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学西医也就是现代医学一票否定中医?

回答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学西医也就是现代医学一票否定中医”这种说法本身就过于绝对,并不准确。现代医学的研究者和从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开放、探索的态度,也有很多人认为中医的某些理论和方法有其独特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但是,之所以会有“一票否定”的感觉,或者说为什么现代医学在很多方面显得“强势”,甚至让一些人觉得它对中医持否定态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理解:

1. 科学方法论的根本差异: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现代医学是建立在 实证主义 和 还原论 的科学方法论之上的。

可证伪性 (Falsifiability): 科学理论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也就是说,必须能够设计出实验或观察来证明它是错误的。如果一个理论无法被证伪,那么它就很难被视为科学。
可重复性 (Reproducibility): 科学实验的结果必须是可重复的。其他研究者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同样的实验,应该能够得到相似的结果。
客观测量 (Objective Measurement): 现代医学依赖于精确的、可量化的、客观的测量工具和指标。例如,血糖值、血压值、影像学检查结果、基因序列等。这些指标的数值是清晰的,不受主观判断的影响。
还原论 (Reductionism): 现代医学倾向于将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分解到更小的单位(如细胞、分子、基因)来研究其机制。理解了这些基本单元的工作原理,再去解释整体的功能和疾病。

中医在这几点上的挑战:

理论体系的抽象性: 中医的核心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精”、“津”、“藏象”、“辨证论治”等,很多是基于哲学思辨和对人体功能现象的宏观观察总结而来。这些概念在现代科学的框架下,很难找到直接对应的、可操作的测量指标和实验方法来验证其“虚实”、“寒热”、“表里”等复杂组合。
缺乏可证伪的实验设计: 很多中医理论,例如“阳虚则寒”,其“阳”和“虚”在现代科学中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可测量的标准。这就使得针对这些理论设计的实验,很难清晰地界定出“阳虚”和“非阳虚”的对照组,也难以设计出能够明确“证伪”的实验。
主观性强: 中医的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望、闻、问、切,尤其是“切脉”和“舌诊”,虽然是经验的积累,但其中包含相当程度的主观判断。不同中医医生对同一病人的脉象、舌象的描述和解读可能存在差异,这增加了其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的难度。
“证”的复杂性: 中医的“证”是一个涵盖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以及一系列症状、体征的综合概念。它是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不是针对某个单一病因或病理改变。这与现代医学寻找单一病原体、特定基因突变或特定生物标志物的思路不同,使得“证”难以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精确定义和量化。

2. 治疗方法上的差异与验证:

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现代医学的药物,其有效成分是明确的,作用机制(如抑制某个酶、阻断某个受体)是可以通过生化、药理学实验来阐明的。药物的剂量、毒副作用也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来确定。
中药的复杂性: 中药通常是多种植物、动物或矿物质的复方,其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多种成分协同作用,这使得从中找出“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变得异常困难。虽然有中药现代化研究,但很多时候是将中药视为“植物化学提取物”或“化合物”,这与中医的整体观又有所冲突。
随机对照试验 (RCT) 的“金标准”: 现代医学评价一种疗法的有效性,最权威的方法是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RCT要求有对照组(安慰剂或标准疗法)、随机分组、双盲(医患双方都不知道谁用了真药谁用了假药)、严格的统计学分析。这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排除安慰剂效应、研究者偏倚等干扰因素。

中医在这方面的挑战:

RCT设计的困难: 如何为中医的“证”设计出合适的、能够双盲的RCT?例如,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同一个“证”可能需要不同的方药,而不同的“证”又可能需要相似的方药。如何保证“辨证”过程的客观性和“施治”的标准化,并能纳入RCT,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安慰剂效应的区分: 很多中医的疗效,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功能性疾病,可能包含相当一部分安慰剂效应。在没有明确药理机制的情况下,很难将中医的疗效与安慰剂效应区分开来。
“整体疗法”的复杂性: 除了药物,中医还包含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疗法,这些疗法往往是多因素、多角度地作用于人体。这种“整体”的干预方式,同样难以用单一的、还原论的实验方法来完全解释其作用机制。

3. 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西学东渐的背景: 19世纪以来,西方科学和技术随着列强的侵入传入中国,在国家危难之际,现代科学被视为救国救民的“科学救国”的重要力量。与此相对,一些传统文化(包括中医)在某些时期被认为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受到了批判和排斥。
“科学”话语权的争夺: 在科学与非科学的界定上,现代医学凭借其强大的解释力和实践效果,逐渐掌握了“科学”的话语权。而中医由于其理论和方法上的“非主流”特点,在与现代科学的对话中,常常处于需要“证明自己”的被动地位。
身份认同与民族主义: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人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在提升,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得到重新审视和肯定。但这种重新审视,也常常伴随着对现代医学的某种“反拨”情绪,使得讨论容易走向极端。

