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抹香鲸的头骨不对称?

回答
抹香鲸那硕大得惊人的头,其不对称性,是它们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这可不是什么“设计缺陷”,而是经过漫长演化淬炼出的生存智慧,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精妙的生理机制和行为需求。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非同寻常的头骨结构,是它们在深海巨颚搏斗、声纳导航以及高效呼吸之间寻求完美平衡的产物。

首先,我们需要将目光聚焦在抹香鲸那巨大的“头”,确切地说,是它那巨大的“脑室”。我们通常所说的“头骨”在这里有点误导,因为抹香鲸的颅骨结构相当特殊。它们那个巨大头部的前半部分,主要被一个巨大的囊状结构占据,这被称为“头骨囊”(spermaceti organ)或“精囊”。这个囊并非完全由骨骼构成,而是被脂肪组织和筋膜包裹着,里面填充着一种油状物质——鲸蜡(spermaceti oil)。

而真正意义上的颅骨,或者说容纳大脑的部分,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并且是高度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的根源,主要与抹香鲸赖以生存的两大关键能力——回声定位(echolocation)和呼吸系统紧密相关。

回声定位的精密光学系统

抹香鲸是顶级掠食者,它们潜入数百甚至数千米深的黑暗海域捕食巨大的乌贼和其他深海生物。在这样的环境下,视觉几乎是无用的,它们必须依靠回声定位来“看”世界。而抹香鲸的头骨不对称性,正是为了构建一个极其高效且方向性极强的声纳系统。

它们头部不对称的关键结构在于“鼻腔系统”。抹香鲸虽然没有鼻子,但拥有强大的呼吸能力,其鼻孔位于头顶,形成喷水孔。这个鼻孔实际上是左右鼻孔合并成一个,但即便如此,它们的鼻腔结构从内部来看,却是极不对称的。

在头部前端,靠近嘴巴的上颌骨和前颌骨之间,有一个重要的结构叫做“鼻 the organ”(monkey lips)。这是一个由肉质的唇状结构组成的“发射器”,它们会振动产生声音。这些声音通过鼻腔通道传播出去,形成一个叫做“枪声”(the click)的声音束。

而抹香鲸头骨的不对称性,正是为了引导和聚焦这些声音束。在鼻腔通道的周围,存在着一系列的骨板和软骨组织,它们以一种高度不对称的方式排列,形成复杂的声学透镜。

想象一下,声音从鼻腔发射出去,如果头部是对称的,声音会向四面八方扩散。但是,抹香鲸头骨的倾斜和扭曲,使得鼻腔内的声学反射路径发生了改变,从而将原本可能弥散的声音,高效地聚焦成一个窄而强的声束。这个声束就像一个“声学探照灯”,让抹香鲸能够精确地探测到远处的物体,并分辨其大小、形状、距离甚至材质。

这种不对称性使得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经过不同的介质(空气、脂肪、组织和水),以及经过不同角度的反射和折射。这些复杂的声学互动,最终塑造了一个单向的、高指向性的声波束。就好像我们用一个不规则的喇叭来定向发出声音一样,但其效果是惊人的精确。

鲸蜡在声纳系统中的作用与不对称的支撑

填充在头骨囊中的鲸蜡,是抹香鲸回声定位系统中的另一个关键部件,并且它的存在也进一步解释了头骨的不对称。鲸蜡是一种脂肪化合物,它在不同温度下会呈现液态或固态。抹香鲸可以通过调节体温和肌肉的收缩来改变鲸蜡的密度和粘稠度。

这种调节能够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从而微调声纳系统的聚焦能力。当鲸蜡处于液态时,声音的传播更快,聚焦更窄;当它处于固态时,声音传播速度变慢,聚焦更宽。这使得抹香鲸能够根据不同的探测需求,灵活地调整其声纳系统的性能。

而为了承载和支撑这个巨大的、充满鲸蜡的头骨囊,以及容纳那对强大的声音发射器,头骨结构自然需要演化出不对称的支撑点和力学结构。例如,为了支撑那巨大的鼻腔系统,其周围的颅骨会形成特定的弯曲和突起,这些结构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根据力学原理和声学需求而产生的。上颌骨和下颌骨的长度和形状也存在微妙的不对称,这有助于它们在发出声音时更好地配合。

