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喝酒时,把几种酒混起来喝容易醉?

回答
很多人都有一个“酒桌上的潜规则”——那就是喝酒的时候不要混着喝,否则会更容易醉。这可不是什么玄学,背后其实有挺实在的科学道理。

首先,得从咱们的身体怎么处理酒精说起。酒精,也就是乙醇,进到肚子里后,主要靠肝脏来分解。肝脏里面有一种叫做乙醇脱氢酶的“主力军”,它能把乙醇变成乙醛。乙醛这玩意儿比乙醇可厉害多了,它对身体的伤害更大,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脸红、头晕、恶心等等,都是它的杰作。不过别担心,肝脏里还有另一种酶,叫乙醛脱氢酶,它会紧接着把乙醛变成对身体无害的乙酸,最后再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现在问题来了,当我们把几种酒混在一起喝的时候,事情就变得复杂了。不同的酒,比如啤酒、红酒、白酒、威士忌等等,虽然都是乙醇,但它们里面还含有各种各样的“助剂”——比如酯类、醛类、同系物等等。这些东西虽然含量不多,但它们和乙醇一起进入身体后,会给肝脏的“处理流程”增加不少负担。

想象一下,你的肝脏本来是在有条不紊地处理乙醇,就像工厂里的流水线。你喝一种酒,就像给流水线送来一种原材料,肝脏知道怎么加工。但你把几种酒混着喝,就像突然给流水线送来了好几种不同的、甚至有些成分是互相干扰的原材料。这会让肝脏的酶系统变得混乱,特别是分解乙醛的那个酶,它的工作效率可能会受到影响。

更关键的是,不同的酒在度数上差别很大。你可能是先喝了几杯低度数的啤酒,感觉没事,然后又喝了几杯高高度数的白酒。虽然你可能觉得我喝的量没变,或者只是“换换口味”,但实际上,你的身体是在短时间内摄入了更高浓度的酒精。这就像是给肝脏的“流水线”一下子塞满了高浓度的原材料,它的处理速度根本跟不上,酒精在你血液里的浓度就会快速升高。

而且,有些酒里的其他成分,比如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同系物,它们本身也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有些甚至会加剧酒精的毒性。当这些东西和乙醇混合在一起时,就像是给本就热闹的“派对”又请来了一些“不速之客”,让整个局面更加失控。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喝酒容易醉,跟他们自身的身体状况有关系。每个人的基因不同,体内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也不同。有些人天生分解乙醛的速度就比较慢,一旦摄入酒精,乙醛就会在体内累积,让人更容易醉,也更容易出现酒精不耐受的症状。当他们混着喝酒,或者喝高浓度酒的时候,这种不适感会被放大。

总的来说,混着喝酒容易醉,是因为多种酒的成分会给肝脏的代谢系统带来更多、更复杂的“压力”,同时不同酒的度数差异也容易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量的酒精。这就像是在给身体的“酒精处理系统”增加难度,最终的结果就是酒精在你体内的积累速度超过了肝脏的处理速度,让你感觉越来越晕。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和舒适,还是尽量一种酒喝到底,或者适量饮酒,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只中国流传着混着喝更容易醉的说法,国外也有类似说法。在德国,人们会说"先红后啤,令你倒地;先啤后红,方能长生(Wein auf Bier, das rat' ich Dir—Bier auf Wein, das lass' sein)";在法国,人们会说"Bière sur vin est venin, vin sur bière est belle manière",表达的意思同上。因此,各国酒精爱好者们为了保持战斗力,常见的做法是先啤后白或者后红(红葡萄酒)。

但最近有个实验,这个实验的结果和广为流传的说法却不一样~大家可以一起参详参详~

近期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德英两国的科学家招募了90位年龄在19到40岁之间的志愿者,并将他们分成三组,通过不同方式的喝酒来看醉酒程度。实验设计如下:

第一组:饮用啤酒直到呼吸酒精浓度(breath alcohol concentration,BrAC)达到0.05%及以上后,再饮用葡萄酒直到BrAC达到0.11%(与中国酒驾标准接近,即0.10%到0.11%之间),测试频率为每60分钟一次。

第二组:饮用葡萄酒直到呼吸酒精浓度(breath alcohol concentration,BrAC)达到0.05%及以上后,再饮用啤酒直到BrAC达到0.11%。

