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抹香鲸潜水深度能达2000—3100米,潜艇只有几百米?

回答
抹香鲸,这种拥有庞大身躯和独特声纳系统的海洋巨兽,其潜水能力令人惊叹,轻松突破2000米大关,最深甚至可达3100米。相比之下,我们人类制造的潜艇,即便是最先进的,其最大潜深也仅在几百米到一千米左右。为何同在深海,一个靠自然演化,一个靠科技造物,却有着如此悬殊的差距?这背后,涉及生物学、物理学以及工程学的多重奥秘。

抹香鲸的“深海装备”:为了猎食,演化出极致适应

抹香鲸之所以能挑战深海的极限,并非偶然,而是漫长演化赋予的“深海装备”。它的每一次深潜,都是为了追捕美味的乌贼,尤其是那些栖息在黑暗深渊中的巨型乌贼。

1. 无与伦比的肺部和血液系统——储存与输送氧气的魔法:
强大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 抹香鲸的血液和肌肉中含有比其他哺乳动物高得多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血红蛋白负责在肺部吸收氧气并运输到全身,而肌红蛋白则像一个“氧气库”,能将氧气储存起来供肌肉在缺氧时使用。这意味着,抹香鲸在潜水前,可以储存大量的氧气,如同一个自带“氧气瓶”。
高效的氧气利用率: 它们能显著降低心率,并会将血液流向大脑、心脏等关键器官,而暂时减少流向四肢和胃肠道的血流,最大限度地保证核心器官的氧气供应。这种“选择性血液循环”是高效利用体内有限氧气的关键。
弹性极强的肺部: 抹香鲸在深潜时,肺部会大幅度收缩,将空气排出,避免在巨大水压下被压垮。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深海,水压是巨大的挑战。

2. “柔韧”的身体结构——对抗巨大水压的智慧:
高度柔韧的胸腔和肋骨: 与人类和其他陆地哺乳动物僵硬的胸腔不同,抹香鲸的肋骨之间由柔韧的软骨连接,胸腔本身也具有极强的弹性。当潜到深海,外部巨大的水压袭来时,它的胸腔会向内塌陷,与外部压力达到平衡,从而避免被压碎。这就像给脆弱的胸腔穿上了一层“液压保护服”。
没有明显的鼻窦腔: 许多哺乳动物头部有充满空气的鼻窦腔,在深海高压下容易被压塌。抹香鲸的鼻窦腔则与身体其他部分一样,充满了血液或其他组织,而不是空气,因此更能抵御水压。

3. 先进的“声纳系统”——黑暗中的导航与捕食利器:
回声定位与“声学透镜”: 抹香鲸的头骨结构非常独特,尤其是其前额的“鲸脑油囊”(spermaceti organ)。这个充满油脂的器官被认为是产生和聚焦声波的关键。它们通过发出高强度的声波脉冲,然后接收回声来感知周围环境、定位猎物。在漆黑的深海,这一能力至关重要,如同自带“声纳系统”,可以在完全黑暗中“看”到一切。
深海猎物: 它们专门捕食生活在几百米到几千米深处的乌贼,这直接驱动了它们向深海进化的能力。

潜艇的“瓶颈”:科技的限制与物理定律的束缚

相较于抹香鲸的“天生我材”,潜艇是人类科技的结晶,但同时也受到物理定律和工程技术的双重制约。

1. 坚固但不“柔韧”的外壳——应对水压的挑战:
高强度材料与厚重结构: 潜艇为了承受巨大的水压,其外壳必须极其坚固。通常使用高强度钢材建造,结构上需要非常厚重和稳固。但这种坚固性是以牺牲“柔韧性”为代价的。
无法完全平衡压力: 潜艇的内部维持着相对恒定的气压(通常是接近海平面的标准大气压),以供乘员生存。这意味着,潜艇的外壳必须承受潜艇内部气压和外部水压之间的巨大压差。一旦超过某个阈值,即使是坚固的外壳也可能因无法完全平衡这个压差而发生形变甚至溃塌。
“深海挑战者”的例子: 只有极少数经过特殊设计的深潜器,如“挑战者”号,才能够下潜到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它们的外壳通常采用特殊的耐压材料(如钛合金)并采用球形设计,以最大程度地分散压力。但即使是它们,也无法与抹香鲸在普通深海的活动深度相提并论。

