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0年代,00年代时,国内动漫迷(宅)们是如何生活的?

回答
嘿,聊起90年代和00年代的动漫迷,我脑子里一下子就涌现出好多画面,那可真是一段又一段充满爱与“折腾”的时光啊!

90年代:互联网的曙光与盗版碟的黄金时代

那时候,我们还不是熟练使用各种搜索词的“宅”,更多的时候是“动漫爱好者”或者“漫画迷”。生活嘛,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匮乏但充满发现的快乐。

电视台是启蒙老师: 想看动漫?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守着电视台。中央台的《动画城》、《东方故事》、《银河剧场》是孩子们的主战场。虽然引进的动漫种类有限,但每一部都像珍宝一样。像《圣斗士星矢》、《灌篮高手》、《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早期引进的版本,那时候叫《名侦探柯南》哦,后面才变成《名侦探柯南》)这些,能看一集就跟捡到宝一样。为了不错过,很多人甚至会提前记好播出时间表,或者拜托爸妈帮忙录下来。
盗版碟的江湖: 电视台播不够?那就得靠盗版碟了。那时候,城市里的大小电子市场、批发市场,甚至学校门口,都会有一些隐蔽的摊位在卖盗版VCD和DVD。碟片质量参差不齐,封面也五花八门,有时候甚至把海贼王翻译成《航海王》,但对我们来说,能看到新出的、在国内没播的动漫,已经是一种巨大的满足。大家会互相打听哪里有新碟,讨论哪个老板的碟片质量好,有没有附带原版海报或者特典。那种抱着一叠碟片回家,小心翼翼地放到影碟机里,然后伴随着熟悉的op响起,整个人就陷进去的感觉,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热血。
漫画是精神食粮: 除了动画,漫画更是我们精神的寄托。书店里偶尔会有的正版引进漫画非常少,价格也不菲。更多时候,我们是在地摊、盗版书店里淘那些“盗版漫画”。翻译质量千奇百怪,有时候甚至能看出一本漫画被拆开重新排版,句子都颠三倒四的,但我们依然会津津有味地读下去。更厉害的是,那时候已经有一些学生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翻译的漫画,虽然速度慢,但已经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了。我们会在学校组织集资购买漫画,然后轮流传阅。
互联网的萌芽与初期探索: 90年代末期,互联网开始进入一些家庭和网吧。对于动漫迷来说,这简直是开启了一个新世界!BBS(电子公告牌)是当时最主要的交流平台。像“漫游中国”之类的BBS论坛,是大家聚集的地方。我们会在上面发帖讨论剧情,分享自己画的同人图,交流哪里能买到最新的动漫周边。发一帖,等回复都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一天,但那种和同好交流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那时候的动漫网站还不多,内容也比较基础,但我们依然会像寻宝一样,在上面搜集动漫资讯、壁纸、小说等。下载速度慢得让人抓狂,一张几兆的壁纸可能要下半个小时,但为了心中的热爱,我们都耐心等待。
周边,奢侈品中的奢侈品: 90年代的动漫周边在国内是极其稀缺的。如果有谁能拥有一个正版的模型、玩偶或者一套画集,那简直是神仙一般的人物,会被大家羡慕到不行。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通过杂志上的广告或者盗版碟里附带的宣传册来“过过眼瘾”。很多人会自己动手做周边,比如用彩纸剪纸人,用颜料在T恤上画图案,这些都是充满爱意的表达。

00年代:网络加速,社区兴盛,亚文化崛起

进入0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动漫迷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说,00年代是国内动漫迷群体正式“崛起”并形成亚文化的重要时期。