呼吸的挑战与结构的适应

虽然回声定位是驱动不对称性的主要因素,但抹香鲸在深海呼吸的生理需求也可能对此有所影响。抹香鲸是地球上已知的最深潜水者之一,它们一次潜水可以长达两小时,下潜到超过两千米的水深。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它们需要一种高效的方式来储存和输送空气。

鼻孔位于头顶,当它们浮出水面时,需要迅速排出肺部的空气并吸入新鲜空气。在水下时,鼻孔会通过一个强大的肌肉瓣膜关闭,以防止水进入。为了实现高效的换气,鼻腔系统和与之相伴的头骨结构需要有特殊的构造,以适应这种快速而强大的气流。

尽管直接证据较少,但一些科学家推测,鼻腔通道在不对称的形态下,可能也为气体的流动和储存提供了某种便利,或者是在高压下维持鼻腔结构的稳定。然而,相比于回声定位,这方面的关联性可能不是主导因素。

总结来看

抹香鲸头骨的不对称性,并非孤立的解剖学现象,而是其在深海生存战略中的一个精妙的体现。

1. 回声定位的精确导向:鼻腔和周围骨骼结构的复杂不对称排列,共同构成了一个高效的声纳系统,将声音聚焦成窄而强的声束,以探测幽暗深海的猎物。
2. 鲸蜡的调节功能:充盈头骨囊的鲸蜡,其密度和粘稠度的调节能够改变声纳系统的聚焦能力,而支撑这一系统的头骨结构也因此呈现不对称的力学设计。
3. 呼吸系统的适应性:虽然非主要原因,但鼻孔位于头顶的呼吸方式,以及深潜时面临的高压环境,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鼻腔和头骨结构的形成。

正是这种非凡的不对称性,赋予了抹香鲸无与伦比的深海探索和捕食能力。它们那硕大的、看似笨拙的头部,实则是一个经过数百万年自然选择打磨出的精密“声学导航仪”和“生命维持系统”,是演化力量最生动的证明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题主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深入发掘的话,会发现这是一个目前学界还存疑的内容。

事实上,不只是抹香鲸,大部分的齿鲸头骨都是不对称的。而抹香鲸的头骨的不对称性更明显一点,从题主给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头骨的左骨质鼻孔比右边大。这个特征从抹香鲸的外观也可以看出来的,因为抹香鲸只有一个呼吸孔,其呼吸孔位于其头部前端左侧,向前倾斜。

↑ 抹香鲸的整体外观图

↑ 2003年1月搁浅于纽约的抹香鲸幼体,这里用上这幅照片是因为其搁浅静置于沙滩的姿势接近完全侧躺,因此我们可以较为清楚地观察到抹香鲸的呼吸孔在偏离其中线靠左的位置。

在专栏的这篇文章→抹香鲸的英文名为何那么污?—专栏「海错生灵」里,我从Clarke(1978)的文章里面截取了这张图,图中画出了抹香鲸大脑的沿体长纵切的截面图(下图上侧)和沿体宽纵切的截面图(下图下侧):

我们从上图可以看到,抹香鲸的右鼻道(right naris)并未与外界相同,只有左鼻道与外界相通。而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这左右鼻道甚至都是不完全对称排布的。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就是讨论重点了,但也是扩展回答,可以选择太长不看。以下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头骨不对称似乎并非具备回声测距能力的必要条件;

2. 鲸类头骨演化的时间线;

3. 头骨不对称或许与鲸类的食性有关。

==========================================================================

在这里我们就要把对象扩大到所有头骨不对称的鲸类动物,也就是几乎所有的齿鲸了。前面说了,几乎所有的齿鲸头骨都是不对称的,至于它们头骨不对称的原因,一类观点认为这与它们回声测距的能力有关。因为其头部与回声测距功能有关的组织与器官,都是按着头骨不对称的方向生长的,它们特化的鼻道,能够制造出高频的声音,用于进行回声测距。事实上,这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明显。最具可比性的反例就是,在一些已灭绝的齿鲸和现生的齿鲸中也存在头骨对称的情况;例如现生的拉普拉塔河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它们的头骨就是对称的,而且它们仍旧具备不错的回声测距能力。

