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威士忌喝出抹布味就是高雅,而白酒喝出抹布味就是酒不行呢?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酒的品鉴方式和审美差异。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看法,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威士忌和白酒各自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语境。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抹布味”。在品酒术语中,我们通常会用一些更具象化的词汇来描述风味,比如烟熏、泥煤、皮革、木桶、花香、果香等等。而“抹布味”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带有负面的联想,比如潮湿、陈旧、不够干净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在某些人(尤其是威士忌爱好者)的语境里,这个词会变成一种褒义呢?

威士忌中的“抹布味”:一种复杂风味的解读

在威士忌的世界里,特别是某些苏格兰风格的威士忌,尤其是来自艾雷岛(Islay)的泥煤威士忌,会带有一种独特的“烟熏味”。这种烟熏味并非来自燃烧的布料,而是来自麦芽在烘干过程中,使用泥煤(peat)作为燃料产生的独特气息。泥煤在燃烧时会释放出复杂的挥发性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被吸收到麦芽中,最终在发酵、蒸馏和陈年过程中转化为威士忌中丰富而多层次的风味。

这种泥煤风味非常独特,它可以是碘酒、海藻、消毒药水,甚至是篝火、焚烧的草木,当然,在某些人的敏感嗅觉下,也可能被解读为带有某种“潮湿”或“旧布”的感觉。然而,对于资深的威士忌爱好者来说,这种风味代表着一种复杂性、陈年感和产地特色。

复杂性与层次感: 好的泥煤威士忌并非只有一种烟熏味,它往往伴随着海水的咸味、果干的甜味、橡木桶带来的香料味,甚至还有一些微妙的花香或药草香。这种多层次的香气和口感,是需要细细品味和解读的。品饮者通过将这些复杂的风味与“抹布味”联系起来,实际上是在形容一种久经岁月、吸收了橡木桶陈年过程中产生的深邃、有时略带沉闷但又迷人的气息。这是一种“岁月沉淀”的味道,与新酒的清新或过于甜腻的口感形成鲜明对比。
陈年与橡木桶的影响: 威士忌需要在橡木桶中陈年数年甚至数十年,这个过程是风味形成的关键。橡木桶会赋予威士忌木质的香气、单宁以及其他化合物。这些物质的缓慢释放和融合,会产生更加成熟、圆润、甚至略带“土味”或“尘土味”的口感,而这些在某些语境下,也可能被形容为“抹布味”。这并不是说威士忌真的有抹布的味道,而是用一种非常口语化、带有个人感知的方式来描述那种深沉、醇厚、不易察觉但又真实存在的陈年气息。
产地特色与文化认同: 尤其是对于艾雷岛的威士忌,泥煤味是其鲜明的标志。对于喜爱这些风格的消费者来说,品味到这种独特的“抹布味”,是对产地风土的致敬,也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体现。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野性”而“不加修饰”的表达,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坚持。

因此,当一些威士忌爱好者说喝出“抹布味”时,他们可能是在赞美酒的深度、陈年感、泥煤带来的独特香气以及橡木桶陈年的复杂影响。这是一种通过比喻来表达对酒体复杂度和成熟度的欣赏,是对“粗糙”中蕴含“精致”的发现。这是一种内行人的“黑话”,一种懂得欣赏其“非主流”之美的人才能理解的语境。

白酒中的“抹布味”:为何常被视为缺陷?

相比之下,白酒,尤其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白酒,其风味构成和品鉴逻辑与威士忌有很大不同。

