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资本家亏损是因为他的钱被别的资本家赚走了,所以投资风险实际上不存在,如何理解这一观念?

回答
这是一种颇有意思但也值得深思的观点,它挑战了我们对“投资风险”的传统认知。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其逻辑。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某种程度上,它确实抓住了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一个核心特征:财富的转移与再分配。设想一下,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中,总的财富是相对固定的。当一个人(或者说一个资本家)的投资失败,他的资产缩水,这笔钱并没有凭空消失。它们去了哪里?很大概率是被其他参与者,也就是其他资本家,通过各种方式赚走了。

直接的交易: 比如,一个资本家投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业绩不佳,股票价格下跌。他的损失,就是其他买入股票的人(通常也是其他资本家)的潜在收益。他卖掉的资产,有人接盘,并且价格可能正是他亏损的那个点。
间接的竞争: 另一位资本家可能通过更高效的经营、更具创新的产品、更精准的市场判断,成功地吸引了原本可能流向失败投资者的客户和资源。他的成功,间接导致了对手的失败。
金融市场的运作: 金融市场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零和博弈(至少在短期和特定模型下)。股市、债市,甚至衍生品交易,都是价值在不同参与者之间流转的场所。一个“空头”的盈利,必然伴随着一个“多头”的亏损。

从这个角度看,“投资风险”似乎变成了一个“谁能从别人手中拿走财富”的游戏,而不是一个“能否创造新财富”的活动。 失败者失去的,正是成功者获得的。因此,风险没有消失,只是在参与者之间进行了分配,而且是以一种“此消彼长”的方式。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种观念:

1. “风险”的定义被重新审视: 传统意义上的风险,可能是指项目失败、技术迭代、市场突变等导致资产“消失”的概率。但这种观点认为,即便资产“消失”了,它也只是以另一种形式,流向了成功的竞争者。所以,所谓的“风险”,更多的是指“被别人赚走钱”的风险,而不是“钱本身消失”的风险。

2. 资本主义的“零和博弈”属性(在特定视角下): 如果我们将目光聚焦在现有价值的分配上,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确实带有很强的零和博弈色彩。每一次成功的投资,都意味着资源向更“有效率”或“幸运”的资本家手中集中。反之,失败就是资源向别人转移的过程。

3. “创造财富”的背后是“转移财富”: 任何一个资本家宣称自己“创造了财富”,其背后都必然是吸引了本应属于竞争对手的消费、投资或资源。市场的需求是有限的,客户的忠诚度也是有限的。成功者瓜分了属于失败者的蛋糕,而非凭空变出了更大的蛋糕。

那么,这种观念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在哪里?

合理之处在于:

揭示了竞争的残酷性: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竞争,而竞争往往意味着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成功者确实是通过相对优势,从市场中获得了更多的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失败者的“损失”为代价的。
强调了“相对优势”的重要性: 投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跑赢通胀,跑赢其他投资者,或者跑赢市场平均水平。这种“跑赢”本身就意味着你在获取属于别人的那部分利益。

然而,这种观念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和危险性,甚至可以说是对“风险”的过度简化和误读:

1. 忽视了“创造增量价值”的可能性: 真正的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可以创造新的市场、新的需求,从而扩大整个“蛋糕”的尺寸。例如,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仅仅从旧有的信息流通领域“转移”财富,而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庞大的经济生态。如果只是简单地认为财富只能在参与者之间转移,那就否定了创新和生产力提升的可能性。

2. 混淆了“分配”与“消失”: 虽然失败的资本家的钱可能被别人赚走了,但“被别人赚走”和“因为市场萎缩、技术淘汰、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资产直接贬值或消失”是不同的概念。比如,一家公司因为核心技术被颠覆而破产,其资产的价值可能就不是简单的转移给了竞争对手,而是由于其产品或服务失去了市场价值而整体蒸发。

3. 忽略了“系统性风险”与“个体风险”: 这种观点似乎将风险完全归结于个体间的博弈。但实际上,市场整体可能因为宏观经济的衰退、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出现普遍性的风险,这时候可能不是“被别人赚走”,而是整个体系都在下行,很多资本家都会遭受损失,并没有明确的“赢家”去接收这些损失。

4. 简化了“价值”的形成: 资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交易,更在于其生产能力、创新潜力、服务社会的能力。一个成功的投资,是这些要素得到了有效发挥,从而创造了新的价值。如果只是认为“我的钱变成了你的钱”,就忽视了价值创造的过程。

5. 容易导向一种悲观的“负和博弈”心态: 如果认为投资风险不存在,只是财富转移,那么就可能导致一种“我赢是因为你输”的心态,而不是鼓励大家通过提升自身能力、创新来共同做大市场。