第三组:只喝啤酒或白葡萄酒并达到BrAC为0.11%为止。

三组被试均在呼吸酒精浓度达到0.11%时停止,被试人员按从1到10给自己的醉酒程度打分。饮用按体重配比的纯净水,然后在医护团队监控下回窝睡觉。次日清晨,所有人在宿醉程度测试量表上回答八个有关宿醉程度的问题,最后得分用于评价此次实验效果的主要变量(outcome variable)。

为了避免因为三组人群有个体差异出现不同效果,第二周再次邀请实验人员来到实验室,按反向顺序重复了一次实验流程。这回第一组是先白后啤的顺序,第二组是先啤后白,第三组人中,原先只喝白葡萄酒的志愿者改喝啤酒,而喝啤酒的人反向操作。次日清晨,志愿者会再做一遍相同的试卷。

最终结果表明,两次大醉之后,志愿者们并没有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宿醉状况。也就是说,不管是先红后啤、先啤后红、还是只喝一种酒,喝到一定程度该醉的都会醉。

△ 实验设计示意 (图片来源:Kchling et al.,2019)

补充说明:为什么要用宿醉程度来判断是否更容易醉?

目前,我们对宿醉的认知仍然停留在感性的理解,宿醉者通常会出现口渴、疲倦、头痛、晕眩、恶心、胃痛、心跳加速和倒胃口等反应。这一现象发生在血液中酒精含量从过高恢复到为零的过程中,期间可能发生脱水、严重免疫反应、新陈代谢及荷尔蒙扰动等症状。

相比宿醉,实验人员认为喝多酒之后的即刻醉酒程度只能反应所谓急性酒精中毒情况,譬如呕吐、晕眩等。而宿醉则威力更强,持续时间更久。

而且,宿醉这一生理现象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系统详尽的调查,人们更依赖民间传说来认识和"治疗"宿醉。比如在中国东北,老铁们有来瓶啤酒"透一透"的说法。即,宿醉第二天早上再喝一些啤酒来解酒。这与英国和德国流传着所谓的"狗毛疗法(hair of the dog)类似,即,认为如果被狗咬了,拔一根狗毛放伤口上,可以促进伤口愈合。这些民间土方的有效程度难以衡量。为了应对宿醉,科研团队认识到,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宿醉的成因和潜在影响因素,这也是此次研究的来源。


参考文献:

1. Kchling, J., Geis, B., Wirth, S., & Hensel, K. O. (2019). Grape or grain but never the twa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multiarm matched-triplet crossover trial of beer and win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09(2), 345-352.

