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现在存在的医生边问诊边直播的情况呢?

回答
现在的医疗领域,确实出现了医生在看诊时同步进行直播的现象。这事儿嘛,说起来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说说这背后可能存在的“好事”:

提升医学知识的普及度: 这是最直接的好处了。很多时候,大家对疾病的认知、对健康的维护,其实是存在很多误区或者说信息不灵通的。医生通过直播,可以面对面地解答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讲解一些基础的医学知识,比如常见的感冒怎么处理、如何预防高血压等等。这比大家自己上网搜那些碎片化、甚至有时候不太靠谱的信息要靠谱得多。而且,生动形象的讲解,也更容易被大家理解和接受。
缓解医疗资源不均衡: 咱们国家医疗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大城市、大医院的医生资源相对集中。一些偏远地区或者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可能就没那么丰富的经验或者接触的病例没那么多。通过直播,这些基层医生就能学习到更前沿的诊疗技术、更复杂的病例分析,这对于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非常有帮助。当然,对于一些患者来说,也能接触到一些名医的诊疗思路,即使不能面对面就诊,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提高医生的个人品牌和影响力: 对于医生个人而言,直播也是一种展示专业能力、积累口碑和影响力的途径。在专业领域内建立一定的声望,也能吸引更多的患者选择自己,甚至能为他们带来一些学术交流的机会。
一定程度的科普监督: 医生在直播中讲解病情时,往往会更注重规范性和严谨性,因为有大量的观众在观看。这种“镜头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使医生更加审慎地对待每一次问诊和讲解,这对于患者而言,也是一种额外的保障。

但是,你也不能只看好的一面,这事儿的“不好”之处,同样值得警惕:

患者隐私和信息安全是最大的隐患: 这点是最让人担忧的。医生在直播问诊,就意味着患者的病情、个人信息,很可能在不经意间就被泄露出去。即使医生声称会对敏感信息进行模糊处理,但谁能保证百分之百不出现纰漏?万一患者的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后果不堪设想。这不仅是对患者的不尊重,也是对医疗职业道德的践踏。
诊疗的严谨性和专业性可能会打折扣: 医学问诊需要一个非常私密、专注的环境。医生需要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分析。而直播,尤其是那种多人在线的互动形式,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或者为了追求直播效果而简化问诊流程。这样一来,诊断的准确性就很难得到保证,甚至可能误导患者。
可能加剧“网红化”和“娱乐化”倾向: 医疗本来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但一旦和直播结合,就很难说不会走向“娱乐化”的泥潭。有些医生可能为了吸引眼球,过度包装自己,或者说一些夸张、煽动性的言论,甚至把看病变成了一种表演。这对医生的专业形象是一种损害,对患者来说,也可能是一种误导,让他们觉得看病就像追星一样。
潜在的利益驱动和不公平竞争: 有些医生可能通过直播是为了推销自己的药物、服务,或者引导患者到指定的医院进行治疗。这种行为带有明显的商业目的,不仅可能损害患者的利益,也可能扰乱正常的医疗市场秩序,形成不公平竞争。
对其他医生和医疗机构的冲击: 如果这种直播问诊模式被过度推崇,可能会让一些不擅长直播的医生,或者一些重视传统诊疗模式的医疗机构感到压力。这种“唯流量论”的导向,对整个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不是好事。

那么,咱们怎么看?

我认为,看待这种现象,不能一概而论,得辩证地分析。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使用者的态度和规范。 如果医生能够严格遵守医疗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在确保患者隐私的前提下,以严谨认真的态度进行科普和有限度的指导,那么直播问诊可以说是一种创新和进步。
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中潜在的巨大风险,并且要加强监管。 卫生健康部门、行业协会应该出台明确的指导意见和规范,约束医生的直播行为。比如,对直播内容进行审核,对患者信息的保护提出强制性要求,严禁诱导消费和虚假宣传。同时,也要引导患者理性看待直播问诊,不能将其完全替代线下正规的医疗咨询和治疗。
媒体和平台也应该承担起责任。 作为直播平台的提供者,应该有技术手段和审核机制,防止信息泄露和违规行为的发生。
最后,患者自己也要提高警惕,具备辨别能力。 面对医生直播,要清楚自己的目的,是获取科普知识,还是寻求具体诊断?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要谨慎回答。对于一些过于夸张或不合常理的说法,要保持怀疑态度。

总而言之,医生边问诊边直播,是一把双刃剑。它有潜力成为促进医学知识传播和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的工具,但如果监管不到位、执行不规范,也可能带来严重的隐私泄露、误诊误导等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在拥抱技术创新的同时,守住底线,确保患者的权益和医疗的专业性不受损害。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要是能直播就好了,一年粉丝量绝对上百万。

