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当时一亩地能养活那么多孩子,而现在的人动不动就是生活所迫,远离家乡?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它触及了中国社会在农业时代和现代社会之间巨大的变迁。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听起来也得像咱老百姓唠嗑一样,没那些“人工智能”的生硬感。

一亩地能养活那么多孩子:那时的生存逻辑

首先,得明白当时“一亩地”的价值和它所承载的生存逻辑跟现在是截然不同的。

1.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是基石:
核心目标: 那时候种地,主要目的就是养家糊口。种出来的粮食、蔬菜、油料作物,大部分都自家吃,剩下的才拿到集市上去换点布啊、盐啊、工具啊之类的必需品。
家庭劳动力: 一大家子人,男耕女织是常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几个孩子,都是劳动力。从春耕到秋收,从播种到除草施肥,几乎所有活儿都得靠人力完成。孩子嘛,虽然小,但也能捡拾柴火、放牛、摘菜,参与到生产劳动中。 所以,不是一亩地“自动”养活了孩子,而是全家人的劳动一起“喂饱”了一亩地和地里的产出,再养活了全家人。 孩子多,意味着劳动力多,越多孩子,越能把地里的产出最大化,尤其是在集体劳动的年代,人多力量大。
精耕细作与循环利用: 当时农业技术相对落后,但人们的经验和智慧很高。他们会精耕细作,把每一寸土地都利用到极致。肥料主要靠农家肥,就是人畜的粪便、秸秆腐烂等,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循环。这使得土地肥力虽然不如现在,但也能在人力投入下维持一定的产量。
低期望值与“安贫乐道”: 说句实话,那时候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期望值并不高。有口饭吃,有衣穿,能度过寒冬,就是幸福。对于“孩子是债”这种想法几乎不存在,反而觉得“人多好办事”、“儿孙满堂是福”。即使生活艰苦,但只要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大家也愿意生养。

2. 社会结构与保障体系:
家族作为基本单位: 家族、宗族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大家庭、同宗族会互相帮衬,分担风险。单个家庭的抗风险能力虽然弱,但整体家族的韧性更强。
农村社会的“隐形福利”: 农村社会有自己的一套互助机制。邻里之间、亲戚之间,在农忙时节会互相搭把手,产妇坐月子会有娘家人来照顾,孩子生病了,会有长辈帮忙看顾。这些都是无形的社会保障,减轻了单个家庭的压力。
没有“人口红利”的概念,但有“人口是生产力”的朴素认识: 他们不会去计算什么抚养比,但潜意识里知道人就是劳动力,人多就是力量,无论是生产还是抵御外部风险。

现在的人动不动生活所迫,远离家乡:现代社会的生存逻辑

到了现代社会,情况就完全变了,那“一亩地”的价值和它承载的意义都被颠覆了。

1. 市场经济与专业化分工:
商品经济是主导: 现在咱们的生产是为了进入市场销售,换取货币。一亩地种出来的粮食,即使够吃,也需要钱去买其他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比如医疗、教育、住房、通讯等等。
专业化与规模化: 现代农业需要技术、机械和规模。普通农户很难靠一亩地产生足以支撑现代生活成本的经济效益。如果继续靠传统方式种一亩地,别说养活孩子,自己都可能活不下去。
货币和资产的重要性: 现在衡量一个人是否“富裕”或“有能力”,更多看他拥有的货币、房产、股票等资产,而不是他手里有多少亩地或者能产出多少粮食。

2. 高昂的生活成本与期望值提升:
教育成本爆炸: 这是最主要的一点。现代社会,谁家孩子不重视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学费、补习班、兴趣班、课外活动,都是一笔巨额开销。以前的孩子,读几年私塾,认识几个字就够了,现在随便一个高中毕业都需要大量投入。
医疗成本: 过去小病小灾,找个郎中抓点药就行。现在,一场大病,足以让一个家庭倾家荡产。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很多家庭的痛。
住房成本: 尤其在大城市,房租、房贷是压垮许多年轻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多年轻人为了在大城市立足,不得不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这使得他们不敢轻易生孩子,或者只能生一个。
消费升级: 咱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物质欲望跟过去比,那是天壤之别。手机、电脑、汽车、旅游、各种品牌的服装、餐饮……这些都是过去无法想象的开销。即使是在农村,消费观念也早已被大城市影响。

