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在东航MU5735事故新闻发布会上,东航云南公司董事长在回答路透社记者提问时「顾左右而言他」,引发许多网友的不满。笔者认为,积极回应、坦诚交流是舆情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良好舆情管理的前提。
「这架波音737-800的维修记录是怎样的?近期维修方面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飞行员的飞行小时记录是怎样的?事故发生的时候天气怎么样?空难发生前机组有无和空管联系,如果有的话,说了什么?飞机坠落前的基本(结构)是否完整?USNTSB(美国国家运输委员会)的调查者已被提名,中方会不会邀请他帮忙调查?」
面对路透社记者的提问,东航云南公司董事长孙世英作出如下回答:
「飞机呢当时是在平飞巡航阶段,东航正在全面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目前航空运力(比较)充足,我们安排的检查也包括临时性、预防性措施。我们将严格按照民航安全管理规定有序开展工作,谢谢。」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0030917036544000路透社记者提出的6个问题确实是我们非常希望知道的问题,但孙董事长的回答确实也可以说是答了个寂寞。但是,这确实也不能说明孙董事长「尸位素餐」,因为企业管理和舆情回应确实是两个相差甚远的领域。在我国,公众演讲并不是义务教育甚至高等教育期间的一门「必修课」,尤其记者天然具有「挖掘新的信息」这一职能(否则就不叫新闻了),即使是高级官员或企业高管,也很可能缺乏应对经验,手忙脚乱、答非所问,犹如不小心被老师点名提问的小学生。
但是,有效的舆情管理又非常重要,尤其在重大事件出现时,来自社会大众的充分支持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这是在世界各国、各行各业都通行的道理。
如果说有什么令人「深恶痛绝」的套话,「高度重视」恐怕至少也是T1级别的。某某企业在问题发生后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某某领导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说每一项工作都需要「高度重视」,那么和每一项工作都「高度不重视」就没有区别。
在东航孙董事长的回答中,「东航正在全面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就是一句典型的套话。什么是全面?有多全面?什么叫大排查?和小排查相比有什么区别?「严格按照民航安全管理规定有序开展工作」也是一句套话,难不成还「不按规定无序开展工作」吗?
改善「套话」的最简单办法是给出更具体的答案。例如,与「全面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相比,「立刻停飞所有同机型飞机,直至查清本次事故原因」就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当然,737-800是国内主流机型,全部停飞可能难以实现。但至少说清楚具体开展了什么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是应该知道的。例如,我们要检查所有旗下飞机的维修记录是否符合规定,有疑问的立刻停飞,遇到不良气象状况及时改变飞行计划,诸如此类——我不是民航专家,公众也不是,但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方案越具体,就越有说服力。同理,「广东肇庆、广西桂林驻防队伍共450人正赶赴现场,预计分别于18时30分和22时到达」远远比「应急指挥中心主任某某高度重视救援工作」要有力得多——两者均是关于本次东航空难的报道。
以诚相待,不是「能说不能说的全都说」,而是能说的尽量说,不知道的明确说不知道,不能说的则直言不能说。但是,这不是简单一句「不予置评」的问题,而应该明确为什么不知道或不能说——这不是我的职权范围,我们的调查还没有确切的结论,诸如此类。
例如,回到本次路透社记者的提问中,假设孙董事长真的对所有问题的答案一无所知,他也可以这样说:维修记录和飞行小时数据,我现在暂不掌握,但发布会结束后我会立刻与某某部门(此处应具体,而不是说有关部门)确认,将信息告知公众。天气情况、空管信息和NTSB问题确实不在我司职能范围,但我们可以协助问询气象部门、空管部门和民航局(或请发布会上其他同事回答)。飞机坠落前的结构是否完整属于调查的重要一环,我们也非常急切地希望查清全貌,并尽快向社会各界公告。
常更常新,就是不能把发布会搞成一锤子买卖,而是持续、积极地和媒体与公众进行沟通,把之前尚不确定的消息再确认后尽快更新——当然,这不是一把手的主要任务了,可以交由工作层面的主管负责人处理。
