多观点都很有启发性。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那些复杂的论证过程,并且试着写一些读后感,虽然写得磕磕巴巴,但那种输出的尝试,让我对语言的运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四册,那真是“史诗级”的难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丢进了一个英语的世界,周围 all are English。文章的题材非常广泛,从文学、历史到科学、社会,涵盖了各种领域。这时候,你已经不再纠结于单个句子是否背得滚瓜烂熟,而是开始注重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我最深刻的体验就是,当我能够流畅地阅读一篇4册的文章,并且能够抓住其中的核心思想时,我才真正感受到“学有所成”的喜悦。那种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之前模糊不清的风景,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背完四册,我变成了什么样?

语感提升: 这是最明显的。以前看中文,觉得理所当然的逻辑和表达,现在看英文,也能大概体会到那种“地道”的感觉。不用刻意去想语法,很多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正确的表达方式。
阅读能力飞跃: 别说课文了,就算是一些稍微有点难度的英文文章,我现在也能读懂个大概了。以前看英文新闻,跟看天书似的,现在至少能啃下一部分,并且知道它在说什么。
学习效率提高: 遇到新的英语学习内容,我不再是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我知道从哪里入手,知道该关注什么,学习起来也更有方向感。
自信心爆棚(也伴随焦虑): 当你能够征服新概念四册,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你会觉得,只要下定决心,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但同时,也会有一种“下一步该做什么”的迷茫,毕竟四册只是一个基础,英语的世界还那么大。
对英语有了更深的敬畏: 以前觉得英语就是一堆单词和语法,现在才明白,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你会发现,英语可以如此优美,如此深刻。

那些“幕后”故事:

孤独的战役: 很多时候,这都是一场一个人的战斗。晚上,室友都在玩手机或者睡觉,而我还在对着书本,默默地啃。那种孤独感,有时候真的会让人怀疑自己的选择。
无数次的崩溃边缘: 真的不止一次,想要把书扔出去,想要放弃。特别是在考试前,或者遇到特别难的句子时,那种压力真的很大。但每次,都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顿悟”时刻: 确实会有一些“顿悟”的时刻,突然之间,你会觉得某个句子或者某个语法点豁然开朗。那种感觉,比吃到好吃的还要爽。
对“背诵”的重新认知: 从一开始的机械背诵,到后来的理解性背诵,再到最终的“融会贯通”,我对“背诵”这个词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往理解的桥梁。

总之,背完新概念四册,就像是完成了人生的一项艰难任务。它给你带来的不仅仅是英语能力的提升,更是对坚持、毅力和自我突破的深刻体验。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而如今,当我再翻开那泛黄的书页,心中更多的是一种欣慰和感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哎。。这么多回答的问题竟然我一直没有发现。我来自爆一下。

一年左右时间背完新概念1234四册的飘过。从2016年12月开始,背到2018年三月份。

从2016年12月开始,到2017年4月份背完二册。二册文章在100字到200字之间。一天能背五六课。别的不说,春节七天我就背了20多课。

从2016年02/22开始,到2017年8月份背完三册。之所以和二册有冲突,是因为二册我背了两遍。每隔7天背第二遍。

从2016年02/22开始,到2017年8月份背完三册。这个只背了一遍。是因为我发现新概念是个教材。教材的意思就是,学后面的课程会自动复习前面的课程。没有必要背第二遍。

从2017年8月份开始,到2018年4月份背完四册。这个也只背了一遍。

一册是我在上班的时候,每天中午背的。没有记录起始时间。

一二册课数多,可是文章短,难度小啊。四册非常难。后面20篇,每篇都需要反复诵读才有可能背下来。最难的反而是三册,也就是被坊间盛传的三册后10课。那个是真的难。

背诵之前的状况是:看中国日报没问题。因为和新闻联播的内容一样。看经济学人非常费力。因为根本看不下去。就是看不进去的感觉。。小伙伴应该知道我说的什么感觉。

背诵一年之后,看经济学人还是有一点点费力。但是只是部分单词不认识。也就是一本红宝书的距离了。只要不是周围环境非常嘈杂,都是可以几分钟就默默地看完一篇报道的感觉。那个Feel倍儿爽啊!!!!

