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真的是“自古赤道无强国”,为什么?

回答
“自古赤道无强国”这个说法,在历史地理和政治学领域算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观察,但也并非绝对的铁律。它背后涉及的因素复杂且相互交织,试图解释为什么那些更靠近赤道的区域,在历史上似乎难以孕育出像温带地区那样长期稳定且影响力深远的强大国家。

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剖析:

1. 农业的挑战与限制:

热带病虫害: 赤道附近地区,尤其是热带雨林和湿润的低地,是各种病原体、寄生虫和有害昆虫的天然温床。这不仅对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类健康构成了持续的威胁(例如疟疾、黄热病、昏睡病等),也极大地干扰了农业生产。作物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产量不稳定,难以获得稳定的剩余产品来支持庞大人口和复杂的社会组织。
土壤肥力: 许多热带地区,尤其是经历过雨季冲刷的地区,土壤肥力相对较低,或者说“肥力易流失”。尽管有丰富的植被,一旦植被被移除进行耕作,养分会很快被雨水冲走,导致土壤贫瘠。传统的轮耕、休耕周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或者需要大量有机肥的投入才能维持生产,这在技术和劳动力的限制下是难以大规模实现的。
作物选择的局限性: 许多在温带地区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物,如小麦、大麦、玉米(在某些早期形式下),在赤道附近并不容易获得理想的产量和品质。虽然热带地区有水稻、木薯、甘薯等作物,但早期农业生产效率和储存方式可能不如温带的谷物类作物来得高效和稳定。例如,储存大量谷物可以作为国家应对歉收或战争的储备,而一些热带作物在这方面存在天然劣势。
劳动力的损耗: 高温和湿热的环境对劳动者的体力和精力是极大的消耗。即使在相对凉爽的季节,长时间的户外劳作也比温带地区更为艰难。这意味着在相同的劳动力投入下,热带地区可能产出的剩余产品更少,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大型灌溉系统、防御工事)和军队的维持。

2. 疾病对人口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高死亡率与低预期寿命: 恶劣的卫生条件和频发的疾病导致了极高的人口死亡率,尤其是婴儿和儿童。这使得人口增长缓慢,即便有出生率,也难以形成稳定增长的人口基数来支持一个强大国家的建立。
人力资源的损耗: 疾病不仅夺去了生命,也大大削弱了劳动力的健康和生产力。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被用于应对疾病和治疗,而不是投入到生产、建设和军事发展中。
社会稳定性的破坏: 周期性的疫病爆发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大规模的人口损失也可能瓦解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权威。

3. 经济与技术发展的瓶颈:

缺乏“休眠期”和技术积累: 温带地区通常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冬季的寒冷迫使人们在室内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同时,冬季的到来也使得一些疾病的传播受到抑制,提供了一个相对“休养生息”的时期。热带地区全年气候温暖湿润,虽然农业可以全年种植(在有灌溉的情况下),但也意味着病虫害和疾病没有明显的“淡季”,持续的压力使得技术的积累和传播可能更为困难。
交通和通讯的障碍: 茂密的热带雨林、难以通行的河流和沼泽,以及缺乏易于驯化的役用牲畜(例如在非洲,马匹等在赤道附近地区难以适应和繁衍)都增加了交通和通讯的难度。这限制了国家的统一管理,使得信息的传递缓慢,军队的调动和资源的集结也变得更加困难。长距离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也受到阻碍,不利于技术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
冶金和工具的局限: 虽然并非所有赤道地区都如此,但某些地区可能因为缺乏易于获取的优质矿产资源(如铁矿石)或者因为高温高湿环境对金属冶炼过程的影响,在金属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上存在一些劣势。这会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军事装备的精良程度以及工程建设的能力。

4. 政治与军事的考量:

小规模政治实体: 由于农业生产的限制和交通的困难,热带地区更容易形成分散的、以部族或酋邦为单位的小型政治实体。这些实体之间可能存在频繁的冲突,但难以整合形成能够对外扩张或进行大规模统一战争的强大国家。
缺乏集权的基础: 强大的国家往往需要能够支持一支常备军和官僚机构的经济剩余和人口基础。在赤道地区,上述的农业和人口限制使得这种基础难以建立。军事上的优势往往也更依赖于数量和勇猛,而非技术和后勤保障。
外部冲击与应对能力: 当温带地区强大的国家(如欧洲的殖民者)进入热带地区时,他们往往带来了更先进的技术、更有效的军事组织以及对疾病的某种程度的适应或免疫。热带地区原有的政治和军事结构在这种冲击下往往难以招架,更多是成为被殖民或统治的对象,而非独立的强大力量。