我们始终要相信群众的智慧——群众不是傻子,不是「乌合之众」。正相反,大多数老百姓非常清楚什么是敷衍,什么是认真,这是千百年来的历史教会人民的道理。
信任的构建非常困难,但破坏却非常简单,这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而不是唱高调。面对灾难,「不惜一切代价救援」并不是一句好的宣传语——什么叫一切代价?如果真的不惜一切代价,是否应该所有救援人员不眠不休24小时工作?这是反科学。「采取措施确保绝对安全」,这科不科学?任何人都知道安全不可能有绝对,如果要绝对的航空安全,只能禁止一切航空运输活动。如果我们向人民承诺了「绝对」,却又在客观物理规律上无法实现,那么这就是一系列不信任的开始。
舆情管理并不仅限于政府,上至国家的整体形象,下至任何机构、企业甚至具体的个人,都需要与外界进行正确的「交流」,从而「得道者多助」。在本次东航事件中,我们的确看到了非常快速的响应和非常有效的救援——尤其是考虑到在日航123事件中,日本的搜救队还有闲心在几十公里外睡一觉后再开始救援,以至于飞机失事14个小时后才到达现场,中国速度仍然是悲恸之中的一抹亮色。
因此,本文并无任何指责管理或救援不力之意图,正如一开始所说——舆情回应本来就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而官员并不会未经学习天然就掌握这一能力。笔者只是认为,在舆情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正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t同志所说,新闻和舆论上的周全安排,是现代国家推行政策和赢得国际信誉不可或缺的——了解、重视和尊重每一位听众,是舆情管理的基础。
整场发布会听下来,涉及增量信息的真问题不多。
到了东航孙董事长这边,就更夸张了。
你问你的,我念我的稿子,针对公众关切,避重就轻,牛头不对马嘴,空话套话连篇。
连主持人都尴尬了…
涉事的,好歹是你司的飞机,最基本的情况,到现在都没了解过吗?
有些问题或许没考虑到,这不是问题,需要时间厘清。但全部都没答到点子上,还一味地埋头读材料,属实有些过分了吧?
这只会让守在屏幕前的人觉得,如果发布会不再提供增量信息或直面问题,还有什么必要急着开呢?
在我还读书的时候,从各种视频直播、报道文章里可以看到,重大公共事件开新闻发布会,贵在坦诚、公开、透明,是可以追问、拦人、堵人的,可以见到切中肯綮的真问题。
哪怕偶尔几个“超纲”提问,发言人也能说几句,不打官腔、不回避。
彼时,还有大批学者研究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带来什么、改变什么。
而现在…
【相关分析】
这会开了个寂寞,最后路透社的一串提问,一个都没有正面回答,不了解就不了解,起码正面回答一下,答非所问,对东航呵呵……
这个发布会看的人血压飙升,尤其是那个孙什么英,是来秀自己的官腔的吗?
你问你的 我答我的 这董事长是搞糊弄学来了嘛……开了个寂寞
这种发布会,是不是问题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啊……然后照稿子念完,起个传声筒的作用。
路透社记者可能是事前不太好安排,所以问的问题不是想让问的,所以回答了个寂寞……
开了个寂寞,最后路透社的问题,一个也没回答。譬如飞机日常维修记录什么什么的;最后飞机的状态;最后有没有塔台联系,如果联系,说了什么;会不会把XX请到中国来协助调查。。(如果没记错的话)你以为他说了,他也觉得他说了,事实上他确实说了!
路透社的问题,就个人而言,属于更想关心的。毕竟以后自己以及家人还是会选择乘坐飞机出行。对于该航班地勤机务、班组长是如何安排的以及放行单是否第一时间封存等等这些,以及记者提问不方便说的,可以说尚在调查取证,后期有具体信息会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布。退一步再说,是不能现场随意承诺的,那就按之前别人说的,情况复杂,现在还在调查当中。总不能问“该飞机日常维修记录如何?”你说“在大排查,包括临时性和预防性措施”
一下子,我突然明白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明白。
我经常跟同事说一句话,你做和不做是两回事。你做了,做不好,可以说自己业务能力不强。
没有新闻可以不开发布会。
3月23日更新一下:
今天的发布会补充了昨天没回答的信息,包括飞机和飞行员之前的状况,说明昨天东航就是没准备好,并不是这些信息不能透漏。
但是今天的发布会取消提问环节了,从根本上解决了超纲问题的发生。
请回答路透社的所有问题,他们问的正好是我想知道的。
而你的稿子正好是我知道的。
期待了半天,结果啥也没说。最后外国记者提问的时候大家都很期待,提问也是专业且一针见血的,结果官方的回答令人无语
最后路透社记者问了几个关键问题为什么一个没回答?东航云南公司董事长照着稿子念为什么都念不顺?另外我说一下虽然大家都不愿意接受,但是99%不会有幸存者了,现在离坠机过去30个小时了
广西的那位处长,官话,客套话,场面话少说几句。说重点!
