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创业团队融资1000万的话,创始人能够拿到多少钱给自己?

回答
创业团队融资1000万,创始人能拿到多少钱给自己,这个问题涉及到股权稀释、薪资发放、公司发展阶段以及创始人个人的需求和协议等多个方面,所以答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需要细致的分析。

下面我将从各个维度详细阐述:

核心概念:融资的钱是给公司的,不是直接给创始人的

首先要明确一点,融来的1000万是公司的资金,用于公司的运营、研发、市场推广、人员招聘等,而不是创始人个人的腰包。创始人作为公司的雇员和股东,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从公司获得资金:

1. 创始人薪资 (Salary)

这是创始人最直接、最常态的获得资金的方式。

市场化薪资: 创始人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符合市场行情、公司当前支付能力的薪资。这包括基本工资、奖金、社保公积金等。
影响因素:
公司发展阶段: 早期公司现金流紧张,创始人薪资可能非常低,甚至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以节省公司资金用于发展。随着融资到位,薪资可以逐步提高。
创始人职责和贡献: 即使是创始人,在公司中也扮演着CEO、CTO等角色,其薪资水平应与其承担的责任、专业能力以及为公司创造的价值相匹配。
行业和地区: 不同行业和地区的人力成本差异很大,需要参考同类公司和岗位的薪资水平。
其他团队成员的薪资: 为了公平和激励,创始人的薪资也需要考虑其他核心团队成员的薪资水平。
举例说明:
在一个早期创业公司,可能创始人给自己定了一个月1万2万人民币的薪资,即使融资1000万,这个薪资水平也可能不会立即大幅度提高,除非公司业务发展迅速,盈利能力增强。
如果公司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且融资1000万是为了扩张,那么给核心创始人一个2万5万人民币月薪,甚至更高都是有可能的,这取决于公司现金流和整体薪酬策略。
“合理”的薪资范围: 对于一个刚获得1000万融资的公司,创始人给自己每月1万3万人民币的薪资是比较常见的,但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估计。有些公司会给到5万甚至更高,前提是公司有这个能力和需求,并且创始人确实在为公司创造巨大的价值。

2. 股权 (Equity)

创始人通常是公司最大的股东,通过持有的股权间接拥有公司的价值。

融资对股权的影响: 融资1000万,通常是通过出让公司一部分股权来获得的。假设融资前公司估值为3000万,融1000万后,公司估值变为4000万,而投资方获得了1000万/4000万 = 25%的股权。
创始人股权稀释: 如果创始人融资前持有公司50%的股权,融资后,即使他仍然持有50%的股份,但他拥有的股权比例就变成了50% (1 25%) = 37.5%。他的持股比例被稀释了。
股权的价值体现在公司增值: 创始人通过股权间接获得“钱”的方式,是在公司未来被并购、上市或者通过分红实现退出时,卖掉或分得公司的利润。
举例说明: 如果创始人融资前持有公司60%的股权,公司估值3000万,那么他持有的股权价值是1800万。融资后,公司估值4000万,他仍然持有60%的股权(假设),那么他的股权价值变成了2400万。从这个角度看,他“赚”了600万,但这只是账面价值,实际变现需要时间。

3. 分红 (Dividends)

如果公司盈利,并且董事会决定进行分红,那么创始人作为股东,也能从中获得收益。

早期公司很少分红: 绝大多数初创公司在早期阶段都会将利润 reinvest (再投资) 到公司发展中,很少进行分红。1000万融资的阶段,公司很可能仍然是亏损或者微利状态,分红的可能性极低。
分红的比例: 如果公司盈利并决定分红,分红的多少取决于公司的盈利情况、董事会的决定以及创始人在公司中的持股比例。

4. 股权激励 (Stock Options / RSUs)

公司可能会设立股权激励计划,将一部分股权授予给创始人或其他核心员工。

目的: 激励团队,将个人利益与公司发展紧密绑定。
创始人持股比例变化: 如果融资1000万的同时,公司还引入了股权激励计划,那么创始人持有的股权比例可能会进一步被稀释,但这通常是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最终也是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5. 报销和预支款 (Reimbursements and Advances)

在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财务体系时,创始人可能会有一些公司费用的报销或者以公司名义预支款项。

透明和合规: 即使是报销和预支,也需要有相关的凭证和审批流程,并且符合公司的财务规定。
长期而言不可持续: 这不是一种可持续的资金获取方式,公司规范化运营后,会转化为薪资、费用报销等正规渠道。

创始人能拿到多少钱? 综合分析:

现在我们来回答核心问题:创始人能拿到多少钱给自己?