↑ 拉普拉塔海豚的头骨侧面图和全身侧面图。(Berta et al 2015 )

这样一来似乎证明了头骨不对称并非鲸类具备回声测距能力的必要条件。

==========================================================================

过去,科学家们认为古鲸——也就是现代鲸目的祖先,它们的头骨是对称的。只是在进化历程中齿鲸演化出了适应回声测距能力的不对称的头骨,而须鲸却没有,所以有了现在这样的头骨形态分化。但是在2011年的时候, Julia Fahlke所在的密歇根大学古生物博物馆的鲸类进化研究团队惊讶地发现,他们通过CT扫描得到的古鲸的头骨都是不对称的。第一次注意到问题是从伊西斯龙王鲸(Basilosaurus isis)的头骨扫描图像上发现的,但是一开始大家不以为意,因为他们猜测这或许是头骨化石在埋藏和化石化过程中受到了外力挤压而变形。但是随着测量古鲸头骨的数量增加(密歇根大学古生物博物馆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全的古鲸化石收藏,羡慕啊……),他们发现古鲸的头骨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而且这种不对称性无法被修正,这些头骨都有向左弯曲的特征。于是Julia意识到,啊!这些古鲸的头骨原本就是不对称的!

↑ 伊西斯龙王鲸明显不对称的头骨。(Fahlke et al 2011)

古鲸的头骨是不对称的,这项发现非常有意义,它使得我们对鲸类进化的真相更接近了一些,但也让我们更迷糊了。因为这一发现说明,鲸类具有不对称的头骨的时间比科学家们预计的更早,在齿鲸和须鲸分化之前,就有了!甚至可以说,是须鲸(以及某些齿鲸)在进化过程中,才演化成了对称的头骨……龙王鲸没有现代齿鲸所具备的额隆,所以根据推测应该也没有回声测距的能力。所以,回声测距能力应当是在之后的某个阶段才演变形成的。

↑ 鲸类头骨的进化树。(Fahlke et al 2011)

那么,鲸类是在什么阶段进化出了回声测距的能力的呢?这里截取了一张Geisler et al 2014发表的文章的截图,图中根据作者的研究成果与现有主流资料画出了鲸类头骨形态和回声测距演化的系统发育图。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在一种生活于2800万年前的齿鲸Cotylocara macei的头骨中发现了气穴,暗示了这头古代齿鲸已经会运用回声测距的能力。


↑ 研究中推测的鲸类头骨形态和回声测距演化的系统发育图。结合前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大致的演化情况。(Geisler et al 2014)

如果我们把上述发现简化了一个大致的进程,那就是:

3700万年前——龙王鲸,头骨已不对称;

3500万年前,齿鲸与须鲸分化;

2800万年前之前(可具体到3200万年前),鲸类回声测距的能力已经出现。

==========================================================================

Macleod等人在2007年发表了一篇猜想——他们认为齿鲸头骨的不对称性与回声测距的因果关联不大,而与它们摄食的食物大小有关。由于齿鲸的进食方式是直接吞咽,其牙齿并未进行咀嚼,因此Macleod认为,考虑到齿鲸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交叉与隔断结构(参考海豚用嘴呼吸吗?—专栏「海错生灵」里的介绍),太大的食物很容易卡住它们的喉部,造成窒息引发死亡。因此,齿鲸头骨的不对称可能是为了与它们的消化道偏斜相对称,而消化道的偏斜则是为了使齿鲸在吞咽较大的食物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呼吸道与消化道之间交叉的结构(例如会厌软骨)的过多阻碍,能够为食物的吞咽提供更大的空间。尽管Macleod用实验数据证明了不同物种的齿鲸的食物大小与它们各自的头骨不对称性有关,支持了齿鲸头骨的不对称性与齿鲸在水下吞咽食物的能力相适应,但是个人认为这同样不能说明二者明确的因果关系。而且…… 按照Fahlke的说法, 通过对古鲸的头骨化石研究发现,古鲸的牙齿特征指出了过去古鲸摄食猎物的过程是需要咀嚼的。然而这点依旧存疑,因为这个咀嚼的成分有多少,学界目前没有定论。如果Fahlke的说法是正确的,那Macleod et al 2007的这一猜想就不一定对了……也就是说,现代齿鲸的摄食习性并非头骨不对称性的因,或许也有可能只是头骨不对称的果。