美国对全世界媒体的规训很到位。
就连新华社的稿子,在新闻内容里都尽量回避提到失事飞机是波音公司的。
3月21日14时38分许,东方航空公司MU5735航班执行云南昆明至广东广州任务时,在广西梧州市上空失联并坠毁。据悉,失事飞机机型为B737-800,于2015年6月22日交付东航云南分公司,机龄6.8年。东航已将该公司所有B737-800执飞航班的飞机全部控制在地面,空中航班落地后将不再执行航班。[1]
这是事态描述最关键的部分之一,完全没有提到波音公司。
当然,并不是完全没提。在一个内容比较随意的报道部分,还是提到了:
3月22日下午,在位于广西藤县的东航波音737客机坠毁事故救援现场,救援人员正开辟一条通往事故核心现场的道路,方便后续取物证和搜寻工作。目前已投入6台挖掘机,近50名工作人员参与其中。
百科上写的则是“B737-800一般指波音737-800”。
这个知情范围控制得越小越好的情况,也不知道从哪来的。
这让我想起网友提到的一个事情。
网友在看环保新闻的时候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如果一件污染环境、引起气候异常的坏事是欧美国家干的,那么报道中一般写“人类”怎么怎么样破坏了环境。如果不是欧美国家干的,那么报道中一般会指名道姓说是哪个国家。
网友的这个总结和新冠肺炎的事情很能对上号。新冠肺炎被中国首先察觉的时候,欧美报道的是武汉肺炎。中国是非欧美国家,指名道姓。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美国是瘟疫制造者的时候,欧美报道的是人类与瘟疫共存。至于“美国肺炎”就更加没人提了。
这个情况甚至严重到了这种程度:在欧美的信息轰炸之下,就连新华社也养成了在坏事当中绝口不提欧美的习惯。
美国的“商誉”一直被保护得很好。
实际上波音737是一款本应该臭名昭著的机型。据统计:
本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波音737系列已经发生过至少22起重大事故。[2]
这都快每年一起重大事故了!
我记得民航有个宣传航空安全性的段子是这样说的:
问:请问去坐飞机的时候,什么时候最危险?答:去机场的路上。
但是现在这都一年一场事故了,按照航空安全性的标准,恐怕应该再补上一句:
“除非你坐的是波音737。”
但是现在人们一提到波音,还是认为这是一家很好的著名大企业。这商誉是不是有点不太对?一家基本能够做到一年一场重大事故的……
我看欧美新闻的时候,也注意到过类似的细节。美国自己的媒体也不是不报道美国的坏事,但是他们表现得小心翼翼。通常在开篇第一段最重要的导语部分,一定要在写坏事的时候写上一句圆场的话,说美国还是很好的,然后才正式进入正文,生怕写晚了被人误会。这种写法,明显是被整怕了。知道的是现代社会欧美发达国家,不知道的还以为当今美国生活在大清乾隆年间。考虑到遍地烟鬼,说他们是道光也行。
我们一直有一个错误,那就是太把“别人”当回事。
不把别人当回事固然不对,太把别人当回事,一味地动于外物,也是不对的。
——————
有人问我,为什么折叠那么多人。
还有人问我,怎么这个回答只有通过链接才能看见了,在页面上很难找。
我觉得还是让事实说话吧,于是顺手做了几个小小的调查:
黃塵回复一刀22 小时前
那新h社是行走的50w?