4. 现代医学的“成功”与“失败”:

现代医学的辉煌成就: 疫苗、抗生素、手术、影像学、基因疗法等等,现代医学在治疗传染病、改善外科手术、诊断疾病、延长人类寿命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提供了强大的证据,使得现代医学在公众认知中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现代医学的局限性: 然而,现代医学并非完美。它在治疗慢性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某些癌症的晚期以及“未病”的预防和养生方面,仍存在局限。例如,很多慢性病的发病机制复杂,难以根治;很多药物存在副作用;对“治未病”的理念,现代医学也正在逐步探索和借鉴。

为什么会产生“一票否定”的印象?

科学界的“严谨”要求: 科学界对证据的要求极高,任何缺乏充分实证支持的理论都容易被质疑。当中医的理论和疗效无法在现代科学的框架下得到足够、清晰的证据支持时,很多现代医学研究者和医生会选择“不认可”或“存疑”,这种态度在不了解科学研究过程的公众看来,就可能被解读为“否定”。
媒体的简化传播: 媒体在报道中医和西医的争论时,常常会简化复杂的问题,甚至放大矛盾,以吸引眼球。一些“中医骗局”的曝光,也可能影响公众对整个中医的看法。
“伪科学”的标签: 一些以“中医”为名义进行的欺诈行为,确实对中医的声誉造成了损害,也使得一些人对中医产生了“伪科学”的负面印象。
中西医结合的瓶颈: 尽管有“中西医结合”的提倡,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两种体系有效、科学地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

总结来说,现代医学并非“一票否定”中医,而是:

1. 基于不同的科学范式和研究方法,对中医的理论和疗效提出了更高的、不同的验证标准。
2. 在这些标准下,中医的很多内容由于方法论上的差异,难以得到清晰、客观、可重复的证实,因此容易被质疑。
3. 历史、文化、以及科学话语权的争夺,也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就一无是处,而是说,如果中医希望在现代科学的框架下获得更广泛的认可,或者说,如果我们要科学地利用中医的优势,就需要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深入研究和探索,找到其科学的内核,并将其与现代医学的知识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对两种医学体系的深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就如实叙述症状就够了,

比如发烧,刚量体温38度;

比如流清鼻涕,说嗓子不舒服;

比如偶尔咳嗽,没痰,但呼吸正常不喘气;

......

用受凉、上火、积食,这种词汇,且不说中西医之争,既然你都懂,自己都诊断好了,还问医生干嘛?

