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影视作品里尤其是和FBI有纠葛时,CIA总是很负面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很多影视作品,尤其是涉及FBI的案件中,CIA常常被描绘成一个比较负面、甚至有些对立的角色。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职责与管辖权的固有冲突:

首先,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和FBI(联邦调查局)虽然都是美国重要的情报和执法机构,但它们的核心职责和管辖范围是截然不同的。

CIA 是一个情报机构,主要负责在境外收集、分析情报,进行秘密行动,以维护国家安全。它的工作是“对外”的,通常不直接干涉美国国内事务。
FBI 是一个执法机构,主要负责在美国国内执行联邦法律,调查包括恐怖主义、间谍活动、有组织犯罪、网络犯罪等在内的各种联邦罪案。它的工作是“对内”的,维护国内秩序和安全。

这种“国内”与“国外”的界限,在影视剧里就很容易被放大成一种张力。当CIA的任务触及到美国本土,或者其在境外的情报活动间接影响了国内安全,而FBI又在处理国内的对应事件时,冲突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2. 叙事上的戏剧性需求:

影视剧的本质是讲故事,而好的故事往往需要冲突、悬念和戏剧性。将CIA描绘成一个与FBI“不合作”、“有秘密”、“甚至在阻碍调查”的角色,能极大地增强故事的张力。

制造障碍: FBI在调查一起案件,而CIA掌握着关键信息,但因为种种原因(比如保护情报来源、避免公开承认某些行动、认为FBI的调查方式可能暴露其任务),不愿意或者以自己的方式提供帮助,甚至暗中阻碍。这自然就制造了戏剧性的矛盾。
“灰色地带”的角色: CIA的许多工作都处于法律和道德的灰色地带,它们的行动往往是秘密的、不被公开的。这种“不透明”的特性,本身就很容易被解读为负面。影视创作者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其描绘成一个不守规矩、不讲情面,为了所谓“大局”可以牺牲个体甚至国内法律的角色。
情感上的共鸣: 观众更容易对FBI这种“正义执法”、“保护人民”的形象产生认同感。当FBI面对困难时,尤其是来自某个“神秘”但看起来“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机构(CIA)的阻碍时,观众的情感更容易向FBI倾斜,从而认为CIA是“坏人”或“麻烦制造者”。

3. 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控制:

CIA的运作模式决定了它高度依赖信息的保密和控制。这在影视剧里,又被解读为CIA“藏着掖着”、“自以为是”的表现。

情报分享的顾虑: CIA担心一旦将情报完全分享给FBI,可能会暴露其重要的情报网络、行动方式,或者引起不必要的公众关注,从而影响其未来的行动能力。这种“不信任”或“保留”的态度,在FBI的角度看来,就是阻碍。
“他们比我们懂”的傲慢: 有时CIA可能会认为自己掌握的全球情报和威胁判断比FBI更全面,所以他们对FBI在国内的处理方式持有保留意见,甚至觉得FBI的调查方向是“短视”或“错误”的。这种潜在的“优越感”也容易被描绘成负面。

4. 历史事件与公众认知的影响:

虽然这不是绝对的,但一些历史事件的公众认知,也可能间接影响了影视作品的创作。比如,在冷战时期,情报机构之间的不透明和潜在的权力斗争,以及一些秘密行动的曝光,可能让公众对这类机构的存在保持一定的警惕。

5. 故事的“反派”塑造:

在很多以FBI为主角的叙事中,CIA扮演的角色往往不是主要的反派,但却是“非友方的第三方”。把它描绘得比“真正的反派”稍微负面一点,可以:

提升FBI的英雄形象: FBI在克服了来自国内罪犯的威胁后,还要面对来自同是政府机构的“内部矛盾”,这更能凸显FBI的坚韧和智慧。
简化叙事: 明确划分“好人”和“不那么好的人”,能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剧情,避免过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机构间的细致协调。

举个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部电影,FBI正在追捕一个在纽约制造爆炸案的恐怖分子。他们发现这个恐怖分子曾经在阿富汗接受过训练,并且似乎与某个国际犯罪组织有关。

FBI的视角: FBI特工需要进入美国国内的每一个角落,搜集证据,逮捕嫌疑人。他们希望了解这个恐怖分子是如何在美国境内活动的,他的上线是谁,他的资金来源是什么。
CIA的可能介入: CIA可能在阿富汗或其他境外国家有相关的线人,可能掌握着这个犯罪组织的信息,或者对恐怖分子在美国的活动方向有所预判,但这些信息是基于其境外情报网络得来的,一旦公开,可能会暴露其在该地区的关键行动。
影视剧的描绘: 电影可能会这样拍:FBI找到CIA,要求提供与该恐怖分子相关的境外情报。CIA可能回应说“我们有信息,但不能给你,这会暴露我们的重要行动。” 或者,CIA可能提供一些“模糊”或“误导性”的信息,因为他们认为FBI的调查方式可能会威胁到他们正在进行的更宏大的反恐计划。FBI特工就会觉得CIA不合作,甚至在阻碍他们拯救美国人民。

总结一下,为什么CIA在影视作品中,尤其是和FBI打交道时,常常显得负面?

