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对中国造成资本外流压力和不动产债务链条趋紧。
我个人判断这波中国大概率会持续硬抗。
即维持稳中偏宽的逆反美联储周期操作。
虽然历史上中国也有过几次这种逆反美联储周期操作的行为,但当时经济端口开放度很低,管制力度高,并不算是硬刚。
而本次将是多年来首次硬刚。
考虑到中国外储规模相当可观,而且外贸层面,出口竞争力还在,顶着资金外流去稳中偏宽,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这是吃存粮的时刻,要靠经常项目顺差和既存外储规模去过冬。
说实话,以目前中国的体量和工业规模,市场规模,美联储政策对我们的影响并不算大,就像风暴能拔起大树却撼动不了山岳一样。对于大山来说,外面风刮得再大,也没有山脉地下那些腐蚀基底的河流,喀斯特溶洞来的要命。
最值得大家注意的应该是中国如何处理不动产债务问题。如果中美一起从紧周期共振,中国不动产债务,美股肯定同时爆掉泡沫,将是一场百年罕见级别的痛苦去杠杆行为。
显然这是不太可能出现的决定。
当美国加息,中国稳中偏宽的情况下,国内既得利益群体,各路开发商,都会有进一步把债务留在国内,把资产转出国外的需求。
这方面一定要控制好。
因为美国人的供应链受损与利率无关,所以它这个紧缩维持不了多久的。
当它再次宽松的时候,中国应该果断收紧货币和财政政策。
那时,将是中国进入全面老龄化社会之前最后一个主动爆破不动产债务的时间窗。
这个周期内,碧桂园之流大概率勉强过关了,能苟活一段时间。
下一次美联储恢复宽松,就该咱们这边主动收紧了,到时候就是最后一个提前刮骨疗毒的好机会,该破产破产,该清算清算。
还有地方债处置,该展期展期,该清算清算。
对于中美这种体量的大国来说,处理内部结构问题比跟对手见招拆招重要得多。
按着这个思路去走,对中国股市长期来看是利好的。
尤其是下一波美国再宽松,中国收紧利率处理不动产债务时,会对国际资本形成很强的虹吸能力。
唯一的核心风险就是这种保持开放状态下对美国货币政策的逆周期操作,会让美国人在地缘上不断使用武力恫吓,对抗升级。
记住,美联储的操作能起到很大作用的时候(例如里根时代)是建立在美国本身国体就春秋鼎盛,非常健康的基础之上。
利率市场操作并不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不必过多关注。
俺根据拜登政府和美联储的公开信息,猜测美国要来个大的。不是说加息,那个对美国来说太常见了。
俺是说,美国这次要一边加息(美联储已经说了)还一边放水(拜登可是在玩命的推动1.75万亿的重建法案,在中期选举前肯定还会来一波收买选票的印钞法案)。
一边加息一边放水,经济学又被干了一次。
记住一句话就行了:别人稳健我放水,别人放水我稳健。中国央行的逆周期抄底模式……
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这个世界上所有央行里美联储是真的做到了用嘴炮pua市场的模式(虽然市场已经越来越麻木,但是下意识的身体仍然有反应),这个导致了它可以进行行动后置,比如现在大家都在说美联储加息,事实上它根本还没有加息只是“暗示”要加,发生在两个月以后。
但是其他央行都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如果中国央行进行实际跟随,等于把行动主动权让给美联储。因为美联储的实际加息是后于市场反应的。
这就是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
在知乎上,“美联储加息”的频率,虽然比“美国疫情结束”的频率低一些,但是也很高呢!
这篇文章,把整个世界格局写的很清楚,值得参考。
作者:王孟源
发布时间:2022/01/25 11:39:37
去年年初,我曾寫下《新年的回顧和展望》,對2021年的國際局勢做了估算、評論和建議。到了年中,又寫了《美國制華歷程分析及對中國外交政策調整的建議》,專注於未來十年的長期發展。因爲這兩篇所預測的大局方向和推薦的戰略主軸,都依然有效,請讀者先復習舊文,這裏一方面復習一些重要結論,一方面針對新年度所帶來的環境背景變化做若干補充。
美國
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民主黨建制派爲了避免仇視財閥的Bernie Sanders在初選中勝出,强行整合了所有可控的勢力(參見前文《美國大選中的危險人物》),捧出最不得罪人的Biden為總統候選人。其後他們雖然嚴重低估了右翼民粹的力量,卻依舊靠著新冠疫情而在大選中橫掃白宮和國會兩院。然而Biden幹了一輩子的職業民代,習慣於空打嘴炮、一事無成,既無才華氣略,也無識人之明,再加上他有意避開2016年Hillary Clinton曾預先搜羅的民主黨内頂級人才,結果執政的幕僚團隊素質極差,對内欠缺人脈、毫無手腕,對外幼稚無謀、一廂情願,以致在至關重要的任期首年就耗盡政治能量,提前跛脚。
Biden在内政上的失誤有兩個層面:首先在政策方向的選擇上,輕重不分、本末倒置,專注在白左議題和社會福利,完全忽略了貿易和經濟供給面的嚴重問題;至於金融貨幣方面的通膨壓力,更是反正道而行,拼命火上加油。其次在執行上,政黨紀律在參議院徹底崩潰,反而被叛徒Manchin吊足胃口,虛耗了一年,立法成果卻只有兩個各一萬多億美元的刺激方案,都是反對黨原就想要的;到年底還遭受Manchin的公開決裂羞辱,連面子都沒有保住。
但是在外交上,Biden居然設法犯下更糟糕的錯誤:這裏的基本原因在於他所任用的國務院和國安會官員,都是讀死書的教條主義者,既不知彼也不知己,還貪婪無饜,處處想要占盡便宜再賣乖。以伊朗去核協議爲例,既然當初是美方主動撕毀條約,那麽照理伊朗可以要求額外的補償;再加上原協議談判至今已有六七年,美國的國際地位持續下降,恢復原文已經是最佳脚本,再加上從中東抽身、專心遏制中國崛起是美國的大戰略方向,就算爲了國内輿論而必須要求伊方做出讓步,也應該只是裝飾性的條款。然而Blinken不但不接受任何妥協,反而基於Trump極限施壓的最後通牒上另加要求,連在Biden任期内不做反復的承諾都不肯給;所以當前美國的外交政策,其實比Trump政權還要貪心、過分得多。
這種吃乾抹净的心態,應用在中美博弈之上,就是白左外交體系所鼓吹的“Selective Engagement Strategy”。這裏的重點,既不是“Strategy”,也不是“Engagement”,而在於“Selective”;換句話説,他們和Trump的目標完全一致,亦即要將中國的發展進程打成倒退,所不同意的只在後者的全面敵對策略: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在他們眼中是下下策;連減免關稅原本就是兩利、在通膨威脅下尤其有利美方,他們都錙銖必較,務求多占便宜。Blinken和Sullivan心中的理想手段是讓“盟友”下場和對手廝殺,然後自己出面交涉斡旋,從雙方都榨取額外的利益,然後另找新炮灰,周而復始。所以像是氣候政策之類的“合作”對話,絕對不是什麽友善示意的“交流通道”,剛好相反,其用意是爲了在炮灰盟友和中國廝打的過程中能保持適當距離,以方便見機用力捅刀。
然而美國哄騙炮灰的藉口雖多,不論是地緣戰略,如針對日本、印度和台灣,或者是“民主人權”,如對德國和捷克,又或是同盟義務,例如立陶宛和澳洲,最終引發的衝突都是同一類,也就是從外交下手,孤立並挑戰中國,間接影響貿易實利;其基本原則在於打擊中方弱點,同時保護美方自己的罩門。中國的對應之道,自然應該在對炮灰做出足夠的懲罰以儆效尤之後,反過來針對美國的軟肋另開戰綫;不過在詳細探討合適的新戰綫之前,讓我們先對2022年的世界環境,預先做出評估。
除了Biden政權對内提前跛脚,對外招式用老之外,2022年的美國還有什麽可以事先預期的發展呢?當然,年底的期中選舉,由Trump主導的共和黨右翼民粹勢力基本可以確定會奪回國會,但真正重要的是,我反復警告過的通膨壓力正在持續惡化,迫使美聯儲終於在2021年12月決定加速縮減貨幣增發(Accelerate the Taper),以便在2022年三月結束量化寬鬆,並且可能隨後就開始加息。然而過去幾年史無前例的美元濫發,已經把美國金融體系的每一個角落都吹出歷史性的泡沫(這個現象被稱爲“Everything Bubble”),一旦銀根被抽,必將有骨牌效應,由於美國國内不再有可以泄壓的安全閥,唯一的出路是把災難轉嫁到金融財政體系更虛弱的國家去,例如土耳其、南非和拉美;然後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演化爲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在新冠疫情已經讓許多政府疲於奔命的背景下,這場經濟危機傳染到若干國家的政治層面是無可避免的。
英國