另外,如果医生是免费给你们提供咨询,你还抱这种态度的话,我也建议你退群;你可以另建/加入一个中医儿科咨询群,得到你想要的结论,没必要给别人添堵自己也不痛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学西医也就是现代医学一票否定中医”这种说法本身就过于绝对,并不准确。现代医学的研究者和从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开放、探索的态度,也有很多人认为中医的某些理论和方法有其独特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但是,之所以会有“一票否定”的感觉,或者说为什么现代医学在很多方面显得“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核心困境,也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话题。简单来说,这种批评源于中医和现代医学在认识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上的根本差异。中医的“皮”与“肉”首先,我们要理解,中医的“皮”指的是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模式。中医的理论基石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等概念。这些.............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存在一种普遍的误区,认为科学就等于“西医那一套”的解释体系,而忽视了科学本身是不断发展和演进的。为什么中医没有细胞分子就“不科学”? 历史的局限性: 中医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古代先民对人体和疾病的观察、经验总结和哲学思辨之上。在没有显微镜、没有细胞学说的时代,人们只能.............
  • 回答
    这确实是《西游记》中一个值得玩味之处,简单来说,西天佛老对取经的态度与其说是“不热心”,不如说是“自有其考量”;而天庭对取经表现出的热情,则有着更复杂、更现实的动机。我们不妨细细道来:西天佛老取经的态度:并非不热心,而是另有盘算西天佛老对取经的态度,表面上看似乎有些“慢热”,但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深远.............
  • 回答
    关于“去了西藏就会安静下来,心中的杂念都消失”这种说法,其实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一种让人内心得到平静的氛围。这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更是因为一种心理暗示、文化熏陶和身体感受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西藏本身就自带一种“神秘”和“神圣”的光环。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西藏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人们对不同医学体系认知和评价的核心矛盾。中医黑(姑且这么称呼,虽然这个词可能有些标签化)之所以会抱有这种“西医一病能治就万能,中医一病治不好就全盘否定”的看法,其背后的逻辑并非完全基于客观事实,而是掺杂了认知偏差、信息不对称、以及对“科学”二字的理解差异。我们来一点.............
  • 回答
    你说西医好就西医好,为什么非得抨击中医?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里的一些疑惑。其实,说“西医好”或者“中医好”,这本身就是一个有点过于简单化的说法,因为两者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而且很多时候,它们是可以互相补充的。不过,如果你觉得有人“抨击中医”,那背后可能有一些原因,而且这些原因也并.............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中西医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复杂关系以及围绕它们的争议。这是一个涉及历史、科学哲学、医学伦理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议题,需要详细地探讨。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误区:西医并非一定要与中药对立。 事实上,现代医学研究中,许多药物的发现和开发都曾从中药或其他天然产物中获得灵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医学发展史、科学哲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对疾病本身的认知偏差。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人们为什么会相信这种说法。一、 自限性疾病的概念与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自限性疾病”这个概念。 定义: 自限性疾病是指那些病程有一定时间限制,.............
  • 回答
    在中国的审判实践中,确实可以看到一些与西方法官相似的举动,比如在敲击法槌时。但要说“为什么中国法官也要学西方用小锤子而不用惊堂木”,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片面,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历史演变与符号意义的变迁: “惊堂木”的来源与象征: 传统戏曲中的“惊堂木”并非真实的法庭用具,而是舞台表演的一种.............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医医生必须学西医,而西医不必学中医”的这个问题,其实这背后牵涉到医学发展的历史、教育体系的建立、疾病认识的差异以及临床实践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并非一句简单的“必须”或“不必”就能完全概括,更像是一个在当前医学格局下,中医学习西医更为普遍和“现实”的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背景:现代.............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在我看来,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中医黑多非学医,西医者倒有人认同”的格局,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一、 对“科学”的认知方式不同: “中医黑”的逻辑链条: 很多对中医持否定态度的人,他们的认知框架往往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化学和.............
  • 回答
    选择学习中医还是西医,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人生选择,没有绝对的“哪个更好”,只有哪个更适合你,更符合你的志向和性格。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给你剖析一下,帮你拨开迷雾。一、 中医与西医的底层逻辑与哲学观这是最根本的区别,也是影响你学习和行医方式的关键。 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辨证.............
  • 回答
    关于“学中医比西医难,中医门槛比西医高”的说法,在不少人心里确实根深蒂固。这背后有挺多原因,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说说两者根本上的不同。西医,你把它想象成一本有明确目录、章节清晰、科学实验支撑的教科书。它研究的是人体,但更多的是把它当做一个精密的“机器”,每个零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以及社会舆论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我们听到更多的是“中医黑”,而相对较少听到“韩医黑”或“西医黑”呢?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中医面临的独特挑战与历史成因1. 科学范式冲突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模糊: 中医的根基与现代科学的差异: 中医.............
  • 回答
    很多人提到医生,脑海里可能浮现的是“高薪”的标签,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尤其是在国内。尽管如此,学医这条路依旧吸引着无数年轻人,考研人数更是年年攀升,这背后有着比收入高低更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相较于一些金融、IT等热门行业,医生的初级和中级收入确实不算顶尖,甚至可能低于一些高技能的蓝领或.............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切合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涉及多个层面和复杂的历史、经济、地缘政治因素。理解为何西方在当前选择同时打压俄罗斯而非将所有力量集中围堵中国,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俄罗斯当前的行为直接威胁到西方核心利益和价值观这是西方对俄采取强硬政策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 对欧洲.............
  • 回答
    两条母亲河的召唤:西亚与东亚的文明摇篮当我们谈论“两河”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地理画卷。一条是孕育了古老苏美尔、巴比伦文明的西亚两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另一条则是养育了中华文明的东亚两河——长江与黄河。这似乎是一种巧合,又似乎蕴含着某种深刻的联系。为什么这两个相隔万里的地区,都以.............
  • 回答
    西方上层的君主、国王或皇帝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更为绅士、更有礼貌,且更显平台,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涵盖了历史、文化、教育、政治、社会以及个人修养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从小接受的精英式教育与礼仪熏陶: 专属的导师与教授团队: 君主并非由普通的学校培养,他们拥.............
  • 回答
    确实,西周的古文与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给人的感觉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甚至常常让人望而生畏,不知所云。这种巨大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文化演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西周时期的社会背景。那个时代,文字刚刚开始成熟,主要承担的是记录宗教祭祀、政治盟誓、王朝大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