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桢先生将Gene翻译成“基因”。
这个翻译简直绝了。
不仅发音上贴的严丝合缝,而且字面上直白而隽永。
基因,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原因,谓之基因。
而且我再不要脸地强吹一句,“基因”这俩字我在脑海里重复读几次,会觉得这词透着股古雅,好像是从凝练而喜留白的古汉语中选出来的两个字,简直不像是音译出来的。
这个词翻译的真好
1、Lexus,凌志(比后来的雷克萨斯不知道强多少倍,甚至准确得勾画出了Lexus的目标用户群的特征及属性)
2、我国的著名方针“不折腾”,欧美媒体上出现的时候译为“no z-turn”,简直是音形义巨佳。除了一般的信达雅,那种带政治寓意的画面感极强。
……更多文章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
……更多回答何明科的主页
谢邀。
有个国家,译作博都雅。乾隆皇帝当年写诗“博都雅昔修贡职。”又博又雅,好听吧?
现在的译名是,葡萄牙。
民国时,报刊将某俄罗斯大作家译作陶思道,另一位俄罗斯作家译作郭歌里。看着两个敦厚儒雅的名字——托尔斯泰和果戈里。
枫丹白露——法语读音其实更接近“封太纳布勒”——如此译出,虽然意思大变,但文藻上看,实是神来之笔。
徐志摩将Firenze译做翡冷翠,逸清沁碧,绝妙好词。
雪茄,Cigar,也很好。
《乱世佳人》的老译本里,斯嘉丽奥哈拉被译作郝思嘉,瑞德巴特勒被译作白瑞德。
结论是:越凑民国时期的翻译,汉字意思一般越好。
不信吗?清朝与民国时,法国驻华公使名字是这么翻译的:
Julien de Rochechouart。译名叫做罗淑亚——体现淑德,亚字还表谦逊呢,真谦谦君子风。
Marie Joseph Claude Edouard Robert de Semallé,译名叫做谢满梁——王谢堂前,燕子满梁,这名字如果住南京朱雀桥乌衣巷,尤其有王谢旧风。
Aime Joseph de Fleuriau,译名叫做傅乐猷——乐于以道而谋大事,真是好名字。
而到20世纪60年代往后,法国公使们的名字已被定成:
Lucien Paye叫吕西安·贝耶。Étienne Manac'h叫艾蒂安·马纳克。Claude Arnaud叫克劳德·阿诺——很贴切很精确,但一望就知是外国人……
是这样的:
译名的变化,有段漫长历史。简单来说,19世纪之前,比较随意。19世纪到解放前,比较雅驯。解放后,比较切音,但不求雅驯了。港台在这方面,承民国遗风多一些。
并不是每个老译名都好听。Moçambique,现在新华社管做莫桑比克,旧译却是莫三鼻给。我一个朋友说:不知者乍看莫三鼻给这四字,还真以为一人姓莫,排行第三,被行了割鼻子的劓刑呢——好好一个国名,都给译出故事来了。
然后读音的问题,其实也很碎。各国语言不同,读音就难定。巴黎Paris,按法语读音,说是“巴黑”也无妨;按英语读音,就是“帕里斯”。
伦敦London,按英语读音叫朗登也行,按法语写法Londres,那就是老实不客气:“聋的呵!”
许多词写法还不同,法国人写希腊词爱把末尾的“斯”字去掉,比如阿喀琉斯在法语里正经就读“阿泻”。
所以就有个约定俗称、名从主人的问题。
翻译得早的,有这两个典型名字:
利玛窦先生Matteo Ricci,一个意大利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起个汉名。若按当今新华社译法,该叫马特奥·里奇。
被成吉思汗干掉的花剌子模王阿拉乌丁·摩诃末Alā al-Dīn Muḥammad;若按现在译法,该是阿拉丁·穆罕默德。
19世纪中期,英国首相全名Henry John Temple Lord Palmerston,按现在新华社译法,该叫亨利·约翰·坦布尔·帕尔默斯顿子爵。清朝就管人家叫巴麦尊:还特意称个“尊”呢。
19世纪到民国时确定的国家译名,都很好听。英国叫英吉利,法国叫法兰西,意大利、美利坚、德意志、瑞典、荷兰,这些早期定下来的译名,字眼都挑得堂皇典雅。
其实按读音较真的话,法国按英语读音是弗朗斯、法语读音更接近弗航斯;意大利也大可以叫伊塔利,但意思就不那么吉利了;美利坚这名,最初不过是阿美利加·韦斯普奇先生远航到彼,马马虎虎,拿自己姓氏定的名,哪里承想就意思丰富,美而且利,还坚起来了!瑞士、瑞典如果搁到今日,如果按英语音译成斯维策兰、斯维登,那么早先的祥瑞典雅意境,那就荡然无存。
说个很搞笑的译名:《茶花女》男主角Armand Duval,现在流行的译法叫阿尔芒·杜瓦尔,听着洋气。然而林琴南先生当年写《茶花女遗事》,给人定译名:亚猛著彭!