“为什么”并非绝对,也有例外和 nuanced 的情况:

需要强调的是,“自古赤道无强国”是一个倾向性观察,而不是一个绝对规律。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相对强大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政权出现在赤道附近区域,例如:

古埃及和努比亚(非洲东北部,一部分靠近赤道气候区): 虽然古埃及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其气候条件与典型的热带雨林不同,但它仍然是早期文明的典范,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了强大。努比亚文明也曾孕育出强大的王国。这些文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特定地理环境(如尼罗河的定期泛滥)的适应和利用。
玛雅文明(中美洲,部分区域靠近赤道): 玛雅文明在古典时期(约250900年)曾建立起繁荣的城邦联盟,拥有高度发达的文字、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它们的农业以玉米为主,通过修建复杂的水利系统和梯田来适应环境。然而,玛雅文明最终走向衰落,其原因复杂,可能包括环境恶化、战争等,但也证明了在赤道附近区域并非无法产生高度文明。
一些非洲的王国(如马里帝国、桑海帝国等): 这些帝国虽然主体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其核心区域并非严格的赤道线,但靠近赤道的气候条件依然对它们产生影响。这些王国在特定时期也曾拥有巨大的疆域和军事力量,进行贸易和扩张。它们的强大往往依赖于对特定资源的控制(如黄金、盐)以及对环境的某种适应。