假设创始人占股60%,公司估值在3000万,融到1000万,投资方占股25%,那么创始人稀释后占股为60% (1 25%) = 45%。

1. 薪资方面:
创始人可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月薪,例如2万3万人民币。按照一年计算,就是24万36万人民币。
这部分钱是公司正常支付的成本,用于维持创始人正常生活和工作。

2. 股权价值方面:
融资前,创始人持有的股权价值为 3000万 60% = 1800万。
融资后,公司估值变为4000万,创始人持有的股权价值为 4000万 45% = 1800万。
从这个角度看,融来的钱并没有直接增加创始人个人账户的现金,但其持有的股权价值在融资过程中得到了“变现”的机会(未来才能实现),而且公司因为有了资金,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其股权价值理论上会继续增长。

3. 公司实际情况的考量:

公司账上有多少现金? 融到的1000万是公司的总资金,需要扣除融资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投行费、律所费、审计费等),以及公司本身的运营开销和预留的现金储备。如果融来的钱是净到账1000万,那么这笔钱是公司的总资产。
公司是否有其他股东和董事会? 任何关于薪资、分红、预支的决策都需要通过公司内部的审批流程,可能需要董事会批准。投资方通常会对公司的薪酬体系有监督和建议。
创始人个人的财务需求? 创始人也需要考虑自己的生活开销,但通常在早期阶段,创始人会优先考虑公司的发展,牺牲个人利益。

总结:

融到1000万,创始人不会一次性拿到巨额现金给自己。

最直接的“拿到”是薪资: 一个月几万人民币的薪资是公司正常运营的一部分。
间接的“拿到”是股权价值的增长: 融资是为了让公司发展得更好,从而提高创始人所持有的股权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实现是长期的。
特殊情况下的“拿到”: 在非常成熟的公司,或者特定协议下,创始人可能可以通过分红、股权回购等方式获得现金,但在1000万融资的阶段,这些情况非常罕见。

举一个更具体的例子:

假设创始人A和创始人B各占公司50%的股份,公司估值3000万。他们给自己定的月薪都是2万人民币。

现在公司融资1000万,投资方占股25%。
融完资后,公司估值4000万。
创始人A和B每人持股比例稀释为 50% (1 25%) = 37.5%。
公司账上多了1000万现金(扣除费用后)。

1. 薪资: 融资后,公司账上有更多钱了,可能会考虑适当提高创始人的薪资,比如将月薪提升到3万人民币。那么创始人A一年可以从公司拿到3万 12 = 36万人民币的薪资。
2. 股权价值: 融资前,A的股权价值是 3000万 50% = 1500万。融资后,A的股权价值是 4000万 37.5% = 1500万。从数字上看,他持有的股权价值没有因为融资而增加(这与投资方的估值协议有关),但公司发展前景更好,未来股权价值可能远超这个数。
3. 个人财务需求: 如果创始人A在公司融资前个人账户里没钱,生活非常拮据,并且与投资方沟通后,可能允许他从公司拿一笔小额的“生活费”或者“预支款”,但这需要公司明确的政策和批准。

结论:

对于一个刚融资1000万的创业公司,创始人能从公司拿到钱的主要方式是薪资,数额通常是公司根据市场行情、自身能力和发展规划设定的。其他如分红等方式在早期几乎不存在。融资的意义更多在于为公司的发展注入资本,从而提升其整体价值,间接实现创始人财富的增值。创始人是否能拿到“更多”钱,取决于他为公司争取到的股权结构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是真的想干一番事业的创始人,就应该把钱都花在公司技术和业务上。

给自己发工资要尽量少,发多了就是给国家上税的,创始人又不需要工资来激励。

工资够生活费就行了,可以把一部分生活费由公司报销,创始人的工作和生活分不了那么清楚,比如 差旅和餐饮费用,公司报销是合理的,注意尽量节约简朴就好了。

如果公司有后续的融资,可以考虑套现一小部分改善生活,公司能持续融资说明发展不错,创始人是有功劳的,套现一部分也是合理的。

如果创始人不是很想干事业,只想把融资的钱弄到自己兜里,那么方法还是挺多的,比如 巨额报销,给自己发奖金福利,甚至跟亲戚朋友合伙弄个关联公司搞利益输送。

这些只要干得小心点,都是不违法的,但是投资人不傻,你这么干在投资圈里名声就完蛋了,下次创业融资就别想了。

创业失败也是分层次阶段的,有的拿了天使轮就烧光了钱失败了,有的是融资3-4轮估值数亿美元才失败。有的失败是破产清算,有的失败是公司仍然能运作只是没有达到投资人预期的那么成功。