本来清秀痴心一男生,被叫了个亚猛,忽然就蓬头粗服、猛汉一条了。
《鹿鼎记》里,清朝翻译想礼敬俄罗斯苏菲亚公主,于是给她定译名做苏飞霞,好听;韦小宝懂点俄语,给俩俄罗斯兵士起译名:齐格诺夫叫猪猡懦夫,华伯斯基王八死鸡。可见金庸先生早谙熟中国人民智慧:给人家起好名字不难;想玩谐音骂别人,更是翻脸间事。
英语里有Elliot这个姓氏,比如鸦片战争时英国驻华商务总监就姓这个,旧史译做义律,乍听以为是个中国老爹给孩子起名,劝儿子要讲义气兼自律。
英国诗人艾略特其实也姓这个,但名从主人,就不特意改了。
钱钟书开他玩笑,在《围城》里扔给他个译名,叫爱利恶德,字眼大不好听。新华社如今译这名做埃利奥特,倒也罢了。
妙在香港大学有个Elliot Hall,按新华社译法,就该叫埃利奥特礼堂。可是香港读书人聪明劲一犯,就有创意了:仪礼堂。即切音,又有意思,这才是老派翻译雍容高华、书卷满腹的玩法。
最后送四个神译名。
清朝时,爱流放人到宁古塔。乍听,是个古雅的塔名,其实是满语翻译。宁古,六;塔,个。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
元朝延安王,叫做也不干。很傲娇的名字。
但是,看这个:《元史-本纪第五-世祖二》
丙午,命诸王合必赤总督诸军,以不只爱不干及赵璧行中书省事于山东。
是的,这个蒙古人的中文译名叫:不只爱不干。
最后一个。
元朝有个公主叫火真别乞。 或者火阿真伯姬,火臣别吉。 ᠬᠣᠵᠢᠨ ᠪᠡᠬᠢ
别乞或伯姬,都是公主的意思。
读读她的名字,火真,火阿真……是不是读出点什么了?
是的。就是《射雕英雄传》里的华筝公主。
看日本动漫和日剧,里面会经常出现一个词,想必大家也都听过。
あほう。
这个词是笨蛋的意思,怎么读呢?
A Ho。
读起来有点像中文的“二货”。
是不是很传神?
有意思的是,英文中的asshole(屁X)也有蠢逼、令人讨厌的人的意思,读音也大体一样。
究竟谁是谁的音译呢?这个不好说。
或许除了爸爸和妈妈这两个词以外,世界各民族在形容傻逼这类人群上也达成了某种默契吧~(捂脸)
哇哦 我这个知乎小白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赞 谢谢大家!(。・ω・。)ノ♡
-----------------------------------------------------
一个老故事了:
那是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有一天,爸爸铿锵有力地给我念了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Knowledge is power, France is bacon.)父亲不会知道这句话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造成了多么巨大而长久的困惑。
之后的十多年中,这句话一直困扰着我,产生了无数的谜团。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够和前半部分联系到一起?知识与力量、法国与培根之间,难道冥冥之中有着某种难以言喻的联系吗?!
我,无法理解。
更让我恐惧的是,每当我向大人们提起“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的时候,他们都毫无惊讶的神色,而只是默默的点头赞同,甚至有几分欣喜的目光含在眼中。
或者当有人说到“知识就是力量”的时候,我总会紧接着强调“法国就是培根!” 可从来没有人以怪异的神色盯着我或想要纠正什么怪异的事情,有的只是微微一笑,点头赞同。
某一天,深陷困惑的我终于鼓起了勇气 ,找到一位老师请教:“‘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可没想到换来的却只是整整十分钟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解释,完全没有触及到“法国就是培根”。当老师讲解完毕,我怯生生地试探道:“法国就是培根?”老师轻描淡写地答道:“没错。”年仅12岁的我根本没有勇气和信心再继续追问下去了。
我,绝望了。
从那一刻起,我再也没有去追问过这句话的真意,我坚信自己永远不可能弄明白这句话,它就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团,我能做的只是当这句话被提及的时候假装和所有人一样明白它的意思。我彻底放弃了追寻。
直到多年以后的某一天,我不经意在书本上看到了这句话 :
Knowledge is power.
