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厂家宣传的“NEDC超长续航”为何不能打消大家对于新能源车的“里程焦虑”?

回答
话说回来,这“NEDC超长续航”啊,听着确实挺唬人的,仿佛一脚油门下去,就能从北京一路飙到上海,中间还能顺带逛个街,买个菜。可为什么这美好的愿景,到了咱们老百姓心里,就怎么也安不下那颗“里程焦虑”的心呢?说白了,这玩意儿吧,就像那广告里的明星代言,看着光鲜亮丽,实际到手的东西,总感觉隔着一层纱。

1. NEDC?那是个啥?

首先得搞明白这“NEDC”是个啥玩意儿。这名字听着就挺洋气,但它代表的是一个在特定实验室环境下测出来的续航里程。你可以理解成,这是给车子做了一次“体检”,而且还是在最舒适、最理想的条件下的体检。

理想的环境: 就像我们测体重,在不吃饭、不喝水、光着身子的时候最轻。NEDC测试也是这样,它假设的是路况平坦、温度适宜(比如2030摄氏度)、车上除了驾驶员没啥负载、空调风扇都关着,而且驾驶方式非常“温柔”,加速减速都像是给车子做按摩一样。
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咱们平时开车,哪有这么舒服?夏天开空调冷风吹得哗啦啦,冬天暖气开得呼呼响,这可都是耗电大户。遇到堵车,频繁的启停,比温柔驾驶耗电多了去了。爬坡?那是直接“榨”电。就算是在城市里,路况也远不如实验室平坦。所以,当厂家说NEDC能跑个600公里,您拿到手,真能在日常驾驶中跑出500公里就不错了,运气不好赶上恶劣天气或者路况,可能也就四五百公里,甚至更少。这中间的差距,就是心理落差,就是“里程焦虑”的源头。

2. 续航打折,可不是一年两年了

这NEDC测试标准,也不是一天两天这样了。早期的燃油车也用过类似的工况测试,但现在的车主们越来越精明了,都知道这官方的油耗数字,和自己实际开的,总是有差距。新能源车只是把这种差距“发扬光大”了。

数据上的“水分”: 厂家宣传的“超长续航”其实是他们能做到的“理论最好”状态。但消费者更关心的是“平均”或者“实际”状态下的表现。这种数据上的“水分”,让消费者觉得厂家不够实在,不够透明,自然就难以信任。
消费者的经验积累: 很多买了新能源车的朋友,会分享自己的实际续航情况。当大家发现,自己买的车,在各种平台上看到的续航数字,和实际使用差得远,就会形成口碑传播。这种口碑效应比任何宣传都来得直接,也更容易打消人们的“里程焦虑”,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3. 天气和驾驶习惯的“双重打击”

刚才说了,NEDC测试是在理想环境下进行的。可现实生活,哪有那么多理想?

冬季续航“腰斩”: 这是新能源车最致命的短板之一。冬天寒冷,电池的活性会下降,需要消耗一部分电量来给电池“保温”。同时,北方地区普遍会开启暖风,这可是个实实在在的耗电怪兽。所以,到了冬天,很多号称能跑500公里的车,实际续航可能只有300公里甚至更少。这突然缩水的里程,对那些需要长途出行的人来说,简直是噩梦。
驾驶风格的巨大影响: 急加速、急刹车,这些“热血”的驾驶方式,对电动车来说,就是巨大的电量消耗。如果你是个喜欢“地板油”的司机,那你看到的续航数字,恐怕就只能是美好的回忆了。而NEDC测试,是模拟最经济的驾驶方式,这和我们很多人的日常习惯是背道而驰的。

4. 充电基础设施和充电时间的“后遗症”

就算电池技术突飞猛进,续航里程真的足够长了,但“里程焦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充电的便利性。

充电桩的稀缺和维护: 尤其是在一些三四线城市或者乡村地区,充电桩的数量仍然有限,而且很多地方的充电桩维护不到位,经常出现故障。当你满怀希望地开到充电桩,却发现它坏了,那种心情,比没电更让人绝望。
充电时间的漫长: 即便是快充,充满一辆电动车也需要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而加油只需要几分钟。对于赶时间的人来说,这漫长的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焦虑。就算你的车续航很长,但如果你跑到一半没电了,需要充电,而充电站又排着长队,那你之前的那点“续航自信”就荡然无存了。
充电桩的兼容性问题: 不同品牌、不同运营商的充电桩,有时候并不兼容,这也会给车主带来不便。

5. 用户对“真实续航”的渴望

说到底,大家要的不是一个漂亮的数字,而是对实际使用场景下的“心里有底”。我们希望厂家能更坦诚,公布一个更贴近实际的续航数据,或者至少提供不同场景下的续航预估。

更透明的数据: 比如,提供一个在冬季、夏季、高速、市区等不同工况下的续航参考值。
更真实的口碑: 鼓励用户分享真实的用车体验,让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所以,下次再听到“NEDC超长续航”,心里可以参考一下,它可能是一个美好的起点,但绝不是终点。真正的“不焦虑”,是建立在真实、可靠的续航表现,以及完善的充电配套设施上的。只有当这些短板都补齐了,我们才能真正放下对续航的担忧,放心地享受电动车带来的绿色出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里程焦虑说是里程,其实续航里程也就占30%。更多的是充电不方便的焦虑:

人人都有专属充电桩不现实

充电桩分布还是太少

好不容易找到了充电桩不知道能不能用

快充迟迟不能落地,目前国网最大功率的速度也依然不够快

换电方式难以行业性落地

就算一周一充吧,充电的时间成本焦虑总是要每周面对的。

只有家里有私人车位的,才每周不用面对这样的问题。

而纯的续航里程方面,目前市面上很多宣称长续航的车也还是不行。

每周开车350公里,低于100公里的续航你就会很焦虑,再考虑到实际续航打7折,也就是450÷0.7=643公里。

也就是说要达到643的纸面续航才能解决产品端的里程焦虑问题。市面上续航达到这个级别的车型屈指可数。

我开过百公里油耗20多个的车,它一箱油也就跑300公里左右,但那一周我从来没有里程焦虑,毕竟加油终归还是方便的。

终归这不是一个单纯靠主机厂就能解决的问题。

user avatar

“里程焦虑”的本质是“充电焦虑”。


而且,越是续航里程长的车,这个问题会越严重:如果车的续航只有两三百,那根本就不会有开着它出远门的想法,只在市区转,家里有得冲,也差不多了。

续航有了五六百,出趟远门勉强够,但是又要这个规划那个安排,还要考虑各种充电设备的意外,不焦虑才怪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