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访过青岛芯恩,其中的产线和基建投入情况都略有知情,严谨说一下能讲的信息,并声明本篇内容与HW无关:
张汝京老师在芯恩贡献的核心价值,是引进非美装备以及组队热机的实力,在隐退之前的几年有望贡献本土首个工艺/良率满足商业量产级的非美28nm产线(非美,而非国产)。
我们了解,当下流行一种<售后去美化>的模式,就是引进非美的二手机台(日韩台装备),加以翻修和调试,普遍认为可以达到130nm-90nm;但操作系统可能面临盗版或许可争议,要知道这些精密工业软件不仅是工具,而且是内嵌材料物理算法的设计。这也是国产化的主要掣肘,技术上可以推动对应的机台设备制造,但是短期没有必要,而且工艺调通以及形成不同工艺搭配也需要更久时间,且良率也无法保证。类似的项目比如张汝京先生的青岛芯恩非美产线,即使凑出了一套装备也不能短期点亮和投产,不跑个2-3年,整条线的光学畸变不稳定,后端的IP就不能固化,倘若每张订单从tape-in开始调试3个月设备,就还是科研课题的象征性结果了,这也是即使光刻及全线机台装备实现了国产也很难短期被Fab上线实用的原因。
再者,虽然日韩同为长臂管辖区,但此前几年尚且可以合规引进二手装备,加以调试翻修,再搭配正版或盗版操作系统;这是Fab基建和装备领域的一条隐性产业链;如今国内拼凑的几条非美产线/验证线也是源于这个渠道。
这其中的难关和最具价值的工作,并非二手日韩台装备的进口渠道,而是能够把冷机点热、把工况/工艺/良率一致调通的原厂团队;冷机/热机之间相差了10X-20X套利空间,这曾是维持二手装备产业链繁荣的利差。在此之前,仅有几家海外大厂及指定服务商具备工程资格。而具备热机水平的工程师,需要5-7年的产线工况实操,不同品牌,不同类别,不同材料参数,极具专业性;且这项工作无法通过招募几位骨干工程师闭门解决,要知道这些装备都是拆机的,一整条二手线,百多台设备,且存在常见15年的跨代代差,且缺少正版工业软件、缺少辅材,热机过程更加复杂,需要团队将整条产线所有装备的参数一致调通,并定出design rules。张汝京先生最具实力的出手,就是他能够找齐全球的原厂老师傅共同协作把冷机点热、产线工况调通、多种工艺搭配、良率和成本性调优。倘若仅仅是进口二手冷机,而不作调参,则不具有任何价值。几年内期待看到国内第一条“home made 28nm”产线的投产。【当下芯恩投产的是8吋线交付功率型产品,而28nm的工艺/良率还需要几年内磨出量产水平】。【此外确定的是,我国28nm产线的关键装备已经禁运,美方也持续排查“在美”和“非美”的供应链漏洞,日韩引进渠道也许有变数】。
国内最早的 “非美28nm线” 几年内应该诞生在青岛。青岛芯恩目前估值百亿+,猜测国产基站芯片将在青岛首先复产。我个人消息来源是,张汝京先生在青岛组建的去美28nm线大概率被接手;其中包含日韩以三国的二手装备组成的产线已经点亮,但工艺和良率尚需时间磨合,这正是张老师全球组队的努力,把装备点热即可完成使命了,此后整条线的商业量产的经济性和运营就不是他的工作了,而正是后来者的工作。(新闻稿中透露项目总投资额150Y?)
【BTW】:我们此刻讨论的是“去美”产线,而非“国产”产线;所以并不是进口替代问题;并且实际的晶圆制造业务也并非获得了光刻等装备就可以点亮的,制造业的装备和物料组成复杂,这个行业的最上游单位是硅料和晶圆,仅以晶圆为例:当下国内非美产线仅能凑出8吋晶圆的供应,规格与经济极限就是90nm,90nm以下都需要12吋,28nm-14nm自然是12吋(5nm-0.13μm都用12吋)。如今,国内12吋的硅料拉锭+切割的良率还不够的,谈其它的就尚早了;国内缺少合格的12吋外延片,而此前上海硅产据传是拿芬兰子公司的产品充数,而其它几家刚到能拉出个锭,切割良率还是未知,意味着12吋wafer也需要整体外购;当然诸如上海新昇和西安奕斯伟这样的12吋后起之秀值得关注,包括国内很多家也宣称12吋量产,包括沪硅产业的300mm硅片已经量产300万片(据说都是临港的新晟生产);但还没有听说一线厂家给prime订单…倘若仅test/dummy级的产品做几十万也没意义。就现状来看,完全的<去美产线>,上海可以做到90nm,再以下就不能了;以非美化产线为例,在短期3年内点亮12吋45nm就已然是壮举了。而当下12吋线全部不能排除美国设备。制造业的组成很复杂,不会有短期高速发展的奇迹,需要耐心等待芯恩的工艺和良率磨练成熟,几年内形成产能。
【释疑】:某已删帖的匿名答主认为国内Fab不能摆脱美国装备,从而引进日韩台装备搭建去美产线是不可行的。这是错误认识,不了解行业上游。—— 在几个主要制程节点,日韩台与美的技术流派都有不同,前者工艺自研了数年,且装备也有自研或彼此联创,比如Samsung/TSMC。台积电技术本身就主张广义去美化,三星略逊但是同样也算。先进制程芯片制造这块,美方话语权不高的,尤其在10nm以下,美方强掌控力的是在10-12-14-16-22这几个节点。举例,韩国本土最大的设备厂商Semes细美士是三星的全资子公司,韩国一线上市设备厂商Wonik-IPS大股东也是三星,等等。倘若明天美方限制对三星出口设备,三星可以极低成本拿出一整套去美化装备替代方案,而且是热机上线的。倘若去过三星或Hynix等厂商,会发现每个工序的设备,都是以70%美系+30%韩国设备的方案配置的,且要求工艺参数都要看齐美系设备。因此几年前,我方向同样具有去美/防美需求的日韩台厂引进一/二手装备和辅材,引进技师翻修和调试,此操作已经例行多年,不止芯恩,再去看看长存等等?
更多内容,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
低调、低调、低调
非美产,但是是美国控制的盟国产的。美国并不是不能施加影响力。
而且半导体制造供应链很长,刻意要卡你有的是办法。
不要再搞大张旗鼓,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的事情。
多产芯片,少宣传,尤其是对外宣传。
谢邀,一直没回答因为这问题下两个高赞和匿名对线好几轮了,一直在吃瓜。
从我有限的知识和了解来看,芯恩国产化做了很多努力,但只用日韩二手设备难度实在太大,尤其是要上产能还要保证良率。暂时好像产能不大,但产能不大始终作用有限,将来还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M和芯恩那个员工的回答偏向宏观,从回答用词描述来看应该是对具体工艺不太了解,偏向企业战略的方向,所以很难佐证说法准确性,而且类似回答也看到过很多次。
匿名的提供了2个问题链接,是以往他们在EDA上被海思员工亲自锤的黑历史。所以还是结合起来看比较好,兼听则明。
祝福CIDM approaches 99.9999% yield rates!
谨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