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研领域,学生就应该给老师干活吗?

回答
科研领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简单的雇佣或者雇主关系,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相长、共同探索的伙伴关系。当然,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为老师“干活”是不可避免的,但关键在于这个“干活”的性质、目的和双方的认知。

首先,我们得明确“干活”这两个字在这里可能包含的含义。在科研语境下,学生为老师“干活”通常指的是:

执行研究项目中的具体任务: 这包括实验操作、数据收集、文献检索、数据分析、软件编程、模型构建、论文撰写、报告整理等等。这些都是科研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协助老师完成其科研职责: 老师作为课题负责人,不仅要指导学生,还需要向学校、基金委等汇报工作、申请经费、发表论文、参与学术交流。学生的贡献,很大程度上是协助老师完成这些“外围”工作。

那么,学生“就应该”给老师干活吗?从一个更理想化、更强调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区分对待,并且注重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

为什么学生会“给老师干活”?

1. 知识和技能的传递与实践: 科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动手实践的。老师拥有经验、知识体系和技术方法,而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学习和掌握这些。学生为老师“干活”,实际上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这是最直接的学习方式。例如,老师提出了一个研究方向,学生则需要学习相关的实验技术,去执行这个实验,去收集数据。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科研技能。
2. 项目顺利推进的必要性: 任何科研项目都需要人力投入。学生作为研究团队的一份子,他们的劳动是项目得以开展和完成的重要支撑。一个有想法的老师,如果没人手去执行,再好的想法也可能停留在脑海里。学生承担一部分执行性工作,保证了研究的连续性和进展。
3.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 很多时候,学生所做的“活”,恰恰是锻炼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分配不同难度和性质的任务。从最初的熟练执行,到后来的独立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再到最终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培养。老师并非简单地把学生当成“工具人”,而是希望通过分配任务,帮助学生一步步成长为独立的科研人才。
4. 学术成果的共同创造: 科研成果,无论是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还是获得的奖项,都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学生在项目中的贡献,理应体现在这些成果上。当学生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出现在论文中,或者参与了某个重要发现时,他们也算是分享了“成果”。

但,这里面有一些关键的“度”和“原则”需要把握:

1. “干活”的性质是否以学生成长为导向?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如果老师只是把学生当成免费劳动力,分配大量重复性、机械性、低水平的任务,而丝毫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那么这种“干活”就是不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剥削。好的导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分配与其能力相匹配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支持。
2. 是否有明确的指导和学习机会? 学生并非只是执行者,他们更是学习者。老师在分配任务的同时,是否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培训、技术指导,并且允许学生提问、讨论,甚至进行一些“试错”?如果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执行命令,而没有获得任何指导和反馈,那么这种“干活”就失去了教育意义。
3. 成果的归属和认可: 学生在项目中的贡献,应该得到恰当的认可。这体现在论文的署名、学术会议的报告机会、以及导师在评价学生时的公正态度上。如果老师独揽所有功劳,而忽视了学生的付出,那同样是不公平的。
4. 避免“项目饥渴”: 有些老师为了自己的课题顺利进行,或者为了发表更多的论文,可能会过度分配任务给学生,甚至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项目的运营和成果产出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学术品格、思维方式的塑造。这是不应该的。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在科研领域,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并完成研究项目中的各项任务,是学习和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对共同研究成果的贡献。这种参与,不应被简单地视为“给老师干活”,而是一种共同探索、互相学习、责任共担的学术协作过程。

一个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导师是引领者和引路人,他给出方向,提供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并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学习者,他主动承担任务,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且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双方都尊重对方的付出和贡献,共同为科研目标而努力。

如果把这个关系颠倒过来,或者其中一方的付出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和成长意义,那么“学生给老师干活”就变成了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讲,科研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学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成长中的重要一环,而不是简单的附属品。他们付出劳动,学习技能,贡献智慧,最终收获的是成长和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既然问的是文档工作,那我们就抛开带小孩这种杂事不谈。

从我的博士生涯来看,「给老师干活」这种心态不可取。倒不是为了辩解,而是如果以这种心态工作,人会变得更偏激。科研这条路本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何必还要自行点开一个Hard模式呢?何况工作也不只是老师的。