所以有些失败的创始人也是为投资人创造了价值的,只是没有期望的那么多而已,所以他们也可以得到一部分奖励,这笔钱并不是从融资的钱里来的,而是来自资产增值的部分。

user avatar

很多投资方会要求你后台当即返还一部分投资额的你不知道吧?尤其A轮天使轮。你在那时候可是弱势的。

然后还有一部分是要和你签对赌的。

真的要“实惠”一点,想去A投资人钱的,就拿投资人的钱开拓资源和“再投资”。比如一千万我把公司团队拉起来,必要的软件服务器都做好,办公场地租别太贵但装修要漂亮,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关系打点好,地推推个7788。

钱烧得差不多了,企业也开始亏损了就可以申请破产并找一个朋友(๑°3°๑)来接盘了,前提是这个生意真的能盈利的。这个可以做到A钱最大化。

当你这个生意现金流一类的起来了,再谈融资什么的你就占主动了,无论是拍屁股走人还是要求投资做大生意。

话说回来,有个老短句叫“侵吞国有资产”,那些个改私有的国营厂,不都这么过来的嘛?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如果你是创业公司老板,算A轮吧,融资了1000万,这个钱你可以花,但不属于你。

投资人确定投资以后,这个钱不会转到公司账户上,最多为了日常开支周转,可能会转个小部分,比如说20万吧。

然后你可以花钱,就比如说,配置办公电脑吧,可以买便宜的联想戴尔,也可以买稍微贵点的surface apple,还可以买顶配外星人之类。

买电脑可以,买完了是要报账的,投资人一般有对口的审计财务对接你这个公司,甚至是指派到你公司,日常坐班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公司的CFO是投资人那边的人马,在公司内部和其他同事接触也很少,如同隐形人物)

去报个账吧,联想戴尔,大笔一挥就过了。

surface apple,要解释一下,工具提高生产力啊,程序员都看重这个,不配不好招人,这个别看贵,但是质量有保障,3 5年用下来,还是划得来。。。(这就是为什么创业公司老板一般都口才很好,还经常祥林嫂一般可以长篇大论,反反复复,日常都跟CFO对练口语啊)

顶配外星人?财务的脸色已经不好看了。你要解释这个颜值高啊,配置爽啊,玩游戏还很流畅啊,那更完蛋了(除非是游戏公司)。当然钱都已经花了,财务也不能给你怎么样,报了账你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电话就来了,投资人老板语重心长的说:小王啊,这个创业初期,还是艰苦奋斗的时候,很多奢侈浪费要不得啊。你只好唯唯诺诺的把自己的老板打发了。

等20万花的差不多了,下一期的流动资金又从投资人公司打到你的公司账户上了。这次你一看,只有12万了。财务也幽灵一般忽然出现在你办公司,皮笑肉不笑的说,王总,你看下次这个大笔的开支呢,最好先知会我一下。

这不刚过两天,大笔支出就来了,人马多了,要换个大场子。东找找西找找,还真找到个地方挺不错,但是12万也不够付租金啊,只好去找财务了。

财务听完你的长篇大论,沉思一下,说:你等等,我请示一下老板啊。

等你一回到办公室,投资人老板语重心长的电话又来了:小王啊,望京这个地方不是很好啊,乱七八糟的不说,棒子又多,乌烟瘴气的,停个车也不方便。

你刚回一句:那里只要50万一年租金,已经很便宜了。。。

投资人老板自顾自的继续说:我上次投的那个啪啪你知道吧,他们原来就窝在顺义那个地方,现在也做出来了嘛,都搬到五道口了,发展的很好啊。说明什么问题?说明顺义那个地方风水好啊,有灵气。那个开发区老总上次一个局还一起吃饭来着,你等等,我找找电话啊。

过了半小时,语重心长的投资人老板的电话又来了:小王啊,顺义那里有个开发区,我和他们张总都说好了,地方要多大给多大,三年免租,给点管理费就行。我都帮你答应了,就这么定了啊。