3. 社会结构与保障体系的变迁:
家庭单位小型化: 生育政策(虽然现在放开了,但影响还在)和经济压力,使得家庭规模急剧缩小,基本是以核心家庭为主,父母加一两个孩子。人多劳动力多的优势不再是普适性的。
市场化社会保障: 过去家族、邻里提供的互助被社会化、市场化的保障体系所取代,比如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但这些保障体系往往是围绕着个人而不是家庭整体来设计的,并且需要个人或单位缴纳。
城市化与人口流动: 农村的土地产出效益低,而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尽管生活成本也高)。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和更高的收入,人们自然会“用脚投票”,离开土地,来到城市。这种“远离家乡”是为了去能够提供更多机会的地方,而不是纯粹的逃避。

4. 对“成功”定义的改变:
个人发展与自我实现: 现代社会更强调个人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很多人认为,如果一辈子只是守着一亩三分地,甚至连温饱都难以保障,那是一种“失败”。他们渴望通过学习、打拼来改变命运,追求更体面的生活。
竞争压力: 现代社会是高度竞争的社会,教育、就业、晋升,几乎每个环节都充满竞争。这种竞争压力也让很多人感到“生活所迫”,不得不更加努力,甚至需要离开家乡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

总结一下,为啥现在会觉得“生活所迫,远离家乡”呢?

不是因为“一亩地”的价值完全消失,而是现代社会的一亩地,无论从经济产出还是家庭生存的“意义”上,都无法支撑起现代人高昂的生活成本、教育期望和消费观念。

以前,是全家人的劳动,用在“有限”的土地上,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多子多福”为目标。现在,是个人在“无限”的市场中打拼,用金钱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以“高品质”生活和“子女更好未来”为目标。这两种逻辑,差异太大了。

所以,人们离开家乡,是为了去一个能用自己的劳动力换取更多货币,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地方。这是一种主动或被动的选择,根源在于经济模式和社会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转变。这跟“一亩地”到底能养活多少人没直接关系了,而是跟“一个人用什么方式才能在这现代社会活得下去、活得更好”有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时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网络,没有大电视,没有很多漂亮的衣服,没有很多汽车,没有很好的医疗条件,没有很多很多。