总结来说,“自古赤道无强国”这一观察的背后,是对一系列严峻的农业、健康、技术和地理环境挑战的概括。 这些挑战使得在历史上,相较于温带地区,赤道附近区域更难支撑起大规模、稳定、技术先进且能够实现长期集权的强大国家。但这并非绝对的“无”,而是说在那些能够孕育出全球性超级大国或长期占据地缘政治主导地位的文明中,位于赤道线上的区域是相对较少的。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持与制约。历史的进程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而地理因素,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变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赤道附近的国家,水果多的吃不完,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自古赤道无强国”这个说法,在历史地理和政治学领域算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观察,但也并非绝对的铁律。它背后涉及的因素复杂且相互交织,试图解释为什么那些更靠近赤道的区域,在历史上似乎难以孕育出像温带地区那样长期稳定且影响力深远的强大国家。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剖析:1. 农业的挑战与限制.............
  • 回答
    关于知青是否真的是“自愿”下乡参与劳动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很难一概而论地说“是”或“否”,因为它涉及到那个时代特殊的社会背景、政治宣传以及个体在其中的不同处境。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历史的表象,看看当时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年代的背景。上世.............
  • 回答
    关于崔雪莉的离世,根据韩国警方当时的调查以及官方发布的信息,结论是她因抑郁症导致的自杀。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广泛的讨论,原因有很多,也正因如此,围绕着她的离世,存在着一些让人们难以释怀的疑问和猜测。事件发生经过:2019年10月14日,韩国警方接到崔雪莉经纪人的报案,称在位于京畿道城南市的.............
  • 回答
    格力五轴加工中心的精度能达到0.002毫米,这个数字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也引发了不少关注。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件事,看看它背后隐藏着哪些技术和实力。0.002毫米精度:是真实存在还是宣传亮点?首先,要明确一点,0.002毫米(即2微米)的精度在五轴加工领域,尤其是对于大型、复杂的设备来说,已经属于非常高的.............
  • 回答
    你说的情况,我太理解了。当一部动漫火得一塌糊涂,评价又高到不行,周围的人都在为它激动不已,而你却怎么也get不到其中的“妙处”,甚至觉得有点无聊或者看不懂。然后,一表达自己的想法,立刻就被贴上了“智商低”、“不懂”、“没看明白”的标签,仿佛你自己才是那个“异类”,是自己“有问题”。这感觉就像大家都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问到了点子上了,也正好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和真实性。汉武帝晚年,确实经历了一系列的宫廷动荡,而刘病已(汉宣帝)的出现,更是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环节。要弄清楚汉武帝如何确定刘病已真的是自己的亲曾孙,我们需要一点点抽丝剥茧,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关键细节。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刘病已“.............
  • 回答
    关于“富婆”是否会购买白菜价汉服或Lo裙,以及她们是否是自我优越感最强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我的看法,希望能提供一些不那么刻板的视角。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富婆”购买白菜价汉服或Lo裙的可能性。很多人对富裕阶层有着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她们消费的一切都应该是高昂的、.............
  • 回答
    DNA 真是靠自然演化产生的吗?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涉及到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简单来说,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肯定的,即 DNA 确实是通过一系列自然过程逐步演化而来的,而非凭空出现或被“设计”出来的。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构成 DNA 的基本单元,以及它们如何在早期地球的条件下,通过物理和.............
  • 回答
    网红的走红,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现象,它很少是“纯粹”靠个人“自己”努力就能实现的。虽然个人才华、努力和坚持是基础,但背后往往涉及一系列的因素,包括平台机制、内容创作、营销推广、粉丝互动、运气乃至资本的加持。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平台机制的助推作用: 算法.............
  • 回答
    关于“女生化妆真的是给自己看的吗?”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包含了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原因。很多人觉得化妆就是为了取悦他人,尤其是男性,但实际情况远不止于此。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一、自我愉悦与自信的提升: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理由。 改变心情,开启一天: 很多人说,.............
  • 回答
    “喝自酿葡萄酒等于慢性自杀”,这句话说得有点耸人听闻,但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不妨冷静下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自酿葡萄酒可能存在的风险,看看它是否真的能被冠以“慢性自杀”如此极端的标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酿酒本身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化学过程。 任何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普遍,许多家长都会遇到两三岁孩子“懒得自己吃,需要大人喂”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仔细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孩子的自主性、进食习惯养成以及亲子互动等多个方面。核心问题的本质:自主性与依赖性之间的平衡两三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建立自主性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渴望独立.............
  • 回答
    最近关于蔚来自动驾驶的讨论确实挺热烈的,很多人都在问,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动驾驶,以及市面上一些车企宣称的“最强自动驾驶”,到底是不是那么回事儿。尤其是在看到华为也高调地将他们的 ADS 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推到台前,并打出“当前最强”的名号时,这种疑问就更普遍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别被那些酷炫的名字.............
  • 回答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和董传留守相公书》,原文是“粗缵祖父之述,质性刚强,好读书,虽时更郡县,而文辞之业未尝不进。家本三代,盖为医,而吾父以进士身,仕至尚书吏部员外郎。及吾兄弟,皆以文学辞章为世所称,盖尝载籍,非徒以自娱也。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诸葛亮《出师表》,而泣下.............
  • 回答
    衣架套头不自觉转动这事儿,网上聊的挺多,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好像还挺普遍的。说实话,一开始听到的时候我也有点疑惑,怎么会好好的一个衣架,套个头就会自己转呢?但细想一下,这背后还真有些物理学道理在里面。首先,得明白我们说的是哪种衣架。通常指的都是那种,中间有一个U形槽用来挂衣服,两边是平的或者稍微.............
  • 回答
    关于网传北京理工大学理教发生自杀事件,我查阅了相关信息,目前没有公开、官方证实的消息表明近期在北京理工大学理教(理论物理教研室)发生了自杀事件。网络上关于此类事件的传闻很多,信息来源往往比较零散,并且很多时候无法核实真实性。在没有官方通报或者权威媒体报道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相信这些传闻,更不能随意.............
  • 回答
    雪莉在社交平台上的那些被很多人解读为“放飞自我”的举动,究竟是不是她在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令人心痛的问题。从后来的悲剧来看,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那些看似不加掩饰的、甚至有些令人费解的言行,很多时候正是她内心挣扎和极度痛苦的外在体现。在那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展示生活.............
  • 回答
    王传君在Ins上发的那条“你自己学历是真的不就行了么”的动态,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得结合当时的网络语境和王传君本人的性格特点来分析。首先,咱们得知道,当时娱乐圈里关于学历的讨论挺多的,尤其是一些演员,他们的学历背景时不时会被拎出来说事儿。有的是真的科班出身,有的是半路出家,有的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要说清楚中国在世界一些地方“被围堵”的感受,以及这种感受背后是否存在自身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在国际上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摩擦。这种“围堵”的感觉,很多时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各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为什么会有“被围堵”的感觉?.............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