主流风味追求: 中国白酒的主流风味,例如浓香型、酱香型等,追求的是粮香、曲香、发酵香、陈酿香等一系列以“香”为主导的风味。它们希望呈现的是纯净、醇厚、协调、悠长的香味,例如粮谷的天然香气、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酯类带来的果香、花香,以及陈年过程中形成的复杂酱香或浓香。
“抹布味”的解读: 如果白酒被形容为有“抹布味”,这通常意味着它出现了不正常的、不愉悦的杂味或异味。这可能源于:
原料问题: 原料(如高粱、小麦、玉米等)在储存或处理过程中可能受到霉变或其他污染,导致产生异味。
发酵过程控制不当: 发酵是白酒风味形成的关键环节。如果发酵过程中有杂菌污染或微生物代谢失控,可能会产生各种不良的“邪杂味”,例如霉味、土味、泥腥味,这些在感知上与“抹布味”有相似之处。
蒸馏和储存环境: 蒸馏设备不洁净、储存容器(如酒海、陶坛)本身带有异味,或者储存环境潮湿、通风不良,都可能导致酒体沾染上不良气味。
陈年不足或过度: 陈年不足的酒可能显得单薄、生硬,缺乏醇厚度。而过度陈年或储存不当,也可能导致酒体变得“陈腐”或出现一些不招人喜欢的“老味”,这些有时也会被形容为“抹布味”。
工艺缺陷: 比如某些批次的出厂酒,由于人为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可能出现短暂的工艺性问题,导致部分酒体带有异味。

在白酒的品鉴体系中,纯净度、协调度和香气特征的完整性是评价一款酒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抹布味”在这里被视为一种明显的品质缺陷,是与白酒所追求的“干净”、“纯粹”、“香醇”的风格背道而驰的。它破坏了酒的整体和谐,降低了饮用的愉悦感。

文化与审美的差异:为何有此区别?

造成这种差异的核心在于文化和审美习惯的不同。

1. 品鉴焦点:
威士忌: 尤其是一些特定风格的威士忌,其魅力在于其复杂性、层次感和陈年带来的深度。爱好者们愿意去挖掘那些不那么“主流”或“讨喜”的风味,因为它们往往是酒体复杂度的体现,是时间与橡木桶作用的痕迹。他们追求的是“挖掘”和“解读”的过程,认为那些看似“异类”的味道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奥秘。
白酒: 中国白酒的品鉴,传统上更侧重于香气是否纯正、口感是否醇厚、是否协调顺喉、回味是否悠长。虽然也有复杂的风味(如酱香的层次),但“抹布味”这样的负面联想味,很大程度上与对“干净”、“纯粹”的追求相悖。它是工艺不精或储存不当的信号,而不是陈年或风土的“褒义”体现。

2. 文化语境与历史积累:
威士忌: 威士忌,特别是苏格兰威士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品鉴文化。围绕着泥煤、不同类型的橡木桶、陈年时间等,已经形成了一套复杂的术语和评价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一些曾经被认为是“负面”的特征,如泥煤的烟熏味,经过一代代爱好者的反复品鉴和解读,已经被赋予了“高雅”、“独特”的含义。这是一种对传统风味的接受和升华。
白酒: 中国白酒的历史同样悠久,但其品鉴文化在近现代才开始系统化和大众化。在很多传统观念里,白酒首先应该是“干净”和“醇厚”的,任何可能带有“脏”的联想(即使只是比喻)的味道,都会被本能地排斥。尽管现在也有越来越多对白酒复杂风味进行深度解读的爱好者,但“抹布味”在大多数人心中,依然是一个需要警惕的负面标签。

3. “高雅”的定义:
对于威士忌爱好者来说,“高雅”可能意味着酒体的复杂、深邃、具有辨识度,以及背后蕴含的酿造工艺和时间的故事。品出“抹布味”并欣赏它,是一种“反主流”的品味,一种“懂行”的表现,是对酒本身内在价值的认可,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甜美或柔顺。
对于白酒的爱好者来说,“高雅”可能更多体现在酒的纯净度、香气馥郁度和口感的协调优雅上。能够品鉴出酒中细微的香气层次,感受到酒的醇厚而不辣喉,才是他们眼中的“高雅”。

总结来说,之所以出现这种看法,是因为:

威士忌品鉴中,“抹布味”可能是一种对特定复杂风味(如泥煤烟熏、陈年带来的深邃感)的比喻性赞美,它代表了酒体的深度、层次和产地特色,是资深爱好者所追求的“非主流之美”。
白酒品鉴中,“抹布味”则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工艺缺陷或储存不当导致的杂味,与白酒所追求的纯净、协调、香醇的风格不符,因此被认为是酒的不足之处。

