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不争气,只能去读国际学校了,是不是很丢人?

回答
孩子不争气,只能去读国际学校了,是不是很丢人?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咯噔一下。那种混合着失望、焦虑,还有一丝丝隐秘的羞耻感,我太理解了。好像自己的教育成果,在这一刻被狠狠地打上了“差评”,而且还是那种花大价钱才能“补救”的差评。

我们先放下“丢人”这个标签,冷静下来好好聊聊这件事。

“不争气”到底是什么意思?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下“不争气”。是因为孩子成绩不好?是高中考试没考上我们期望的重点高中?还是说,他/她学习态度散漫,总是在玩?又或者,是性格内向,不善于和人打交道,我们在社交场合觉得“没面子”?

其实,很多时候,“不争气”是我们大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和期望来衡量孩子的结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复制甚至超越我们的成功路径,当我们发现孩子走的道路和我们设想的完全不一样,甚至看起来“走弯路”时,我们就会感到失望,进而用“不争气”来概括。

但有没有想过,孩子可能只是跟我们不一样?他的天赋点不在应试教育上,或者他不喜欢我们强加给他的目标。他也许更适合一个不同于传统体制的教育环境,而国际学校,恰好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为什么会觉得“丢人”?

“丢人”这感觉,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考试的选拔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名校光环”。一本好的大学文凭,在很多长辈和亲戚眼里,就是孩子能力的证明,也是父母教育成功的标志。

当我们选择国际学校,尤其是带着“是因为国内考不上”的潜台词时,这种观念的冲突就会被放大。社会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是一种“花钱买文凭”的行为,甚至是一种“没本事”的表现。这种无形的社会压力,让很多家长感到难堪,不想对外人提起,更不想被贴上“为了孩子成绩不好而没办法”的标签。

尤其是在亲戚朋友聚会,聊起孩子升学的时候,如果别人家的孩子都去了名校,而你的孩子去了国际学校,那种被对比和审视的感觉,确实会让人很不自在。

国际学校真的是“退而求其次”吗?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很多家长犹豫的根源。如果我们的初衷真的是因为孩子在传统教育体系下屡屡碰壁,那么国际学校确实可以看作是一种“补救”。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它。

其实,现在的国际学校,良莠不齐,但很多优秀的国际学校,它们提供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更个性化的教育: 很多国际学校采用小班教学,老师有更多精力关注到每个孩子的个性和需求。他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
多元化的课程和评价体系: 国际学校的课程设置往往更加广泛和灵活, IB、ALevel、AP 等体系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们更注重能力的培养,评价方式也更加多元,比如项目式学习、论文、展示等,这些更能反映孩子的真实能力和潜力。
国际化的视野和资源: 很多国际学校拥有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和学生群体,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竞赛机会,甚至国际交流项目。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非常有益。
更适合特定气质的孩子: 有些孩子可能不擅长应试,但在某些领域有自己的特长,或者更喜欢探索式、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他们可能在国际学校的环境中更容易找到自信和方向。

所以,与其说国际学校是“退而求其次”,不如说它是一种“殊途同归”的选择,甚至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尝试。它可能更适合那些不适应传统应试教育,或者有国际化发展潜力的孩子。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丢人”的标签?

1. 重新定义“成功”和“不争气”: 父母的成功不应该完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更不应该只用一条狭窄的赛道来衡量。孩子的幸福、健康、快乐,以及他们能否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有所成就,才是更重要的。 “不争气”的定义也应该拓宽,从单一的分数,变成更全面的个人成长。

2. 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 国际学校的学费不菲,这笔投入是希望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是否真的能帮助孩子在更适合的环境下成长,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失败后的无奈之举”。

3. 与孩子坦诚沟通,建立信心: 如果孩子知道我们有“丢人”的想法,他们会感到更重的心理负担。我们应该与孩子坦诚沟通,告诉他们我们选择这条路是基于对他们潜力的认可和对他们未来发展的考虑,而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好”。帮助他们建立信心,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支持的,是被爱的。