Noodles Zhao回复一刀20 小时前
是是是,B乎屁股歪,那您别来啊…
一株芥末酱20 小时前
因为车祸发生在车上,所以汽车是坏东西
所有用户回复Z motryx昨天 13:37
737NG系列全世界保有量第二,失事频发的是737max,根本不是一款飞机
萌面加菲猫 回复 子宇昨天 12:10
不用用您,他们不配。
我不用和他们解释数理统计和概率,他们不懂。
他们唯一懂的财富密码是骂美国,
你得理解,其实他们不是坏,只是蠢。
以上是随便查了几个。
我们可以轻松看到,这些人基本上都存在明显的认识问题,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我们明显不一样。
说到这里,还要提醒一下有些朋友。你们的观点和这些人一样,不是说你们和这些人一样有问题、是1450,而是说,你们分析观点的能力有明显欠缺。比如说:
你们没有分项的能力。
由于你们不能将同类观点合并同类项,导致对你们使用信息轰炸的手段非常奏效。十个人说十个观点,和十个人说一个观点,对你们来说,就是后一个观点有说服力。但是假如实际情况是前边十个观点每个有上万人支持,只不过你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呢?
我相信你们会很痛快的说你们会支持上万人支持的观点。
你看,你们支持某种观点,不是从观点本身的逻辑性出发,而是从观点的数量出发。
你们这样的思维方式,特别适合暴力破解、信息轰炸。
纳粹曾经说过,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这就是针对你们说的。
新华社每天发那么多稿子,有一个两个被信息轰炸影响是很正常。值得提醒,但也无可厚非。但是无论如何,这么多相似的评论、以及被带节奏的情况,可以证明:
规训确实存在,规训对某些人特别有效。
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他,不管问什么,都是念稿子,套话官话一大堆,不知道开这样的发布会有什么意义?如果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能发布,为什么要急着开这个发布会?
防疫作秀,空难也作秀?这种恶劣的风气不改变,民族如何复兴?
《祭壬寅年仲春空难遇难者文》
小树叶儿飘,飘到独木桥,桥上众人挤挤挨啊,要往何处逃?
一逃离别苦,三更不待人回还,梦里人儿不见了;
二逃相思泪,想郎不见郎踪影,梨花瓣儿空飘摇;
三逃贪不得,冷灶无火做鼠窝,最难忘怀是春宵;
四逃放不下,木长青苔石生花,故人西去空寂渺;
五逃遇不着,大道小路空蹉跎,何日才作同林鸟;
六逃空悲切,且思且痛且悔恨,古稀恨不重幼小;
七逃无定根,半世颠沛无处歇,命作漂萍怎逍遥;
八逃不自由,池鱼难得展翅翼,空有双眼望九霄;
九逃不定数,今日宴请八方客,向晚独行奈何桥。
我生不足傲,君生不足娇,
本是月下好人儿,却无执手唱歌谣。
欲与娇娘说衷肠,只道为卿批暖袍。
这是昨晚写的,写完了给我自己写抑郁了,好半天缓不过来。中国人有一种很神奇的能力就是对于他人的遭遇,往往有着天然的感同身受 ,这种感同身受,不是点个蜡就完事儿了,就交代过去了,而是一定要刨根问题,把去世的人想要知道的答案翻出来,把他们没做完的事情做完。
空难调查是个非常繁琐,非常复杂的事情,确实在空难刚刚发生的时候,一切都是推测。
然而,此时官方的声音也十分重要,对于制止谣言、维护遇难者名誉与尊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次新闻发布会透露的信息相当保守,这个态度没错,但是我个人觉得有必要就事件本身的背景做一些介绍,即使是发布会现场难以涵盖这么多内容,也可以在新闻报道以及相关话题下澄清一些事实。
这个我来,我并不专业,仅仅是个热心网友,有不妥之处请指出。但是你不要一句“你不专业你不要逼逼”就完了,有什么话你说出来,不要试图堵我的嘴。
你堵不住,反而万一被我逮住把柄,我就会nen死你。
1、当前残骸收集到的部分还很少。
飞机最后以大角度撞击地面,速度高达1100公里/小时以上,绝大多数残骸会深入地下。我最关心的是发动机残骸、尾部残骸、黑匣子,这三个残骸可以揭露许多信息,其中黑匣子正好处于尾部。
可惜这三个部位都会深入地下。
发动机核心机、黑匣子密度相当大,而当地泥土看起来不算很硬,大致上应该就是松软泥土,这里可以套用穿甲弹穿甲深度公式简单估算下,大概会深入地下10米左右这个量级。
其它实心、坚固部件例如一些加固电子设备、仪表、液压作动筒、撑杆、螺杆等,在证明这次空难发生原因中极其重要,但是都很坚固,都有可能深入地下。
然而现场作业条件不容乐观,大型机械进场施工还不具备条件,目前主要还是清理周围现场,修筑简易道路等,确实无法实施大规模挖掘。
下一步大量机械进场之后会采取类似于文物考古的方式,一层一层剥开地皮寻找残骸,但是这需要时间。
现在就要立刻、马上、当场得到答案的,这边建议是你去找巫婆神汉通灵师呢!