這些可能發生政治危機的國家,也包含了英國。在三年前我已經詳細解釋過,脫歐是少數英國土豪(尤其是媒體財閥)在2016年為了逃避歐盟新立法的反避稅指令(ATAD)而加緊推動的,其後Theresa May基於國家利益和經濟常識,試圖選擇沒有逃稅功效的軟脫歐,自然受到幕後的權力階級全力抵制,最終只能黯然下臺。其後Boris Johnson之所以被推舉出來,正是因爲他人格卑下、自私自利,又向來有小丑的娛樂性,很受保守黨選民歡迎,非常適合作爲硬脫歐的推銷員。但是硬脫歐有極大而且立即的危害,在過渡期結束之後必然會明顯化,那麽Johnson當然也必須爲此背鍋、引咎辭職,然後再等一段時間(媒體財團需要足夠時間來對選民洗腦,來為現任首相製造光環,又不能拖太久,否則新首相很難把各種施政失敗的責任全部推到前任身上,最佳的折衷是一年半左右)進行大選,以便讓保守黨再度組閣、繼續圖利幕後的財主。當然,在新首相的蜜月期立刻召開大選,也是可行的時段選擇,但這裏的前提是反對黨必須自願落入陷阱,如同2019年那樣;這是因爲英國在2011年修過法,之後要提前大選必須由國會2/3同意。
既然英國的下一場大選時間定在2024年前半,那麽原本替換首相的理想時段就是2022年底;這一點也可以靠解讀英國國家年度預算來做出印證:財政大臣Rishi Sunak是首相備選人物之一,爲了爭取選票,他在黨内初選之前的最新一個預算必然會多方設法減稅以討好保守黨選民,然而2021年3月版的預算卻反過來大幅增稅,顯然他當時預期Johnson下臺是在2022年3月之後的事,所以提前一年增稅特別方便在2022年度減稅。然而出乎意料的,Johnson在2021年12月就爆發了前所未有的醜聞,雖然本質上是無關緊要的小事(在封城期間聚會喝酒),但因爲直接譏嘲己方選民的愚昧(派對正歡時,發言人開玩笑假裝對新聞記者撒謊撇清),並且被錄下來公佈,後果反而格外嚴重,屢經貪腐案而不動如山的民意支持率忽然崩塌,提早半年多將替換首相提上日程。然而幕後的實權階級並沒有準備好,例如舉足輕重的Rupert Murdoch到去年底才選定外務大臣Liz Truss為下一任代理人,宣傳造勢剛剛開始(可以簡單從Murdoch系媒體的政評文章看出來);此外預定在2022年5月5日舉行的地方選舉(Local Election,即鄉鎮級)很可能會是慘敗,特別需要Johnson來背鍋。因此雖然敵對勢力(尤其是有私怨的,例如前任首席幕僚Dominic Cummings)正在全力試圖擴大醜聞,依舊有不少權力人物希望他至少撐到5月才下臺,然後再由Truss或Sunak(他有非Murdoch系媒體財閥的支持)繼任首相。
Truss和Sunak的人品和才能並不見得比Johnson高明,作爲財閥的忠實代理人,他們也不可能真正改弦易轍,扭轉政策方向,所以換首相這件事,並沒有什麽直接意義;這裏值得探討的,在於保守黨高層更替所可能引發的間接效應。2021年5月的區域選舉,主張獨立的蘇格蘭國家黨如我所預料的掌控了蘇格蘭議會,事後卻因爲統獨民意差距不大,沒有把握獲勝,也就不急著舉辦公投。前面所談的,英國執政的保守黨在鄉鎮級選舉大敗、首相引咎辭職、脫歐持續損害經濟、再加上美聯儲加息等等負面因素,可能足以推倒民意平衡,促使蘇格蘭在2023年或2024年獨立(公投的準備工作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MI6素來是顔色革命的主要黑手之一,英國外宣更是白左外交的基礎(所以在BBC裁員時,可以仿效RT趁機雇用一些英語外宣人才),聯合王國的崩解將是對昂撒霸權集團的重大打擊,因此也是造福人類社會的一大幸事。
歐盟
最近幾年,歐盟在Merkel和Macron的領導下,不再盲目追隨昂撒集團,轉而自主維持與中方的互惠關係以及歐俄邊界地帶的穩定。Merkel在去年的退休,不但使歐盟損失了理性的決策核心,給予東歐小國主動鬧事的空間,也顛覆了德國政壇自二戰後的健康傳統,首次出現三黨聯合政府;尤其一個極端政黨(綠黨)得以掌控外交部,隨即執意忽略國家利益,專心遵從白左宣傳洗腦的宗教性教條,使得這個執政聯盟先天就充滿矛盾、極爲脆弱。相對的,今年春天法國總統大選中對Macron威脅最大的Valérie Pécresse在經濟、貿易、外交等議題上並無重大的政見差別,我們可以預期法國的對外政策將得以延續;因此中方對歐外交努力的重心,應該適度從德國轉向法國。
在經貿方面,歐盟體量大,又有歐元作爲防護,對美元金融危機有較强的免疫力,然而歐洲的經濟成長長期低迷,屢屢錯失新興工業的契機,整體處於慢性衰退狀態,體質並不强壯。2020年代最重要的新舊工業更替,將是電動車取代内燃機的過程,預期在今年進入高檔期,在中國和歐盟市場都應該會超過25%的級別。中國在過去十多年,成功培養了一批世界級的電池製造商,獲得全球技術先進地位,從而促成當前國產電動車百花齊放的局面,並具有很强的國際競爭力。歐盟對減碳特別熱衷,是中國電動車企搶占額分的重點市場;不過汽車製造剛好是歐盟的頭號消費性工業,德國的BMW和意法的Stellantis都沒有及時投入電動車的研發,可以預見這些大型車企面臨困難之後,會試圖將保護主義政策提上臺面,中方有必要準備好預案,及早應對可能在明後年出現的挑戰。
日本
日本經濟對汽車製造業的依賴,更甚歐盟;後者的頭號車企大衆汽車至少在幾年前的柴油排放作弊醜聞爆發後,就轉向投資開發電動車,所以短期内沒有掉隊的危險。相對的,日本的豐田雖然曾經是Tesla的原始投資人,卻在2013年徹底放棄電動路綫,全力投入氫燃料電池技術,一直到2021年下半,大勢已去,才三心兩意地試圖亡羊補牢。未來幾年,中國電動車企所獲得的新額分,必須來自舊有的汽車品牌,其中日本廠家落後最遠,將是最大的輸家。剛好RCEP生效,東南亞市場成爲低垂的果實;中方除了加緊談自貿協議以幫助產商進入拉美亞非之外,也應該準備好應對日韓的保護主義措施,他們很可能會早於歐盟出手。
汽車是所有製造業中的最大宗,它在任何一個國家繁榮發展,都足以推動其整體經濟的快速成長,最終步入先進工業國之列。日本在二戰後40多年的經濟起飛,靠的正是汽車工業支持機械、冶金,再加上消費性電子產品推動半導體。然而到了1990年代,美國出手以政治手段消滅了日本的半導體設計和晶圓製造產業,把市場額分搶來和台灣、南韓瓜分,以致於當前日本的經濟產出和生活水平,高度依賴汽車製造和出口。電動車在未來幾年迅速取代内燃機的同時,日本經濟也會面臨釜底抽薪、無以爲繼的尷尬場面;換句話説,中國官方不必出一指之力,自由市場競爭自然就會永久性地解除日本所構成的戰略威脅。
日本的新首相岸田文雄雖然木訥呆萌,卻能主動提議“新資本主義”,想要以規範市場經濟、而不是濫發福利的手段來解決貧富不均問題,顯示出若干智慧和務實性。有智慧並務實的政治人物,向來是適合中方合作的對象。既然日本在未來5到10年就會面臨經濟、財政和人口結構的斷崖,即使政壇動蕩,又換上絕對仇中的領導,也不會構成重大危險。所以雖然岸田政府正在和美國談判,想要加入對華科技禁運,但這有簡單的解決辦法(亦即化整爲零,獵取技術人才),因而日本仍然值得中方考慮積極爭取,以充分發揮RCEP下的經濟互補性。
俄國
和中國經濟互補性最强的,還屬俄國。中俄之間“Better than Allies”的關係,將是中國在美國全力打壓之下,繼續和平崛起的堅實保障。但是由於中方過去幾年一直不聼我的勸,把應該專注在儲能技術的科研資金浪費到毫無實用可能的核聚變之上,未來30年對天然氣仍然會有高度的依賴,因此有必要積極建設新的管道,一方面減低己方能源進口面對海上封鎖時的脆弱性,另一方面也賦予俄方和歐洲買家交涉的底氣。
正因爲俄方是資源出口國,和美國也沒有貿易上的相互依賴,所以Putin在2014年之後,得以逐步和歐美脫鈎,然後采行“Strategy of Tension”,亦即以美國之道還施彼身:既然當年美國靠著施加軍事、經濟、宣傳、外交等全面壓力,逼迫誘惑蘇聯采納自殺性政策而贏得冷戰勝利,現在俄國就反過來主動維持或甚至升級英美所製造的國際緊張態勢,直到霸主疲於奔命、吃不消爲止。中國的國情不同,對全球貿易體系依賴很深,不適合模仿俄方和美國做全面公開的決裂對抗,但Putin對美戰略的基本思路還是值得借鏡的。換句話説,既然Biden政權的外交戰略,是選擇性地尋找中國的弱點來作爲重點打擊方向,中方的最佳對策,也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針對美國的軟肋來做反擊。
美元
當前美國的軟肋就是對美元金融霸權的過度依賴:冷戰結束後,美國經濟迅速虛擬化、金融化,財政基本依賴美元來對世界做收割。至今美元仍然占有全球貨幣交易/儲備的60%額分,而美國本身的進出口貿易占比只在10%的級別,這個6:1的杠桿,正是美聯儲能在過去兩年憑空增發5萬多億美元的底氣所在。只要美元超發依舊由全球買單,那麽不論美國的金融和財政如何胡搞,總是能夠簡單地靠多印鈔票解決問題。美國霸權的其他體現,包括軍事、外交、文化、科技、企業、宣傳等等,即使腐化、低效,也都可以靠撒錢來支撐,所以美元才是後冷戰時期美國霸權的真正基石。
