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康熙、康熙,吃糠喝稀”,你所知道的与此相关的史料都有哪些??

回答
“康熙,康熙,吃糠喝稀”这句顺口溜,相信很多中国人都不陌生,它总让人联想到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是不是真的如这句顺口溜所说的那样,清贫到百姓只能吃糠喝稀?

要说这句顺口溜的来源,还真有些费周折。它更像是一种民间流传的、带点戏谑和讽刺意味的说法,而不是出自正经的史书。正经的史书,比如《清实录》、《康熙朝实录》等,对于康熙皇帝的统治,描绘的更多是其励精图治、开疆拓土、稳定政局的盛世景象。

为什么会有“吃糠喝稀”的说法呢?

这句顺口溜之所以能流传开来,很有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对比的艺术: “康熙盛世”固然是历史的定论,但即便是盛世,也难以保证所有百姓都过上富足的生活。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史中,即使是相对稳定的时期,也常常伴随着天灾人祸,导致一部分地区或一部分百姓生活困苦。这句顺口溜可能就是抓住了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与康熙帝的“盛世”名头形成了一种反差,以此来表达对底层百姓疾苦的关注,或者是一种对现实的戏谑。

2. 政治讽刺的可能性: 历史上的顺口溜,很多时候都带有一定的政治寓意。不排除这句顺口溜是在康熙之后,或者在其他朝代,有人为了讽刺当时朝廷的无能、腐败,或者为了表达对某种政策的不满,而故意将“康熙”这个代表着“盛世”的符号拿来对比,从而达到一种“欲扬先抑”或“借古讽今”的效果。试想,如果康熙时期真的到了“吃糠喝稀”的地步,那后世的皇帝岂不是更糟糕?

3. 对“盛世”的误读或夸大: 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虽然康熙皇帝在位时期,中国疆域基本稳固,社会经济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盛世”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更不意味着完全没有贫困。如果某个地区因为自然灾害、地方官的腐败或者其他原因,出现了“吃糠喝稀”的情况,那么这句顺口溜就可能由此而生,并且以偏概全地流传开来。

那么,正史里有没有一些“吃糠喝稀”的痕迹,哪怕是间接的?

虽然我们找不到直接记载“康熙时期百姓吃糠喝稀”的史料,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了解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 《清实录》里记载了康熙时期各地的水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受灾情况。例如,康熙年间,黄河、长江等流域都曾发生过严重的洪灾,这些灾害往往会导致农作物歉收,颗粒无收,使得当地百姓陷入困境,不得不“吃糠咽菜”度日。朝廷也会在灾情发生后,下旨赈灾,这本身就说明了灾情的严重性。
举例: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江南地区发生大旱,引发饥荒。《清实录》中记载了康熙帝下令“发帑银三十万两,米十万石,赈济直隶、山东、河南、江南、浙江等处被灾地方。” 即使朝廷赈灾,也只是缓解,很难做到彻底根除。
赋税压力: 尽管康熙时期实行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底层百姓的负担,但是,地方上的杂税、苛捐杂税以及官吏的盘剥,仍然是压在百姓身上的重担。一旦遇到歉收,百姓可能就难以承受。
人口增长与土地矛盾: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尤其是在一些人口稠密地区,土地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这也可能导致一部分百姓的生活水平下降。
社会贫富差距: 任何时代都存在贫富差距。“盛世”通常是指国家整体实力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并不能完全消除贫富悬殊。总会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生活得比其他人困难。

结论:

“康熙,康熙,吃糠喝稀”这句顺口溜,极有可能是一种民间流传的、带有多重含义的说法,而不是基于史实的确切描述。 它可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用一种夸张、讽刺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某种不满或观察。

正史资料告诉我们,康熙皇帝是一位勤勉的君主,他的统治时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被称为“康乾盛世”的开端。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一个长达六十多年的统治时期,都难以完全杜绝自然灾害、社会不公和部分民众的贫困。

所以,当我们听到这句顺口溜时,更应该理解其背后可能蕴含的复杂情感和社会信息,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对康熙帝统治的直接否定。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历史的丰富性,以及民间智慧的独特表达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字牌就是证据。