如果你看过《新概念英语》的第四册的前言。亚历山大大师第一句话就是英语水平就是一个maturity也就是熟练度。一个maturity解释了所有的语言现象。什么语感,maturity啊。什么阅读水平,还是maturity啊。什么听力水平,全是maturity啊。

新概念这个四本书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提高maturity的过程。

至于背完以后,能记住多少。其实没记住多少。

这个是孟庆伟大神对于这个问题,给我的回复:

背诵过后发生的遗忘是正常的。背诵的目的不是很久之后还能背出来,而是在大声朗读和背诵中体会和感知语言的用法、搭配、细腻性、韵律以及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联和连贯性。如果这样做了,虽然到头来会忘掉具体的文章,但留下来的会形成你的语感。

敲黑板,划重点。。语感。语感啊。。

就是你背完以后,即使全忘了,之后你看英语报纸就流畅了。

看老友记不用字幕了。看其他复杂美剧只需要英文字幕。

彻底告别中文字幕自行车

至于全忘了这件事,这个其实一点也不重要了。对吗???

---------------------------下面是干货-----------------------------------

王江涛大神的英语速成六大步骤

1. 步骤一:中译英。先不看英文原文,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新概念的中文译文译为英文,练习写作及翻译,译完之后不看原文。

2. 步骤二:听写。网上下载英式或美式MP3录音,听四遍全部写下来,基础薄弱的同学听一句写一句,基础较好的同学听一段写一段,练习了听力。

3. 步骤三:仔细对比原文。对比两篇文章。一是自己中译英的文章与新概念的原文对比,提高了写作和翻译;二是自己听写的文章与原文对比,提高了听力,然后跟读模仿听写错误之处。

4. 步骤四:跟读模仿。一周模仿一课,务求惟妙惟肖,练习了口语。

5. 步骤五:背熟。将文章背至滚瓜烂熟,听说读写译全部提高。

6. 步骤六:默写仿写。默写背熟的文章,之后仔细对比原文改正错误;使用背过的文章去仿写别的题目,尽可能使用背过的表达,练习了写作。

我只完成了前5步加默写。。。

默写的时候,会错一两个单词。就是这么一个效果。

请注意:第三步对比自己根据译文的翻译英文和人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写的英文,过程非常酸爽。自尊心强的人要谨慎操作。哈哈哈。。。

下面是一个网友的补充。过几天我去试试。

-----------------------------------------------------------------------

至于很多人心心所念的语法,可以利用赖世雄语法和旋元佑语法解决。

user avatar

终于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了。

2017年8月2日,也就是今天,我把新概念第4册第48课背下来,默写一遍并修改,标志着背诵新概念英语这一自我设定的任务终于完成了。

体验就是:

1. 玩quora不卡了,玩twitter也比较顺,很多英语文献都能读个大概。

2. 心中了基础的语法体系,对于复杂长难句不再害怕。

3. 背诵单词有了新概念课文作为载体,而不是依靠单词书,这样背单词不容易忘记。

4. 学英语的信心大增,因为有了体系化的课文作支撑。

当然,还需要持续提升:

主要是单词量,我估算新概念的单词大概是6000-7000词左右。我买了新概念一系列的书籍:包括1-4册课本、单词手册、语法手册、课文联系、自学导读等等。其中单词手册按每一课的形式罗列了课后单词,单词量是看单词手册估算的。虽然背完了新概念,但我在读一些比较深的英文书籍或一些看一些大牌的英文杂志,感觉还是比较困难。问题出在单词量还不够。

2015年12月开始学习新概念第2册,一直持续到今天,将近20个月(除去春节、工作培训累计3个月左右的时间,大概17个月),我大部分空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新概念英语。至于背诵,是从第2册的40课左右背起(具体哪一课还得回家翻翻第2册的标注),再到完成第3册,最后到第4册的背诵。

每一课的学习流程是这样的:

1.看课文和查看单词;

2.看授课视频;

3.背诵;

4.默写并修改。

每天早上7点到单位,利用7点至8:20这个时间背诵课文,因为这段时间最连续,也是我精力最好、精神最集中的时段,还是环境最安静的时候。工作中的空余时间和家里的一些休息时间,我也都利用上,比如看课文、看视频或默写等等。