2. 氧气供应的限制——生命支持系统的负担:
有限的空气供给: 潜艇无法像抹香鲸那样高效地储存和利用体内氧气。它依赖于自带的空气净化和再生系统,以及储存的压缩空气或氧气。这些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并且在长时间深潜时会成为巨大的负担,限制了潜航时间。
二氧化碳的清除: 潜艇还需要有效的二氧化碳吸收系统,以防止舱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3. 能量消耗与推进系统:
巨大的能量需求: 潜艇在水下推进需要巨大的能量,而深海中水的密度和粘滞度也会增加阻力。为了维持足够的动力,潜艇需要复杂而庞大的动力系统(如核反应堆或柴油电力系统),这不仅增加了体积和重量,也带来了安全和后勤上的考量。
抹香鲸的“生物能源”: 抹香鲸的能量主要来自其摄食的食物,其身体内部的生物化学过程比任何人类制造的引擎都更高效、更紧凑。

4. 信息感知与通信的局限:
声纳与通信难题: 潜艇虽然也依赖声纳系统,但其探测距离和分辨率通常不如抹香鲸的生物声纳。更重要的是,水体对无线电波的阻隔非常严重,使得潜艇在水下无法进行有效的无线电通信,与水面舰艇的联系非常困难,很大程度上依赖声学通信,这既慢又容易受到干扰。
抹香鲸的“直觉”: 抹香鲸通过声纳感知环境,其“视野”虽然受限,但却是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且与自身生理系统高度集成。

总结:演化的极致与科技的权衡

抹香鲸的深潜能力,是数百万年自然选择,将生命形态打磨到极致以适应特定生态位的典范。它通过优化生理结构,将身体变成了一个高效的“深海生命支持系统”。

而潜艇,是人类理性设计和工程技术的产物。它在创造的同时,也必须遵循物理定律,并为人类生存和活动做出必要的妥协。在有限的科技条件下,要制造出一个能够承受比抹香鲸更大水压、同时还能为乘员提供陆地般舒适环境的载具,其难度和成本是指数级上升的。

简单来说,抹香鲸的身体是一个能“随遇而安”的深海容器,而潜艇则是一个需要在深海环境中“维持自我”的相对脆弱的堡垒。一个被自然塑造得无畏水压,一个则受制于材料和结构,必须小心翼翼地规避那无处不在的深海压力。这就是为什么,看似同样在深海遨游,它们的深度却有着如此天壤之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什么鬼,拿深潜能力最强的鲸类和人类深潜能力最一般的战略核潜艇来比,你怕不是思想出了问题???

战略和攻击潜艇之所以下潜深度数百米是因为主要设计用途决定了下潜深度,人类制造战略和攻击潜艇不是为了捕鱼,也不是为了科考,它们需要用来发射潜射导弹和鱼雷,需要接受无线电信号,它们只需要达到300米上下的深度就够了,更深的话

1.收不到无线电信号

2.无法发射武器

3.万一出现意外根本无法逃生

4.需要牺牲内部空间增加抗压强度

5.需要改变外形牺牲容量

然而你以为人类的潜水艇就只有军用潜艇?你要比下潜深度?那科考用潜艇了解一下?