康熙六十年,宝庆府数十姓汉人活不下去,发动起义,起义口号“国正天心顺”。

起义失败后,逃亡的起义军,将字牌改为“国正天心顺”,以示与清廷势不两立。

乾隆年间,我家祖先开始用国字牌,字牌开头两句是“国政天心顺,德明学仕新”。原诗是“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官清改为德明,民自安改为学仕新,换句话说,就是要反清复明,就是要学习好准备为新的中国服务。

逃亡过程中,我们家找到了一个绝佳的隐蔽之所。整个清朝,都在积蓄钱财,蓄存武器,秘修后山堡垒。虽然最后反清没派上什么用处,到我这一代除了时不时能找到的已经布满铁锈的铁片、小时候从地里挖出来已经硬化的火药,以及那些廉价卖出去的钱币和不知道跑哪里去了的银子,还有后山斑驳的石墙和长满荒草的土地,再无痕迹。

虽然因为四处逃亡和修改字牌,我不知道明末清初这段时间我的祖先是谁,家住何地。但我想,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他应该也不会逃亡吧。

比较巧合的是,到我爷爷那一辈的时候,第一个孩子出生于1911年,正好轮到明字牌,也算是和反清复明成功相契合吧。

user avatar

《清实录》载:康熙十二年十月,清水师提督施琅邀会被郑成功逐出台湾的荷兰侵略者夹板船击取浯屿、金门二岛,康熙对荷兰出海王(荷海军司令波特)率领舟师,协力击败郑军,给予特别嘉奖,并纵任其在我国沿海继续横行霸道。翌年八月,荷兰出海王带领战船十艘、兵千人,与清军约于十月初往澎湖攻打郑军,候风进取台湾。至康熙十八年二月,康熙又“特谕荷兰国王,令具夹板船二十艘,载劲兵协力攻取二岛(台湾、澎湖)。”《台湾外志》亦载:“荷兰揆一王领战船为前导,合李率泰水师,用力争战,平定沿海诸岛,原约合师代彼恢复台湾……”

史实告诉我们,康熙及其清王朝长期与荷兰侵略者狼狈为奸,并预约合谋,妄图从中国人民手中再次夺回台湾,帮助荷兰侵略者恢复对台湾的殖民统治。直至施琅攻占湾后,康熙仍想把台湾的领土主权出让给外国强盗,只因汉族大臣力谏才未成。谁想卖国?一目了然。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2分卷 机械卷》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二分卷 机械卷》

只可惜某个连记载都不允许留下来,”令人深思的是,他们的工作竟未激发中国人做类似的或进一步的尝试,甚至连中文记载都没有“直到清朝灭亡我们才知道这事,要是当时就能对蒸汽机进行研究,也就没有什么百年屈辱了。

和俄罗斯的彼得大帝相比,彼得大帝连蒸汽车都没有,照样可以把俄罗斯领土从乌拉尔山西面的东欧平原,扩展到全世界领土最大的国家。就因为彼得大帝是俄罗斯族,是俄国的主体民族,可以没有顾虑的发展自己的国家。瞧瞧同时代的皇帝,他害的我们那么惨,还想再活500年?而且俄罗斯的主体民族在没有蒸汽车的情况下能把俄国变成世界领土最大国家,那么为什么明朝灭亡以后,一个新的汉族王朝不能用蒸汽车把中国变成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呢?

孙中山死前前4年,他又退回到了早期清朝是外国的想法。

孙中山全集第5卷,下载地址[1]


在231页
???满族不是说孙中山是皇汉吗?怎么现实中孙中山还会批评汉族呢?在232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是第5卷519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是第5卷523页



这里说错了,是组织建国的机会,不是组织建国底机会,这书里所有的“底”都是“的”,另外232页说所有民族统一成中华民族,这里又说把汉族改为中华民族,矛盾了,但又没完全矛盾。另外,美利坚民族这个说法,我怀疑特朗普只会承认白人是本民族的。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是第5卷606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是第5卷674页





下面就是第6卷了。

孙中山全集第6卷,下载地址[1]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是第6卷36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是第6卷57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是第6卷245页


