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海德格尔应该从哪本书开始?

回答
海德格尔的思想深邃且复杂,对于初学者来说,选择一本合适的入门书至关重要。我的建议是,与其直接跳入他那些晦涩难懂的著作,不如先从他阐释自己核心思想的“导航图”入手。

首选: 《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

我知道,这听起来像是“废话文学”,因为《存在与时间》无疑是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石。但这里有几个关键点,解释为什么你应该从这本书开始,以及如何“读”这本书:

它是“根本性”的起点: 《存在与时间》并非一本随随便便的哲学随笔,而是海德格尔试图回答那个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存在?”(Was heißt Sein?)——的开端。他认为,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就一直在遗忘“存在”本身,而沉迷于“存在者”(die Seiende)的各种层面。这本书就是要重新唤醒我们对“存在”的关注。

它是“现象学”的起点: 海德格尔的写作深受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但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他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此在”(Dasein)的概念,并将此在作为通往“存在”的“门户”。理解“此在”的分析,是理解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关键。

“怎么读”比“读什么”更重要: 《存在与时间》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书。你需要做好准备,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来对待。
耐心与重复: 不要指望一次就能完全理解。很多概念,如“向死而在”(Sein zum Tode)、“操劳”(Sorge)、“世性”(Weltlichkeit)等,需要反复咀嚼,结合上下文来体会。
借助辅助读物(但要谨慎): 一开始就大量阅读二手文献可能会干扰你直接接触海德格尔原意。但我建议可以准备一本好的导读,在遇到特别难以理解的部分时,参考一下别人的解读。但记住,导读只是辅助,最终的理解要回到文本。
关注“论证”而非“结论”: 海德格尔的哲学更关注“如何思考”和“如何提问”,而不是提供一套固定的“答案”。因此,要关注他的分析过程、他提出的概念是如何被一步步展开的。
不要被“词语”吓倒: 海德格尔创造了很多新词,或者赋予了旧词新的含义。这很正常,要试着去理解这些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它们是用来指涉某些他认为传统哲学语言无法表达的“存在”面向的。

如果《存在与时间》实在太过于“劝退”怎么办?

虽然我强烈建议直接挑战《存在与时间》,但我也理解有些人需要一个更温和的过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以下几本辅助性的著作,但请记住,它们都无法替代《存在与时间》的重要性:

1. 《什么是形而上学?》(Was ist Metaphysik?)
为什么可以作为“预习”: 这是一篇演讲稿,篇幅不长,但已经触及了“存在”问题的一些核心。《什么是形而上学?》直接讨论了“虚无”(das Nichts)的概念,这是《存在与时间》中对“存在”理解的关键。海德格尔在演讲中描绘了“总体性”的存在,以及“此在”在面对“虚无”时所体验到的“焦虑”(Angst)。
它的价值: 通过阅读这篇演讲,你可以大致了解海德格尔是如何“提问”的,以及他如何试图突破传统的哲学框架。它提供了一个“味道”,让你对海德格尔的思想有所预期。

2. 《海德格尔选集》中的部分讲稿或早期著作(如《胡塞尔现象学原理》导读等)
为什么可以考虑: 有些出版社或学者会编辑一些海德格尔的“入门讲稿”或早期作品的选集。这些内容通常更具“教学性”,有时会更直接地解释一些基础概念。例如,他在早期的一些讲稿中,会更详细地介绍现象学的基本方法,以及他如何受胡塞尔影响又如何超越胡塞尔。
如何选择: 如果选择这类选集,最好能找到有可靠注释和导读的版本。但依然要警惕过多的“二手解读”冲淡了原著的力量。

为什么不推荐先读《尼采》、《荷尔德林》或者后期的著作?