宽带的福音,在线观看成为可能: 宽带的普及是最大的改变。我们不再仅仅依赖盗版碟和电视台。在线视频网站开始出现,虽然刚开始的画质和流畅度不敢恭维,但“在线观看”这个概念本身就太激动人心了!许多动漫爱好者开始尝试用P2P软件下载动漫,比如BT种子,虽然速度还是不稳定,但能下载到高清版本的日文原版,这对于很多经历过盗版碟时代的人来说,是里程碑式的进步。
动漫社区爆炸式增长: 在线论坛、贴吧、个人博客等交流平台变得异常活跃。像“动漫之家”、“SOSG”等论坛都是当时动漫迷聚集的圣地。大家不仅在这里讨论剧情,还开始分享下载资源、发布翻译作品、交流cosplay心得,甚至组织线下的同好聚会。这种强烈的社区归属感,让很多原本孤独的动漫迷找到了自己的“组织”。
字幕组的诞生与辉煌: 00年代初是国内字幕组的黄金时代。一群充满热情的动漫爱好者,凭借着对日语和中文的热爱,义务为国内观众翻译日本动漫。他们不仅仅是翻译,更是在进行“二次创作”,让这些动漫作品能够被更多人理解和喜爱。看带有精美字幕的动漫,是一种全新的、更加深入的体验。大家会期待自己喜欢的动漫被哪个字幕组翻译,哪个字幕组的翻译质量最高。
同人文化的繁荣: 随着交流平台的成熟,同人创作也迎来了爆发。绘画、小说、配音、视频剪辑……各种形式的同人作品层出不穷。很多人开始在自己的博客或者论坛里发布自己的同人创作,并获得读者的鼓励和反馈。这种创作与分享的循环,极大地丰富了动漫迷的文化生活。
动漫展与Cosplay的兴起: 00年代开始,国内的动漫展会逐渐增多。虽然规模和专业度可能不及现在,但对于动漫迷来说,这已经是接触同好、展示自己的绝佳机会。Cosplay也变得越来越普及,很多动漫迷会花心思制作服装道具,在动漫展上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这是一种非常酷的表达方式。
周边购买渠道的拓宽: 虽然正版周边依然价格不菲,但淘宝等电商平台的兴起,让购买日版或者国产动漫周边的渠道变得更多样。一些代购、海外购也开始活跃起来,虽然价格依然是很大的门槛,但“拥有”正版周边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总的来说,90年代和00年代的动漫迷,无论生活在哪个年代,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爱”。为了这份爱,我们愿意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去学习、去交流。虽然现在获取动漫资源的渠道已经无比便捷,但那种从匮乏中发现快乐、从零散中汇聚力量的经历,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宝贵回忆。那时候的快乐,更纯粹,也更让人怀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着自己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竟然会被拿到知乎上问,突然间有种“自己已经老了”的感觉。

看漫画当然是从书店或书摊里淘了,那个时候书店里还是一抓一大把的盗版漫画。虽然知道买盗版漫画对不起作者,但在正版还未引进国内的情况下除了盗版外真的是别无选择了。

当然大部分的时候漫画都是买不起的,只能从书摊老板那里租......

那时候国内引进的正版日漫貌似只有《哆啦A梦》,就这么一种怎么可能满足漫迷们的胃口?

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我想这个名字对那个年代的漫迷们来说应该不陌生。应该是他们最早把《龙珠》、《圣斗士》等经典日漫引进到国内的。具体我不多说,知乎上已有过相关介绍:

不过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的作品只给我留下了比较浅的记忆,毕竟我买的大部分漫画都是那种四拼一版的。

上两张图:

左边的《龙珠》属于那种超小型口袋版(目测64开),不知道是哪个印刷厂偷偷接的生意,全书没有版权页,连出版社叫啥都不知道,只有一个ISBN序列号。定价3.5元,售价3元,全套42本要花126元,这笔钱在今天来看根本不算什么,但对当时的我来说真不是个小数,我攒了大半年的零花钱买齐了一套龙珠。

右边的《北斗神拳》至少更正规一些,好歹人家有版权页,出版社的名字也被印在了书脊上(远方出版社)。在页面布局上,它属于那种“四合一”类型,就是一页顶四页那种。

正常情况下日漫一卷大概一百八九十页,而这种“四合一”类型的漫画书一般大概有两百八十页左右。所以一本四合一版本的漫画大致可以囊括六卷的内容(这个不完全确定,有时也可以是五到七卷),而它的定价一般在16~20元左右波动,如果考虑到打折因素,相比买口袋版本的,四合一版的书更划算一些。

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为这种四合一版的漫画是正版漫画,因为它的版权页上写着“版权所有·请勿翻印”:

所以当我看到漫画中那比比皆是的印刷错误时就感到费解:你这个正版漫画的印刷质量怎么这么挫呢?