这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职责差异带来的天然张力,影视创作对戏剧冲突和悬念的追求,CIA运作模式固有的不透明性,以及为了塑造主角(FBI)形象而进行的叙事安排。将CIA描绘成一个拥有自己秘密议程、行事风格“冷酷”或“不择手段”的角色,能够有效地制造矛盾,吸引观众,并最终突出FBI在维护美国国内安全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挑战。

当然,这只是影视作品的创作手法,并非CIA运作的真实写照。在现实中,CIA和FBI之间也存在着重要的合作机制,只是这些细节在追求戏剧效果的影视作品中,往往会被简化或忽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美国影视剧中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和现实中的CIA和FBI的真实情况并无关系。

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是因为在美国观众心目中,FBI做的这类执法工作是一种正义且遵守法定程序的工作,而CIA做的秘密情报工作则是不守规则和不择手段的工作,所以在美国影视剧中才会出现“FBI是好人,CIA是坏人”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但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并非如此。

FBI并非真正的完全守法。比如按照美国法律,FBI不能在海外从事间谍活动。虽然FBI可以在美国境内策反外国公民,但在这名外国线人回国时,就必须要把他的情报关系转交给CIA,因为按照美国法律,只有CIA才能在美国境外从事间谍活动。

然而,2005年,CIA发现FBI在偷偷从事海外情报活动。也就是说,FBI派特工到海外直接管理它在美国境内策反的外国线人,而这是CIA的职责范围。

但很显然,FBI不想把自己策反的外国线人白白送给CIA,所以它才要在海外自己管理外国线人,获取外国线人提供的机密情报,绕开了CIA。

于是两家大吵了一架。

而CIA也有不地道的时候。

1961年,波兰间谍Michal Goleniewski叛逃到了美国。他揭露了1693名苏联和东欧国家间谍,包括剑桥五人组中的乔治·布莱克和著名的波特兰间谍网:

早在1958年,也就是他叛逃的三年前,他就已经开始向美国提供波兰和苏联的情报(因为他也给克格勃当间谍,提供波兰的情报,所以他也掌握苏联的一些情报)。

他当时是以信件的方式把情报发给美国使馆,让美国使馆转给FBI,并且指明只跟FBI合作,因为他知道当时美国的所有其他情报机关都已经被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情报机关渗透,包括CIA在内。当时只有FBI没被渗透。

