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越分越小是什么意思?

回答
“越分越小”,这是对汉武帝推恩令最形象、最直接的概括。这句话的意思,通俗地讲,就是王国被分割得越来越细碎,面积越来越小。

让我来详细地给您讲讲这个“越分越小”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为什么是推恩令最核心的后果。

首先,咱们得明白推恩令颁布之前的背景是什么。在汉初,为了安抚和笼络那些跟着刘邦打天下,功劳卓著的诸侯王,朝廷采取的是分封制。简单来说,就是把天下划分成一个个大的王国,然后分给刘氏宗室的各位亲王们。这些王国,初设时就相当于一个诸侯国,有自己的领地、户籍、官员,甚至有一定的军事权力。

您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王国可能就像后来的一个省,甚至比一个省的面积还要大。比如,梁王、赵王、吴王等等,他们的封地都非常广阔。这虽然在初期起到了巩固中央统治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王国实力越来越强,就对中央的权威构成了威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后来的“七国之乱”,就是因为几个大的诸侯国联手反叛,差一点就动摇了汉朝的统治。

正是看到了这种隐患,到了汉武帝时期,他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他想要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于是,他就颁布了推恩令。

那么,推恩令是怎么让王国“越分越小”的呢?

推恩令的核心内容是:原先的诸侯王去世后,他的儿子们不再能继承整个王国,而是由朝廷决定,将王国的一部分土地分给其他的儿子们另外封为侯国。

您想想看,这一下就出了几个关键的变化:

1. 继承权被分散了: 原来是一个诸侯王,他的儿子们都可能继承他的王国(虽然具体继承谁有规定,但整体势力还在),现在呢?国家直接说了算,你原来的王国,要分给你的几个儿子,每人分一点,成为独立的侯国。
2. 面积的分割: 比如原来是一个有几十个县的大王国,现在这个王国可能就保留一部分,剩下的拆开,分给他的几个儿子,每个儿子就成了“某侯”,拥有一个相对小的封地,也就是一个侯国。这个侯国,往往就相当于一个县,甚至比一个县还小。
3. 形成层层叠叠的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又一代的诸侯王去世,推恩令就不断地执行下去。一个王国不断被分割成更小的侯国,这些侯国再由各位诸侯王的分支继承,又可能被进一步分割。结果就是,原本庞大的王国,经过几代人的折腾,就变成了许多个面积很小的侯国,这些侯国的国君(也就是侯)虽然名字听起来还是王侯,但实际的权力、财力和势力,已经大大被削弱了。

举个例子就更明白了:

假设汉初有一个王国叫“齐国”,非常大,管辖很多郡。
推恩令之前,齐王去世,他的一个儿子继承了整个齐国,其他儿子可能就被分到其他地方做个小官,或者封个虚职。
推恩令之后,齐王去世,朝廷会说:“好,齐王,你死了,你的大儿子继承齐国的一部分,但剩下的土地我们得给你其他的几个儿子。于是,把原来的齐国分成好几个小块,比如给大儿子一个“齐侯国”,给二儿子一个“胶东侯国”,给三儿子一个“菑川侯国”。

这样一来,原来的“齐国”这个大概念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几个小得多的侯国。而这些小侯国的国君,虽然还是刘氏宗室,但他们各自的力量就弱了很多,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对中央构成威胁。

所以,“越分越小”就是指这种化整为零,将原本集中的、强大的地方势力,通过不断分割,变成零散的、微弱的力量。

这种做法非常巧妙,因为它不是直接去剥夺诸侯王的权力,而是通过“恩赐”的名义,让他们自己的儿子们也能获得封地。这样一来,诸侯王们即便觉得自己的权力被分散了,但表面上,朝廷是在“推恩”,是在照顾宗室子弟,他们也很难公开反对。

最终的结果就是,汉武帝通过推恩令,有效地削弱了地方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王国越分越小,诸侯的势力也随之越来越小,汉朝的统治也因此更加稳固。这个“越分越小”的成果,是推恩令最直观、最直接的效果,也正是汉武帝高明政治手腕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推恩令简要概述一下,就是让分封的诸侯王的儿子都享受到原来没有的封地权力,目的很明显,就在于分化诸侯国的势力,分散嫡长子继承的力量,为将来的下一步中央集权做准备。

众所周知,嫡长子继承是我国封建时代的基本制度。为什么是嫡长子继承,而不是搞父亲指定或者是选拔贤良?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集中力量,避免因为继位带来的内耗,而嫡长子之外的儿子可以作为家中族老等力量辅佐族长一支。宗族势力团结就意味着有力量,而分家就意味着衰败的开始。所以其实这个政策大家都看得清背后的含义,但就因为推恩令是阳谋,不怕你看透,而是你无法拒绝。