但是如果美元超發導致全球金融體系的過度飽和,那麽原本的正面作用就會有反轉的危險,先是出現通脹,使得國際用戶有替代美元的動力,如果美國無法阻斷這個進程,那麽美元的國際額分就會開始降低,減低其購買力,從而進一步加劇通脹,接著迫使利率飆升,資金短缺,經濟停滯,最終成爲滯脹,然後惡性循環不已,由金融吹出的强大國力假象迅速泄氣消縮。這不但是美國霸權終結的最可能脚本,也是最理想的版本,因爲它是一個完全和平的過程。許多人空談要複製20世紀英美霸權和平交接,卻不明白當年大英帝國之所以心甘情願地讓出霸主寶座,正是兩次大戰和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被美方把握機會、反復在財政金融上落井下石的結果。
所以對美博弈的關鍵,在於減低美元的國際額分。這裏最基本的第一步,是中方自己的進出口貿易,應該立刻盡可能去美元化(但不一定須要改用人民幣;國際通用性成長需要時間,如果在當前國際情勢下緩不濟急,歐元和其他主要貨幣也可以暫時接受)。第二步,是和俄國中央銀行深度合作,定下預案,以便在美國陷入下一場金融危機之時,能及時高效地保護自己、削弱美元。第三步,以美元超發和通脹為嵌入點,和中東產油國商談解決他們手中美元財富的縮水問題,盡可能拓展人民幣計價的能源交易額分。第四步,以東盟和俄國為起點,設立以人民幣為核心的改進版Bretton Woods體系,然後持續挑選對外貿易平衡的新合作夥伴,逐步擴張,徹底清除美元對這些經濟體的影響力,加速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結語
俄方在當前的烏克蘭危機中,展示出震驚歐美的强硬姿態,因此媒體普遍描述為“攤牌”。然而Putin顯然並不能指望立刻根本性地解決衝突,剛好相反,他的戰略考慮是基於俄方在經貿和軍事上的敵我對比還在繼續改善,所以當前的階段目標只在於劃下紅綫、實質凍結北約慢性侵蝕的進程,以待2025年之後俄方以更强大的戰略優勢來獲取更優惠的新國際格局。中俄的國情不盡相同,所以不能也不必照抄這種主動維持軍事緊張的策略,但長期局勢的演進方向一樣是時間有利己方,那麽采納類似的戰略思維也就理所當然。這裏最重要的第一步,是連外交層面都應該誠實地接受美方有無可化解的敵意這個事實,避免讓對手所謂“選擇性接觸”的友善假象成爲中方自縛手脚的藉口,這是有效劃下紅綫、立即止損的先決條件。
【後註一】這篇正文寫於兩周前,因爲是特定管道的邀稿,只專注在宏觀戰略分析,尤其是我倡議已久的政策建議(博文一般會避免老調重彈,但政策建議是例外,只要還沒有被采納,就必須不斷復述)。然而當前的烏克蘭危機是2022年國際局勢的一大變數,卻不適合在正文中細加著墨;以下是我在留言欄做過的兩個評論,放在【後註】以方便讀者一並參考。首先是在2021/12/08,討論了烏克蘭和俄國的決策考慮:
Zelenskiy治下的烏克蘭,因爲沒有無限印錢的選項,在過去幾年面臨政治、經濟、社會的持續惡化,已經被迫把反對黨關起來(西方媒體當然完全無視),然而還是眼看著要全面崩盤,剩下唯一可抓的稻草是對東烏用兵,希望憑藉軍事勝利來維持自己的政治地位。今年三四月間,他就已經準備動手,結果Putin立刻陳兵邊境;當時Biden政權剛上臺,還處於狀況外,趕緊叫停,只有英美外宣體系出面聲援,渲染俄國“準備侵略”。
過了半年,國際上出現能源短缺危機,Putin手裏的能源牌更加强勢,烏克蘭内部的經濟和社會壓力也更大,眼看著Zelenskiy很可能拖不過這個冬天。所有的跡象顯示,在過去兩三個月,他和美國的國安外交情報和宣傳體系達成共識,計劃要在明年初(冬奧可能曾經是個被優先選擇的節點)用兵,所以雖然俄軍並沒有大幅調動(上次事件緩和之後,俄軍把重裝備留在邊境附近,部隊回歸原駐地,原本就可以很快反應,不必在前綫等待),英美媒體開始無中生有、反復報導俄國的“侵略”計劃和動作。
因爲軍事上早就準備完善,Putin現在可以簡單在外交上做出絕對强硬的警告,甚至要求北約簽約保證不再擴張。這當然不可能被接受;Putin的用意,在於提醒Biden政權裏的那些白左蠢蛋,他們手裏根本無牌可打。而他之所以能有這樣的絕對戰略優勢,正是自2014年之後,根據己方利害考慮,主動選擇脫鈎方向的成果。現在不但俄國的銀行金融業完全不懼被踢出SWIFT系統,能源業有中國作爲替代顧客,高科技和軍工產業轉向東亞零件供應商,甚至連農業都徹底獨立重建;這都是忍受了幾年極大痛苦才換得的長遠利益,也是我所倡議的針對性、選擇性脫鈎戰略的最佳示範。
【後註二,2022/01/24】這裏針對俄、美、德、烏四方博弈,做了較完整的解釋:
因爲當前烏克蘭局勢剛好是美英霸權的典型操作,所有昂撒媒體必須統一口徑、全力推動假新聞,結果不但人在國外的讀者往往面對洪水般的謊言,習慣照翻美國國際新聞稿的地區如台灣,更加是胡扯蛋的重災區,所以我上周和史東做《八方論壇》,特別選的題目就是討論此次美俄對峙的幕後真相。最近幾天又有一些新消息(主要是Scholz的決策),我正準備再做另一期訪談來追加評論;這裏只簡單提出事實的綱領。
首先,Putin絕對沒有主動打烏克蘭的意圖,任何拿著《NYT》或《Washingtong Post》文章指指點點的人,必須先回答兩個基本疑問:1)打烏克蘭對俄國有什麽好處?2)即使你假設Putin是個衝動的蠢蛋來回答前一個問題,那麽爲什麽去年春天不打、夏天不打、秋天不打、現在隆冬期間反而升級衝突?並且還遲遲不真正出手,平白賦予美方做外交和軍事準備的時間?英美宣傳機構欺負自己國民智商低、容易忽悠,所以編出來的謊話漏洞百出也不成問題;旁觀者如果也接受那些明顯的胡扯,就太辜負父母賜給的腦子和師長辛勞的教誨了。
當然,這個事件即使忽略全球地緣戰略態勢的大局背景(亦即中國崛起、霸權交替),只看局部的互動,也是4方(俄、美、德、烏)博弈的問題,有相當的先天複雜性,所以光知道美英宣傳不靠譜並不保證正確認知會自動浮現(參考當前充斥大陸網絡的胡猜,更別提所謂智庫的分析)。還好博客這裏已經反復解釋過其中三者(俄、美、烏)的戰略考慮和決策習慣,先簡單為大家復習一下。
Putin對自己的戰略意圖和戰術運作一直很公開、直白,沒有什麽猜測的必要或懷疑的餘地:他的目標是短期内遏止北約東擴、長期則試圖收復若干被侵占的勢力範圍,而所選用的手段則是所謂的Strategy of Tension(這真的是俄方自己的用語),亦即既然美英靠製造事端來打擊對手,俄方在終於補好所有罩門之後,可以反過來維持或甚至提升衝突緊張的態勢,讓美方承受不住自己引發的麻煩。
美國的霸權伎倆我更是已經討論過幾百次,總結起來就是忽悠“盟友”當炮灰。這裏又分第一綫的軍事外交炮灰,和第二綫的經濟貿易炮灰:先讓前者挑起事端,然後見死不救,再鼓動後者去做傷人傷己的制裁,美國作爲“仲裁者”,可以從中多方揩油。體現在對俄方向,烏克蘭是前者,德國則是後者。這套伎倆固然無本萬利,但必須有一、二綫炮灰都配合才運作得起來;這一點正是理解這個事件脈絡的關鍵。
從前面的討論,可以看出美俄博弈的成敗,取決於德國的選擇。2014年Putin在烏克蘭失手,落入美國的陷阱,被迫出兵。當時Merkel受到外交和輿論的多重壓力,又兼被BND(德國聯邦情報局,那份報告後來被泄露出來)忽悠,說只要配合美國做全面經濟制裁,CIA會夥同俄國的Oligarchs發動政變推翻Putin,於是她咬著牙忍痛接受德國企業的巨額損失,結果卻是Putin的民意支持率衝破90%,權力更加穩固。到了2015年,她已經明白自己上當,於是特別訪問Moscow,和Putin進行了一場秘密會議(這裏所謂的“秘密”,指的是她下令摒棄所有德方的幕僚、助手和翻譯,獨自和俄方會談幾個小時,所以全世界都知道他們談了,卻誰也不確定談的是什麽),然後德俄之間隨即有了兩個公開的外交發展,一個是NordStream II上馬,另一個是Minsk協議,要求烏方容許東烏高度自治以換取和平。
其後的七年裏,Merkel一直是棄車保帥,不求取消對俄制裁,不圖貫徹Minsk協議,只求建成NordStream II。這裏我認爲是她人單勢孤,在美國全面滲透掌控德國政治、情報、宣傳體系的背景下,連和幕僚討論的餘裕都沒有,只能獨自默默地為解除這些桎梏做最間接隱性的努力(德國政治人物誠實討論戰略議題的空間,可以從昨天海軍總監只説了兩句客觀評估就被迫辭職看出來)。她的第一優先考慮,自然是預期美國會重施故技,利用烏克蘭挑起衝突,再次强迫德國去當經濟炮灰,而NordStream II是讓德方能置身事外的關鍵前提,只要有它作爲備用,德國的天然氣供應就不受東歐局勢制約,可以獨立選擇理性的外交政策。
所以烏克蘭之所以又在2021年發生衝突,並且一路拖延惡化到2022年,是烏、美玩弄敲詐的老把戲,卻沒有想到俄、德都已做好準備,願意奉陪的結果。上周我上《八方論壇》討論這件事的時候,還不能確定Scholz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延續Merkel的策略,過去幾天的一系列新聞,徹底解除了我的疑慮。例如昨天Blinken和俄方會面,居然是空手到,拿不出承諾的Counter-Proposal,只能要求延展日期;這裏的幕後機制,是美方原本對Scholz做了三點要求:1)譴責俄國侵略;2)軍援烏克蘭;3)公開承諾將發動新制裁;結果被德國全部否決。雖然博客讀者應該看得出,Scholz若是同意了,反而等同為Zelensky開一張空白支票,導致戰爭必然發生,但在當代歐美的民選體制下,出現有基本常識的領導人,依舊算是一個驚喜,畢竟不但日本和澳洲做不到,連Biden政權原本都自信滿滿,沒有意料到德方會有自保的舉動。