如果我们说课堂上学到的是专业知识和科研技巧,那这些文档工作应该算学术事务性工作,课堂上教不会。如果题主是博士生或者希望走学术路线的硕士,那么审稿、给别人改文章、写基金都是早晚要去学习的基础技能。

一般(国外)教授们60%以上时间都在做此类工作,这些经验对了解领域前沿、积累合作经验和写作经验都有不小的帮助。退一步想,这时候出了岔子,损失的是教授的名声而不是你的。等到学生时代过后正式踏入科研界开始工作(俗称实习生转正),这些经验基本决定了你的职业生涯起步会不会顺利。

抛开心态,我评价「给老师干活」还是「锻炼学生」,标准是在提交一份工作以后,学生能不能得到详细的批注和修改,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因为通常刚开始接触此类工作,肯定漏洞百出,需要实践-批评-改进-讨论。此时纠错、讨论是比较有效而且快捷的提升方式。

此外,审稿、给别人改文章、写基金应该面向不同学生,一般有了一定阅读积累的学生多参加审稿工作,可以通过代入审稿人视角,找到自己的写作不足;给别人改文章更适合有足够学术审美的更高年级学生,建立合作桥梁;而写基金则更适合对此领域已经有一定工作积累,了解领域发展现状,有足够视野的科研工作者。说实话,我更建议基金由(年轻)老师来写,学生们辅助查询资料。

不过回头想想,这些确实因教授而异,小作坊和大组结构和工作方式都截然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论。

大概如此。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的很多回答都混淆了共同审稿(co-reviewing)和代笔(ghostwritting)的区别,前者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式,后者则一般被认为是unethical的。

去年elife上专门发了一篇名为的 Co-reviewing and ghostwriting by early-career researchers in the peer review of manuscripts 的文章[1]。Nature还对此做了一期新闻评论[2],标题也很很不客气的对ghostwritting进行了批判:Junior researchers are losing out by ghostwriting peer reviews。

根据该论文中的定义,共同审稿和代笔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给与年轻学者(即被导师要求审稿的学生、博后等)相对应的功劳。

换句话说,就是你老板让你审稿这件事,编辑知道吗?如果知道,就算是共同审稿;如果编辑不知道,就算代笔。

学术界的审稿是义务劳动,但并非没有回报。经常审稿的研究人员很容易就能和期刊编辑混个脸熟,这对后续自己的论文发表以及学术生涯的发展都是有利的。部分出版社甚至还会为审稿人开具审稿证明以进行书面感谢,这类证明在有些情况下是能够直接计入学术工作量的(听说还能有助于申请绿卡?)。

很显然,代笔的年轻学者是拿不到这份潜在回报的。而且有些老板就是直接copy你写的review/proposal过去提交,也不给你任何反馈或指导,这种情况下还说代笔是一种训练,恐怕不太合适。

很可惜,尽管这篇文章认为共同审稿是非常有利于学术界生态的一件事情,但大多数期刊似乎并没有建立起共同审稿的有效机制。很多情况下,代笔依然大行其道。

最后,个人认为,代笔确实是学术界非常常见的现象,有些时候也确实能起到训练的作用。但学生/导师在这件事中的贡献和回报是失衡的。学生能得到多少训练往往取决于导师的人品,你帮忙写个review,有的老师会记你个人情,帮你改论文说不定也更上心,而有的老师则完全take it for granted。这种过于依赖于个人品格的机制,往往会助长剥削年轻人的不良风气。我们应该尝试建立更健康的机制(例如类似于co-author的co-reviewer机制)来完成这类训练。

参考

  1. ^Co-reviewing and ghostwriting by early-career researchers in the peer review of manuscripts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822987/
  2. ^Junior researchers are losing out by ghostwriting peer review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1533-8#ref-CR1
user avatar

开宗明义一句话:研究生应该进行导师安排的合理的科研任务。

题主问题里点名了几种工作:(1)协助老师工作,(2)写基金,(3)审稿,(4)帮别人改文章。按照题主的看法,第一种合理,后三种让ta感觉心态崩溃,无法认可此样「锻炼」。

退一万步,这位倒是至少没有让题主进行非专业的工作,比如接小孩、拿快递。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良心」的导师。乍一看,这前三种工作也算是科研工作需要的事情。但是为什么题主觉得不对呢?