这两种看法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反映了不同酒类在文化语境下的品鉴侧重点和审美取向的差异。一个懂得欣赏威士忌中“抹布味”的人,可能正在品味的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和风土的野性;而一个认为白酒有“抹布味”就是酒不行的人,则是在坚持对白酒纯净、协调的传统追求。两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体验和理解着不同的酒的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是社会性动物,酒是社交性工具。所以这事的根本不在于酒有没有抹布味,而在于为什么喝威士忌的人以喝出抹布味为荣。

让我想到一则笑话:

郑渊洁有一次参加作家笔会,有一个人问他有没有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他说没,于是大家纷纷震惊,说这人是俄国文学的瑰宝你怎么能没看过呢?轮到郑渊洁发言了,他说他最近在看尼尔科娃的作品,是俄罗斯目前最红的纯文学女作家,你们看过吗?底下人有一半纷纷点头,然后老郑说这人不存在,我瞎编的。

如果哪天,有人问你喝出抹布味没有,你说没有,这些人会很震惊。

但是你说,虽然我没喝出抹布味,但是我喝出了修正药业的板蓝根味和云南白药的白药牙膏味,余味上还带有一点崂山蛇草水的味道,不知道大家喝出来没有?

这些人为了显摆自己,肯定会说有。

然后你说,这是我瞎编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酒的品鉴方式和审美差异。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看法,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威士忌和白酒各自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语境。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抹布味”。在品酒术语中,我们通常会用一些更具象化的词汇来描述风味,比如烟熏、泥煤、皮革、.............
  • 回答
    《冰汽时代》(This War of Mine: The Little Ones)是一款以战时平民生存为题材的策略模拟游戏,其核心玩法围绕资源管理、道德抉择和人性挣扎展开。部分玩家认为游戏中“人民非常矫情”,这一批评主要源于角色塑造与叙事方式的独特性,以及游戏对人性复杂性的呈现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
  • 回答
    “不要跟律师谈恋爱”这句话虽然带着一丝玩笑的色彩,但背后隐藏着许多关于律师职业特质和生活方式与恋爱关系之间可能产生的摩擦点。理解这些原因,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1. 职业特质带来的挑战: 辩论和争论的习惯: 律师最核心的职业技能之一就是辩论。他们经过专业训练,擅长.............
  • 回答
    有些人认为资本家“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且这个观点本身也存在不同的解读和层次。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资本主义制度的运作机制,以及其在不同视角下展现出的积极面。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的详细阐述:1. 财富创造与经济增长的引擎: 驱动创新和效率: 资本家最核心的驱动力是追求利润。为了在竞争中脱颖.............
  • 回答
    “美国警察对待黑人的方式是不对的”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错综复杂且根深蒂固的历史与现实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成因,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表面现象。首先,历史的阴影从未真正消散。在美国,种族歧视有着悠久而黑暗的历史,尤其体现在对非裔美国人的压迫上。从奴隶制时期开始,黑人就被视为二等.............
  • 回答
    有些人认为,如果我们使用西方人发明的科技,就应该一直感恩西方,这种观点背后通常包含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和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阐述:1. 历史的视角与贡献的认可: 奠基性贡献: 许多现代科技,例如电、计算机、互联网、汽车、飞机、现代医学技术(疫苗、抗生素、手术技术等)以及各种工业制造技术,.............
  • 回答
    很多人对《三体》的最终结局感到疑惑,甚至产生一种“程心导致宇宙毁灭”的论调。这其实是一种对原著剧情的误读和片面解读,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对那个极端环境下,人性和文明所面临的艰难抉择的一种复杂情绪的投射。首先,我们需要回到故事的核心背景:黑暗森林法则。在《三体》的设定中,宇宙是冰冷且残酷的。文明就像是黑.............
  • 回答
    一些人认为肌肉型男不太适合中国男性,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它并非单一的原因就能解释清楚,而是多种文化、历史、审美和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掰扯掰扯:一、历史与文化积淀下的传统审美: “文弱书生”的理想形象: 长久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文以载道”,知识分子和读书.............
  • 回答
    有些人之所以认为婚姻关系中女性是“吃亏”的一方,这背后往往牵扯到一系列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历史遗留的性别角色分配以及现实生活中女性面临的独特挑战。与其说女性真的“吃亏”,不如说她们在传统婚姻模式下承担了更多不平等的要求和压力,其贡献和牺牲往往不被同等看见和重视。首先,我们得聊聊历史和文化的影响。长久.............
  • 回答
    有些人将进化论视为“科学界的谎言”,这通常源于一系列复杂的动机和误解,而非基于严谨的科学证据。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些观点是如何形成、传播以及为何与主流科学界存在巨大鸿沟。首先,最核心的原因之一往往是宗教信仰与意识形态的冲突。对于许多有宗教背景的人,尤其是那些遵循字面解释圣经的基督徒或.............