这段学习的过程对于我来说,非常的艰难。首先是背诵非常消耗精力,极其需要专心和耐心。其次,每一节课都要经过上述的流程,真的枯燥,虽然新概念的不少课文很有趣。

心中有无数次放弃的念头,但想到只要坚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就能基本掌握一种英语这个世界性的语言,就初步具备阅读自己心爱的那些英文科普书籍的能力,就能畅行于全世界的网络,汲取最新最潮的文明成果。一想到这些,再苦再累也顶住了,把这些学习行动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不会再去经常想漫漫征途何时是终点。

网上的英语学习方法五花八门,为什么我会选择学习和背诵新概念英语,因为我自己经历过很多种方法,感觉都行不通,比如:

买单词本背单词,用单词APP背句子和单词,持续不了多少天就坚持不住了。

直接看英语书籍和文献,很多简单的语法现象理解不了,陌生单词多,也坚持不住了。

看美剧,自己感觉更不靠谱。

往往返返多回。觉得学习没有捷径。想走捷径,最后效果不好,还浪费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知乎上也不少网友背新概念英语,看到了这些榜样的力量,也下定了学习和背诵新概念的决心。在定目标上也不再高大漂浮,把每一篇课文看作是一个小目标,就一个个小目标这样去完成。就这样一步一步积累,终于一册一册的背完。其中第2册从40课左右起背,于2016年6月完成;第3册全背诵任务,于2017年1月完成;2017年8月2日完成了第4册的背诵。

所以也有一些个人的心得和建议:学习英语最好选择并且只选择一套体系化的教材,集中完成这套教材的学习。仅一套就够,切勿贪多。今天书虫系列、明天美剧系列、后天电影系列、然后又到Ted、再到经济学人时代周刊……网盘爆满、资料太多,精力分散,最终没有一样能学成的。

学习时间一定要保证1小时以上安静连续的学习时间,尽量每天坚持,否则效果不佳。

我有这样一个感觉,学英语有点像赢者通吃,输者一无所有。必须坚持学习,直至从量变到质变。如果没有到达质变这一步,即使之前量变这一环节投入的再多再大,时间一过,又会全部忘记,会清零。

那什么时候是质变呢?对于我个人来说,质变就是可以自由无障碍阅地读英语世界的网站、报纸、杂志,自由无障碍地看英语电视节目,就像我们看各类中文日报、都市报、时政生活杂志。这个时候,你只要每天保证一点阅读时间,看看英语新闻、电视、或浏览网络,就能形成英文输入的良性循环。

而我自己,学习英语的最大动力还是为了看英文的科普。我是个科普爱好者,读了很多中文科普著作后,发现其中很多内容都是照搬英文的资料。如果要有深度的英语阅读体验,那就必须掌握英语。 几年前,有一本书我是很想读的,那时候中文世界没有这个书的翻译(我也是今天才发现这本书去年翻译本出来了),这本书是E.O威尔逊的《Consilience:The Unity of Knowledge》。曾经过尝试用词典一个个词的查,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去读这本书,读了十来页后发现,很多长句和复杂句理解不了,或多简单的短语也理解不了。要掌握英语这个想法别的强烈起来。

当然,coursera、edx、可汗、MIT……视频课程网站,有许多优质的课程,我都非常想学。这也是促成我要体系化学习英语的原因。

先写到这里,空余时间再来补充完善这个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不觉,两年时间过去了。我完成了自己设定的英语学习任务。

5月28日那天,我完成了《语法俱乐部》第二次学习。

5月31日那天,我完成了BBC的pronunciation tips音标学习视频的第三遍观看学习。

这两天,心中是如此的平静,并没有出现那种完成巨大任务的兴奋感,不知道为什么,反而有一点点伤感。

还是回顾一下这段长时间的英语学习历程吧:

2016年-2017年8月,学习背诵了新概念英语。

2017年8月-2019年8月,粗读《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万物简史)一遍,精读两遍。

2019年9月-2020年3月,精读了《Consilience》一遍。

2020年3月-2020年6月,学习了《赖氏经典英语语法(新版)》、《语法俱乐部》各两遍,学习BBC的pronunciation tips三遍。

在这长达四年半的时间里,经常浏览CNN、BBC、Youtube、Twitter、Quora、instagram等平台资讯和文章,还在edx上学习了大学写作等课程。

