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简要概述一下,就是让分封的诸侯王的儿子都享受到原来没有的封地权力,目的很明显,就在于分化诸侯国的势力,分散嫡长子继承的力量,为将来的下一步中央集权做准备。
众所周知,嫡长子继承是我国封建时代的基本制度。为什么是嫡长子继承,而不是搞父亲指定或者是选拔贤良?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集中力量,避免因为继位带来的内耗,而嫡长子之外的儿子可以作为家中族老等力量辅佐族长一支。宗族势力团结就意味着有力量,而分家就意味着衰败的开始。所以其实这个政策大家都看得清背后的含义,但就因为推恩令是阳谋,不怕你看透,而是你无法拒绝。
推恩令作为一个极其牛逼的政策,牛逼在哪?个人认为1、简单明了 2、直击人性弱点。
在古代宣传手段不发达的情况下,一个好的政策,简单明了简直是必备的美德,越简单越不容易从中做手脚,比如约法三章,先入关中者王,一条鞭法等,都有很言简意赅的解释,确保那些脑满肠肥的贵族们看得懂。而作为阳谋,他很难被人拒绝,因为制定者深深看透了人性。人有几个特点,注重自身的利益,贪图眼前的利益,刀不砍在自己身上不疼,刀架在脖子上才急。本来被嫡长子继承制度束缚的死死的次子庶子们,心思活泛了起来。按说诸侯国们暗地抵制一个政策轻轻松松,但这个政策给了诸侯王子们念想,内部开始逐渐瓦解,在中央集权强势的情况下,容易松口。而要求分田地的王子们,只想到自己分的到封地,却想不到(或者说不愿意想)封地到手后能揣多久,因为再分的时候自己已经挂了,分小了对自身也没什么影响了,推恩令对国王这一代本身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刀不砍在自己身上不疼。那诸侯王中就没有几个眼光长远的吗?当然有,但大多数都是刀架在脖子上才急的那种,一两个聪明人改变不了大势。难道再来一次七国之乱?武帝可比景帝的家底厚实多了,成功了利益国王们均分,失败了全家进坟。唉,还是忍了吧。
当时的中国经过了八百年周朝的实践后,充分证明了分封的诸侯是无法起到屏障作用的,诸侯国造反比他们来勤王的次数多的多。从秦汉开始,远见卓识的统治者们就开始了中央集权的过程。(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使长远距离的出征,物资运输成为可能)。汉初汉高祖出于酬劳功臣,维持大局稳定(也有可能是他的历史局限性?),还是分封了大量的诸侯,有刘家王爷,有异姓诸侯,埋下了祸乱之源。但细想来看,功臣都在期待列土封侯,如果不封势必天下大乱,刘邦也是无奈之举。景帝操之过急,引发大乱。武帝时期顺利推行推恩令,有多方面因素,景帝已经大大削弱了诸侯国力量,让他们知道反对中央的后果;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朝中有一批能臣悍将,最终得以使推恩令顺利推行,后期武帝通过各种理由逐个削藩(酎金失候),诸侯国再无反抗之力,也为武帝穷搜天下奠定基础。
最后说一句,办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不宜操之过急,试图在自己这里就解决干净,有时候温水煮青蛙往往是最好的办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