看出来了吧,投资的钱不是你的,花的合理可以,乱花也不行。当然每家投资公司,每个对口财务,尺度都不同。有的管控松一点,甚至形同虚设,那你还能报个假账,给自己忽悠点利益。但是大部分财务都是老江湖人精,什么没见过,买包打印纸都要盯着你,想捞钱,没空间啊。

还有一块正经的收益就是发工资了,自己的公司,给自己开多少工资,总是自己说了算了吧?理论上没错,实际也就是看起来很美。没看很多投资人就鼓吹了,创业的时候给自己开一万块工资的,都没什么出息。拿个两三千工资,够生活就行。你要学学小扎,拿一块钱年薪,那才是破釜沉舟的创业态度。

也有些不知死活的创业人,或用公司名义购房买车自用,或用公司名义理财把收益转自己账户,或强行给自己开10万工资,还有直接挪用公款的,投资人也有办法治你。看到前面说的1000万是一期一期给的么,一旦发现创业人不靠谱了,最多前面几期交学费,马上止损出场,后续的资金是再也不会出现了。严重的还会走法律程序。

还有的创业人没什么主观过错,但是业务发展不顺,投资人也是会随时撤资离场的。拿到投资不等于成功了一大半,组织上对你的考验才刚开始。

题主看到一些创业人越来越富裕,也的确是有,这个也算幸存者偏差吧,成功者出场亮相的机会多,失败者早就被淘汰,只字不提了。搞的题主以为创业个个都顺风顺水,腰缠万贯,投资人都高瞻远瞩,一投一个准似的。

创业者想富裕,一般至少坚持到了B轮。能拿到B轮,表示前面的工作不错,业绩也有明显增长。A轮的投资人如果想回收成本,或者不想担风险,也可以转手退出。新的投资进来之后,创始人也可以通过套现小部分股份的形式,从投资部分资金里转成现金落袋,这也是要在新一轮融资的条款上大家讨价还价的,不能过了投资人的底线。这时候给包括自己在内的高管团队,提一提工资,也就好说话了。

投资人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一样有业绩回报压力,有利益增长需求,正规大型的投资公司,还有很多是LP/GP架构,一样要给出资人交代。能干投资这一行,人脉和智商应该都强过平均水平,在他们面前玩心眼耍花招,基本落不了好。创业拿了投资,已经很幸运了,就不要有老板的心态,还是当自己是高级打工仔吧。等被收购或者上市了,再大家一起弹冠相庆财务自由了。

====

昨天回答了这个问题,今天就看到下面这个新闻。

mp.weixin.qq.com/s/Jjum

投资人和创业人互撕的故事。

还有很多评论都表示没有见过这种监管模式,就顺便再多说一点。

风投这个商业模式,我们发展起来还没多少年,早期的时候,机会多又乱,热钱进进出出,各种炒作需要,投资公司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团队人员缺乏,模式也在各种摸索中,这个时候各种混乱还是很正常的。

投资人到处扔一笔钱,一段时间可以不闻不问,这个方式好像一块田里种子乱洒一把,等到秋天总有一些成长起来的收获。

但是初期这个混乱的阶段可以看出来已经渐渐走向完结,精耕细作的方式肯定会替代原来天种天收的方式。

随便砸你几千万,可以任性自由的花?这种好事以前很多,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少了。

成熟的监管模式不是相互对立和不信任(那也没必要投资你了是不是),而是在成熟的商业契约体系里,约束各自的规范,遵循各自的义务,也享受各自的回报。

以前很多贪官携款外逃的案例,有些涉及拆迁款安置款,我一看那个报道就觉得不可思议,几亿几十亿的款子,打到名义上的官方账户,但是领导一个人可以独断独行,任意挪用,一点监管措施都没有,即使有也是形同虚设。

这个情况下假定领导都是情操高尚,专门利人,毫不利己,为国为民的大好人?结果会如何也很明显了。甚至可以说,这些贪官的过错还并不全在于他们自身,出这个考验题的人是不是也有责任。十个亿放在账上,明天随便你用,后天就每家每户发下去了,换作是你,你跑不跑?如果明天这个钱你也没法动,是不是就可能稳稳当当的做个好领导,平平安安到退休。

同样道理,成熟的预算,审计,等等监管措施,其实不只是为了维护投资人的权益,同时也是保护创业人,更扯不上信任不信任。

不要用利益和道德考验人,人性会好好教育你的,要用规范和条约来引导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