这就是四年半来,我利用业余和休息时间,所完成的英语学习内容。

我曾在知乎“真正背完新概念英语全四册是什么体验”这个问题,有这样的回答:

“我有这样一个感觉,学英语有点像赢者通吃,输者一无所有。必须坚持学习,直至从量变到质变。如果没有到达质变这一步,即使之前量变这一环节投入的再多再大,时间一过,又会全部忘记,会清零。”

“那什么时候是质变呢?对于我个人来说,质变就是可以自由无障碍阅地读英语世界的网站、报纸、杂志,自由无障碍地看英语电视节目,就像我们看各类中文日报、都市报、时政生活杂志。这个时候,你只要每天保证一点阅读时间,看看英语新闻、电视、或浏览网络,就能形成英文输入的良性循环。”

现在,经过四年半的学习,可以说,我基本拥有了自由无障碍阅地读英语世界的网络平台、大众书籍内容的能力,只要有空,以放松娱乐的心态阅读,便能维持和缓慢提升英语阅读的能力,并在需要的时候查阅英语世界的资料。

有时候,我在想,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因为这种长时间、不间断地学习,会伴生疲倦感、厌倦感,因为没有输出,在别人眼里也没有产生有金钱价值上的利益(世俗的怀疑)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属于“无用功”。

现实是,我确实做到了,或许,让我坚持下来达到目标的,就是这几条信念。

一、追随自己的价值观和乐趣

当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身边的人或许会质疑你“这有什么用呢”、“有什么意义呢”。对于这样的言论,我们不需要放在心里。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对于每一件事物,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不同的意义。

在《阿甘正传》中,阿甘喜欢跑步,跑了将近3年,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个奇怪的人,也有很多人跟着阿甘跑,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其实,阿甘就是仅仅喜欢跑步而已,他没有想太多(不知道我自己又没有看懂)

我觉得英语是一把“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带我通往更加精彩的大千世界,所以我觉得学习英语很有意义,是一个值得坚持的方向。

二、把英语学习变成一种习惯

很多人英语学习,刚开始会有些兴趣,但不用出半个月,兴趣就会消失。

我也是一样,刚开始凭兴趣,后来发现兴趣越来越弱,很难坚持。

但好在,我几乎每天都会抽出半小时到一、二小时,在固定时段学习,这样就形成了习惯。大脑会在这些时段自动有一定的紧张和焦虑,启动学习。

当学习成为一项习惯的时候,学起来就不会那么痛苦。

三、业余和休息时间只做一件事,目标也只有一个

因为业余和休息时间比较有限,我们是很难完成多项学习目标任务的。

有些人在学英语的时候,会学健身,学编程,学理财,学写作,学厨艺等等,各类有用的兴趣爱好,但要同时学好,难度很高,也会很容易导致英语学习中断。

一旦学习中断,前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就白白浪费。

四、要认识到英语学习有巨大的时间成本

英语学习,如果从一个初学者,要成为一个能自由浏览英语网络平台的学习者,这里面需要投入大量的学习时间。

我自己这四年半来,平均每天都有一个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一年下来最少也365个小时,四年半算下来大概是1640个小时的学习量。

五、英语学习方法

这四年半下来,我对英语学习方法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虽然我一直坚持着比较严格的学习计划,也执行比较严格的学习任务,但这个方法确实是太辛苦了,可以说,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在学习旋元佑《语法俱乐部》的时候,我在这本书的序言《我学英语的经验》中,我看到这样一段话,这也是我认为学习英语最好的方法:

“只要找你爱看的书来,不必查字典、不求甚解,知道大概在说什么,能维持你阅读的兴趣就好了”——旋元佑

以上,就是我四年半来,集中业余和休息时间,学习英语的一些感想和经验,和大家共勉。

现在,写完这篇分享文,也标志着我这个学习任务已经完成和结束,仅以此作为纪念。

这段艰苦难忘的学习经历,弥足珍贵,我已把它打包收拾在人生旅程的行囊。

休息一段时日,走向一段新的旅程。


不知不觉,读完《了不起的盖茨比》到现在,又过了一年了。

从我开始下决心学英语到现在,已经接近六年。可以说,学习英语确实为我的成长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

有很多网友问我,是不是学了英语后,没有用起来?