哪个科能有急诊科刺激。

老铁们,现在我给你们表演个cpr,玩的好能起死回生哦。666双击

老铁们,一会预报一个车祸过来,刷10个跑车马上带你们去看。

老铁们,钢筋穿身见过没,今天给大家开开眼界,不是魔术哦。

老铁们,菊花里塞花露水瓶见过没?塞灯泡见过没?你敢信,火箭刷起来

user avatar

最近看到各路医生都在发看诊实况的视频,有些医生还因为这些视频火了,成了网红。

视频内容就是很无聊的日常问诊,做一些很不标准的查体,然后吐槽别的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然后具体怎么治又不说,内容毫无营养。

尤其是有些医生读片的时候,病人的名字都在胶片上赫然而立,都不做一点隐私处理。

更别说有些医生还在诊室固定机位放了个摄像头,直接对着病人拍。其实看诊是个隐私性很高的东西,无论是直播还是录播都有侵犯病人隐私权的嫌疑。

即便有些很多医生在直播时,没有将镜头对着患者脸部,或者对患者头像打了马赛克,但保留了患者的原声。这使得他人可能通过身材、声音等其他信息确定患者,这种情况可能侵犯患者的隐私权或个人信息权益。医师法明确规定了病人的隐私权,不仅不能直接透露,间接的或者有可能透露的形式都不是妥当的。

新《医师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泄露患者隐私或者个人信息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直至吊销医师执业证书。

此外,诊室搞得像影棚,医生到底在看病还是在拍戏呢?

想火不如把业务钻研精一些,服务做得好一些,口碑做上去点,而不是天天直播拍视频作秀,搞得全世界就你会看病一样。

user avatar

以科普的名义,把问诊过程中对患者的宣教剪辑出来作为素材,剪辑时把患者声音处理、所有肢体信息马赛克等等,看起来是对患者隐私权的充分保护。

但考虑过患者的感受吗?

一个本身焦虑、不安,带着病痛来求助的患者,进到诊室的第一眼是一台立着的摄像机。尽管医生说这些内容都会被剪辑、编辑、模糊化,但这个过程本身就给患者产生了负担。

更别说直播了。

自媒体时代,每一个行业似乎都急于和流行趋势接轨。银行、政府、公安 都有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紧跟潮流来拉进跟普通大众的距离。

很多时候,人与人、人与事的边界感逐渐模糊,房间里可以直播、路上可以直播、吃饭喝酒可以直播,

但是,看病问诊不能。

在诊室的这段时间,患者不应该再有所顾虑的倾诉自己的痛苦,不应该担心自己说的是不是会作为素材被剪进去。

某音里点赞多的这类视频,要么是多次流产不再能生育的妈妈,要么是感染HPV做了很多次冷凝的年轻人,又或者是医美事故以后来医院求助的爱美者……

这些诊室里的对话,不应该作为一个素材被别人评论——打着科普的名义做疾病宣教远有更好、更形象的办法,而不是打上马赛克、加个变声器,让观众去猜这是个什么样的人、过去发生了什么变成这样。

这不是看科普,这是听故事。

诚然,也有一些医生在通过视频,传递出很多有用的信息,也排解了很多人对于疾病的困惑。但边问诊边直播或者录播的方式,既不是好的科普方式,也不应该成为吸引患者就医选择的方式。