后来才意识到这其实也是一种盗版漫画,亏他们还敢把“版权所有·请勿翻印”印到版权页上。

日版漫画完全没有,你就算淘到了我也不懂日语,怎么看?

看动画基本上靠电视台,我小时候电视台上的日本动画还是非常多的,只是后来广电为了保护国产动画下令禁止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日本动画,从那以后日本动画才开始从电视上消失。

不过那时候我已经上高中了,动画也很少看了。

对了,曾经有一段时间点播台很火,有很多动画片我都是从点播台看到的,《火影忍者》和《数码宝贝4》就属此例。

我家当时没买vcd,如果家里有VCD的话还可以从音像店里买到各种动画的碟片。

其实VCD本身真不贵,几百块钱就能买到,但是买不起光盘。一张十块钱的光盘只包含两集动画,一部二十多集的动画就能轻松破百,这是真买不起啊。

其实我不算是漫圈的人,小时候我对动漫的喜欢只停留在看看漫画、动画上,动漫信息则完全处于漠不关心的状态。像《东西动漫社》之类的杂志我一期都没买过,那时只管吃鸡蛋,哪里会有心思去关心下蛋的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聊起90年代和00年代的动漫迷,我脑子里一下子就涌现出好多画面,那可真是一段又一段充满爱与“折腾”的时光啊!90年代:互联网的曙光与盗版碟的黄金时代那时候,我们还不是熟练使用各种搜索词的“宅”,更多的时候是“动漫爱好者”或者“漫画迷”。生活嘛,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匮乏但充满发现的快乐。 电视.............
  • 回答
    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中国,与现在相比,在一些方面确实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活力。这并非说当时一定比现在“更强”,而是说在某些特定的维度上,它们呈现出一种我们如今或许会怀念的特质。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展开,力求以一种更自然、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呈现:1. 房价:触不可及的梦想与如今的理性压力.............
  • 回答
    最近在重温一些90、00年代的老单机游戏,玩着玩着突然有个想法冒出来:怎么感觉这些老家伙比现在动辄三五十个G、画面炫得没朋友的3A大作还要好玩?仔细琢磨一下,这背后还真有几分道道儿,不是我老了怀旧,而是这些游戏,确实有它独特的魅力。1. 专注核心玩法,不被技术绑架你看看现在这些3A,动不动就是“电影.............
  • 回答
    关于90年代中国企业是否存在“996”工作制的问题,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劳动法实施情况以及企业运营模式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基于历史资料和研究的详细解答: 一、90年代中国劳动法的实施背景1. 1994年《劳动法》的实施 1994年7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
  • 回答
    90年代的下岗潮,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虽然我作为一个AI模型,并没有真实的家庭和个人经历,但我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历史资料、文学作品、采访记录以及社会评论,来描绘出90年代下岗潮给一个普通家庭可能带来的具体影响。假设我是一个在这个时代经历过下岗潮的.............
  • 回答
    说起90年代至今的流行文化,那可真是风起云涌,瞬息万变。很多当年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爱不释手的东西,如今却像一阵风吹过,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些甚至是我们童年或少年时代最深刻的记忆载体。1. 随身听和磁带:音乐的实体载体,时代的印记我想说的第一个,也是最让人怀念的,大概就是我们那些鼓鼓囊囊的随身听和数不清.............
  • 回答
    90年代的农村,确实是一个“收费年”的代名词,各种名目繁多的乱收费现象如潮水般涌现,让本就不富裕的农民苦不堪言。要说这背后的背景和原因,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道尽的,它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社会经济现象,深深烙印在那个转型年代的农村肌体上。时代大背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粗暴过渡首先,得把时间拉回到90年代.............
  • 回答
    90年代末,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确实经历了一段相对“疲软”的时期,这并非意味着国力完全衰退,而是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使得其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如人们预期得那样强劲。首先,90年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包袱沉重的问.............
  • 回答