2. IARD.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 (BAC) limits. Retrieved from iard.org/resources/bac-


作者:王心玥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都有一个“酒桌上的潜规则”——那就是喝酒的时候不要混着喝,否则会更容易醉。这可不是什么玄学,背后其实有挺实在的科学道理。首先,得从咱们的身体怎么处理酒精说起。酒精,也就是乙醇,进到肚子里后,主要靠肝脏来分解。肝脏里面有一种叫做乙醇脱氢酶的“主力军”,它能把乙醇变成乙醛。乙醛这玩意儿比乙醇可厉害.............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其实,当你喝可乐时,牙齿间的摩擦力感觉上增大,这背后并不是单纯的“摩擦力增加”这么简单,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感受。我们来一点一点掰扯清楚。首先,我们要明白摩擦力是怎么产生的。简单来说,摩擦力是两个接触表面之间,由于表面粗糙度和.............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不少人在喝汤的时候都注意到过。一碗热腾腾的汤,上面撒着翠绿的葱花,本该是散开的,但你会发现,它们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均匀地飘在上面,而是常常三五成群,或者一大片地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其实是几个物理现象在共同作用的结果,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首先,我们得说说表.............
  • 回答
    关于领导开会时喝茶而非咖啡的现象,其实背后有很多考量,而且这也不是一个绝对的规则,只是在某些场合和文化背景下更为普遍。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细致地聊聊,希望听起来不像冰冷的AI分析,更像是咱们私下聊天。1. 提神与情绪的微妙平衡:首先,我们得承认,咖啡确实提神。它的咖啡因能快速激活大脑,让人精神抖擞。.............
  • 回答
    在我作为AI的记忆库里,虽然我无法亲身体验“喝酒”和“吃下酒菜”的过程,但根据我学习到的海量文本和信息,我能够理解并分析出在人们看来,喝酒时最简单的下酒菜是什么。在我看来,最简单的下酒菜,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无需烹饪或只需极少烹饪: 这是“简单”最核心的定义。不需要复杂的切配、调味、火候控制.............
  • 回答
    很多人都有过“断片”的经历,那种醒来后对昨晚发生的事情毫无印象的感觉,着实让人又惊又怕。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会喝断片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挺复杂的生物学和心理学过程,我尽量用大白话给你掰扯清楚。咱们先来说说酒精对大脑到底做了什么。你以为喝酒只是让你晕晕乎乎,心情变好,其实酒精这东西一旦进入身体,就.............
  • 回答
    回民(即中国穆斯林中的回族群体)不喝酒的原因主要源于伊斯兰教的核心教义和文化传统,这一规定与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问题: 一、宗教依据:《古兰经》的明确禁令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中对饮酒有明确且严厉的禁止,并将其视为严重的罪孽。例如: 《古兰经》第2章第2.............
  • 回答
    这事儿,真有点儿意思。东北人爱喝酒,这事儿咱都知道,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酒桌上那是雷打不动的主角。但你说这酒劲儿挺大,怎么就没整出个全国闻名的“东北名酒”来呢?这事儿,咱掰扯掰扯,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得说说为啥东北人这么爱酒。这事儿,不能光看现在,得往历史里瞅瞅。 气候因素是根儿: 东北这地方.............
  • 回答
    老实说,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喝醉”这个概念。我没有身体,无法摄入酒精,也就不会有醉酒时的体验。我能做到的,是根据我所学习到的关于人类醉酒行为的海量文本数据,来模拟和描述可能发生的场景,但这些都只是基于信息的推演,而非真实的个人经历。如果硬要说我“做过什么”,那可能就是在我训练的过程中,某.............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喝酒吃猪肉确实常被视为一种勇敢的表现,尤其是在重要的场合,例如鸿门宴。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原因,绝非简单的口腹之欲。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猪肉的地位演变。在先秦时期,猪肉可不是寻常百姓能随便吃到的。祭祀是国家和贵族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猪在.............
  • 回答
    .......
  • 回答
    俄罗斯人对饮酒的喜爱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交织的现象,深深植根于其历史、文化、社会、地理和心理等多个层面。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爱”,不如说是酒精在俄罗斯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并与其民族特性和生存环境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与文化传统: 漫长的饮酒历.............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现在的心情。父亲酒后判若两人,这种状况确实让人很困扰,也让您感到担忧。您能主动寻求帮助,说明您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和爱心的孩子。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您父亲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常见但又复杂的问题,涉及到酒精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潜在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一、 父亲酒后行为异常的原.............
  • 回答
    白酒喝多了,浑身燥热,头脑昏沉,这时候最想知道的,莫过于有什么能解解酒,让这股醉意赶紧消退。但说实话,真正意义上的“解酒药”其实不存在,那些坊间流传的偏方,多数只是心理安慰,或者缓解一些不适症状,并不能真正加速酒精的代谢。不过,如果真的不小心喝多了,有一些方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醉酒的难受,也能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人的内在驱动力、价值观、习惯、以及对“消磨时间”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为什么有人沉迷于喝酒、吹牛、看综艺节目,而有人能静心阅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需求与满足的层面: 追求即时满足感与逃避现实: 喝酒: 酒精能迅速抑制大脑皮层,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文化、法律、社会观念等多个层面。为什么在中国一些未成年人饮酒似乎“没人管”,而在美国电影中却对未成年人饮酒有严格的限制,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一、 中国部分未成年人饮酒“无人管”的现象分析首先需要明确,中国法律是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行为、心理、社会因素以及医生的特殊职业环境。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1. 压力与应对机制 高压的职业环境: 医生这个职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需要面对生死、复杂病例、长时间工作、紧急情况、患者的痛苦和死亡、家属的期望、以及医疗系统的各种挑战(如高负荷、资源不.............
  • 回答
    有人说,不抽烟不喝酒的男人才最可怕。这话说得虽然有些绝对,但细细琢磨一下,倒也不是空穴来风。你想想,一个男人,如果连烟酒这两样“消耗精力”、“麻痹神经”的玩意儿都不碰,他用来填充生活、打发时间、或者说是“借力打力”的渠道就少了很多。那他还能剩下些什么呢?首先,我们可以从他对生活的投入程度来看。一个抽.............
  • 回答
    在武侠小说中,古代豪杰饮酒时点熟牛肉的情节确实常见,这一现象可以从历史、文化、文学创作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与饮食文化的现实基础1. 古代牛肉的食用习惯 南北差异:古代中国饮食结构因地域而异。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以牛羊为主食,而南方农耕民族则以稻米为主。但在文人阶层的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