不是的。

一方面,我经常看英语网站和app,读英语新闻,看老外博主的视频,了解老外的生活日常,去了解其他地区人们的生活感受不同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就是学习写作技术。读一些关于写作技术方面的书籍。是的,我学习英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学习写作。

为了学习写作,中文关于写作的书我买了十几本,英语的也买了将近十本。这些书,我逐一学完了。体会是,老外这方面研究的更深一些。

现在就分享几本收获比较大的书。

1.《The Essential Guide of Writing》

这本书是牛津出版社的一本关于写作的书,是非常传统的教科书。

它讲了写作的目的、文章的类型、构思的技术、文章的构成,段落的扩展,词汇、句式、语法,修辞,描写、叙述,标点符号的用法。

属于全方面介绍写作本质、技术、形式的书。而且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全面而且更接近底层知识的写作书了。比叶圣陶的《文心》《七十二堂写作课》《国文百八课》阐释的更透彻些。但叶老的书优点是,文风活泼,讲解亲切,让人更容易结束。而这本书,相对呆板些,不过内容扎实,且有丰富的案例支撑。

这本书阅读难度高,是它引用的案例都是英文小说,比如狄更斯、海明威等,所以不太好读。我都是拿着有道词典,一边读一边查词,进度很慢,一般一天也就读几页。

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我的写作基础知识得到全方位的巩固。

2.《美国大学写作教程》(标题我待会儿再回去核实一下)