推恩令作为一个极其牛逼的政策,牛逼在哪?个人认为1、简单明了 2、直击人性弱点。

在古代宣传手段不发达的情况下,一个好的政策,简单明了简直是必备的美德,越简单越不容易从中做手脚,比如约法三章,先入关中者王,一条鞭法等,都有很言简意赅的解释,确保那些脑满肠肥的贵族们看得懂。而作为阳谋,他很难被人拒绝,因为制定者深深看透了人性。人有几个特点,注重自身的利益,贪图眼前的利益,刀不砍在自己身上不疼,刀架在脖子上才急。本来被嫡长子继承制度束缚的死死的次子庶子们,心思活泛了起来。按说诸侯国们暗地抵制一个政策轻轻松松,但这个政策给了诸侯王子们念想,内部开始逐渐瓦解,在中央集权强势的情况下,容易松口。而要求分田地的王子们,只想到自己分的到封地,却想不到(或者说不愿意想)封地到手后能揣多久,因为再分的时候自己已经挂了,分小了对自身也没什么影响了,推恩令对国王这一代本身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刀不砍在自己身上不疼。那诸侯王中就没有几个眼光长远的吗?当然有,但大多数都是刀架在脖子上才急的那种,一两个聪明人改变不了大势。难道再来一次七国之乱?武帝可比景帝的家底厚实多了,成功了利益国王们均分,失败了全家进坟。唉,还是忍了吧。

当时的中国经过了八百年周朝的实践后,充分证明了分封的诸侯是无法起到屏障作用的,诸侯国造反比他们来勤王的次数多的多。从秦汉开始,远见卓识的统治者们就开始了中央集权的过程。(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使长远距离的出征,物资运输成为可能)。汉初汉高祖出于酬劳功臣,维持大局稳定(也有可能是他的历史局限性?),还是分封了大量的诸侯,有刘家王爷,有异姓诸侯,埋下了祸乱之源。但细想来看,功臣都在期待列土封侯,如果不封势必天下大乱,刘邦也是无奈之举。景帝操之过急,引发大乱。武帝时期顺利推行推恩令,有多方面因素,景帝已经大大削弱了诸侯国力量,让他们知道反对中央的后果;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朝中有一批能臣悍将,最终得以使推恩令顺利推行,后期武帝通过各种理由逐个削藩(酎金失候),诸侯国再无反抗之力,也为武帝穷搜天下奠定基础。