【後註三,2022/01/26】雖然這個冬天昂撒集團炒作“烏克蘭危機”,起自去年11月(這個時間點剛好對應著烏克蘭天然氣儲備用罄,歐盟被迫反向供貨,同時德國新舊政府還在交接過程中)一批美國媒體的渲染(一開始是兩張俄軍裝甲部隊的衛星照片,也是至今唯一的物理證據,但這早已在網絡上被證僞,其實是俄國第144機步師和第3摩步師原駐基地,切掉軍營宿舍大樓,只放大停車場的結果),但在12月下半聲量又明顯上升一個層級,卻是由英國媒體主導。美國人的造勢,發生在Biden政權内部開始準備經貿制裁和軍事反制手段(然後發現基本都不可行)之前,其後忽然有了節制並不奇怪,但是爲什麽英國人剛好相反呢?答案其實也在正文之中:Boris Johnson鬧出嚴重醜聞之後,當然是多管齊下(亦即MI6、BBC、保守黨媒體財團,其中MI6可能特別熱情澎湃,因爲搞亂國際秩序向來是它的核心任務),設法製造國際危機或至少其假象,以轉移選民注意力。英國人生產假新聞的效率和誇張程度,都比美國人更勝一籌;我在博客已經公開並詳細解釋過十幾次了,明確照會所有讀者這些國際英文媒體正在全力推動一個謠言洪峰,然而留言欄和電郵信箱仍然是一條接著一條引用那些明顯謊言來要求我解答的信息。在此嚴正警告,Russells Teapot全面適用:有再犯者,一律刪、禁、封伺候,勿謂言之不預也。
【後註四,2022/01/26】因爲東西德是冷戰的最前綫,德國繼承了非常龐大的情報體系,而且並沒有在冷戰結束後做出足夠的縮減,繼續躲在暗處隱蔽起來。這裏(參見《Apples AirTag uncovers a secret German intelligence agency》)介紹了一位好奇心過强的德國民衆試圖揭開這些帷幕的成果,在此與大家分享。
美国现在加息,等于七伤拳。
到时候,不仅中国难过,美国自己也好不到哪去。美国前五轮加息都是在自身最强,对手薄弱的时间段切入加息,虽然说美国这五轮加息也是一次比一次效果差,但至少当年的美国并不会因为加息导致国内经济出现问题或者说虽然有“不成功”的第二轮加息,通胀不降反增但当年的美国有实力压住。等到了第六轮一切都变了,不仅基准利率“惨不忍睹”,效果也差强人意,没有完成美国的设想。今天的美国已经和过去的美国不一样了。家庭债务,学生贷款债务,信用卡债务,以及庞大的企业债和庞大的国债体系已然让美国积重难返。在本轮加息中,以现在世界经济基本情况,如果不搞出大事件影响资本流动,美国完成自救的资源估计都凑不够。
对于中国来说呢,大家不要看A股,A股简直是“狗屎”。一大堆垃圾企业在里面兴风作浪,连獐子岛这种扇贝比高铁跑的都快的垃圾都不退市,注定了A股就是赌场,散户别想赢。
美国第六轮加息期间,中国股灾(15年那波)。当时是这么个情况,14年—15年中国地产和资本市场陆续触顶,资本高位套现外流异常严重,短短两年时间我国外汇储备流失高达1万亿美元。当时外汇是热门话题,大家都有印象吧。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直接从4万亿美元跌至3万亿美元,你们要知道外汇储备里面有很多是外资的钱,当年的数据是中国的外汇储备中63%的部分由外资控制。你们可以想象当年是什么情况,一段时间内中国非常难过。随后,就是至今被批为人口减少元凶的事件了。15年底16年初国家陆续松绑地产,继续做大房地产蓄水池,然后出现了我们看到的全国普涨的疯狂16年,房价增长简直是比火箭升空还快。等待2016年十月份,或者是2017年年头,我记不太清了,地产炒作买卖近乎被冻结,至少有上万亿的资金被锁死楼市。这个政策的效果直接反应在17年年初的外汇储备的变动上,17年初外汇储备开始稳定在3万亿左右不再巨幅外流。同时还伴随着强力的外汇管制。当年的新闻很容易看见外汇局的人发言。同时持续加大力度打击地下钱庄,直到今天。
看见没有,上次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房地产这个已经影响社会发展的家伙,又一次被拉出来强行使用,副作用也是惊人的,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新生人口。
至于本轮呢?美国第七轮加息,美国自己都呈现两极化表述,鸽派鹰派各说各话,一边说由于“疫情交困导致经济复苏滞缓”、“各国货币政策不一”等多种原因所以加息要谨慎,加息后可能也达不到预期设想。一边说有能力应对通胀及加息后出现偏离预想的局面,使得加息实现设想。信谁?本轮美国加息就是在赌,赌这个世界依然能凑够足够美国自救的资源,赌赢了,美国本轮成功过关,赌输了,美国会爆发一次巨大的经济危机直到变为社会危机与政治危机。
对中国而言呢,也不好受。首先房地产是真的再也用不了了。这个最擅长使用的容器无法使用的后果就是中国必须寻找新的或者说合理的容器,首先我个人认为A股不靠谱,其次我对于科技也不抱乐观。央行对“放不放水”犹豫不决,也是出于这个原因,除了房地产找不到靠谱的办法。最后解决方案,我认为可能是对单一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或某个行业通胀作为付出代价的标志。而对于类似房地产这种严重影响民生的只能是继续“稳”了,一切都是为了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美国没完没了,中国一直接接接,这么玩下去是没有明天的,早晚有一次,是用“ 拳头”终结这一切。
————————————————————————————————————————
做个简单说法,但也大差不差。
美国加息,中国就有人高位套现或转移资产,这个资金就会外流,外流的资金是美元,这些美元是用人民币在国内兑换来的。这部分转移的资金,特别是通过房地产转移出去资金,等于用中国大环境提供的超额利润去支援美国建设。所以在这个阶段,中国就会千方百计守住自己的资金。堵不如疏,这是不要多说的老道理,怎么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你相信在国内能得到比去美国更好更高的利润,中国需要提供这种金融产品,而房地产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土地是国家控制的可以随心所欲进行调控,房子又是现代社会人人必须的,同时作为重资产很容易被银行通过各种手段锁死。其他产品很难做到这么全的覆盖。所以房地产几乎作为金融工具被一次又一次使用,房价也逐步升天,地方上也是越来越依赖土地财政,一个连锁反应。
等到了本轮加息,中国房地产已经是处于只能“稳”的情况,几乎失去了一直以来的“可靠的增长性”,除了重点区域,其他区域很难在出现涨价了。对于加息周期来说,房地产就不是可靠的金融工具了,所以我认为本轮通胀不会以房地产为核心了,需要说明的是我始终对A股不抱信心。现实是目前依然需要一个金融工具用于对抗美国加息,失去了一贯使用的房地产后,会选择什么作为工具呢?我认为会找到有与房地产相似的三个共同点的某些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或行业作为载体。
三个共同点:便于调控、人人必须、易于限制。
简单思考,这意味着共和国要在美国实际利率上升的过程中,完成一次逆周期。
另一点是:油价可能真的是2022年的生命线了
谁都不喜欢周期的末端,滞胀后的萧条都是想跨周期调控过去,这就看微操了,实话说中美最近很多操作都很有趣,让我有点担心是不是遗漏了什么。
实际利率粗糙点算就是名义利率-通胀率。所以一个国家的政策利率越高,通胀越低,实际利率就越高。这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无风险回报是更高的。不难想象,美国实际利率走高的过程中,世界各地美元的流动性都是收紧的,以前写过一个回答解释过中国的存准有些时候和离岸美元有些奇奇妙妙的相关性就是这个道理。
在我们看历史经验之前,先可以头脑风波一下,中国是一个新兴市场,高回报高波动。我们的经济周期平均14个季度一次,发达国家低波动低回报,经济周期平均42个季度一次,天生就是不匹配的。那么在历史上,一定有一些时候,我们是在美国实际利率上升的时候完成复苏的,也会有一些时候,是在美国实际利率下降的时候完成复苏。
另外我们知道,中国在2000-2020年,一直是全球有色金属和大宗商品的一个需求大头。当然这点未来是否如此就难说了,2020年ICSG论坛上,Woodmac的那个关于铜的报告很值得一读。里面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实际利率走高 = 加息和通胀走低
实际利率走低 = 降息和通胀走高
已知中国的经济和通胀正相关比较多,又知道美国降息的时候金融市场表现比较好。