如果只是单纯的以粗布麻衣,种菜自给自足,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肉…实际上只要忍受的了的话,一亩地还是可以养人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它触及了中国社会在农业时代和现代社会之间巨大的变迁。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听起来也得像咱老百姓唠嗑一样,没那些“人工智能”的生硬感。一亩地能养活那么多孩子:那时的生存逻辑首先,得明白当时“一亩地”的价值和它所承载的生存逻辑跟现在是截然不同的。1. 自.............
  • 回答
    .......
  • 回答
    在《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中,我们确实会好奇,为什么主角团以及其他智慧种族,在经历了那么多痛苦和绝望之后,没有人想到去追溯根源,找到那个传说中的“地之恶魔”,然后将其彻底铲除,一劳永逸地结束这一切纷争?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并且其中蕴含着许多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遗漏或疏忽。首先,最根本的原.............
  • 回答
    斐波那契数列填入矩阵:行列式是否一定为0?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斐波那契数列的特性和矩阵行列式的计算。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斐波那契数列和矩阵行列式。 斐波那契数列: 以1和1开始,后续的每一项是前两项的和。数列的定义为: $F_0 = 0$ (有时也从1开始,即.............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背后牵扯着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各国的国家利益以及中国自身的状况。简单地说,列强之所以选择“瓜分”而不是“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讲:一、 历史背景的“毒”:帝国主义逻辑下的产物首先要明白,我们谈论的是一个叫做“帝国主义”的时代。那个时候,欧洲列强.............
  • 回答
    贾政携清客游览大观园落成,为何单单叫上宝玉?这事儿,放在当时,可不单单是“带儿子出去逛逛”那么简单。这里头,藏着贾政的一番心意,也暴露了那个时代大家族里头,对继承人的培养方式。首先得明白,贾政当时请的那些“清客”,可不是随便拉来的路人。这些人多是读书人,有的是有功名的士大夫,有的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墨客.............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在俄国革命后没有趁机收回外东北,我们需要将历史的视角拉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并深入剖析当时中国国内和国际上的复杂局势。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外东北”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今天中国黑龙江省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以及滨海边疆区的大片土地。这片土地在清朝时期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通过一系列不平.............
  • 回答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以其坚定的反共立场和刚刚赢得马岛战争的辉煌战绩,在美国里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而当时的苏联正步履蹒跚,国力日衰,在这种看似对中国极为不利的大环境下,香港却依然顺利地实现了回归。这其中的缘由,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也更显出中国在那段历史时期高超的外交手腕和战略远见。首先,历史.............
  • 回答
    冯小刚当年一改贺岁片的老套路,剑走偏锋地拍了《集结号》,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内心深处一种艺术追求的转变,加上对市场和观众的洞察,以及对特定演员的信任,共同促成了这一选择。为什么一改贺岁片的老套路?要说冯小刚当年的贺岁片,那叫一个深入人心。《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这.............
  • 回答
    哎呀,孩子的手指戳到眼睛,这可真是让做父母的心惊胆战。你描述的这种情况,眼睛酸痛到睁不开,过了一阵子视力又恢复了,一天后近视又回来了,听起来挺奇怪的,但也算是有迹可循。咱们仔细捋捋是怎么回事。首先,你得知道,眼睛是个非常精细的器官,特别是眼球表面那层薄薄的角膜,还有里面的晶状体,它们对任何细微的损伤.............
  • 回答
    刘表,这位曾坐拥荆州、人称“八俊”之一的士族名门,手握当时天下最富饶、人口最稠密的州郡,为何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选择了保守退让,而非放手一搏?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胆怯,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考量和个人局限的共同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刘表当时面临的局势绝非孤军奋战。东汉末年,天下早已是群雄割据的局面,曹.............
  • 回答
    长坂坡一役,刘备的狼狈逃窜,仓促撤离,确实让人捏一把汗。但话说回来,在那样危急关头,刘备并非毫无章法,他心中自然是有盘算的。至于为什么认为江陵能够接纳他,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时的江陵守将——糜竺。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拨一拨,看看刘备和糜竺之间那份深厚的渊源。糜竺,这.............
  • 回答
    看了汲黯传,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洞察力,也触及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外政策一个核心的矛盾和复杂性。武帝宁愿“损民以优抚归降匈奴”,看似不近人情,甚至会引起百姓不满,但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战略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战略压制与“长治久安”的根本需求: 匈奴的长期威胁: 在汉武.............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生物学、物理学,甚至还有一点点哲学思考。当一个生物“变大”时,它会面临一系列挑战,不仅仅是“承受不住自己的肉体”这么简单,而是多个层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咱们不妨抽丝剥茧地聊聊,看看这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生物的身体不是一个刚性的、一成不变的结构,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
  • 回答
    放眼当下,当我们谈论起学校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被称为“思政课”),一个颇为普遍的感受是,不少学生,无论是正处于豆蔻年华的中学生,还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似乎都提不起太大的兴趣,甚至表现出一种“听不进”、“不想听”的状态。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藏在课堂内外,在学生们的言谈举止中,在他们对待这门课程.............
  • 回答
    关于日本当年“一定要消灭中国”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历史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简单地说,日本并非从一开始就抱有“消灭中国”的绝对目标,而是随着其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其侵略中国的野心逐渐膨胀,最终走向了全面战争。历史的根源:对资源和市场的渴求与对西方列强的模仿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趣的问题,也是不少武术爱好者心中的疑惑。当我们在谈论“帅气的强身健体武术”时,脑海里浮现的可能往往是那些在影视作品里刀光剑影、身法飘逸、力量感十足的功夫。为什么这样吸引人的武术在当代中国没有像广场舞那样普及,甚至不如一些健身房里的器械训练受欢迎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现实层面的因素,不.............
  • 回答
    你想了解为什么当初木叶只得到了一只尾兽,而且想听一个听起来不那么“AI”的详细版本,对吧?这事儿在火影的世界里,可是一件大事,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六道仙人”的时代。你要知道,尾兽这玩意儿,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们是传说中“六道仙人”——大筒木羽衣——用自己的.............
  • 回答
    陈凯歌当年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过不去,这件事的根源,其实藏着几层意思:电影人的尊严、艺术创作的边界、以及一点点关于“谁有权定义什么是好电影”的微妙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什么。这部短片是胡戈在2005年创作的,以《无极》为素材,用戏谑、解构的方式进行再创作,讲述了一个完全不.............
  • 回答
    当你的女朋友或女性朋友向你抱怨一件事时,你总是觉得错在她身上,这背后可能涉及很多复杂的原因,既有认知上的偏见,也有沟通方式上的误解,甚至可能触及到你们关系中的一些深层问题。下面我会尽量详细地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可能的原因:一、 认知和心理层面的原因:1. 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