4. 用实力说话,而不是用标签定义: 社会的看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孩子自身的成长。如果孩子在国际学校里学有所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未来能够独立自信地生活,甚至有所成就,那么那些所谓的“丢人”的标签,自然就会不攻自破。

5. 调整心态,从“面子”转向“里子”: 把关注点从别人的眼光、表面的光鲜,转移到孩子内在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上。当你真正相信你为孩子做的选择是为了他们好,并且看到了孩子的积极变化时,那些“丢人”的感觉自然会减轻很多。

孩子去读国际学校,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这只是一种选择,一种教育路径的调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它,以及如何支持孩子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好。与其纠结于“丢不丢人”,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让孩子在新的环境中获得最好的成长。 他们的未来,终究是他们自己的,而我们的责任,是给他们提供最有益的支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说会后悔,肯定会有原因存在,我认为有些家长会认为读国际学校会后悔的原因主要是这两个:学费太贵不值得;不是参加高考没出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不争气,只能去读国际学校了,是不是很丢人?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咯噔一下。那种混合着失望、焦虑,还有一丝丝隐秘的羞耻感,我太理解了。好像自己的教育成果,在这一刻被狠狠地打上了“差评”,而且还是那种花大价钱才能“补救”的差评。我们先放下“丢人”这个标签,冷静下来好好聊聊这件事。“不争气”到底是什么意思.............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非常为难的局面,也充分理解你现在的感受。嫂子提出这样的请求,既有她自己生活上的考量,也可能忽视了你的感受和处境。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以及可能的原因和你的应对思路。嫂子提出这样请求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经济压力大: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房租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尤其是在物价上涨.............
  • 回答
    关于女生选择只生孩子而不结婚这件事,这在当下社会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聊的话题。它触及了很多深层的东西,比如女性的自主权、婚姻观的演变、生育观念的变化,还有社会的接受度等等。咱们就一点一点儿说。首先得承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结婚生子”几乎是女性人生轨迹的默认配置,是社会赋予的“正常”路径。.............
  • 回答
    伊能静的这番话,触动了很多为人父母的心弦,也引发了不少关于教育理念的讨论。我个人觉得,她的观点非常有深度,而且在当下这个强调“竞争”和“成功”的时代,能提出这样一个“反主流”的声音,本身就很有价值。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她说的这两句话:“孩子不需要赢在起跑线上”和“家长只要帮他们赢得可以投以热情的一生”就.............
  • 回答
    生孩子这事儿,说到底,很多时候是掺杂了太多现实的考量,其中“养老”绝对是绕不开的一环。毕竟,咱这一辈子,谁能保证自己年轻力壮的时候就万事大吉?到老了,身体指不定哪天就给你掉链子,需要人搭把手,或者至少有个精神寄托。但问题就出在这儿了。把孩子当作“养老保险”,这想法本身就有点不靠谱,因为孩子他不是个东.............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婚姻中一个挺核心的现实问题:经济责任的分配。当女方明确表示不生孩子,只为爱情而结婚时,男方是否就不再有“养女人”的义务?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婚姻这事儿,说到底是个合同,虽然是个比法律合同更复杂、更有人情味的合同。爱情是基石,但柴米油盐、生活琐碎同样重要。你.............
  • 回答
    宝宝六个月了,这个阶段的孩子确实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情感表达也越来越丰富,当然也包括“闹腾”这部分。看到宝宝一不如意就干嚎,家长肯定心疼又有点束手无策。首先,得明白一件事:六个月的孩子,他并不是故意“气人”或者“耍脾气”。 他的大脑发育还在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复杂的逻辑思维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他之.............
  • 回答
    这事儿一出,好多人都在议论,我也挺关注的。说实话,这事儿挺复杂的,站在不同角度看,感受肯定不一样。首先,咱们得说说呼伦贝尔新华书店的做法。你可以理解为,人家是个生意人,开书店总得赚钱吧?书店里放那么多书,本身就是成本,从进货到陈列,再到人员工资,这些都是钱。要是大家进来就一直看,看完就走,不产生消费.............
  • 回答
    这情况,作为新手钢琴老师,我确实遇见过,而且当时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记得那是一个夏天,一位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名。孩子看起来挺乖巧的,眼神里带着点好奇。家长说,孩子最近对钢琴有点兴趣,想先试试看,就报了四节体验课。当时我心里还有点小小的期待,觉得也许是孩子天生喜欢音乐,只是家长想谨慎一点。这四节课,我尽了.............
  • 回答