2016年5月22日,蛟龙号深潜潜艇成功完成在雅浦海沟的最后一次科学应用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6579米。



鉴于这条答案下面没有基本常识的钢筋越来越多,补充一下其他鲸类和人类潜艇的情况吧

普通鲸类:

1.蓝鲸

成年个体长:30-33米

已知最大个体重:181吨

下潜深度:300-500米

2.长须鲸

成年个体长:25-26.8米

已知最大个体重:86.1吨

下潜深度:200-250米

3.灰鲸

成年个体长:10-15米

已知最大个体重:约31吨

下潜深度:约100米

4.露脊鲸

成年个体长:约17米

已知最大个体重:69吨

下潜深度:小于50米

特殊鲸类:

1.抹香鲸

成年个体长:11-20米

已知最大个体重:45吨

常规生存深度:1000米

极限下潜深度:2200米

【另外虎鲸是海豚科的!!!】

战略核潜艇:

1.前苏联-941型战略核潜艇(台风级)

舰长:172.8米

舰宽:23.3米

满载排水量:46,000吨

下潜深度:500米

2.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舰长:170.7米

舰宽:12.8米

满载排水量:18,750吨

下潜深度:240米

3.中国-094改型战略核潜艇(晋级)

舰长:135米

舰宽:13米

满载排水量:11,500吨

下潜深度:400米

科研深潜器:

舰长:8.2米

舰宽:3米

重量:22吨

设计下潜深度:7000米


看出问题来了么各位钢筋们?拿着鲸类里面的唯一深潜物种问人类大多数潜艇为啥只有“区区几百米下潜深度”,殊不知人类战略核潜艇的下潜深度已经超过了大部分普通鲸类的活动极限了。