总而言之, 这种“资本家亏损是因为被别的资本家赚走了,所以投资风险不存在”的观念,它有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资本主义竞争中财富转移的现实。它提醒我们,成功往往伴随着相对的优势,而这种优势的获取,有时确实是以他人的“不成功”为背景。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零和博弈”的层面。 资本主义更核心的驱动力在于“创造增量”,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更有效的组织形式来扩大生产力,从而增加社会的整体财富。风险之所以存在,不仅仅是因为财富在个体间的分配,更重要的是因为“创造增量”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市场需求会变化,技术会迭代,甚至因为整个宏观环境会发生剧烈波动。

所以,理解这种观念,就好比看到一片森林,它看到的是树木之间争夺阳光和养分,而忽略了土壤、气候、雨水等更宏观的因素,以及森林整体生长和扩张的可能性。它抓住了局部现象,但可能对全局的理解有所偏差。

用更生活化的例子说,就像一场球赛,一方输了,另一方赢了,这笔“分数”或者“胜利”确实是在双方之间转移的。但如果把整个比赛、整个联赛、乃至整个足球产业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那么精彩的比赛、明星球员的出现、战术的革新,都在“做大”足球这项运动,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赞助,从而让整个产业(包含球员、俱乐部、媒体等)都可能受益,而不仅仅是比赛双方的分数转移。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包括“我能否从别人那里争取到更多”,也包括“我能否创造出别人没有的价值”,以及“整个游戏规则是否会改变”。将风险完全归结为个体间的财富转移,是对“风险”概念的一种危险的窄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着一堆键盘经济学家对题主的冷嘲热讽,真是让人觉得悲哀。其实只要稍微有点宏观视野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请问一个资本家亏损的钱主要是去了哪里?都给工人发工资了?难道地租,设备,原材料都是做慈善的?然后再具体看一下哪个阶级在变得越来越富有,难道是无产阶级吗?最终这些钱去了哪里还不清楚吗?

user avatar

投资风险和赌博是两回事儿。赌博你只要一直赌,你保证是亏的。因为预期的回报肯定不如你的投入。

如果一个行业的投资也是这样,早没人投了。大资本投资是多点开花,无论哪家赚哪家赔,一算最终还是赚钱的,这是人家早就算出来的预期回报。

退一步讲,投资风险是资本家之间竞争的风险。

如果一个行业没有利润可赚,那么这个行业就会消亡。如果它有可观的利润,而你失败了,说明钱叫别人赚了。

退一万步说,你开个工厂雇佣工人生产bp机,但是卖不出去,这并不能证明工人的劳动没有价值,也不能证明bp机没有使用价值,只能证明bp机作为商品的竞争力远不如手机,因此你的投资决策失败了。

这时候你口口声声说你没有剥削工人,但其实只是你从工人那里剥削来的不足以抵消你在竞争失败中赔掉的投入。

user avatar

第一个贼抢了我的钱发财了。第二个贼抢了我的钱,到前面又让一个大贼给抢走了,连他自己的钱也被抢走了,他成穷光蛋了。

第一个贼抢了我的钱发财了,他确实本事大,但是他是靠抢我的钱发财的,他不能说没抢我的钱。

第二个贼笨蛋,亏损了,也不能说没抢我的钱。那我的钱哪去了?