那么不难得出结论,在美国实际利率下行的时候逆周期更简单,在美国实际利率上行的时候逆周期更难。因为你要顶住加息的资本外流和通胀下行的企业利润下行周期。
在过去20年,中国有5次逆周期,其中有3次是在美国实际利率下行的时候完成的,效果都非常好。有两次是在美国实际利率上行的时候完成的,其中有一次通胀还是走高的,真正有参考价值的只有一次,就是早上那个想法里面说的2015年。
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出口起飞,然后中国的超级周期带来了一次史诗级的通胀,压低了实际利率,美好的黄金年代
2005年,美国已经开始加息,但通胀还在继续走高,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所以虽然在走高(等于是联储加息更快),但至少通胀没有失速,中国民企获得了定向宽松,先炒股再买房
2009年不用说,全世界火力全开。
2015年是最有代表性的可比时间段,2015年央行在知道联储12月就会加息的情况下调降OMO。当时的情况和今天有很多地方是类似的,但不同的地方在于两点
2015年对于人行来说确实可以选择的办法很少,周行长说的那句居民部门还有上杠杆的空间被喷了很多年,但如果你站在他那个位置,你资产负债表里面80%的东西都是外汇,你也没办法。2015年新经济还停留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呼吁上,但2022年确实有一些新经济是可以指望了。
2018年12月联储自己抽自己脸,人行随行就市开始了至今的宽松。非常流畅的逆周期,实际利率走低的时候逆周期就是简单的。
简单总结一下
站在2022年,我们知道联储还有不到50天就要加息,油价目前在一个高位,然后又听到了投行喊油价150,没记错的话2008年之前也有人喊200。
人总是对未知的事情充满担忧,自2000年以来,共和国只有一次在美国实际利率上升的时候且油价下降的时候完成逆周期,就是2015年。
早上想法里面下面有个朋友说这是这几年资本市场改革的大考,这句话一点都没错,从2016年供给侧改革把国企的负债率整顿,到贸易战中整固进口项目的两个大头,到2021年的三道红线。以及贯穿始终的M2和名义GDP保持匹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你会发现共和国防范的重点有意无意都在通胀下行(供给侧改革),和信用环境收紧(三道红线)上。
抛开这些大道理,去年四季度我自己觉得Value跑赢价值,大盘股可能更好,相信共和国逆周期的能力(如果不相信你就应该去梭哈国债期货)。目前来看,虽然大盘股确实跑赢了小盘股,但没想到是通过成长股更糟糕实现的。有两个数据是值得再思考的,一个是我没想到的,一个是我想到但心存侥幸的
没想到的是新发基金竟然如此低迷
实话说我没想到新发基金竟然可以跌破去年8月那个时候
另一个想到了但心存侥幸的东西是,存准和银行
一般来说银行指数要在存准降不动的时候才能涨起来。而为了挽救经济下行所需的降准次数越来越多。这点是我早就知道但心存侥幸的地方。
目前比2015年环境更好的第一点在于,2014年4季度开始,油价就走低了,目前油价的预期还很不错,无论是地缘政治,原油的供给,全球过于激进的碳中和尝试都让这条生命线目前还在继续维持稳定。但如果有一天油价开始走低,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2008年6月油价见顶后,联储犹豫了3个月后开始救市,2018年10月,联储犹豫了2个月之后开始救市。
昨晚过后我们都知道了鲍威尔有种,他尝试修复自己2018年12月的问题。但他如果站在2008年夏天会如何。这些地方的不确定性都太多了。
中国的GDP数据如果你有心去算一下,你就知道今年逆周期的力度需要有多大,这点以前也写过我也不再赘述。
简而言之,目前的基本假设是,共和国要在美国实际利率上行的过程中逆周期了。而且唯一一个可以参考的时间段还不是那么可以参考。所以不管你是否喜欢,你有可能都要见证新的历史了。
希望我们有一天可以重逢在PMI 52的时候。也相信这6年共和国有所成长,能够用新的办法去应对一个老问题。
在过去长达超过 10 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一个 G7 国家的央行把基准利率设置在 2.5% 以上;而再回溯 30 年,在 90 年代,G7 几乎所有国家的基准利率都在 5% 以上。从 90 年到 22 年这三十多年时间发生的事情,让世界很难再从一个几乎是 free money 的时代再回到过去的高利率时代,条件不允许了。
在当下,短期内因为通胀的压力,除中国外的主要经济体央行都会加息,加息的速度和幅度甚至会比较大。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以至美联储这些最有影响力的央行,都会采取措施。美联储宣布到 2024 年基准利率会回到大约 2% 的中性水平(neutral level,i.e 经济自然增长下的利率,既不刺激也不减缓经济增长的利率 )。当然,加息动作一旦启动,往往会矫枉过正,短期内的加息次数和点位都可能比预计的要高。
2005 年的时候,时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成员之一的伯南克(后来的美联储主席),创造了个新词,叫 global saving glut ( 全球性储蓄过剩)。全球各种各样的储蓄者,从白发苍苍准备退休的发达国家老头老太,到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的石油出口国, 用他们积累的财富,去购买大量的股票和债券,购买房产以及成为银行存款,而这个数量,远远大于投资于实体经济去建工厂、买设备所需的资金需求。
global saving glut 中长期来看,是决定利率空间的决定因素,这个决定因素超出了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央行的掌控范围。
货币政策之锚,是所谓的中性利率。中性利率必须能够在储蓄欲望 ( appetite to save) 和投资欲望 ( desire to invest ) 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当大家一门心思只想储蓄的时候,中性利率应该降低,尽可能把用于储蓄的钱推到实体投资上去;而当经济及其繁荣,投资火爆的时候,中性利率应该提高,避免经济过热,产生很高的通胀。
但在过去超过 20 年的时间里,中性利率一直都在稳定下滑。因为全球储蓄水平一直在持续上升。来自亚洲经济体和资源出口国的超额外汇储备的巨额累积,全球老龄化人口占比的持续提高( 到 2100 年全球 50 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将从现在的 25% 提升到 40%)导致的为退休和养老而储蓄的不断增长,使得中性利率很难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长期来看,利率提升的空间是有限的。
尽管如此,2022 年仍会见证欧美主要经济体的利率水平,从当下的接近零,陆续提高到 around 1.75-2%,这是个痛苦的过程。经过过去这么多年近乎免费使用的低利率时代的熏陶,全球负债水平已经达到了 GDP 的 350%,即使轻微的利率上调,也会很大的提升利息负担。
全球范围内,我们也几乎找不到这样一个先例:一个主要经济体的央行采取货币政策降低了通胀,同时没有使经济陷入衰退。
2022 年注定是充满动荡和不安的一年。
美联储加息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主要就看步伐快慢了,是25还是50个基点。
美联储两大目标,通胀,就业。
就业来看,情况一直在好转,失业率一直在降低,这也是去年美股为什么一直挺着的原因之一。
但是通胀就没眼看了,再不管就奔着10%去了。
在下面的回答里,已经说了70年代美国大通胀给美国造成的阴影,所以我倾向于美联储绝对不会让这种大通胀重演。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4985 53058/answer/2228423293
之前我估计在5%左右美联储就要开始计划加息了,没想到一直拖到7%,不过现在也不算太晚。
美联储的两个目标,就业和通胀其实是两个矛盾的目标,一方面要放水刺激经济,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太多造成通胀。如果就业率不好,那么美联储可能还要再拖一拖,现在就业看着不错,那么加息就更没什么压力了。
加息之后会刺破一部分泡沫,但是如果能控制住通胀,那么对整个经济仍然是好的。