《尼采》、《荷尔德林》等: 这些著作是海德格尔对其他思想家的解读。虽然非常有启发性,但理解他的解读,本身就需要对这些思想家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海德格尔解读他们是为了服务于他自己的“存在论”项目。直接读这些,你可能会被他如何“解读”尼采或荷尔德林吸引,但却忽略了他通过这些解读所指向的“存在”问题。
后期著作: 海德格尔后期的思想,如“语言”、“物”、“思”等,虽然同样重要,但其思考方式和概念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在《存在与时间》所奠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转折的。没有《存在与时间》作为基础,直接阅读后期著作,很可能会感到“云里雾里”,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总结来说,我的路线图是:

1. 《什么是形而上学?》(作为开胃菜,感受一下海德格尔的“味道”和提问方式)。
2. 《存在与时间》(核心主菜,不畏艰难,反复研读)。
3. 在研读《存在与时间》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极度困惑的地方,可以 辅助性地 参考一些信誉良好的导读材料。

请记住,阅读海德格尔是一个“存在”的事件,它需要你的投入、你的耐心,以及你愿意去“敞开”自己,去面对那些最根本的追问。祝你在这趟旅程中有所收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简直是民哲和学院派的分水岭。

读海德格尔,绝对不要从《存在与时间》读起(虽然《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全集第二卷),而应该从海德格尔全集Gesamtausgabe的第三卷

《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开始,国内有王庆节老师的中文译本,王庆节老师把Problem

翻译成了“疑难”。但中文译本貌似已经绝版了。

哲学爱好者都知道海德格尔难读,但是不得不读。一上来读《存在与时间》,尤其还是佶屈聱牙的中文版,除了装逼,我想不出别的原因了。

为什么要读《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

海德格尔不好读,康德比海德格尔好读啊,而且康德的问题域比海德格尔规整很多。有了一定的康德基础,大概就能知道海德格尔的问题域在哪里,即使他把整个西方哲学史都转化为自己的基本存在论问题。

《康德书》可以看成是未完成的《存在与时间》的第二部分,海德格尔在这本书里重点讨论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里的先验想象力,海德格尔给它改了个名字叫“超越论想象力”。

为了给作为有限人类知识基础的形而上学进行重新奠基,海德格尔在《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 一书中将可以进行纯粹综合的先验想象力视作感性和知性的根源。想象力作为一种源初的综合能力通过纯粹 综合,将直观的综观和知性的述谓式与命题式综合转化为亚综合形式,统摄于其下,同时,想象力在显现对象境域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因而确立了人类知识的有限性,也确立了自己作为知性和感性共同根源的地位。

超越论想象力一直游走在康德认识论的“灰色地带”, 《纯粹理性批判》从 1781 年首次出版, 到 1787 年再版,康德对先验演绎部分进行了大规 模的改写,同时也对 1781 年 A 版中想象力的描 述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在 1787 年B 版中,想象力 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认识能力,而是受知性统 摄、归为知性能力的一种。在1927—1928 年冬季 学期讲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课程中,海德格 尔对超越论想象力做了专题研究,赋予了超越论 想象力以中心地位。尽管有学者对海德格尔“暴 力”解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很多质疑, 但不得不承认,海德格尔对想象力的研究开启了 一个全新的方向,他把认识论范式下的想象力研究放在了存在论的视野中,这不仅检验了他自己 的基础存在论学说,还对后来的想象力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是海德格尔研究超越论想象力的主要著作,在那里,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即“作为双枝干之根的超越论想象力”, 也就是说,想象力是感性和知性共同的根源。实 际上,根源问题可以追溯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的前言: “人类知识有两大主干,它们也许来自于 某种共同的、但不为我们所知的根基,这就是感 性和知性,通过前者,对象被给予我们,而通过后 者,对象则被我们思维。“在 A 版中,康德还指出: “作为人类心灵基本能力的纯粹想象力,这 种能力为一切先天知识奠定了基础。借助于这种 纯粹想象力,我们把一方面即直观杂多和另一方面即纯粹统觉的必然统一性条件联结起来了。这两个极端,即感性和知性,必须借助于想象力的 这一先验机能而必然地发生关联。”纯粹想象力为一切先天知识奠基,感性和理性要借助于想象力的先验机能才能必然发生关联。如康德暗示的那样,人类知识的主干也许来源于某种根基, 这可以作为海德格尔想象力根源问题的发轫。作 为人类知识能力的想象力是如何从康德式的先验 想象力跨越到海德格尔的超越论想象力的?这要 从“想象力”的三个层面的意义来理解。“‘想象力’概念不单单是一种心理学、人类学意义上的, 作为一种心理、心智能力的‘感性生产能力’(das sinnliche Dichtungsvermogen),也不仅仅是一种先验哲学的,即既独立于感性经验,而又使得任何科学的经验认知成为可能的认识论意义上的‘先验 构想力’(die transzendentale Einbildungskraft),而更是一种在存在论上‘渊源性’的‘奠基力量’或‘更为源初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它作为存在性的亲在(Dasein),即生存论意义上的人,在时间性之激 发的存在论境域中,通过超越论图式化的时间模块程式自行成像。” 想象力不仅在知识论意义上构成一般经验可能性的诸种条件,而且从存在论意义上讲也是主体运用认识能力的基础。康德的 “先验论想象力”也因此成了海德格尔的“超越论想象力”。