—– Francis Bacon
1、
法国巴黎郊区,国王的行宫 fontainebleau,风景极美,清泉交映,橡树白桦等密密层层,宛若一片硕大无比的绿色地毯, 秋季来临, 树叶渐渐交换颜色,红白相间
因此,朱自清先生音译为 枫丹白露宫,徐志摩先生音译为 芳丹薄罗宫
发音上讲,芳丹薄罗更贴近法语发音
但是枫丹白露从文采上讲更加传神,枫叶如血,白露为霜
2、化妆品品牌简直就是音译界的一股清流,可能是为了故意迎合女孩们的喜好,但是不得不说,翻译的极其传神并且具有诗意美感。
兰蔻 Lancome
雅诗兰黛 Estee Lauder
香奈儿 Chanel
碧欧泉 Biotherm
悦诗风吟 Innisfree
娇韵诗 Clarins
雅漾 Avene
欧莱雅 L'Oreal
美宝莲 Maybelline
悦木之源 origins
自然晨露 dewy tree
可伶可俐 Clean&Clear
我觉得翻译的最好的就是 Revlon,中文音译为露华浓
取自李白写给杨贵妃的诗词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同样取自诗词的还有 IKEA
直接音译为宜家。
取自《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还有givenchy 音译为 纪梵希
Vacheron Constantin 英文原本标准翻译是康斯坦丁
音译为江诗丹顿
纪梵希和江诗丹顿 一听就感觉尊贵大气
但是化妆品品牌音译也并不都是那么美,也有几个译砸了的,
比如彩妆Max Factor,音译为蜜丝佛陀...
excuse me?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烧香拜佛呢
本来还想写三宅一生的,后来评论提示三宅一生不是音译
另外,还有一个品牌我觉得音译的极为传神,那就是Subway
直接音译为 赛百味,生动有力。
3,北大附近有一家很著名很文艺的先锋书店 中文名字 风入松
英文名 Forest Song
从发音到语意,完美翻译
4,盖世太保 当然是最著名的音译了
盖世太保是德语“国家秘密警察”Geheime Staats Polizei 的缩写Gestapo 的音译。
关于出处,很奇妙的居然和中国的特务组织军统有关。
Gestapo最早被翻译成“戈斯塔鲍”,应该说其谐音更接近于德文原音。这个译者是时任驻德大使的刘文岛。
1936年蓝衣社(军统前身)前书记酆悌出任驻德武官一职。其对纳粹德国颇为崇拜,曾经让蓝衣社下属的提拔书店大量翻译介绍纳粹德国的著作。他最早把南尖党改译为纳粹党。但是他对原来的”戈斯塔鲍“如何重译破费踌躇。
当时的驻德大使是号称CC的四大骨干之一的程天放,于是他对酆悌开了一个很恶意的玩笑,说你号称力行社(蓝衣社核心组织)十三太保之一。而你们力行社豪气干云,誓要统领黄埔同学和CC系,政学系,改组派等各派系对抗,建立盖世功勋。
结果酆悌不以为忤反而受此启发,从此在提拔书店出版的纳粹书籍中译作了盖世太保。
5、哈利波特因为很多咒语、魔法是原创词,所以翻译的时候也用了很多音译
作弊神器魔法药剂 Felix Felicis , Felix的拉丁文意思就是happy或者lucky
所以音译为 福灵剂
福灵两字代表快乐幸福,又切合发音
喝一口Felix Felicis再去向喜欢的男生表白,应该会成功吧
说到哈利波特,不得不说大反派,人们都因为恐惧而不敢说出他的名字,因此又叫他 He-Who-Must-Not-Be-Named、You-Know-Who。。
原文是Lord Voldemort,是根据本名汤姆·马沃罗·里德尔中的字母玩了个文字游戏变成一句话
“I am Lord Vordmort”
因此翻译的时候,音译为伏地魔
说到这里,突然想说另一个音译外国人名字的经典例子
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单独把Francis 拿出来翻译是弗兰西斯,合在一起则翻译为 彭定康,香港末代总督。
6、
Pokemon 宝可梦 。虽然我还是觉得口袋妖怪更好
皮卡丘!Pikachu!
同样有“皮卡”这个拟声词的另一个名词——皮卡车 原文是 pickup truck
7、还有社会学名词 bully
原意是指恃强欺弱者、恶霸
中文形象生动的音译为 霸凌
“霸凌” :是指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于社会中,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
8、 芒果 mango
译自英语 mango,源于马来语 manga, 音既相似,意思又明确,一听就知道是水果
同样的还有 柠檬 lemon
Lemon来自公元1400年的lymon,柑橘类水果,其来自古法语limon“柑橘类水果”,进一步来自借由普罗旺斯语或意大利语的阿拉伯语laimun,其来自波斯语limu(n),柑橘类水果的总称;
也可能来自同源梵语Nimbu “the lime”。Lime,绿黄色,柑橘类水果
三国司马懿。
我爷爷就说他其实叫ismayil(依司马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