在1980年代强力加息抗通胀之后,美股也是走出了长期的大牛市。
但是呢,1980年代,基本都是共和党执政,主张自由经济不干预,企业要死就死吧,正好增加经济活力。那个时候的金融机构之间也没有相互勾连到现在这种程度,所以加起息来更潇洒一些,通胀很快就控制住了。
现在这个情况,民主党怎么招都得再干三年,而且金融机构相互之间勾连地很紧密,可能加起息来没那么顺畅。
所以,就看戏呗。
对于中国。
目前我国货币发行的锚还是外国资产,在央行资产负债表里60%都是外国资产,主要是美元美债。
央行发行的货币是它的负债,它的资产就是那个锚,你不能平白无故就印钱。
美国的量化宽松,也不是直接印,而且通过购买高质量证券实现的。美联储把钱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把手里的高质量证券卖给美联储换去流动性。
换到中国呢,货币发行的锚就是外汇。当然这跟我国的经济特征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充分发挥了人口红利,从最开始珠三角的三来一补开始,开启了出口型经济。
而出口型经济反过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国的货币和外汇政策。
在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形中,我们要的是稳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不要的是资本的自由流动。这也符合我国的出口型经济特征。
一个出口企业,得到了美元,需要换成人民币才能在国内支付工资原材料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央行收到了美元,发出了人民币。
得到人民币的出口企业得以继续在国内生产。
但是这个过程有一个问题,
产品出去了,货币留在了国内。
所以会有一个问题,通账。
而此前,房地产承接了这一部分货币,所以房地产被称为夜壶,所以物价没有一骑绝尘。
这个问题当然我们也看到了,所以要促销费,产业升级,促进口,等等。
但是需要时间,目前来看,还是出口导向型经济,还是类联系汇率制度。
过去两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在高位,不少出口企业都叫苦不迭,现在一方面美元收紧,一方面人民币货币宽松,可能缓口气。
但是物价又不能涨,所以盲猜,夜壶要拿出来了。
最新一期的美联储议息会议大家都想必了解一些了。之前我已经在其他问客的提问下回答过了相关美联储的一些问题。今天我在这里在缝缝补补一下下。
首先,本月的美联储议息会议保持利率(0-0.25%)不变这个没有争议,重点在于今年什么时候加息?2022年美联储一定会进入加息的快速节奏中寻求压力的释放。
议息会议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发表的言论一改往日保守风范,尽然直接暗示(几乎明示)3月就将开启加息步伐。这个论调一出市场立马惊觉这是要“绷不住”了呀!
那为啥“绷不住”了呢?自从2008年美国引爆全球的“次贷危机”相关事件爆发后,美国国内经济连带全球经济一下子跌入谷底。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可谓“牵一发动全身”!自己国家犯的错全球老百姓一起承担,真的是“损人不利己”的最佳代表!当然“次贷危机”受伤最深的绝对还是美国自己,而这个“内伤”需要长时间的“打坐”去弥补。这不一直“打坐”到现在才出现了恢复的苗头,而这个苗头又是具有“被逼无奈”属性的!
让美国经济”病态式“的恢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次”新冠病毒“带来的契机。可以看到高峰期美国每天由于新冠si去多少人,数字(可能不止这数)是不会骗人的!美联储在这期间跟着ZF的步伐不断为企业”供血“和”安抚“,失业金也是不断发放……再来看看近期美国国内的经济数据,无论是CPIPPIPMI等显示市场情绪的指标一路向上外,近半年的美国”非农业人口也就数据“也是一路上行,失业率也是创出新低!以上这样实际也是通过不断的印钱堆叠出来的。
接下去好了,通胀数据如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上升,美联储也是压不住了,嘴上说可控可控,实际是如山崩水泻一般,早就没法控制了。市场流动性充裕了,通胀高企了,接下去怎么办?减少市场流动性,所以可以看到美联储不再购债了。而进一步消化压力还需要干嘛?加息吧!
oh xiba!美国又让全世界陪着一起玩!没办法,像中日英都是美国前几大的债权国,美国经济的好坏也影响全球几个大的经济实体的经济走向。可以看到近期国内A股大跌除了年末的流动性问题还有就是受到外围股市影响。
当然影响是否会”伤筋动骨“?这个概率不大,毕竟我们还是能靠自营来维持,我们靠也是靠自己!
这次比较意外的是鲍威尔说的今年以后每次会议可能都会加息,这可就不是打针吃药了,这是要往屋子里扔毒气弹,看谁先死。
3月份的加息已经确定,这说明美联储真真正正的从去年的坚持不加息,市场会自动调节和修复的鸽派转为了现在必须采取措施来制止通胀的鹰派。
3月加息从几个月连续通胀的物价指数来看,并不是特别奇怪,毕竟今年有中期选举,拜登肯定有改善通胀的政绩需求,不然民主党今年不用选了,党内党外的压力都会促使拜登会要求美联储做出更鹰派的决定,这倒是意料之中。
或者说去年11月拜登仍然提名亲共和党的鲍威尔继续担任主席,而不是亲民主党的美联储二把手,就是为了让鲍威尔今年有所作为压制通胀,因为民主党那个美联储主席候选人是个极端鸽派,不太会做出加息的决定。
这本来就是一种政治利益的交换,你鲍威尔想在民主党时代继续当官,OK,我不换人,但你给我把通胀压下去,这是拜登和鲍威尔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
所以3月份的加息,并不算奇怪,美联储在12月份会议上的讲话就开始有转向鹰派的迹象,恰巧是鲍威尔连任之后的第一次会议,所以我脑洞鲍威尔做出了某种对拜登承诺以换来连任,应该还是靠谱的。
但是这次的讲话比12月会议的发言可怕了很多,12月说的是不排除今年3次加息,这已经算是比较激进的发言了,但现在说每次会议都可能会加息,今年可是还有7次会议,那就是还要加息7次,这就太疯狂了。
一次加息0.25%,7次就是直接干到1.75%,算上现在的利率0.25%,就是将达到2%,就等于说直接把利率升了8倍,这肯定不是为了遏制通胀,这是要打七伤拳的金融战。
银行拆借利率越高,资金就会从市场逐渐回流到银行手里,因为随着银行利息的价值越高,市面上盈利率较低的投资方式就会变得不如存银行来得划算。
所以升高利率一向是解决市面资金过热或是通胀的有效方法,但是这个方法肯定也是有缺点的。
最明显的就是会让股市的资金出逃,引起股市崩盘,因为政府的政策颁布太明显,效果也太直接,机构投资者和散户都不是傻子,当所有人根据政府的措施来调整未来预期的时候,集体一致的出逃更会放大这种恐慌,会引起比政策颁布还严重的恐慌情绪。
就像1月27号的a股暴跌,八成是机构投资者对太平洋对岸美联储宣布这次消息的悲观反应,就想想隔着一个大洋,随便放了个消息都会有这么大的影响,要真这么搞,美股会有比a股大得多的反应。
另外加息带来的很重要的麻烦是,当银行利率提高,市面流动资金回流到银行,市面会出现流动性过紧,企业会因为资金的紧张开始收缩经营规模,经过多次传导,社会增长可能会停滞,接下来就是失业率增加,股市崩盘,人均收入变低,可支配资金变少等等,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甚至最终引爆经济危机。
加息本身是一个储存弹药的过程,减息是一个释放利益的过程。当丰收的时候,我们把粮储存起来,等到灾年的时候,我们就开粮仓救济。
减息的时间,市面上的钱多了起来,人人都有钱赚,有钱拿,虽然可能会引起通膨,但至少这时候大家都有工作都有钱拿。
而加息的时候,往往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就是现在工作很辛苦,但是政府觉得这个痛苦暂时可以承受,先拿走一部分市面上的盈利,以备灾年。
所以加息的时候,往往是要经济非常好,并且有些过热的时候,才采取的手段,还要一点一点来,防止经济停滞,经济通缩。
美联储本来是预计用3,4年的时间逐渐加息,回复到19年时的状态。但是如果今年真的加息7次,那会给现在还在疫情的经济增长直接按下暂停键,对美股,对就业,对增长,对美债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股市暴跌,就业暴跌,增长停滞,市场流动性紧张引发金融危机都是非常有可能的。所以我对鲍威尔是否真的要这么做,还是不太敢相信。当前美国是有通胀,但有严重到需要一年加息7次这么极端么?