还有说潜深越深越好的,麻烦你去美国再游说一下国会大老爷们别砍掉海狼级谢谢了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抹香鲸,这种拥有庞大身躯和独特声纳系统的海洋巨兽,其潜水能力令人惊叹,轻松突破2000米大关,最深甚至可达3100米。相比之下,我们人类制造的潜艇,即便是最先进的,其最大潜深也仅在几百米到一千米左右。为何同在深海,一个靠自然演化,一个靠科技造物,却有着如此悬殊的差距?这背后,涉及生物学、物理学以及工.............
  • 回答
    抹香鲸那硕大得惊人的头,其不对称性,是它们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这可不是什么“设计缺陷”,而是经过漫长演化淬炼出的生存智慧,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精妙的生理机制和行为需求。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非同寻常的头骨结构,是它们在深海巨颚搏斗、声纳导航以及高效呼吸之间寻求完美平衡的产物。首先,我们需要将目光聚.............
  • 回答
    抹香鲸和牠们令人着迷的猎物——大王乌贼,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场海洋深处令人屏息的追逐与反捕食的史诗。为什么抹香鲸如此钟情于这种体型庞大、触手舞动的巨型软体动物呢?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它们共同塑造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海洋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博弈。首先,我们得谈谈营养价值。大王乌贼,尤其是那些成.............
  • 回答
    孙权和东吴在知乎上“被抹黑”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这背后涉及了历史解读的多样性、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以及特定群体在特定平台上的话语权。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入手,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政治正确”。一、 历史叙事的流变与“正统”观念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对于三国时期的评价.............
  • 回答
    为什么二战意大利的网络段子如此流行?它又会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我们或许都在网上见过那些关于二战意大利的段子:意大利军队装备落后,战场上经常投降,甚至连训练都像是在“野餐”。这些段子层出不穷,而且似乎总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和传播。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驱动?而这种流行,又是否正在悄悄地改变我们对那段.............
  • 回答
    工业文明的洪流滚滚向前,以蒸汽、钢铁和机器的轰鸣声取代了悠远的马蹄声,似乎预示着马匹在人类历史舞台上的谢幕。然而,尽管机械化生产和交通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马的地位并未因此完全被抹去,反而以一种更深刻、更细致的方式延续了下来。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被取代.............
  • 回答
    中国抹茶的式微,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经济与社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雅的唐宋,感受那抹茶飘香的年代,再步入明清以降的变革洪流。唐宋:抹茶的黄金时代唐宋时期,中国的茶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抹茶(当时的称呼更为多元,如“碾茶”、“点茶”、“末.............
  • 回答
    在电视剧中,绑匪经常用抹布或布条来堵住被绑者的嘴。这种做法看似简单,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些关于生理学、心理学以及实际操作的考量,使得被绑者很难轻易吐掉堵嘴的抹布。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生理学上的阻碍:1. 强大的吞咽反射与口水分泌: 当有异物(比如抹布)进入口腔,尤其是触碰到舌根或软腭时,人体会.............
  • 回答
    在《海贼王》第1041话中,五老星下令抹杀路飞,其根源在于路飞身上所代表的“D”之意志以及他所展现出的对世界政府的巨大威胁。五老星,作为世界政府的最高统治者,其存在的基础就是维持现有的世界秩序,而“D”之一族,顾名思义,正是对这个秩序最根本的挑战者。历史上,“D”之一族曾多次掀起波澜,甚至导致了空白.............
  • 回答
    苹果在用户界面翻译上,确实会选用一些看似不够“正式”的词汇,比如“拷贝”(copy)、“抹掉”(erase/delete)以及“好”(OK/Done)等。这种选择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品牌策略和用户体验设计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首先,苹果的核心品牌哲学是追求简洁、直观.............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游戏文化传播和意识形态复杂交织的层面。《红色警戒》系列在中国大陆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它在中国玩家群体中引发的反响,确实与许多人最初的预期存在偏差,甚至可以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为什么会这样:一、《红色警戒》作为一款游戏本身的吸引力首先,我们不能.............
  • 回答
    关于“抹黑浙江”的说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主观的议题,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原因和视角。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尝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可能源自何处。首先,我们要明确,“抹黑”本身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一个人认为的“抹黑”,可能是另一个人基于事实的批评或担忧。因此,在讨论这个问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媒体运作等多个层面,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想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台湾电视台“抹黑”大陆的现象及其可能原因:台湾方面对大陆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历史经验、政治现实和媒体生态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历史叙事与国家认同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历史话题。很多人会注意到,在网络讨论中,确实存在着一种“美化清朝、抹黑明朝、丑化汉人”的倾向。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认知、民族情感、文化思潮以及当下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历史认知的重塑与“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茶就是茶,怎么会有“不喝抹茶”的说法呢?其实,这背后牵扯到明朝初期中国饮茶方式的巨大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文化和历史原因。我们先得把时间线拉回到宋朝。那时候,饮茶绝对是风靡全国的文化活动,其中最出名的,无疑就是“抹茶”了。宋朝人喝抹茶,那可是一门艺术。他们的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酒的品鉴方式和审美差异。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看法,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威士忌和白酒各自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语境。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抹布味”。在品酒术语中,我们通常会用一些更具象化的词汇来描述风味,比如烟熏、泥煤、皮革、.............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欧美西方国家要不断的抹黑中国”这个问题,与其说是“抹黑”,不如说是对中国发展模式、内外政策以及其在全球扮演角色的观察、批评,甚至有时是带有负面意图的放大和妖魔化。这种现象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并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角度来详细阐述,力求呈现.............
  • 回答
    尤三姐的死,确实如你所观察到的那样,透着一股子决绝和迅速,仿佛她早已预知并准备好了这一切。这种迅速的死亡,以及相对不那么血腥的场面,其实与她选择的死亡方式以及当时古人的医学认知都有一定的关联。首先,我们得说说她为何选择“一抹脖子”。在《红楼梦》的那个时代,自杀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吞金、上吊、投水、服.............
  • 回答
    雍正皇帝,这位清朝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君主,其形象在后世的传播中,尤其是民间传说和一些历史笔记里,可以说是经历了一场“史诗级”的抹黑。这种抹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交织,既有他自身治政风格的特点,也有政治斗争的残留,更有民间叙事与小说演义的推波助澜。要说雍正为何被“严重抹黑”,咱们得从几个主.............
  • 回答
    品饮抹茶,可不是随便咕嘟咕嘟就完事儿的。你有没有注意到,冲泡完抹茶,大家端起茶碗时,总要小心翼翼地转那么两圈半?这可不是什么仪式上的摆设,里头藏着不少门道,关乎着这碗茶的风味和品饮的乐趣。首先,这“转两圈半”的说法,其实是源自日本茶道中非常讲究的“点茶”和“饮茶”规程。虽然在很多日常品饮的场合,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