2、飞行员无法与地面取得联系。
通报中提到,14时17分该航班在巡航高度8900米进入广州管制区。14:20管制员发现飞机高度急剧下降并开始呼叫该航班,一直未得到回应。
航班自云南运行至广州是跨了中国七大地区空管局的,从西南空管局跨到了中南空管局(广州),这个时候是必须要呼叫确认的,也就是说,该航班最后一次天地通话应该就是这一次,在14:17分。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发生通话,地面管制员会立刻发现异常,而且发布会也没有任何理由莫名其妙提到这一点。
随后再无双向通话。
有一种十分恶毒的谣言,甚至可以说是别有用心在搅事,说“飞行员故意自杀”的,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这么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3分钟内保持镇定与地面通话让地面管制丝毫感觉不出来异样,3分钟之后实施自杀。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披露出来,这种谣言不攻自破,现在还一口咬定的人基本上可以肯定就是“外网”的货色了。
最后飞行阶段飞行员没有试图与地面取得联系,是因为当时情况十分紧急,3分钟之内从8900米巡航高度到从雷达屏幕消失,这中间第一要务是控制飞机!很多别有用心的人抓住这一点做文章,欺负的是大多数老百姓不了解航空常识,这种时候还要分心去跟地面取得联系,相当于你在高速路上前轮爆胎马上要翻车了,人家问你为什么不赶紧先打电话叫120。
你这不有病么?
3、波音737系列客机应该是目前第一怀疑对象。
这是2022年3月22日15:00左右本人在长沙黄花机场拍摄的照片,其中一架昆明航空(深圳航空控股)、一架奥凯航空(民营航空公司)的波音737-800型客机处于停靠廊桥(未连接)、放置轮档、放置发动机进气口保护罩的状态。这个状态很明显不是运行状态,但是又没有拖去远机位停机坪,应该是紧急终止运行暂时还没有拖到远机位去,从而避免占用廊桥。
这两家航空公司都不是东方航空直接控制的航空公司,具体穿透我没有做,可能有东航的股份但是也不是东航直接管理。
波音737-800的停航应该是已经事实上实施了,但是没有官方正式宣布。
不知道是不是还有波音737-800执飞的航班在售票,不过我建议你不要买。
在调查确定事故原因与飞机无关之前,我不会购买任何波音737系列飞机执飞的航班机票,也会阻止我的亲人、朋友、员工以及看到此文的粉丝购买。
4、关于波音737系列飞机彻底退出市场的事情。
有人说737系列退出中国民航市场,中国的航空公司就会垮掉,简直是莫大的笑话!
目前航空公司面对的不是没有飞机可以用,而是乘客坐不满飞机,当然情况虽然严重却不是世界上最严峻的。既然不是缺飞机而是缺乘客,你凭什么觉得区区一个波音737退市,会导致中国航空公司倒掉?
从没见过降成本反而把公司降垮了的!
怎么,空客320抢不了你波音737的市场?还是你敢拍着胸脯说A320neo的商业运行品质不如你波音737?
信不信你737全部停飞,A320neo分分钟抢了你市场,反而航空公司还高兴得不行,少运营一个飞机意味着少付出一些成本,本来现在上座率就不理想,乘客太少而不是飞机太少,停飞一个机种怎么打垮一个航空公司的你来给我理一理这个逻辑?