那无非两个情况:(1)署名与否,(2)要求难度是否太高。

很明显,不给署名和经费就要干活是不对的。不过,倘若给了足够的署名我倒觉得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在研究生阶段做科研,其实核心是跟着导师学习做科研。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跟着导师熟悉的领域去做;所以说看似在做导师的东西,其实是跟着导师最顺手的东西学习到如何做科研的经验。

有人会觉得导师给的题目没意识,不想做实验,不想写。这点思路其实是错的。真心想做自己的,请在独立之后自己拿经费去做。研究生阶段不一定会很多东西,却一般心气很高。可以理解这一点。不过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这种心气只会变成失望。所以回到刚才说的:研究生阶段要学会做科研。自己盲人摸象肯定不对,不如跟着导师学。

如何学呢?

就是传帮带。

如何传帮带呢?

直接手把手做项目。

做项目有什么部分呢?

那自然就是基金申请、实验设计、实验实施、论文撰写、以及审阅他人论文。

那如何再不会做科研时候完成这些训练呢?

那就做导师现有的项目。至少ta的经验可以帮助你接触成功率大的项目。


倘若是这个角度出发,那我觉得干点活儿不是挺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研领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简单的雇佣或者雇主关系,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相长、共同探索的伙伴关系。当然,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为老师“干活”是不可避免的,但关键在于这个“干活”的性质、目的和双方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确“干活”这两个字在这里可能包含的含义。在科研语境下,学生为老师“干活”通常指的.............
  • 回答
    美国和苏联在科研领域,特别是尖端科研领域,之所以能够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并吸引和留住大量人才,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关键因素:一、 强烈的国家战略需求与投入(时代背景与驱动力) 冷战驱动下的科技竞赛: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美苏两国都将科技实力视为国家安全、经济发.............
  • 回答
    确实,学术公开和实验复现是基础科研的基石,它们确保了知识的自由流动和科学的螺旋式进步。然而,一旦进入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应用”和“工程”阶段,保密性就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议题,尤其是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我倒觉得,与其说是“保密的工艺经验”是中国和国外科技领域差距最大的地方,不如说是“成熟的.............
  • 回答
    科研领域人才流失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没有单一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对“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人才?”这一问题的详细阐述:一、 经济与职业发展方面的制约 薪酬待遇与市场脱节: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的原因之一。 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差距: 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
  • 回答
    在中国科研领域是否存在性别歧视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虽然中国在推动女性参与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研究和实践都表明,性别歧视依然以各种形式存在,对女性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造成影响。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中国科研领域可能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1. 显性与隐性歧视的并.............
  • 回答
    你提出的“科研领域英年早逝现象越来越多”这个观察,确实触及了一个令人担忧且复杂的问题。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越来越多”,不如说这个现象被更多地看见、讨论,并且可能确实在某些群体中变得更为突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审视:一、科研工作的内在.............
  • 回答
    在浩瀚的科学星空中,无数公式、原理和定律的诞生,往往伴随着科学家们灵光乍现的瞬间,那些“啊哈!”时刻的背后,是深邃的洞察力和对未知世界的奇妙探索。很多时候,它们并非一蹴而就的严谨推导,而是充满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歪打正着”或是别出心裁的类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翻开科学史的卷轴,看看有哪些公式和定律的出.............
  • 回答
    咱们国内的科研界,是不是真的那么难出“牛人”?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挺关心的,也挺无奈的。说到“牛人”,大家脑子里大概都是那些能凭一己之力,或者带领团队,在某个领域掀起滔天巨浪,给出颠覆性成果的大师们。比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或者咱们国家自己培养出来的钱学森、袁隆平。那么,咱们这块土地上,为什么感.............