最后说一句,办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不宜操之过急,试图在自己这里就解决干净,有时候温水煮青蛙往往是最好的办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越分越小”,这是对汉武帝推恩令最形象、最直接的概括。这句话的意思,通俗地讲,就是王国被分割得越来越细碎,面积越来越小。让我来详细地给您讲讲这个“越分越小”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为什么是推恩令最核心的后果。首先,咱们得明白推恩令颁布之前的背景是什么。在汉初,为了安抚和笼络那些跟着刘邦打天下,功劳卓著的诸.............
  • 回答
    汉武帝时期,对投降匈奴的人进行“满门抄斩”的严酷惩罚,并非是对所有投降者都一视同仁,而是在特定情况、针对特定群体,并且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军事形势、政治斗争以及汉武帝个人的统治哲学。一、 严酷惩罚的背景:战乱与国家存亡的危机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 回答
    汉武帝之所以选择征讨匈奴而非赔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决策,而非单一原因的简单结果。他的决策背后是汉朝国力、政治需求、边疆安全、民族矛盾以及他个人雄心壮志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一、 匈奴的威胁与汉朝的底线:无法容忍的边患自汉初以来,匈奴就是汉朝北方边境最主要的威胁。虽然汉高祖刘邦曾采取过“和亲.............
  • 回答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是否如某些历史学者所言“只是劳民伤财而没什么意义”,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成功”或“失败”的二元论,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战争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学者们评价的侧重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战争的背景和.............
  • 回答
    汉武帝是否称得上“千古一帝”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定论。然而,从他执政期间的深远影响、开创性的举措以及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来看,汉武帝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君主之一,其成就之辉煌、影响之深远,足以让他名列“千古一帝”的有力竞争者。要详细论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汉.............
  • 回答
    汉武帝的统治确实充满了魄力与争议,被称为“折腾”也并非没有道理。他的改革力度之大、对外用兵之频繁、以及对内思想控制的严酷,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引起了不少讨论。然而,尽管如此,汉朝在他手中不仅没有灭亡,反而达到了又一个辉煌的顶点,并且为之后近两百年的西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
  • 回答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是汉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汉武帝无疑对匈奴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但要说他“彻底”打败了匈奴,则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背景与目标在汉武帝即位之前,匈奴一直是汉朝北方强大的威胁。匈奴骑兵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使得汉朝.............
  • 回答
    汉武帝的“推恩令”之所以被称为“无解阳谋”,主要是因为它巧妙地利用了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以一种看似公平和仁慈的方式,步步为营地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最终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而诸侯国却很难找到强有力的反对理由。这种“阳谋”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合法性”、“温情性”和“不可抗拒性”。下面我们来详.............
  • 回答
    汉武帝晚年听信小人谗言,导致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而含冤自杀,这无疑是汉朝历史上一场悲剧性的事件。要理解汉武帝为何会走到这一步,需要从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这并非简单地归咎于“听信小人”,而是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汉武帝晚年的个人状态以及太子刘据自身的处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导致这一悲.............
  • 回答
    汉武帝用人方式是否导致了其时期的辉煌,以及这种辉煌有多大程度是运气所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笼统地说汉武帝“任人唯亲”然后将功劳归于运气,是有失偏颇的。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分析他的用人理念,以及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人的背景与贡献,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判断。汉武帝的用人理念:一个动态.............
  • 回答
    关于汉武帝是否应该诛杀降将李陵全家这件事,在我看来,这桩公案在史书上留下的不仅仅是权力铁腕下的残酷,更多的是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抉择与制度困境。要评价这件事,不能简单地说“应该”或“不应该”,而是要深入理解当时的背景、人物的动机以及事件的后续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李陵这个人。李陵是谁?他是汉武帝晚期少.............
  • 回答
    汉武帝为何下令将李陵灭族?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人物关系、政治考量以及武帝晚年多疑的性格。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以勇猛善战、体恤士卒而闻名。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李陵一直表现出色,深得汉武帝的赏识。尤其是在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以不足五千人的兵力,在浚稽山(今蒙古国境内)抵抗数万匈奴.............
  • 回答
    汉武帝晚年和唐玄宗晚年都有废立太子的事件发生,但朱元璋与朱标之间却呈现出父慈子孝的和睦景象,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这并非是简单的历史巧合,而是时代背景、政治制度、个人性格、以及政治遗产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汉武帝和唐玄宗晚年为何会起杀心废太子。汉武帝晚年的悲剧:.............
  • 回答
    汉武帝和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并称“汉唐盛世”的伟大君主。他们各自的时代都辉煌灿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说谁的文治武功“更为突出”,这实在是个难以简单定论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以及侧重的政策都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他们各自在文治和武功上的成就,来做一番比.............
  • 回答
    汉武帝晚年,在挑选继承人这件事上,确实展现出了几分“用人不察”的意味,而霍光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首先得说,汉武帝选择霍光接替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位置,并非全然的“不明”。卫青和霍去病先后去世后,汉武帝急需一位能够独当一面、支撑起帝国军事机器的重臣。在当时的情况下,霍光凭借其家族的显赫背景(霍.............
  • 回答
    汉武帝晚年,一个令他心痛不已的悲剧降临:他逼死了太子刘据。然而,在这个帝王生涯的黄昏时刻,他是否还曾深切地考虑过继承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轻易回答的。它交织着汉武帝个人情感、政治考量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局势。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那个让历史学家至今仍扼腕叹息的“巫蛊.............
  • 回答
    汉武帝时期,中国不仅仅是陆地上的丝绸之路最为辉煌的时刻,海上贸易也悄然崛起,并逐渐发展成为一条贯通东西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海上通道的开辟,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的对外贸易范围,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我们知道,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政治和文化上展现出强烈的进取心,这种精神也延伸到了.............
  • 回答
    汉武帝,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帝王,他的名字与中华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他的一系列改革和政策,深刻地塑造了汉朝的面貌,更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功绩足以载入史册,直至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留下的强大印记。一、 奠定大一统的基石,拓展了中华的疆域汉武帝最显著的贡献之一,便是他.............
  • 回答
    汉武帝和杨广,两位都曾是坐拥强盛基业的君主,但他们的历史评价和最终结局却天差地别,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一好一坏”可以概括。深入探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两人都继承了相对富强的国家,但他们在执政理念、治国方略、个人性格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最终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
  • 回答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并顺利地被社会各阶层接受和推崇,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也是一次精妙的政治运作,更是一次与社会实际需求的高度契合。一、 历史的土壤:秦朝覆灭留下的深刻教训要理解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的必然性,我们必须回顾秦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