加息的危险可比开闸放水大家都有钱领的宽松时代大多了,美股暴跌,失业率疯狂上涨的政治风险他们承受得起?
假如,我是说假如,美联储真的今年要加息7次,我倾向认为美国想发动金融战,引全世界的美元回流,引发全球所有国家的经济危机,等全球混乱,民不聊生后,再去用升高的美元去收购经济危机后汇率被压低的各国优质资产。
通过低价收购海外的优质资产,来缓解内部的经济危机,等到收割完毕再放任美元贬值,使得美国债务贬值,从而完成美国的吞噬。
加息7次这个太离谱了,因为对本国伤害太大,如果真这么干,他的目的肯定是冲着美元回流而来,就是宁可自己国内经济停滞也要弄死其他国家。
现在很多国家都是依赖发行国家债券进行国家投资和充盈财政,一旦美金开始回流,本国货币会立即暴跌,没人再去买本国国债,国债马上变废纸,这时候国家没钱发给国民工资,必然会引发经济崩溃。
而且不仅是经济结构过度依赖债务,疫情期间所有国家都在开仓放粮,每个国家为了保证国民和企业在疫情失业期间能够有活命机会,都毫不犹豫的在减息,把钱像自来水一样撒出来,以求本国经济不死。
这个时候美国如果利率提高的速度这么快,力度这么大,一年就到2%,其他国家根本玩不起。美元升值这么多,海外美元会疯狂回流到本土。
其他国家要不就是为了防止美元回流,不得不把本国货币也加息,甚至加息到比美国还厉害,但这样国内经济必死,利率这么高谁还投资啊,直接存银行多省事。
如果不加息,那美元回流,本国货币贬值,本国债券就不可能有人买,财政崩溃,一样是死。
所以这一波美国是疯了,他有那么多盟友,欧洲的,亚洲的,南美的,全都不管了?他为了度过难关,想拉全世界的经济下水。
中国肯定是扛得住,美国收割不着中国,中国有工业支撑,外贸强劲,财务健康,人民币坚挺,但这一波欧洲以及很多很多国家可能不会幸免。
咱毕竟不是美国的财政部和美联储高层,我不清楚美国内部到底是出了多大的纰漏,要搞这么狠的手段,我猜是因为未来4年美债有10万亿左右的债券要到期兑现,可能美国是还不上了,所以现在杀红眼了,要搞钱。
再具体的美国财务信息就不是一般人能查出来的了,反正我对今年美联储加息7次这个事半信半疑,很可能是鲍威尔在吓唬人。
如果成真,说不定提前躺平的土耳其,因为已经适应了货币贬值反倒能活下来,未来真是很难预料,也不知道美国这是怎么了。
美联储开始探出獠牙。
之前被称为“鸽王”的鲍威尔,在1月27日的美联储议息会议后,发表了超鹰的言论。
鲍威尔称,不排除未来每次议息会议上都加息。
今年美联储一共有8次议息会议,也就是说,今年剩下7次议息会议美联储有可能都加息。
这侧面支持了摩根大通之前今年加息7次的比较极端看法。
所以,美国国债市场收益率马上出现暴涨,也就是债券价格再次暴跌。
特别是两年期国债收益率,应声飙涨8%,是相当恐怖的。
而美股也在鲍威尔讲话后,直接高台跳水。
从涨3%,到翻绿。
所以美联储这番“超鹰”表态,还是大幅度超出市场预期。
其实早在去年11月30日的听证会上,鲍威尔就出现180度大转变,不再是以前的“鸽王”,开始转鹰。
当时,鲍威尔才刚连任一周,就开始放飞自我,我在去年12月4日,有专门做了一期视频,来跟大家分析美联储大变脸的事情。
不过,由于美联储过去这些年谎话连篇,再加上去年的通胀暂时论让美联储成为了笑话。
所以,虽然美联储三个月前就开始大变脸,但很多人还是不当回事,仍然认为美联储不可能加息。
但大家要小心狼来了效应,美联储是谎话说多了,说真话反而没人信了,但这句真话往往是最危险的。
去年4月,美联储开始抛出通胀暂时论,我就跟大家说,美联储撒谎成性,通胀暂时论只是美联储拖延时间的谎言。
而且我当时还认为,美联储2022年可能会货币大转向,因为美联储最终会迫于通胀压力,而不得不加息。
所以,美联储虽然撒谎成性,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无视美联储的预期管理。
因为相比无视现实的“通胀暂时论”,当前美联储大幅度货币转向,是建立在客观通胀压力基础上。
我们也不能太轻视美联储,美国金融霸权虽然是摇摇欲坠,但毕竟还在。
可以战略上藐视敌人,但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特别是当前美国在开始走下坡路,有重大金融风险的情况下,不排除美联储有可能通过激进的加息,并且制造局部冲突,来加速美元回流,强行对全世界进行金融收割的可能性。
当然,美国这样做属于破釜沉舟,一个搞不好,美国可能会把自己搞沉。
但是从货币周期规律来说,美联储显然也不可能真的无限印钞下去,降息周期持续太久了,必然会迎来加息周期。
美国确实不想加息,但他是不得不加息。
本文我会就此来详细分析,欢迎大家点赞关注。
假如美联储今年真的加息7次,这显然并不是正常的加息手段。
上一轮货币转向,美联储是2013年就开始说要缩减购债,2015年底才首次加息,并且一直到2018年才连续加息并缩表。
前后至少有4年的缓冲时间。
但这一次,美联储只给了5个月的缓冲时间。
这说硬着陆都是轻了,简直是加速俯冲。
所以,美联储货币转向,虽然主要原因,是为了遏制通胀。
但并不只是单纯为了对付通胀那么简单。
再看近期美国一直极力渲染俄乌危机,不断到处拱火,试图制造局部冲突。
我去年提到过的,美联储加息周期里,美国会通过制造局部冲突,来加速美元回流,这个可能性,现在看已经是非常大了。
鲍威尔的这番超鹰表态,已经相当于吹响美联储挥动收割镰刀的信号枪。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天A股北向资金出现146亿流出。
北向资金在元旦后的这波A股下跌过程里,整体还是流入居多。
但今天美联储这个信号枪一响起,还是有一些外资热钱直接应声出逃。
目前外资持有A股总市值是达到3.56万亿,占A股总市值比例为4.2%左右。
这个占比虽然不大,但考虑到很多“软骨头”内资机构都会盯着北向资金看,北向资金起到的“羊群效应”还是很强的。
而且目前外资的持仓金额,仅次于公募基金的5.76万亿。
从这个角度看,也不能过度轻视外资的影响。
我在两年前文章里也提到过这样的可能性。
美联储降息周期,逼迫我们大放水,推高我们资产价格泡沫化。
而一旦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这些低位买进的外资,也会趁机高位卖卖卖,戳破我们资产价格泡沫,并回流美国购买美债,缓解美国债务压力。
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前,去大放水,任由资产价格泡沫化。
不过,幸好我们A股在过去这两年,整体估值还是有压住的。
虽然上证50和沪深300都在去年创出超过2015年的高点,一些热门板块也存在局部泡沫化的风险。
但A股整体还是被压得比较实,这个看上证指数就知道了,去年一直围绕着3500点来回震荡。
所以,美联储想要收割我们,还是很困难的。
我们在这个月也开始下调MLF利率,这是在美联储已经即将加息,而且全球股市已经开始暴跌的情况。
这也符合我上个月提到过的,下一次央行连续降息,会是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全球股市大跌的时候。
我们可以回溯A股过去这20年跟央行降息的一个映射规律。
前面两次央行连续降息4次的周期,一次是在08年次贷危机爆发期间,一次是2015年股灾爆发期间。
这就是金融股市的复杂性,金融市场是有混沌效应的,各方信息交织,不能孤立去看待问题。
所以,这一轮美联储的加息周期,想要对我们收割,还是比较困难的。
别看这些外资有一部分可能在美联储加息周期,脚底不牢选择出逃,但外资他们敢砸,我们一些准备好的资金,比如养老金在低位的谷底就敢接。
目前养老金投资规模已经达到1.09万亿,但大部分都是投资固收、国债等低风险品种,投资股市的比例还是比较少的。
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持有131股,合计持股市值231亿元。