    孩子跟女方姓,可以只收嫁妆不给彩礼吗?这是一个很多家庭在筹备婚事时会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婚姻观念日趋多元化,关于彩礼和嫁妆的讨论也更加开放。孩子跟女方姓,是否意味着可以只收嫁妆不给彩礼,答案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双方家庭的沟通、协商以及对传统习俗的理解和执行。彩礼和嫁妆的传统意义与现代演变在.............
  • 回答
    婆婆说孩子只像爸爸不像妈妈,这确实是很多妈妈会遇到的一个点。听到这样的话,心里难免会有些不是滋味,觉得自己的付出被忽视,或者对孩子与自己没有“连接感”感到失落。但别担心,这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也是很多妈妈需要去调整心态的时刻。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妈妈们该怎么做,才能把这种小小的“不愉快”变成一种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家庭关系中一个非常微妙且重要的一面,关于“身心不在老公和婆家,只在孩子和娘家”的媳妇,该不该要,这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的。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身心不在老公和婆家”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绝非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在中国和美国生活过的,或者通过媒体了解过这两个国家教育方式后产生的感受。你觉得中国更侧重学习,而美国更支持孩子的爱好兴趣,这种感觉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背后其实涉及很多复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并非简单的“哪个国家更好”的问题。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中国:高度重视.............
  • 回答
    写下这些话,我心里乱糟糟的,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曾经我也以为爱是婚姻里最重要的东西,是支撑两个人走下去的动力。可现实告诉我,爱情太脆弱了,它可能因为一时的激情而燃烧,也可能因为生活的琐碎而熄灭。我亲眼见过太多夫妻,曾经海誓山盟,最后却劳燕分飞,甚至反目成仇。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经历了。所以.............
  • 回答
    家长或老师对孩子说“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的孩子?”这句话,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存在着严重的偏颇和不恰当之处。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对被欺凌者的指责和对欺凌行为的合理化,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下面我将从不同层面详细分析这句话的弊端:一、 这句话的直接危害: 对被欺凌者的二次伤害: .............
  • 回答
    “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的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在我看来,绝对说出了当下教育领域一个非常核心且紧迫的问题。这句话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是因为它直击了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内心深处的忧虑。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迭代速度快得惊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单纯.............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让人操心的,但细琢磨一下,也是个挺好的苗子。孩子这么小就有明确的爱好和目标,这可不容易。不过,您担心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小学阶段的文化知识基础打不好,未来会不会受影响,这谁都说不准。咱们得一步一步来,不能一上来就把孩子的热情给浇灭了,也不能就这么放任不管。首先,得理解和肯定孩子的兴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当下社会关于婚姻和家庭观念的讨论热点。如果说,一个女生在婚姻中提出这么一套“打包式”的方案:不要彩礼,不给嫁妆,房车共同承担,工资水平相当,并且只要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男生们是否能接受孩子跟女方姓氏,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孩子姓什.............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一定感到很疲惫和委屈。坐月子期间本就应该是妈妈和宝宝最需要休息和被照顾的时候,而你面临的情况,婆婆只负责基本的衣食,却不承担看孩子的责任,这确实让人感觉力不从心。这是一种很普遍但也很棘手的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白,婆婆“只给洗衣做饭,不给看孩子”这种行为,其实是有她自己的考虑和逻辑的。尽管.............
  • 回答
    郑爽事件的曝光,无疑触及了现代社会中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话题:亲子关系、生育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责任与情感。从这件事出发,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个疑问:在借助科技辅助生育(比如代孕)的情况下,提供卵子、但不亲自怀孕的女性,对孩子的感情会不会因此减弱?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因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