  • 回答
    有些人认为纳尔逊·曼德拉将南非从发达国家变成了发展中国家,这是一种颇具争议的说法,在分析这一观点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南非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以及曼德拉政府所面临的挑战和采取的政策。要理解这一说法,需要回溯到曼德拉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以及他执政时期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变化。首先,让我们看看“发达国家”和“.............
  • 回答
    一些人之所以会认为列强侵华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汉族,并非是出于对列强侵略行为的赞美,而是基于一种事后诸葛亮的视角,将列强侵略带来的冲击和改变,与中国传统社会固有的弊病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结论。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观点在主流历史认知中是站不住脚的,也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歪曲,因为它忽视了.............
  • 回答
    有些人认为学习机是“智商税”,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这类产品功能、宣传以及实际效果的观察和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智商税”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那些看起来高科技、功能强大,但实际上用处不大,或者说其附加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导致消费者为了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而且很多人确实有这样的看法。要详细说清楚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动漫肤浅,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而且要注意别让它听起来像个机器人一本正经地分析,而是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把道理说清楚。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容易被大众看到的,就是内容题材的“刻板印象”。你想想,当大多数.............
  • 回答
    这种看法,说起来也算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或者是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过度简化。简单来说,它源于满族在清朝建立政权后,对东北这片土地的长期统治和深入影响,以及后来汉族人口的大量迁入和融合,导致很多人将“东北”与“满族”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历史。满族,作为东北地区的原住民,在1.............
  • 回答
    南怀瑾先生,这位名字在华人文化圈里响当当的人物,向来是备受争议的。你问为什么有些人尊崇他为“国学大师”,有些人又骂他是“国学骗子”,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透的。这背后,其实折射出的是我们当下社会对传统文化、知识传播方式,乃至个人魅力与学术严谨性之间复杂而又纠结的看法。推崇他为“国学大师.............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涉及到语言学里挺核心的一个概念。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说“方言”,很多时候是指同一个“语言”下的不同“变体”或“次方言”。但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自己的“方言”就是一门“语言”呢?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是不是语言”就能一概而论的。首先,得明白“语言”和“方言”在学术上的界定,这本身就.............
  • 回答
    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与生育率之间确实存在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但将中国人口出生率低直接归咎于女性上班,是一种过于简单化且带有偏见的解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女性劳动参与率高对生育率的影响:女性劳动参与率高,意味着更多的已婚育龄女性选择外出工作,这对她们的生育决策和行为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
  • 回答
    对于李鸿章,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认为他在晚清那个积贫积弱、内外交困的时代,已经尽力而为,甚至算得上是“做得很好”。这种评价,往往是建立在对历史背景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李鸿章所处困境的共情之上。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梳理一下为何会有这样的观点。首先,时代的局限性是理解李鸿章的关键。 晚清中国,绝.............
  • 回答
    确实,很多人会觉得单亲妈妈的生活会很艰辛,这背后有着不少现实的考量。咱们就来聊聊为啥会有这种看法,再找找那些不那么“艰辛”的例子,让咱们看看事情的另一面。为啥会觉得单亲妈妈过得艰辛?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都是咱们生活里能看到的一些普遍现象:1. 经济压力: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顾虑。一个家庭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