海德格尔的基本存在论的中心议题就是”人类知识的有限性“,也就是通过对康德的先验想象力进行解构,海德格尔确立了这种有限性,他的基本存在论初现雏形。

同时海德格尔还在《康德书》里讨论了时间的时间化,也就是想象力如何构成时间,等于是《存在与时间》里Zeitlichkeit的一部分。

至于什么“向死而生”,畏和惧之类的,都是在之后才登场。早期的海德格尔还是停留在德国传统知识论Erkenntnistheorie的框架内。即使是基本存在论,也是对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发挥。


不明白那些动不动一上来就读《存在与时间》的人,是谁给的勇气?

至于英文版,Richard Taft是英语世界最著名的海德格尔专家,这个版本到处都可以下到,质量应该不错,只是有些海德格尔生造的词就很难翻了。

麻烦大家点赞,哲学工作者谢谢各位。

看其他回答,有人说从胡塞尔开始看起。

我不赞同。

首先,海德格尔那里虽然还有现象学的方法,比如意向性之类的,但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了现象学一个人类学式样的turn,也就是首先要确立人类的有限存在,这也是《存在与时间》出版之后(这本书就是献给胡塞尔的)导致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师徒决裂的原因。

其次,胡塞尔本身已经很晦涩了,既然海德格尔只是拿了现象学的方法,而不是现象学的问题域,比如本质直观这种,现象学的问题渗透在海德格尔的书中,但海德格尔要处理的是自己的基本存在论,所以看了胡塞尔对理解海德格尔自己的思想帮助没有那么大。

最后,海德格尔最奇诡的地方就在于他把之前所有的西方哲学传统都变成了自己的基本存在论问题,这个情况下,看他reference得最多的哲学家,比如康德、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才能最快把握他的思想通路。