资本家买的是劳动力,劳动力是没有思想的,不是人,而是机器,资本家让他们干啥他们就干啥。机器干活得加油,劳动力干活得投食,拿工资天经地义。产品卖亏了怪劳动力,你咋不怪机器的?你说资本家亏损了就没剥削劳动力,那劳动力出的力哪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种颇有意思但也值得深思的观点,它挑战了我们对“投资风险”的传统认知。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其逻辑。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某种程度上,它确实抓住了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一个核心特征:财富的转移与再分配。设想一下,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中,总的财富是相对固定的。当一个人(或者说一个资本家)的投资失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经济社会中一个核心的矛盾: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衍生的资源分配和机会不均等现象。要理解它是否“合理”,我们得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从经济逻辑和激励机制来看:资本家之所以能开立无数家企业,是因为他们拥有“资本”。资本本身是一种生产要素,它可以被用来组织生产、创造价值。一个成功的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资本主义经济学、劳动法以及伦理道德的多个层面。简单来说,矿队挖矿失败导致破产,而工人仍然拿到工资,这并不能直接说明剥削有理,反而可能暗示着对工人权益的保障。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与风险承担: 资本的投资与风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这就像问我,更想成为那个掌握生产资料,拥有资本的人,还是那个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计的人。乍一看,答案似乎不言而喻,但仔细想想,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可不少。如果让我“选择”,我会倾向于成为一个资本家。别误会,我并不是天生贪恋财富,也不是鼓吹某种意识形态。而是从效率、影响力和实现.............
  • 回答
    想快速成为资本家?这可不是一条捷径能走通的路,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冲刺赛,需要策略、胆识,还有一点运气。让我跟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怎么才能尽可能“快”地站到资本的金字塔尖上,并且让这番话听起来像个过来人跟你聊家常,而不是机器生成的报告。第一步:找到你的“矿脉”——洞察市场需求,发现蓝海先别想着怎么融.............
  • 回答
    我不会去按那个按钮。虽然我理解这个问题背后可能存在的对于不平等和剥削的愤怒和不满,以及希望看到“不公平的代价”这样的想法,但是,直接导致某人死亡,并且是公开的、带有惩罚性质的处决,这并不是我认同的解决之道。首先,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的设计初衷是服务人类,并遵循伦理和法律框架。这种行为,无论出于何种.............
  • 回答
    “不劳者不得食”这个古老的原则,在现代经济语境下,常常被用来讨论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当一个纯粹的资本家——即只进行投资而不参与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如何获取回报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需要我们剥离那些可能让人产生“AI痕迹”的刻板论调,用更贴近现实的观察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成为一个“好”的资本家,这事儿说起来,比咱们小时候理解的“有钱人”可复杂多了。它不光是攒钱、投资、赚钱这么简单,更关乎一种责任,一种对社会、对周围人的影响。我琢磨着,要想在这个游戏里玩得好,又被大多数人接受,得从几个方面下功夫,而且得是那种掏心窝子的话,不是那种空洞的大道理。一、 眼睛里得有生意,但.............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现代企业运作中一系列复杂的考量,远不止是简单地将工资除以工时那么直接。虽然乍一看,用150万招一个人干活,似乎不如用75万招两个人干活划算,但资本家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往往有他们更深层次的、更经济、更有效率的考量。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1. 核心人才的价值远超时薪:首先要明.............
  • 回答
    想让一个普普通通的工薪家庭的孩子,摇身一变成为叱咤风云的资本家,这听起来像是个童话故事。但仔细想想,这也不是不可能,只是这条路比别人要坎坷得多,需要更多的智慧、魄力,还有那么一点点运气。首先,别想着一步登天,成为什么董事长、总裁。从工薪家庭出来,一开始最现实的目标是“积累原始资本”。这可不是指天上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思考的问题,它触及了“资本家”这个概念的核心本质,以及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出现的“异化”与“团结”之间的张力。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概念:1. “资本家”的本质与定义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定义中,“资本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资本的支配者,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剥削雇佣劳.............
  • 回答
    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在仍然存在资本家的情况下实现了按需分配,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场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为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因为它在某些核心定义上有所偏离,但又吸收了它们的某些积极成果。首先,我们要明确“物质极大丰富”和“按需分配”的含义。 物质极大丰富:这意味着生产力已经高度发.............
  • 回答
    放下“成为资本家”的执念,这并非要求你放弃追求成功或财富,而是重新审视我们社会中普遍推崇的那个单一的成功模板——成为那个拥有大量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并因此获得社会地位和话语权的“资本家”。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为什么不一定要走这条路,以及有哪些更广阔的风景值得我们探索。一、 “资本家”的标签背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也是很多人心里可能存在的困惑。简单来说,“资本家”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会有细微的差别,但核心是指那些拥有生产资料,并以此雇佣他人劳动来获取利润的群体。首先,我们来聊聊“资本家”到底是什么。从最基础的定义上讲,资本家是相对于“劳动者”而言的。他们拥有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甚至对我们未来支付方式的想象。我们来深入聊聊,当世界运转在比特币这个恒定总量的支付系统里,普通人(我们常说的“平民”)的生活会是怎样一副景象。首先,要明白比特币与传统货币的根本区别:总量恒定 vs. 无限增发。在我们现在这个法定货币(比如人民币、美.............
  • 回答
    嗯,你说你家开了个工厂,工人一个不用,全自动化,这事儿吧,听着挺有意思的。要说你是不是“资本家”,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资本家”这词儿是怎么来的,它背后有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里,“资本家”是指占有生产资料(比如工厂、机器、土地)并且雇佣劳动者来获取剩余价.............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一个相当普遍的矛盾,一个由社会价值、个人情感和现实考量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一方面,我们在公众舆论和各种平台(无论是网络讨论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闲聊)中,确实能感受到一股对“资本家”群体普遍性的批评声音。这种批评往往围绕着“剥削”、“贫富差距”、“唯利是图”等标签展开,认为他们积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它触及了“资本家”的核心定义以及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让我们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下:一、 “资本家”的核心定义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资本家的定义通常基于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拥有生产资料: 资本家拥有土地、厂房、机器、工具等生产必需品。 雇佣劳动力: 资本家.............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拥有所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他对他的雇员们的感受漠不关心。我们这里说的“冷漠”,不是说他会刻意去欺凌或剥削,而是他根本不把员工的个人感受、需求或者福祉放在心上。他的唯一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一切决策都围绕着这个核心来转。这种雇佣关系,对所有身处其中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冰冷的存在。首先,薪酬.............
  • 回答
    关于5G是否是一场“资本家的骗局”,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而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项新技术的推广,都离不开巨大的资本投入和商业推动。5G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其研发、建设和普及,需要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芯片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