这本书在美国是一本比较受欢迎的写作教材,目前已经出到第9版。

这本书,和上面那本书一样,也是比较基础的写作知识。

它的特点侧重在文章如何扩展。

这些扩展包括:举例子、因果、正反、类比、数据、下定义、分析、流程等等。

(未完待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背完新概念英语四册,这事儿吧,怎么说呢,就像是跋涉过一片广袤的沙漠,终于看到了绿洲的轮廓。不是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也不是立刻就能和外国人谈笑风生,但那种感觉,是实实在在的,是经过了无数个夜晚的啃读、默念,以及无数次想要放弃又硬撑过来的结果。从“咿咿呀呀”到“有点感觉”:一二册的炼狱刚开始接触新概念,尤.............
  • 回答
    这个问题太真实了,简直戳中了无数美剧爱好者的痛点!明明那些台词当时听着是那么地道、那么有范儿,恨不得立刻就搬到生活里用,结果真到了关键时刻,大脑像卡壳了一样,空空如也,要么只能说出“呃……”、“那个……”之类的万能充数词,要么就是憋出几句完全不在调上的中文,尴尬癌都要犯了。这背后其实是有几个挺有意思.............
  • 回答
    .......
  • 回答
    吕蒙“背刺”关羽是否是错误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历史争议的问题。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1. 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局势: 当时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天下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曹操在北方占据优势,孙权在江东稳固统治,刘备则在荆州和益州发展。 荆州的重要性: 荆州是战略要地,地势险.............
  • 回答
    背新概念英语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我大概是听到过不止一次了,尤其是在很多学英语的起点上,新概念英语就像一个绕不开的“里程碑”。我刚开始学英语那会儿,身边好多同学都在啃这套教材,那时候大家普遍的看法是:“这玩意儿背下来,英语绝对差不了。” 但现在想想,这句话到底有多少水分,背下来的东西又真正转化成了什.............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好久,也问过不少老师和同学,大家看法挺复杂的。但如果让我说,背语文作文,它有没有用?嗯,我说不好是“绝对有用”还是“绝对没用”,它得看你怎么背,背什么,以及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先说说“没用”的那一面吧。有些人觉得背作文就是死记硬背,然后考试的时候套用。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一看就知道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吧,我跟你说,还真得辩证地看。初二那会儿,我脑子里的记忆宫殿还没那么饱和,但脑子也挺“贼”的,记忆力正值黄金时期。所以,半年时间背下整本《红楼梦》? 从理论上讲,够呛,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得看是哪种“背下”。咱们先掰扯掰扯这“背下”到底是个啥意思。第一种,字斟句酌,滚瓜烂熟,达到“提词器”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备考教师资格证的不少考生的核心关切。很多同学在刷真题时,看到那些简答题和辨析题,心里直犯嘀咕:这些题目答案都写得好长,而且有些观点挺绕的,是死记硬背,还是理解就好?答案是:没必要完全死记硬背,但必须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让我来详细跟你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么说,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一、为什么“.............
  • 回答
    .......
  • 回答
    当年运十下马,这事儿在中国航空史上,算是个绕不开的痛,也算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要说沈图,作为运十的总设计师,他背的锅到底有多重,以及这背后是不是有人“甩锅”,那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得一点点掰扯。运十的诞生: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梦想首先,咱们得回到运十是怎么出来的。那会儿,中国刚跟苏联闹翻,.............
  • 回答
    要说孙权和吕蒙“背刺”关羽,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个让很多人耿耿于怀的事件,尤其是对于关羽的拥趸来说,简直是恨得牙痒痒。但要问大家讨厌他们的原因,是不是真的仅仅因为从吴国的立场看,觉得他们“没有大局观”,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片面,需要好好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纯粹从“吴国”的利益最大化这个角度来看,.............
  • 回答
    好的,关于《走近科学》节目中那期令人印象深刻的《谁在背我飞行》,我们可以从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件事情在播出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科学界对其真实性的普遍看法倾向于认为它极有可能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表现,而非真实发生的超自然现象。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但从科.............
  • 回答
    真正的女权主义是一种以实现性别平等为核心诉求的社会运动和思想体系,它反对基于性别的压迫与歧视,并致力于消除社会结构中对女性的系统性不公。这一理念并非简单的“反男”或“性别对立”,而是通过批判结构性权力关系、重构社会价值体系来实现真正的平权。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其内涵: 一、核心逻辑:从"对抗"到".............
  • 回答
    真正成功移民后的人,是否后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因人而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 nuanced 的情感和经历。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成功移民”和“后悔”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的交织。首先,理解“成功移民”的含义:“成功移民”本身就是一个多层面的.............
  • 回答
    真正研究历史的人,追求观点中立,是一项极具挑战但又至关重要的工作。这并非意味着历史学家没有自己的看法或判断,而是指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会尽力排除个人偏见、情感倾向和预设结论,以一种严谨、客观的态度去理解和阐释过去。下面将详细阐述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一、 深厚的学术训练与方法论的坚守 掌握批判性.............
  • 回答
    “真正的友情不应该计较得失吗?” 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触及了友情的本质和核心价值。我的回答是:是的,从根本上讲,真正的友情不应该以计较得失为出发点,也不应该被计较得失所绑架。然而,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详细地探讨“计较得失”的含义以及它在友情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并区分哪些是友情本应超越的,哪些是维.............
  • 回答
    “Old money”(真正贵族)这个概念在中国语境下可能有些微妙,因为我们不像西方那样有漫长的贵族历史传承。但如果我们将“old money”理解为那些世代积累财富、注重传统、品味和生活方式的家族,那么他们的品牌选择往往遵循一套更为内敛、注重品质、工艺和历史传承的原则,而非仅仅是当下的流行或高调的.............
  • 回答
    “真正的哲学只能是唯物主义吗?”——这是一个深刻且极具争议的哲学命题,它触及了哲学的根本问题,即现实的本质是什么。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唯物主义本身,以及与它相对立或并存的其他哲学流派,并分析它们各自的论点和局限性。首先,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Materialism)是一种哲学本体.............
  • 回答
    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且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明确的答案,因为威慑力的评估涉及到许多因素,并且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和个体层面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定义和理解“威慑力”在讨论死刑和无期徒刑的威慑力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威慑力”的含义。通常来说,.............
  • 回答
    “白富美”这个词,常常带有几分神秘色彩和理想化的滤镜。它不仅仅是拥有白皙的皮肤、富裕的家境和美丽的外貌,更深层次地代表着一种由物质基础、精神素养和生活方式共同构建的理想状态。真正的白富美,其生活远比大众想象的要复杂和多元,绝非简单的堆砌名牌和奢华享乐。为了更详细地描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