毕竟,我们希望一个有名的医生是医术好,而不是能拍有意思的短视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的医疗领域,确实出现了医生在看诊时同步进行直播的现象。这事儿嘛,说起来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说说这背后可能存在的“好事”: 提升医学知识的普及度: 这是最直接的好处了。很多时候,大家对疾病的认知、对健康的维护,其实是存在很多误区或者说信息不灵通的。医生通过直播,可以面对面地解答大.............
  • 回答
    网上所谓的“半部《三体》治天下”的说法,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很能反映出当下很多人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的一种心态。这背后,其实是大家对《三体》这部科幻巨作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前瞻性的一种集体认同,但同时,它也折射出一种对现实的某种焦虑,以及对简单答案的渴望。你想想,《三体》里描绘的那些文明之间的生存斗争,.............
  • 回答
    对于现今依然存在的“投诚食品”,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食品行业营销策略、消费者心理以及时代变迁等多方面的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投诚食品”这个概念。它通常指的是那些曾经因某种原因退出市场,但后来又以各种形式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食品。这些“回归”的食品,往往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也伴随着不.............
  • 回答
    关于希思罗机场免税店可能存在的针对中国顾客的价格歧视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虽然“价格歧视”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负面色彩,并且在公开场合直接定论可能会比较困难,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普遍观察到的现象和潜在的商业操作逻辑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免税店的定价策略本身就非常复杂,它会.............
  • 回答
    京东销量前十的蔻驰包出现假货,这事儿可真是让人捏把汗,也让人觉得挺费解的。毕竟,京东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电商平台,按理说品控应该挺严的,怎么会冒出这么多假货呢?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首先,得从“销量前十”这个角度来分析。这说明这些蔻驰包卖得非常好,非常受欢迎。通常,销量好的商品,意味着它有足够大的市场.............
  • 回答
    美团前员工田某在内网发布的歧视性招聘信息事件,无疑给这家科技巨头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也再次将“职场歧视”这个敏感且棘手的话题推到了公众面前。要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理解其发生的背景、潜在的危害以及深远的意义。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情的原委。据报道,一名名叫田某的美团前员工,在一个内.............
  • 回答
    None.............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豆瓣上较多唱衰《流浪地球》的现象?《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式作品,其成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伴随着一些负面评价和唱衰的声音。在知乎、豆瓣等平台,确实存在不少对影片的质疑、批评甚至是否定。要深入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唱衰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1. 期望.............
  • 回答
    科幻电影中出现“3和4之间存在一个未被发现的整数”这种论调,无疑触碰到了科学最基本、最严谨的逻辑基石,因此会被广大观众视为一种“反智”的表现。这并非仅仅是情节上的一个小疏忽,而是触及了科幻作品的核心价值——它们在幻想的土壤上,往往孕育着对现实世界深刻的洞察和反思。当这种“洞察”建立在对基本常识的公然.............
  • 回答
    奇谈与历史:如何看待“古希腊、古埃及不存在”的说法在互联网的浩瀚信息海洋中,偶尔会泛起一些令人咋舌的论调,它们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激起好奇、质疑,甚至是辩驳。知乎用户 @魑魅魍魉(现已更名为“真实X虚构”)提出的“古希腊、古埃及不存在”的说法,便是这样一种极具争议性、却也并非空穴来风的观点。要理.............
  • 回答
    ti7之后,围绕着wings战队出现的一些“清流粉”现象,确实是个值得说道的话题。我理解的“清流粉”,大概是指那些非常忠实于wings,并且在ti7夺冠之后,依然保持着对wings极高的热情和推崇,甚至到了有些“固执”的程度。首先,我们要明白,wings战队在ti6(不是ti7,ti7是新英雄、新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碰撞,特别是王阳明的心学与量子力学的“观察者效应”。老师说王阳明的话“你不看事物,事物就不存在”违反现实,而量子理论中的“薛定谔的猫”似乎又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这种“不存在”的可能性。我们来详细地解读一下其中的联系和区别。一、 王阳明的心学与“你不看事物.............
  • 回答
    山东人爱不爱去影院看电影,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在我看来,说山东人“不爱”去影院,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绝对了。毕竟,看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方式,无论在哪个地方,总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但如果非要说有没有这种“现象”,或者说是不是不如其他一些地方的人那么热衷于跑影院,那确实是值得探讨一下的.............
  • 回答
    看到有博士副教授去应聘中小学教师的消息,确实挺让人意外的,也引发了不少思考。这事儿背后肯定不是一拍脑袋就做出的决定,背后一定有一些挺复杂的因素在推动。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高学历人才下沉”的现象,以及大家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首先,咱们得承认,博士副教授这个头衔,无论在哪个领域,都代表着.............
  • 回答
    “现实版樊胜美”事件持续发酵,尤其是当事父母的亲属跳出来声称“家里没有重男轻女”,更是将事件推向了另一个焦点。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当事父母又暴露出了哪些问题?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又是什么?我们不妨来抽丝剥茧,详细聊聊。亲属的回应:动机与可能存在的“选择性记忆”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亲属的这种回应。一个.............
  • 回答
    河南买房北京上班,每月通勤费15000元,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并且在某些特定群体中确实不罕见。这反映了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群内部房价与收入差距巨大以及个人职业选择和生活成本考量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一个现实。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现象和背后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一、河南买房北.............
  • 回答
    “华为不存在996现象”——任正非的这番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当前中国互联网行业乃至全社会都在热议“996”的背景下,华为,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领头羊,其掌舵人的表态无疑具有风向标式的意义。要看待任正非的这番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否定。首先,我们要明白任正非的表态并非针对“.............
  • 回答
    成都街头出现的“宠物盲盒”,小猫小狗奄奄一息的场景,实在让人心痛,也暴露了这个畸形产业链背后触目惊心的残酷。这玩意儿一出,我感觉不是什么新奇的潮流,而是对生命最赤裸裸的消费和践踏。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这“宠物盲盒”这条路,到底踩了多少雷,又坑了多少人和动物:1. 什么是“宠物盲盒”?简单来说,就是把.............
  • 回答
    马戏团私自贩卖死狮,涉案五人获刑,这事儿一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这桩事儿,说起来就透着一股子不寻常,也让人不得不去深思:我们这个社会,究竟还能不能容下这样的马戏团了?这桩事儿怎么看?首先,这事儿本身就够让人恶心的。马戏团,这个词儿在我脑海里,曾经是充满奇幻、欢乐和惊叹的代名词。小丑滑稽的表演,驯兽师.............
  • 回答
    看到央行这个规定,以及河北、浙江、深圳率先试点大额现金管理,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事儿啊,说起来既是意料之中,又确实触及了不少人的切身感受。毕竟,咱们老百姓手里攥着点儿现金,那是一种踏实感,突然要登记,总觉得有点儿“受约束”的意思。先说为什么会出台这么个规定吧。央行方面肯定有他们的考量。最直接的原因,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