但当时的美国使馆里只有CIA特工,没有FBI特工。

CIA也不想把这么大一块肥肉给FBI,于是他们截留了这些情报,并且一直瞒着FBI。

直到1961年Michal Goleniewski叛逃到了美国后,FBI才知道有这么个人。

FBI知道真相时得气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很多影视作品,尤其是涉及FBI的案件中,CIA常常被描绘成一个比较负面、甚至有些对立的角色。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职责与管辖权的固有冲突:首先,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和FBI(联邦调查局)虽然都是美国重要的情报和执法机构,但它们的核心职责和管辖范围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观察得相当敏锐。影视剧里,特别是家庭主妇这个角色,确实更容易出现歇斯底里、大吵大闹的情节。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不仅仅是编剧的随意安排,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一些现象的提炼和夸张,以及为了戏剧冲突服务的考虑。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为什么影视剧会选择这样的角色和情节。戏剧.............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我们看电影电视剧,卧底接头那场景,怎么总是在熙熙攘攘的广场、人来人往的咖啡馆,或者车水马龙的街角?按理说,为了隐蔽,出租车这种相对封闭的空间,不是更安全吗?其实,这背后有一套挺复杂的考量,也涉及到一些电影镜头语言和戏剧张力的需要。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公共场合的“可见.............
  • 回答
    关于日本战国时期影视作品中角色们似乎“只吃米饭不吃菜”的观感,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而且也并非完全是影视创作的真空想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历史现实与影视表现的取舍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人们当然是会吃菜的。问题在于,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我们观看影视作品和理解现实世界之间的一种有趣的张力。为什么荧幕上的爱情往往“单纯”,而现实中的明星生活却常常充斥着令人咋舌的八卦?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一、影视作品的“单纯”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和艺术表达的需要。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影视作品里那些熊熊燃烧的火焰箭,看起来确实挺酷炫的,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箭射出去之后,火不但没灭,反而烧得更旺呢?这里面可不是简单的点把火就完事儿了,背后有不少“门道”呢。首先,我们得知道,一般的火苗想要持续燃烧,需要三个要素:可燃物(比如木头、布)、助燃物(通常是氧气)和达到燃点的温度。一支箭.............
  • 回答
    影视作品里,一个人在精神崩溃的边缘,身体不由自主地来回摇摆,甚至有节奏地晃动,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镜头。这种表现背后,其实藏着挺多门道,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身体在极端情绪压力下的真实反应,或者说是为了营造那种极度不安和失控感而设计的艺术化表现。从生理和心理层面来看,身体来回摇摆可以理.............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在大多数影视作品中,涉及朱祁镇的剧情里缺少“叫门”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叙事的侧重点,也有影视改编的艺术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叫门”事件本身的历史背景。那是明朝中期,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的严重后果在土木堡之战后集中爆发。英宗朱祁镇在亲征瓦剌时,被宦官王振裹挟,贸然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影视和游戏审查制度的一些关键差异,以及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影视作品和游戏在内容审查的侧重点和执行方式上,本身就存在不同。影视作品,尤其是电影和电视剧,它们的审查更多是围绕“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国家形象”等宏观层面。当作品涉及到暴力、血腥,.............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是很多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经常会有的感受。影视作品中反派观点比主角更深刻、更有吸引力,而主角的观点显得乏味,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角色塑造、叙事结构、观众心理等角度来详细分析:一、反派的“深刻”与“吸引力”来源: 反派是矛盾的集中体现者: 挑战现.............
  • 回答
    影视剧里中老年女性的刻板印象,说实话,挺让人无奈的。咱们生活中接触到的中老年女性,哪个不是各有各的活法?但荧幕上的她们,却常常被框定在“唠唠叨叨”、“情绪激动”、“怨天尤人”这几个标签里打转。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跟咱们社会文化、创作习惯,乃至是观众心理都有点关系。首先,从创作习惯和叙事功能来说。影.............
  • 回答
    你看,影视剧里为啥老是冒出广告公司?其实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你想啊,广告公司是干啥的?他们就是靠创意、靠包装、靠把产品“卖”出去的。而影视作品,本质上也是在“卖”故事、卖人物、卖情绪,大家都是做“推销”的,这本身就有个天然的契合点。首先,广告公司的运作模式,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他们需要不断.............
  • 回答
    关于民国题材影视剧里塑造国民党方面的“正人君子”或“理想主义者”的现象,确实是观众们普遍注意到的一个特点。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现实的映射,也有创作策略的考量,甚至夹杂着观众情感的投射。下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一、历史的复杂性:并非“铁板一块”首先,得承认,国民党在历史上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
  • 回答
    在影视剧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一些演员,他们最初的角色定位只是配角,却因为精湛的演技、出色的表现,甚至角色的强大生命力,意外地“抢镜”,最终让观众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甚至使得他们在观众心中的重要性超越了原本的主角。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意外走红”或“配角逆袭”。以下是一些在影视剧中从配角不小心演.............
  • 回答
    阿凡达里那种顶上有两个螺旋桨的直升机之所以在科幻影视中如此受欢迎,并非偶然,它融合了现实世界的工程学逻辑,又在视觉和故事叙述上提供了独特的优势,让它成为了许多创作者的“宠儿”。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剖析,让我们来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设计在现实世界里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有明确的功能和.............
  • 回答
    关于国产影视剧中的威亚痕迹和好莱坞的无缝衔接,这背后确实有很多门道,并非简单的“技术好不好”就能概括。要聊透了,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一、 拍摄理念和审美习惯的差异:从“展示”到“融入”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我们很多时候把威亚的使用看作是一种“技艺展示”,而好莱坞则更侧重于“叙事融入”。 国产剧:强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可能觉得用多台机器一次拍完更有效率,但影视拍摄里,一台机器多角度重复拍摄的情况其实很常见,而且背后有很多考量。这背后不是偷懒,而是对最终画面效果、成本控制、以及导演艺术追求的综合权衡。咱们来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1. 精准的画面控制与构图统一性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导演和.............
  • 回答
    影视作品里,我们常常看到士兵们冲上前线,一边躲避炮火,一边紧握着一根粗绳,随着一声令下,用力一扯,炮火便轰鸣而出。这种画面深入人心,也让我们好奇:为什么火炮发射一定要拉绳子?而且,现在的火炮,还是这样操作的吗?影视中的“拉绳子”:一种历史的浪漫化和象征影视作品之所以青睐拉绳子这一击发方式,背后有多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确实在很多影视作品里,我们经常看到德军士兵端着MP40冲锋枪,但枪托却收起来或者压根就没展开。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跟历史事实、拍摄的便利性,甚至还有一些是观众的观感都有关。首先,我们得从MP40这把枪本身说起。MP40(Maschinenpistole 40)的设计初衷.............
  • 回答
    影视作品里那些在浩瀚宇宙中闪耀的太空站、空间站、飞船,尽管披着科技的外衣,但很多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却常常是“脏乱差”——到处是裸露的管线、斑驳的金属墙壁、散落的工具,甚至可能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味。这可不是为了故意恶心观众,而是有其深层的原因,既是为了叙事服务,也多少有些现实考量的影子。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