所以,我过去两年其实也提到过很多次。
怎么观察历史大底是否出现,可以看养老金有没有大规模驰援股市。
而且养老金的持仓,也是我们可以重点参考的一个股票池。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个人思路,仅供参考而已。
总之,美国现在想要成功对我们收割,是很难的。
所以,美联储会如此“恐吓”市场,就一点都不奇怪了,说白了,有点着急。
我之前也分析过,今年美联储最大可能就是加息4次,3月~9月加息4次,每次加息25个基点,利率加到1%。
加息4次后,美联储会看一下美国到时候的通胀情况。
假如通胀就出现较大回落,比如回落到3%以下,那么美联储大概率就会偃旗息鼓。
假如美国通胀仍然维持在5%左右,虽然有回落,但仍然高烧不退,那么美联储的确有可能出现加息7次这样的极端情况。
一旦美联储加息7次,几乎可以肯定美股今年将大幅走熊。
因为美股过去这两年的疯狂上涨,已经存在较大的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这是基于美联储疯狂印钞,才被吹大的气球。
现在美国要大幅度收水,这个被过度吹大的气球,肯定是要被放气缩水的,整体估值会降低。
这中间要是一个处理不好,美国是有可能因此爆发金融危机的。
鲍威尔在今天凌晨还特别强调“美联储将会避免金融系统崩溃”
这句话是重点针对“长端美债”,也就是美国10年期国债。
换句话说,对美联储来说心头大患并不是美股的下跌,而是美债的崩盘。
但在鲍威尔今天凌晨讲话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是应声上涨,一点都不给鲍威尔面子。
因为当美联储不断强调“可以避免美债崩溃”,这实际上意味着,美债还真有崩盘的风险。
而且我认为,光靠美联储并没有能力避免美债崩溃。
得美联储加上美军才有这个能力。
当前美国短期收益率价格暴涨,不断缩减跟长端收益率的利差。
这意味着美债市场出现巨大的抛压。
现在美联储都还只是嘴炮加息,美债市场就表现如此不堪。
假如美联储今年真连续加息7次,美债市场想不崩都难,这才会真正撼动美国根基。
因为一旦美债市场崩盘,最糟糕的结果是,美国财政部想要发债可能都发不出去。
到时候,美国如果想要不债务违约,就要美联储重新大放水印钞,直接下场购买美债。
但这等于说,美国除了印钞已经别无他法,是彻头彻尾的债务货币化,到那个时候美元信用就会遭遇重创。
这才是美国的死穴。
我去年说过很多次,美国终将面临是救美股,还是救美元的两难选择。
现在看,美国似乎是想放弃美股,来救美元。
并且在救美元的同时,又要避免美债崩盘。
这就需要大量国际资金涌入购买美债。
但国际资金正常情况下,看美国表现这么糟糕,谁会给美债接盘?
那么美国自然只能制造一些局部冲突,来加速美元回流,让国际避险资金涌入购买美债。
这是美国的一线生机。
搞清楚这一点,我们就不能轻视美联储的加息决心。
连鲍威尔这样的“好好先生”在连任后突然大幅度转鹰,这只能说明,美国如果再不加息,可能面临的危机要更加严重。
但美国即使这样破釜沉舟,所面临的风险也很大。
美国在成功收割别人之前,自己先撑不住直接沉了的可能性也不小。
这种情况下,美国的行为举动,是会很极端的。
我认为俄乌危机很大程度还只是美国虚晃一枪,美国的真正目标还是在我们身上。
美国这次破釜沉舟,要能赢,才有一线生机。
但假如美国输了,那么只会反过来加速美国霸权的衰亡,到时候别说加速美元回流了,反而会加速美元崩溃。
美国虽然想法很美好,但现实估计是比较残酷。
所以,去年我还不太确定,美国是否有这个魄力去破釜沉舟。
但现在看,美国很可能是已经做出选择。
其实从世界稳定的角度来说,我也不希望美国霸权是以这种“加速俯冲”的态势走向衰亡,因为容易造成重大危机,是硬着陆。
如果美国能不破釜沉舟,而是在5-10年的更大周期里,让美国霸权在温水煮青蛙里慢慢衰亡,来软着陆,对世界来说风险更低。
不过,从美国元旦过后的这一系列表现看,美国选择破釜沉舟的可能性是在急剧增加。
我认为不得不防。
在美联储这次发出信号枪后,1月27日北向资金大幅度流出,人民币汇率在持续坚挺后,也出现单日0.5%的贬值幅度。
再加上A股元旦后,这异常的下跌走势。
我认为,一场金融博弈,是早已经开始了,只是很多人都意识不到。
本周初,很多人还把股市下跌的原因,完全归咎于俄乌危机。
这个其实是不太靠谱的。
又不是我们跟乌克兰打,其实正常对我们影响不大。
元旦后全球股市大跌,更多是受美联储不断提高嘴炮加息力度所致。
西方舆论渲染俄乌危机对金融股市的影响,其实是为了给美联储打掩护。
让人们忽略真正导致全球股市下跌的主因,是来自美联储的大幅货币转向。
包括美国这样极力渲染俄乌危机,我认为也是为美国的金融博弈服务。
从这个角度看,就不奇怪,A股为何会这样比较极端的连续下跌一个月。
这本身就不是正常下跌。
我是从2019年底就写过万字长文,来提醒最近这两年有可能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也基于此预期,才在过去这两年不停跟大家提示风险,是希望大家能够躲过这次世界经济危机。
假如美联储今年真敢连续加息7次,那么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是很高的,进而可能出现连锁反应,导致世界经济危机的出现,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这个前提是要看美联储是不是真敢连续加息7次,这个我认为目前还是有变数的,还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只是存在这样的风险,大家不得不防。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大家要多多独立思考,自主决策。
本文作者:星话大白。
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和关注支持!
我目前的观点依然是认为,美联储号称一年有可能七次加息,纯属于放嘴炮。就算是加个三四次都得是战战兢兢,反复打足预期让市场充分适应。
曾经的美国有资格这么干,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沃克尔把利息加到过两位数,那个年代的美国是真的生猛。
但是今天的美国,早就今非昔比了。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苏联解体后,美国彻底玩脱了,克林顿还好,只能说是感冒级别。小布什两任就把美国彻底搞成了重度肺炎。受不了的美国人民把奥巴马选上了台,高喊change的奥巴马什么也没能change,等于是吃着安慰剂扛了八年。而后面的民粹头子特朗普上台后又是一百八十度转弯,直接各种副作用严重的激进举措拼命上,美国债务再次飙升。
到了今天,巨额国债,高企的美股,拉胯的国内制造业,以及越来越强的对手,这一切都决定了美国根本没有能力再像五十多年前真正的强力加息。美股崩盘还是小问题,美债一旦发不出去,整个美元体系都要完蛋。
虽然美帝的对手也是满身毛病,各种潜在问题,但是比较底子比现在的美国要更经得起操一些。政府债务没有那么重(虽然居民债务非常严重),A股市场整体估值不高,国内的工业体系完善且还在升级。最大的问题就是房地产再加上居民债务了。
美帝如果真的敢快速加息,一年就把利息加2%。那我真的要佩服美帝,这是极端刚烈的七伤拳举动,等于发动金融战争了,不管最后谁输谁赢,整个世界的经济都会面临巨大的危机,相比起来08年简直是拂面清风。考虑到大家都是一身毛病而且体格差距不大,就算最后是赢家也是惨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