现象学作为一个思潮,本身是非常机械和技术的,放在哲学史的背景下而言,胡塞尔也不是特别重要的人物。

但作为一个方法,现象学对于海德格尔的影响是终身的。

在熟悉康德的前提下,以康德作为Zugang进路理解海德格尔,我认为才是正确的。

以上。

——————————————————————————————————

海德格尔及大陆哲学普及时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海德格尔的思想深邃且复杂,对于初学者来说,选择一本合适的入门书至关重要。我的建议是,与其直接跳入他那些晦涩难懂的著作,不如先从他阐释自己核心思想的“导航图”入手。首选: 《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我知道,这听起来像是“废话文学”,因为《存在与时间》无疑是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也是他.............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触动人心,让我在阅读时不禁潸然泪下,或心潮澎湃。其中,有几个故事尤其让我动容,它们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人性深处情感的写照。1. 司马迁的《史记》:忍辱负重,终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关于坚韧、勇气和不屈精神的极致体现。想象一.............
  • 回答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EE)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学科,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都非常旺盛。因此,读电气工程学科出国深造,绝对具有显著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电气工程专业出国留学的优势: 一、 学术和研究优势:1. 接触前.............
  • 回答
    “读文科真的代表没前途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常常让家长和学生困惑的问题。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读文科绝不代表没有前途,但前途的“形状”和“路径”与理科可能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前途”的定义与多元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前途”是什么。如果“前途”狭隘.............
  • 回答
    “读博真的那么好吗?仅仅从经济效益来看,读博值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重点关注经济效益,但也会捎带提及其他角度,因为纯粹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是不全面的。 读博,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值不值得?结论先行: 从纯粹的、短期的经.............
  • 回答
    读史,无论是看文言还是白话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乐趣,选择哪种方式“更好”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兴趣以及你想要从中获得的深度。下面我将详细分析文言文和白话文在读史方面的优劣,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一、 文言文读史: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录与深度体验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书面语,古代史籍大多以文言文写成。.............
  • 回答
    读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就像是踏入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花园,这里有独特的风景,也有别人难以理解的风景。这种体验,可以说是既孤独又自由,既充满挑战又带来独特的成就感。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描述这种体验:1. 信息获取的“寻宝”过程: 资料搜寻的艰难: 当你决定进入一个冷门专业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资料.............
  • 回答
    读博士,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它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学位,更是对一个人学术能力、研究素养、思维方式、甚至人生观的深刻塑造。最大的收获,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1. 深度与独立的学术能力: 精通一个领域,并能推动知识边界: 这是最直接的收获。博士训练的核心是让你成为某个细分领域.............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就像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跋涉,身边除了偶尔闪过的微光,更多的是漫无边际的黑暗。压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积月累,像藤蔓一样缠绕,让你喘不过气。首先是学术上的压力。 你不再是那个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你成了那个要“开疆拓土”的探索者。文献浩如烟海,但你总觉得没读够;实验一做.............
  • 回答
    选择哲学专业求学,无论是国内深造还是远赴德国,都各有千秋,关键在于你个人的偏好、目标以及对“哲学”本身的理解。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需要细致考量的一番权衡。在国内读哲学本科:根植于沃土的深度体验在国内攻读哲学本科,最大的优势在于文化根基的契合与学科的本土化发展。 中文语境下的思想启.............
  • 回答
    行,要说带专是啥体验,那可真是五味杂陈,一股脑儿灌过来,够你品半天的。我尽量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保证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报告。首先得说,一脚踏进带专的校门,那种“哦,我来这儿了”的感觉,就挺微妙的。你不会有那种“哇,名校啊,学霸云集”的肃然起敬,更不会有那种“这是要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它更像是生活的一.............
  • 回答
    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遇到令人愤慨的情节时产生激动的情绪是人之常情。杨坚灭绝宇文泰后代的故事确实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和政治残酷的事件,足以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和愤怒。如果您因此感到气愤难平,想要“砍死他”,这说明您对弱者和无辜者的遭遇抱有强烈的同情心,以及对不公正行为的厌恶。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这段历史,并.............
  • 回答
    读博会改变人的性格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而且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读博本身并不会直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但它会极大地“塑造”或“强化”某些性格特质,也可能因为经历而带来性格上的“发展”或“调整”。让我们详细地展开来谈谈这个话题:1. 什么是“性格”?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性格。性格通常指.............
  • 回答
    读博的成功与否,天赋和努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要详细探讨哪个更重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天赋在读博中的体现与重要性天赋,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先天的认知能力和特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学习、研究和创新的效率与.............
  • 回答
    在博士研究的漫长征途中,尤其是在一个探索未知、需要深耕细作的领域里,强烈怀疑自己所在学科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复杂且时常令人煎熬的体验。它如同一个潜伏在心底的幽灵,不时浮现,吞噬着你的热情和动力。从最初的憧憬到悄然的质疑最初,你选择了这个学科,是因为它的某个方面吸引了你,可能是它的深邃理论、解决.............
  • 回答
    读一本烂书,就像走进一间你满心期待的餐厅,却发现服务员脸色阴沉,菜品颜值低得惊人,味道更是让你怀疑人生。整个过程,充斥着一种混合了失望、无奈、甚至一点点恼怒的情绪,它就像一次缓慢的折磨,消耗着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初遇:怀抱期望,却暗藏玄机通常,我们读烂书都有一个“诱因”。可能是书名够吸引人,封面设计.............
  • 回答
    读博士,如果未来不打算从事纯粹的科研岗位,其意义确实需要更深入地探讨。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要看你如何定义“意义”,以及你读博士的动机和期望。如果你将博士的意义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和教职,那么不去科研岗位自然会让人质疑其价值。然而,博士教育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解.............
  • 回答
    读博的根本目的,是平衡地以毕业为目标,并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培养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养。 简单地说,毕业是博士生涯的必要条件和结果,而能力培养则是博士生涯的核心价值和过程。两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埋头苦干,不考虑毕业要求,那么最终可能一无所获;如果只为了毕业而机械完成任务,则会错.............
  • 回答
    读了张文宏医生写给年轻人的那封信《流水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心里头感触特别多,像是被一阵温暖的风吹过,又像是听到了一个久违的老友的肺腑之言,那种感觉很实在,很接地气。首先,最打动我的就是他那种温和但充满力量的语调。他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也没有空洞的励志口号,而是像一位长者,用一种过来人的姿态,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