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消费主义为什么无法改变直男?

回答
消费主义确实挺难扭转“直男”的固有模式,这事儿说起来,挺多道道儿的。不是说直男们不懂消费,而是他们对待消费的态度和触发点,跟消费主义那套“制造需求”、“引领潮流”的逻辑,总有点儿错位。

首先,得说说“直男”这个标签下,普遍存在的消费逻辑。很多时候,直男的消费更看重“实用性”和“功能性”。东西好不好用,耐不耐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他们第一关要过的事。你给我推一个限量版潮牌袜子,就算它设计得天花乱坠,上面印着什么“态度”、“个性”,如果在我看来它就是比普通袜子贵好几十倍,而且保暖透气性差不多,那我为啥要掏钱?我更宁愿把这笔钱花在能跑得更远、摔不坏的跑鞋上,或者能提升我生活效率的工具上。

消费主义呢,它擅长的是什么?是“情感化”营销。把商品包装成某种生活方式、某种身份象征,让你觉得买了它,你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或者融入某个圈子。比如,你买了这款咖啡机,你就是享受生活、有品位的人;你穿了这件羽绒服,你就是户外探险、无所畏惧的硬汉。但对很多直男来说,这种“情感附加值”并没有那么高的吸引力。他们更倾向于直接看到商品带来的好处。你告诉我这款咖啡机冲出来的咖啡口感醇厚,制作方便快捷,我可能就动心了。你告诉我它能让我“看起来更像一个懂得生活的人”,这附加项对我来说,吸引力就没那么大了。

而且,消费主义还特别喜欢制造“稀缺感”和“紧迫感”。“限时抢购”、“限量发售”、“错过等一年”……这些字眼儿在很多女生或者追求潮流的人那里,会激起一种“FOMO”(错失恐惧)心理,觉得再不买就亏了。但很多直男,尤其是相对务实的那一批,对这种营销手段不怎么感冒。他们会想:“反正我需要的东西,总会再有”、“这个东西不值得我慌忙做出决定”。他们更愿意货比三家,研究性能,而不是被情绪驱动去消费。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社交货币”这事儿。消费主义很多时候是通过商品来构建和展示社交身份。买了某个大牌包,可能意味着你属于某个高消费圈层;穿着某种设计师品牌,可能代表你对时尚的敏锐。但直男们的社交,很多时候更侧重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游戏、体育、汽车,或者技术类的交流。他们在这个圈子里获得的认同,不一定非要通过“我买了什么”来体现,可能更多的是“我玩得怎么样”、“我懂多少”。你让我花大价钱买个游戏皮肤,可能我更在意的是游戏本身好玩不好玩,这个皮肤有没有实质性的游戏优势,而不是它能让我“看起来”更酷。

当然,这不代表所有直男都不受消费主义影响。现在社会信息这么发达,很多男生也会接触到各种潮流信息,也会有品牌偏好。但如果把“直男”的消费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确实会比其他一些群体,对那种纯粹的“造势”营销,显得“免疫力”强一些。他们可能更容易对那些解决实际痛点、性价比高的商品产生好感,而不是被那些虚无缥缈的“情怀”、“调性”牵着鼻子走。

所以,你说消费主义为什么“改变”不了直男,其实更像是“难以对症下药”。消费主义的套路,很多时候是直击人性中的情感、攀比、归属感,但这些东西在直男身上,可能并没有被摆在消费决策的首要位置。他们更像是“按需购买”的忠实信徒,而消费主义是“制造需求”的传教士。这两者的对话,有时候就是鸡同鸭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消费主义从来就是男女通吃,只是互联网把视角放在了“潮物”这种偏女性视角的男性消费,从而认为男性消费较低罢了。

世界上卖得最好的快消品是酒、烟草、糖水饮料

这三样哪个不是男的买的多?

汽车、自住房,这两样算不算消费?

男的只是不上某些奢侈品的当,该咬的鱼饵还是会咬的。只是在男性消费市场上大快朵颐的商家们保持了沉默罢了。

以人民币计价,2020年这些公司的净利润如下:

路易威登394亿;欧莱雅255亿;

贵州茅台495亿;五粮液210亿;

可口可乐492亿;百事 452亿;

英美烟草421亿;菲利普莫里斯 548亿

2020年,世界各国政府从烟草产业征收烟草税、增值税接近5000亿美元。

男性消费真的低吗?真的不中消费主义的毒吗?

保持清醒,不要一面干着消费主义的事情,一面觉得自己没上当

消费不是一件坏事情,关键是记住先储蓄再消费。

以消费为目的贷款,从任何角度讲都是一件负收益投资,不要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