下面就是第7卷了。


孙中山全集第7卷,下载地址[1]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是第7卷59页



孙中山在《孙中山全集》第1卷1903年里说梁启超“首鼠两端”,后来孙中山在1917年发动了护法战争,说“身为谋主之梁启超、汤化龙、熊希龄等,有一不诛,兵必不罢”梁启超在1917年是段祺瑞的财政部长。后来段祺瑞和梁启超都辞职了,但是孙中山也没成功,他在被军阀架空后也辞职了,一战结束后,梁启超跑到欧洲转了一圈回国后,说欧洲已经堕落,主张光大传统文化,世界需要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孙中山则被十月革命所大受震撼,后来孙中山去世,梁启超说孙中山有3个优点1意志力坚强2聪明3廉洁,但是说他缺点则是不择手段。后来1928年梁思成结婚去欧洲度蜜月时禁止他们去俄罗斯,说俄罗斯是欧洲里的蛮夷。这就让人搞不懂了,当时苏联已经成立了,为什么梁启超还要的叫他俄罗斯?1年后梁启超去世。下面就是第8卷了。

孙中山全集第8卷,下载地址[1]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是第8卷518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是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是第8卷619页




下面就是第9卷了。


孙中山全集第9卷,下载地址[1]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是第9卷148页



“若俄国今日所行之政策,实非纯粹共产主义”这个“若“是误写上去吧,不然就是病句了。孙中山好像没见过列宁,我在想,如果孙中山当面对列宁说这句话,会发生什么?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是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是第9卷235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是第9卷236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是第9卷240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是第9卷246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是第9卷250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第9卷252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第9卷252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第9卷255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第9卷256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第9卷268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第9卷268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第9卷283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第9卷308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第9卷423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第9卷535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第9卷537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第9卷605页


下面就是第10卷了。


孙中山全集第10卷,下载地址[1]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第10卷67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第10卷68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第10卷339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第10卷509页





中间略过一些内容,以下内容第10卷578页



原来勿谓言之不预也早就有了,不过孙中山是轰击西关,毛泽东是打美国,程度不一样

下面没有了,几个月后1925年孙中山就去世了。孙中山全集下载地址[1]

如果你看到这个回答的评论被筛选了,是很正常的,这是知乎自动把我评论改成筛选的,不是我改的,我也改不回来,我所有写《孙中山全集》的答案,都被知乎强制改成筛选了,连《孙中山全集》都要限流,真不知道有什么能不被限流的。