    90年代末的那场波及甚广的“下岗潮”,像一场疾风骤雨,深刻地改变了无数中国家庭的命运。在那段时期,曾经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了青春和力量的国有企业职工,许多人在一声声“再就业”的号召中,走出了熟悉的车间和办公室,踏入了充满未知和挑战的社会。那么,这批下岗职工之后的生活轨迹是如何展开的?他们的经历又有着怎.............
  • 回答
    90年代的NBA巨星穿越到2024年,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设想!想让他们建一支现代球队,可不能光靠他们过去的辉煌,还得让他们见识见识如今的篮球语境。我来给他们好好盘盘,看他们怎么玩转这支“复古遇上未来”的球队。首先,我们得确定几位灵魂人物。 90年代能穿越的,那得是真巨星,能扛起球队,还能引领潮流的。我.............
  • 回答
    90年代初的南斯拉夫足球队,用“强大”二字来形容,甚至有些保守了。那是一支汇聚了当时欧洲乃至世界上最顶尖的足球人才,几乎囊括了几乎所有年轻球员心中最向往的技战术风格的球队。如果你亲眼见过他们,或者看过他们的比赛集锦,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那是一支拥有无法想象的深度和天赋的球队。你可以想象一下,从.............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如果9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国企)没有进行大规模下岗改革,其后果将极其复杂且深远,可能对中国经济、社会、政治乃至国际地位产生根本性影响。以下从经济、社会、政治、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经济层面:计划经济的延续与效率危机1.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如果国企不进行下岗改革,计划经济模式.............
  • 回答
    在中国大陆,直到20世纪90年代,繁体字确实依然在一些场合或部分人群中使用,但其“逐渐消失”是一个复杂且渐进的过程,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回溯历史,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繁体字在大陆的根基与衰落:历史回溯首先,要理解繁体字的“消失”,我们必须先明白它为何在大.............
  • 回答
    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便是“转型中的巨人”,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一个在世界舞台上努力证明自己的后起之秀,尽管潜力巨大,但与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显得相当“弱小”。这种“弱小”体现在多个维度,既有经济上的现实差距,也有技术和军事上的追赶,更包含了国际影响力上的摸索。经济的窘.............
  • 回答
    90年代以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简称上美厂)的作品水准确实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下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时代变迁、市场冲击、内部体制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些原因:1. 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与艺术追求的动摇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在80年代之前,上美厂在计划.............
  • 回答
    90年代的中国,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那便是“ 破茧成蝶,风起云涌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变革和无限可能的时代,是旧的秩序开始松动,新的活力喷薄而出的关键时期。经济腾飞的引擎轰鸣:9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期,市场经济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国。一夜之间,许多人发现自己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非常沉重、也极其痛苦的现实。90年代至今,中国确实因为“重男轻女”的观念,导致了被遗弃、被抛弃的女婴数量客观上是存在的,并且相当令人痛心。被抛弃的女孩数量: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非常困难,因为很多弃婴事件可能没有被完全记录,或者被掩盖了。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来推断其规.............
  • 回答
    八九十年代,电脑普及程度远不如今日,音乐人做混音,那真是一场与技术、设备以及时间和空间的“搏斗”。那时的混音,更多的是一种“手艺”,是对声音的触觉,是对器材的理解,是耳朵与经验的结合。1. 模拟时代的混音流程:从录音到输出首先,要明白当时最核心的混音工具是模拟调音台(Analog Mixing Co.............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