为此苦兮兮的,只有执飞737的飞行员,他们需要转岗训练,少收不少航时费;还有就是以737机队为主力的航空公司,比如山东航空。
管它叫“傻蛋航”不是没有理由的,梭哈737也是头铁,你好歹……哎,算了,都是成本问题。
综合看来,中国是一直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该倒霉的航空公司肯定是倒霉,这个没有办法,谁叫你头铁呢?人民生命安全大于天,737这个机种也确实到了该彻底拉进博物馆的时候了,其本身设计天花板就摆在那里,你不承认不行。
波音在与空客的竞争中选择了因循守旧,继续延续737的老旧设计玩儿“旧瓶装新酒”,那就怪不得别人。虽然这个局面很大程度上也是市场的选择,航司不愿意付出成本培训一批新型飞机的飞行员,但是航空业业态并不能大于基本的逻辑,更不可能大于生命本身。
事实来看空客玩儿的也是同一个套路,只不过空客A320诞生得晚,其机体设计基本上还能“缝缝补补再三年”,随着航空市场的变化,它还能敲敲打打多少年也很难说。
现在C919来了。
不管你刷再多遍“不敢坐”,你不敢坐有的是人敢坐,我就敢,我ARJ21都敢坐。你可以咒我,咒掉下来了算你赢,只要还没掉下来我就敢坐,我甚至想要去坐C919首航,首次商业航班机票给我留着,谁都别跟我抢。
不可辩驳的事实就是C919的机体设计远比波音737、空客A320要新,考虑未来航空市场发展也更充分,想都不用想这个设计肯定要比737和320挺更久,哪怕是采取一样的策略缝缝补补敲敲打打,也更有前途得多。
中国对生命的态度更严肃,对安全的管理也更严格,至少远比成本效益比高于一切的资本主义企业好得多。我更愿意相信中国的飞机,因为它要是掉了远远不是赔钱的事情,而是意味着一大串人要倒大霉,丢饭碗的丢饭碗,丢乌纱的丢乌纱,我相信这些人为了自己的饭碗和乌纱会不遗余力的保证我的安全。
至于波音?安全是什么?倒闭很可怕吗?主要股东不说完全不受影响,至少“狡兔三窟”人家是早就做好了的吧?你死不死关他屁事!
我不想把我的命交给唯利是图的资本家。
发布会的目的,就是以正视听,从官方、权威的角度向公众报告最新的事件进展、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解答公众关心的问题。
在发布会之前,其他途径传播的各种言论、图片、视频等信息都可能被推翻,这就是官方、权威的作用。
本次发布会并没有达到前面的目的。一是照本宣科、埋头念稿让人听了反感。二是记者的参与热情不高,好像大家都在应付差事,走走过场,完成任务。三是对于个别记者的专业提问,回答者视若罔闻,你问你的,我念我的。
路途社记者的提问很专业、很敬业,董事长的回答很不专业、很不敬业。
事故发生,举国震惊。相关方面需要及时给旅客家属有个解释,给广大公众有个说法,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是很低的要求。可是,看完整场发布会,感觉根本没有多少新的信息,吃瓜群众就是看了个寂寞。
希望下一次的发布会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
?????
十几年前高铁出事的时候,发言人王勇平起码问啥答啥,记者围着一圈,态度诚恳,紧张,一头湿漉漉的汗。
而这次发布会,台子远离记者摄影机几十米,记者也问的客客气气不紧不慢,发言人对记者提出的一些问题也不做答复,感觉不是介绍大家关心问题的发布会,更像是一种应付敷衍又生疏的表演,参与者都很冷漠,高高在上。
下一步重点是找黑匣子,这么高的冲击力打下来,黑匣子可能打进土里几米到十几米,刚才看直播现场人员往下挖挖了一点就发现许多物品残骸包括一个空乘人员身份牌,黑匣子比较重可能埋得更深。如果因为飞机提前解体黑匣子先脱落,那在水平方向要扩大搜索范围。最不希望的结果是黑匣子被打碎,这次事故表现超出常规空难只能寄希望黑匣子来解开谜团。
就最后的那个老外问的有质量一点。
飞机的维修情况、驾驶员的飞行时长等?
这些问题有什么不能回答吗?
估计是他们自己事前完全没有准备汇总相关情况。
那开这个发布会有什么必要吗?
又是念稿打太极浪费大家的时间
不想开可以不开。
路透社记者:飞机日常维修记录?最后飞机的状态?最后有没有塔台联系?如果联系,说了什么?会不会把XX请到中国来协助调查?