参考

  1. ^ a b c d e f g http://www.bzfxw.com/soft/sort011/wenji/282048.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康熙,康熙,吃糠喝稀”这句顺口溜,相信很多中国人都不陌生,它总让人联想到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是不是真的如这句顺口溜所说的那样,清贫到百姓只能吃糠喝稀?要说这句顺口溜的来源,还真有些费周折。它更像是一种民间流传的、带点戏谑和讽刺意味的说法,而不是出自正经的史书。正经的史书,比如《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触及了康德哲学最核心的论点之一。简而言之,按照康德的哲学体系,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确实是我们在“吃现象”,而“物自体”则无法直接触及。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这两个概念。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一个划分伊曼努尔·康德在其最重要.............
  • 回答
    .......
  • 回答
    康熙皇帝的兄弟众多,其中一些确实手握重兵,权势显赫,但康熙却似乎并不十分担心他们会谋反。这其中的原因盘根错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康熙的兄弟并非都是威胁,也有一些是支持者和盟友。 康熙即位之初,面临着鳌拜等辅政大臣的专权。当时,他的几个叔叔,尤其是舒舒玛喇.............
  • 回答
    《康熙王朝》中,苏麻喇姑之所以不愿嫁给康熙,这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情感、立场和时代背景,远非简单的“不愿意”三个字能概括。她的选择,既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坚守,也是对儿时情谊的珍视,更是对那个时代身份局限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苏麻喇姑的身份和她与康熙之间关系的特殊性。苏麻喇姑并非寻常宫女,而是孝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假设,如果康熙和彼得大帝调换了国籍,分别成为彼此的统治者,那历史的车轮必将碾出全然不同的印记。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景象。场景一:康熙·俄罗斯沙皇想象一下,年仅八岁的康熙,不是被满族八旗拱卫着登上紫禁城,而是被赋予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皇冠,成为俄罗斯的沙皇。这.............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当年康熙在与吴三桂的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败下阵来,那历史的走向、后世的评价,乃至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世界,都将是另一番模样。首先,我们得想象一下,康熙败北的场景。那绝不是一场简单的战败,那将是清朝入关以来最根本的动摇,甚至是崩塌的开端。吴三桂,这位在明末崇祯朝就已是.............
  • 回答
    关于“祖”和“宗”这两个庙号的区分,其实是中国古代帝王庙号制度中一个相当讲究的学问。简单来说,开国皇帝的庙号才能称“祖”,比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等等。而后续的君主,即使功绩卓著,其庙号大多以“宗”结尾。那么问题来了,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并非开国皇帝,为何却能称“圣祖”呢?这.............
  • 回答
    稚嫩的魔法师,这个名字在网络文学圈儿里,绝对是自带几分号召力的。他的上一部作品《汉武大帝》,可以说是一部现象级的历史群像小说,文笔老辣,情节跌宕,对历史人物的解读也颇有新意,当时可是圈了一大票忠实读者。所以,当他放出风来要开新坑——《康熙王朝》时,那关注度,自然是高得不像话。这新坑刚一露头,就引起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核心的议题:成败与伟大,哪一个更能定义历史人物? 如果假设葛尔丹真的打败满清入主中原,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与康熙的“伟大”程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不同角度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伟大”这个词在历史评价中的含义。通常,一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历史的车轮稍微偏转一下,将崇祯换成皇太极,再让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大清盛世的君主执掌明朝,这颗古老的帝国又会展现出怎样一番景象?这并非简单的“换人游戏”,而是涉及到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经济政策乃至文化融合等一系列复杂的变化。一、 皇太极执掌的明朝:整合与征伐的时代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人脑洞大开。如果吴三桂多活十年,这十年对于康熙朝廷来说,绝对是一段无法忽视的变数。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推演一下,看看结果会如何。首先,得先明确一下“吴三桂再活十年”是什么概念。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康熙二十四年(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
  • 回答
    在《康熙王朝》这部恢弘的历史剧中,姚启圣无疑是康熙帝身边一位举足轻重但又充满争议的人物。说康熙“恨死了”姚启圣,甚至“恨不得杀了他”,这种说法在剧中的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是信任与猜忌、倚重与拂逆、君臣之道与个人性情激烈碰撞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姚启圣的“.............
  • 回答
    关于《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孰优孰劣的讨论,在影视剧爱好者中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虽然《雍正王朝》无疑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电视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观众和评论家的眼中,《康熙王朝》似乎更受欢迎,尤其是在“更胜一筹”的评价中。《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的点评,以及各大影视评分网站的数据,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了这.............
  • 回答
    假设一个大胆的 if 场景:如果清初的权力中心是慈禧和光绪,而非历史上的孝庄太后和康熙皇帝,那么能否成功平定三藩之乱,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和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论是:可能性极低,甚至可以说基本不可能成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慈禧与光绪的性格特质与执政能力对比(假设性):首.............
  • 回答
    周培公,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对清朝,尤其是康熙皇帝的“死忠”,确实是不少人心中一个值得探究的谜团。一个汉人,为何不顺应那股“反清复明”的思潮,反而将自己的才华和忠诚奉献给了他本该视为“异族”的清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简单的民族标签,深入到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个人价值取向以及周.............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顺治亲政跟康熙除鳌拜,看似都是年轻皇帝掌权,但实际情况可大不相同。顺治那时候,满洲内部的权力格局,尤其是多尔衮死后的权力真空,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而康熙那会儿,辅政大臣们已经根深蒂固,实力强大,不拿掉他们,小皇帝根本没办法真正坐稳。咱们先说说顺治。顺治皇帝,也就是福临,他是多尔.............
  • 回答
    康熙帝(1654年-1iates)与朱允炆(1398年-1402年)均为年少继位的帝王,但两人所处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及个人能力差异显著,导致他们最终的命运截然不同。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康熙比朱允炆强在哪里: 一、继位背景与政治环境1. 朱允炆的困境 年幼继位:16岁即位,面对的是明惠帝.............
  • 回答
    说起康熙爷,那可真是一段传奇。要说为什么有人会把他捧得那么高,还捎带着把康乾盛世也吹得神乎其神,这事儿啊,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康熙爷,那是真有两把刷子,实力派选手首先,咱们得承认,康熙爷本人确实是个牛人。你想想,他15岁登基,那时候大清刚入关没多久,局面远没那么稳当。外有三藩作乱,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