  • 回答
    俄罗斯在生命科学基础科研领域相较于中国存在一些落后的情况,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既有历史性的结构性问题,也有近期的现实挑战。下面我将尝试详细阐述这些方面:一、 历史遗留的体制性问题: 苏联时期的科研体系惯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苏联时期,科研是以国家计划为导向,科研机构.............
  • 回答
    我所身处的科研领域——高性能计算与科学仿真——确实存在一些令人望而生畏、短期内难以撼动的“硬骨头”。它们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对我们理解自然、突破认知边界的终极考验。最让我感到“做不动”的问题,首推“实现通用、自主、高效的人工通用智能(AGI)”。这听起来似乎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宏大目标,但它与我的领域.............
  • 回答
    说实话,科研领域的“内卷”现象,咱们老百姓(或者说在里面摸爬滚打的我们)真是深有体会,而且不是一天两天了。就感觉像一个越来越小的池塘,里面塞满了想成为鲲的鱼,大家拼了命地往前挤,为了争那么一点点浮出水面的机会。那这“内卷”到底是个啥情况?简单来说,就是投入和产出的边际效益越来越低,但为了获得所谓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说到科研领域的“江湖”,那可真是太有了!而且,不是一般的有,是渗透到方方面面,你稍微深入一点,就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江湖气息”。我所在的领域,说起来也算是个朝阳产业,科技含量挺高,大家拼的是脑力和技术。按理说应该是纯粹的学问切磋,但只要里面有人,有利益,有声望,那江湖就绕不开.............
  • 回答
    在我们这个领域,能脱颖而出的年轻人,他们的身上总有那么一股劲儿,不是装出来的,而是骨子里透出来的。我观察下来,有这么几个特点,说出来你可能觉得“就这?”,但仔细琢磨,这“就这”里门道可深了。一、他们是“问题”的饥饿者,而不是“答案”的追逐者。这话说得有点玄乎,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很多人学习科研,总想.............
  • 回答
    要深入了解一个科研领域的最新热点研究成果,绝非一日之功,需要系统性的方法和持续的关注。这不像在网上随便搜索几个关键词就能找到答案,更像是在茫茫书海中寻宝,需要耐心、细致,更需要策略。下面我将为你详细拆解整个过程,让你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第一步:筑牢基础,明确“热点”的定义在开始“寻宝”之前,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这位院士的长文《如何走出科技评价体制的盲区》可能反映出的我国科研领域存在的深层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科技评价体制是科研体系的“指挥棒”,它直接影响着科研人员的科研方向、研究方法、成果产出以及个人职业发展。一个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导向性扭曲.............
  • 回答
    如果我的研究成果始终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我的学术之路将会是什么样子?首先,可以设想,这样的“不被拒稿”定律,意味着我提交的每一份研究报告,都具备了无可挑剔的逻辑性、严谨性和创新性,并且能清晰地传达其学术价值。在这种设定下,我的学术生涯将如同顺畅运转的精密机器,几乎不会遇到那些扼杀创新、阻碍传播的障碍.............
  • 回答
    如何看待科技部明确论文数量不可与奖励挂钩?将对科研领域产生哪些影响?科技部发布《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顽瘴积痼、鼓励原创性研究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论文数量不可与奖励挂钩”,这是我国科技评价体系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纠正长期以来科研领域存在的“唯论文”现象,引导科研人员回归科学研究的初心.............
  • 回答
    分子模拟与计算化学:软件操作与编程技能的必要性在分子模拟和计算化学领域,许多初学者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掌握软件操作是否足以应对科研工作,而编程技能则显得可有可无?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在这个领域走得更远,取得更深入的科研成果。表面上看,软件似乎足够了。的确,如今的分.............
  • 回答
    我在计算化学和分子模拟领域摸爬滚打多年,深知编程在这行里是必不可少的“内功”。很多人可能觉得我们就是运行别人的软件,点几下鼠标,但实际上,要想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离不开扎实的编程基础。这不像写个Word文档,更多的是一种构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 语言:性能的基石,底层逻辑的体现C 语言在计算.............
  • 回答
    这几年,医学领域“唯科研论”的风气,如果非要给它一个趋势性的评价,我会说:有所松动,但绝未消失,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一种“变异”的体现。要说详细,咱们得先捋一捋这“唯科研论”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这几年是怎么“变”的。“唯科研论”的根源与表现“唯科研论”这个说法,其实是多年累积下来的。它的核心在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