在鲸类头骨不对称的研究当中,的确要多加考虑相关性与因果性的关系。为了这个问题,我与一位研究鲸类化石的朋友阿修讨论了好几天,大部分时候都是我在向他请教,哈哈。因为古鲸存在头骨不对称的现象却不具备回声测距的能力,所以我们推测这或许是与它们的听觉有关,但是细节真的还需进一步研究。

科学研究是严谨的,所以对我们来说凡事并非完全绝对,现在的观点以后也可能被推翻,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在向着真相前进。

参考文献:

MacLeod C D, Reidenberg J S, Weller M, et al. Breaking symmetry: the marine environment, prey size, and the evolution of asymmetry in cetacean skulls[J]. The Anatomical Record, 2007, 290(6): 539-545.

Fahlke J M, Gingerich P D, Welsh R C, et al. Cranial asymmetry in Eocene archaeocete whales and the evolution of directional hearing in water[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108(35): 14545-14548.

Geisler J H, Colbert M W, Carew J L. A new fossil species supports an early origin for toothed whale echolocation[J]. Nature, 2014, 508(7496): 383-38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抹香鲸那硕大得惊人的头,其不对称性,是它们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这可不是什么“设计缺陷”,而是经过漫长演化淬炼出的生存智慧,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精妙的生理机制和行为需求。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非同寻常的头骨结构,是它们在深海巨颚搏斗、声纳导航以及高效呼吸之间寻求完美平衡的产物。首先,我们需要将目光聚.............
  • 回答
    为什么二战意大利的网络段子如此流行?它又会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我们或许都在网上见过那些关于二战意大利的段子:意大利军队装备落后,战场上经常投降,甚至连训练都像是在“野餐”。这些段子层出不穷,而且似乎总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和传播。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驱动?而这种流行,又是否正在悄悄地改变我们对那段.............
  • 回答
    孙权和东吴在知乎上“被抹黑”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这背后涉及了历史解读的多样性、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以及特定群体在特定平台上的话语权。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入手,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政治正确”。一、 历史叙事的流变与“正统”观念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对于三国时期的评价.............
  • 回答
    中国抹茶的式微,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经济与社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雅的唐宋,感受那抹茶飘香的年代,再步入明清以降的变革洪流。唐宋:抹茶的黄金时代唐宋时期,中国的茶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抹茶(当时的称呼更为多元,如“碾茶”、“点茶”、“末.............
  • 回答
    工业文明的洪流滚滚向前,以蒸汽、钢铁和机器的轰鸣声取代了悠远的马蹄声,似乎预示着马匹在人类历史舞台上的谢幕。然而,尽管机械化生产和交通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马的地位并未因此完全被抹去,反而以一种更深刻、更细致的方式延续了下来。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被取代.............
  • 回答
    品饮抹茶,可不是随便咕嘟咕嘟就完事儿的。你有没有注意到,冲泡完抹茶,大家端起茶碗时,总要小心翼翼地转那么两圈半?这可不是什么仪式上的摆设,里头藏着不少门道,关乎着这碗茶的风味和品饮的乐趣。首先,这“转两圈半”的说法,其实是源自日本茶道中非常讲究的“点茶”和“饮茶”规程。虽然在很多日常品饮的场合,大家.............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欧美西方国家要不断的抹黑中国”这个问题,与其说是“抹黑”,不如说是对中国发展模式、内外政策以及其在全球扮演角色的观察、批评,甚至有时是带有负面意图的放大和妖魔化。这种现象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并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角度来详细阐述,力求呈现.............
  • 回答