董事长:钝角。
飞机垂直俯冲坠毁非常罕见。加上飞机并没有发出求救信号。说明事情非常突然。
或许是飞机在空中解体,特别是尾翼断裂引起的。从监控没有看到飞机的尾部。飞机的尾部可能是在第一时间发生了断裂,导致飞机失控,垂直俯冲。也可能是在俯冲过程中尾部解体的。无论是哪种情况,尾翼可能与坠机地点相隔有不少距离。同时,黑匣子也是安装的尾部的。
找到飞机的尾部关键。
乘客在这种情况下生还的概率基本是零。身体会应为巨大的冲击力被撕碎。在飞机垂直俯冲的过程中,乘客和机组可能因为巨大的加速度而昏迷,我希望是这样。无法想象这个过程是多么恐怖。祈祷他们的灵魂得到安息。
如果空中突然解体,如果没有安全带,可能还有部分乘客在高空就被吹出机舱。可能会有遗体散步在周围,可能需要加大搜索范围才能找到。
收集完善的信息尚需时日(包括 黑匣子 的寻找和解析,飞机维护记录,飞行员资料等),甚至需要几周乃至更久的时间,这也是空难调查的常态。
希望大家在节哀顺变的同时,保持冷静,不信谣不传谣。
此类事故原因,一般是多个因素一环套一环的,需要多方查找仔细求证,绝不是几句话的简单原因一蹴而就的。
3月22日更新,本文不会后续更新,全部内容集中至最初的这个回答:
根据已有的信息,我们基本可以断定的是,这起空难发生的非常突然。
在有3名飞行员的情况下(机长、副驾驶,以及不常出现的第二副驾驶,一般目前民航飞机大多配备2名飞行员),
地面不仅没有收到应答机发出的7700紧急情况代码,也没有收到任何求救的语音(这种情况下应该立即呼喊mayday,mayday)。
这基本意味着,3名飞行员都来不及在第一时间发出求救信号!情况迅速恶化!
而应答机的高度和时间数据,与空管雷达的数据,都指向同一个事实:
14:20飞机从8900m的高度突然急剧下降!
14:23飞机从雷达上消失,应答机通信数据也已中断!
根据当地民众的信息,飞机落地后有爆炸声,并引发山火。
除非后续有明确的证据链条,首先可以排除是飞行员故意。
现场有3名飞行员,并且在2015年德国之翼航空4U9525空难后(注意不是川航3U代码),要求驾驶舱至少有2名飞行员,基本不会因一名飞行员蓄意而导致空难。
两个黑匣子分别在寻找中,目前有两个难点:
一个是在很可能高速撞击和后续爆炸中出现损伤。但此类高速坠地的空难中,也有黑匣子幸存。
90年代著名的两次737尾舵卡死事故(美国联合航空UA585/全美航空US427),客机以4g的战斗机加速度失控俯冲坠毁,但黑匣子能读取出数据。
另一个是,我们也不必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黑匣子上,其他数据依然能帮助我们破解谜团:
在目前已经基本认定是突发事件,飞行员很可能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事故后可能没有什么话,被黑匣子之一的驾驶舱录音机CVR记录下来。
而另一个黑匣子航班数据记录仪FDR,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多的谜团。速度、高度等数据我们已经获得,并且足够困惑。
但黑匣子有一个关键作用:能准确告知我们飞机在突发事件前的大部分状态,其中是否会有些酿成事故的端倪?
黑匣子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数据,是现场:
现场能告诉我们很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能在视频上,见到散落地上的飞机零件,被标记和定位。
通过找到飞机不同位置散落的具体位置,将对事故的分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们注意到,失事飞机残骸抛撒面积非常大,甚至出现在山的另一边。
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是飞机部分零件在空中出现解体,越早解体的部位,被抛撒的越远。
此类急速下降,确实存在部分零件脱落或失效的可能性。
除了现场资料,地面塔台的通信资料是在驾驶舱录音机黑匣子CVR未找到之前的先手资料,飞机在基地的维修维护数据也很重要。这些今天肯定已经在调查之中,需要结合更多数据一同探究空难的真实原因。
在目前的情况下,个人有一点建议,希望大家考虑:
此类空难现场容易引发不适,请不要传播包含此类信息的图片或视频,也是对逝者的尊重;
另外也请救援人员和新闻记者多多注意心态,事发当天已排除心理救援小组,希望对现场人员进行心理疏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