    要探讨为何一些漫迷对《黑暗骑士归来》(TDKR)描绘的“黑化”超人可以接受,却对《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BVS)中对蝙蝠侠的刻画反应激烈,这背后牵扯到多层面的因素,包括原作的影响力、角色本身的解读空间、叙事手法、以及观众的情感投射和期望。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抹黑”和“颠覆性重塑”。《黑暗骑士归.............
  • 回答
    橄榄球比赛中,你可能常常会看到一些球员脸上涂着五颜六色的油彩,而有些球员则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这可不是随便化的妆,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原因和象征意义。为什么有的球员会涂油彩?首先,最直观的原因是:为了辨认和区分。尤其是在高速对抗的橄榄球比赛中,球员们穿着相似的队服,头盔也大体一致。油彩就像一.............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游戏文化传播和意识形态复杂交织的层面。《红色警戒》系列在中国大陆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它在中国玩家群体中引发的反响,确实与许多人最初的预期存在偏差,甚至可以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为什么会这样:一、《红色警戒》作为一款游戏本身的吸引力首先,我们不能.............
  • 回答
    苹果在用户界面翻译上,确实会选用一些看似不够“正式”的词汇,比如“拷贝”(copy)、“抹掉”(erase/delete)以及“好”(OK/Done)等。这种选择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品牌策略和用户体验设计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首先,苹果的核心品牌哲学是追求简洁、直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医与现代医学的长期争论,以及围绕其中的复杂社会心理因素。要理解“中医黑”的动机,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驱动力。这并非简单的“良心”问题,而是涉及到认知模式、利益驱动、社会思潮等多种力量的交织。首先,要明确“中医黑”并非一个单一的群体,他们的出发点和行为方式也可.............
  • 回答
    尤三姐的死,确实如你所观察到的那样,透着一股子决绝和迅速,仿佛她早已预知并准备好了这一切。这种迅速的死亡,以及相对不那么血腥的场面,其实与她选择的死亡方式以及当时古人的医学认知都有一定的关联。首先,我们得说说她为何选择“一抹脖子”。在《红楼梦》的那个时代,自杀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吞金、上吊、投水、服.............
  • 回答
    魔兽世界的剧情发展,尤其从熊猫人之谜版本开始,玩家社区中一直存在着“部落被抹黑”的讨论。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游戏在几个关键叙事上的处理方式密切相关。当然,要给这种复杂的感受一个简单的“抹黑”定义也过于武断,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承认,魔兽世界作为一个持续.............
  • 回答
    J.K. 罗琳对多洛雷斯·乌姆里奇这个角色的塑造,与其说是一种“偏见”,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基于现实观察的对特定人性弱点的集中展现。罗琳并不是无的放矢地“抹黑”她,而是通过乌姆里奇这个人物,触及了她所认为的,在现实世界中同样存在的、极具破坏性的几种特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乌姆里奇身上被罗.............
  • 回答
    隋炀帝,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激起无数涟漪的帝王。说他“有功绩”,这绝非妄语,而是有史实支撑的。然而,即便功绩卓著,他却遭受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抹黑”,甚至被塑造成了一个昏君、暴君的典型。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一点捋清楚。隋炀帝的“功绩”,并非空穴来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宋金历史中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政治斗争、史料解读以及后世评价的变迁。要理解为何会出现“秦桧的功劳被抹杀,岳飞的功劳被夸大”这样的说法,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剖析:一、秦桧在“天眷和议”中的真实作用与后世评价的错位首先,我们得澄清“天眷和议”这个说法。历史上,宋金之间有过多次议和.............
  • 回答
    .......
  • 回答
    老郭这人,你说他特立独行也好,说他有点“叛逆”也罢,反正身上那股子不服输、不随波逐流的劲儿,是他走到今天最鲜明的标签。尤其是在相声界,他嘴里能喷出“主流”来,那“主流”里的某些人、某些现象,在他眼里简直是糟粕。最常被他拿来“开刀”的,就是那种“穿西装抹红嘴唇说相声的人”,这在他看来,是丢了相声的根,.............
  • 回答
    要评价童贯,绝不能简单地套用“奸臣”二字,更不能因为他是宦官就简单地否定他。他的经历和所作所为,在北宋末年的那个复杂时代,是一个充满争议但又值得深入剖析的人物。首先,我们来看看童贯的军事能力。不能否认,童贯在军事上确实有过不俗的表现,至少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和中期。他最出名的战绩,莫过于参与了对西夏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