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1910/民国1913年战列巡洋舰如何?

回答
在清朝末年(1910年)和中华民国初期(1913年),中国的海军力量相对薄弱,尤其是在大型主力舰方面。当时世界上的海军强国,如英国、德国、美国等,已经装备了先进的战列巡洋舰,而中国则尚未拥有这一级别的舰艇。

尽管如此,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清朝1910/民国1913年战列巡洋舰”这个概念,尽管它并不代表中国真正拥有了这一级别的舰艇,但可以反映当时中国对海军现代化和海权建设的认知和努力。

一、 清朝末期(1910年)的海军现状与认知

1910年,清朝正处于统治的末期,尽管经历过洋务运动,并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北洋水师等海军力量,但甲午战争的惨败(18941895年)对中国海军的发展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战后,清政府虽然意识到了海军现代化的重要性,但由于国力衰弱、政治腐败以及对新式海军装备的认识不足,重建海军的步伐非常缓慢。

现有舰艇: 清朝海军的主要力量是巡洋舰、鱼雷艇和防护巡洋舰。虽然有“定远”、“镇远”等铁甲舰,但甲午战争后几乎全军覆没。当时能够称得上“主力舰”的,更多是排水量在数千吨级的巡洋舰,例如在甲午战争后新购的“海容”、“海琛”、“海筹”等巡洋舰。这些舰艇在吨位、火力和防护上,与当时世界主流的战列巡洋舰(如英国的“无敌”级)相比,差距巨大。
对战列巡洋舰的认知: 战列巡洋舰是20世纪初海军发展的新趋势,它结合了战列舰的火力优势和巡洋舰的高速度,是舰队的强大突击力量。清朝的军事将领和官员并非完全不了解新式海军技术。一些留学海军的军官或接触过西方军事思想的人,应该对战列巡洋舰这类先进舰种有所耳闻或了解其作战价值。然而,由于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直接建造或购买战列巡洋舰是不切实际的。
购买意向与计划(推测): 即使没有直接装备,清政府和部分海军将领可能也在考虑引进更先进的舰艇。例如,在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确实有计划继续购买军舰,以期恢复海军实力。理论上,如果条件允许,他们可能会倾向于购买当时最先进的舰种。但实际情况是,购买的更多是小型舰艇或者中小型巡洋舰。

二、 中华民国初期(1913年)的海军现状与展望

1913年,辛亥革命已经爆发并成功推翻了清朝,中华民国成立。然而,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国家财政困难,海军建设面临着比清朝末期更为严峻的挑战。

继承与分裂: 民国海军基本继承了清朝末期留下的舰艇,但由于南北对峙和军阀割据,海军力量也随之分裂。例如,北洋政府(北京政府)和南方政府(如南京政府)各自拥有部分海军舰艇。这种分裂极大地削弱了海军的整体战斗力。
舰艇情况: 1913年,中华民国海军的舰艇仍然以巡洋舰、驱逐舰、炮舰和鱼雷艇为主。当时能够称得上相对先进的舰艇,例如从德国购买的“海容”、“海琛”、“海筹”等巡洋舰,以及一些从其他国家购入的较小型的巡洋舰或练习舰。这些舰艇的吨位、火力和防护,仍然远远不能与真正的战列巡洋舰相提并论。
与战列巡洋舰的差距: 到1913年,世界主要海军强国如英国皇家海军的“无敌”级战列巡洋舰(如“无敌”号、“不屈”号、“不倦”号)已经服役,它们装备了12英寸(305毫米)的巨炮,航速超过25节,排水量在17000吨以上,火力、速度和防护都达到了全新的水平。而民国海军当时最先进的舰艇,排水量可能也就几千吨,主炮口径大多在4.7英寸(120毫米)或6英寸(152毫米)级别,速度也较低,与战列巡洋舰的差距是代际性的。
发展蓝图与现实: 尽管国家内乱,但对于海军建设的设想依然存在。一些有识之士和海军官员仍然希望能够建立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然而,现实条件极其残酷。民国政府连维持现有部队的开支都困难,更不用说巨额的建造战列巡洋舰所需的资金。建造一艘战列巡洋舰的费用可以抵得上购买和维护一大批小型舰艇。

总结来说:

在清朝1910年和中华民国1913年这两个时间点,中国(包括清朝和民国)都没有装备任何一艘战列巡洋舰。

概念上的理解: 我们可以说,在这个时期,中国海军的建设理念和目标,以及部分有远见的官员,可能已经认识到了战列巡洋舰这类大型主力舰的重要性,并且将其视为未来海军发展的方向。
现实的局限: 然而,由于国家积贫积弱、政治动荡以及财政枯竭,中国在军事现代化方面,尤其是在建造或购买当时最昂贵、最先进的大型军舰方面,完全不具备能力。中国海军的实际情况是,即便在艰难的条件下,也只能维持和购买一些中小型舰艇,以应对国内的局势或维护沿海的秩序。

因此,如果有人提及“清朝1910/民国1913年战列巡洋舰”,这更多的是一个未实现的愿望或是一个与时代背景不符的假设,而非一个实际存在的装备。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海军现代化和大型舰艇的建设,是到了国民政府时期,并且也未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最终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留下了许多遗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的不知道,我觉得可以加入明斯克魔法造船厂。

user avatar

没记错是JB&Co的项目?前清末年的购舰一个是维克斯那边416,417,418,419,459,460和461;一个是JB&Co的项目,在Builder里面挖出来的:

上文描述听起来就是第二张图里的对译(只是省去了fraudster这句话哈哈哈哈哈)。维克斯的报价是给IJN的,虽然这个BC如果存在那其实也就是狮。700/660×88又6"×28,70000shp就是狮的Legend三维。然后上文提及的报价是维克斯対日本给狮(金刚)的报价。

至于如何,不如何。

且不说Backhouse是不是骗子,不能被这一时期英国船厂有多卷骗了。

买船很贵,维护更贵。搞回来一艘26000吨的主力舰上哪里入坞怎么维护锅炉设备,且不说弹药怎么保证火炮身管供应等等毫无疑问是噩梦。最终结果可能还是被舰轰带走。至于和IJN海军竞赛这种事··· ···大总统可以免了八十一天皇帝梦那维新元老就不能勒紧裤腰吗?要是前清或者早期民国真的有财政能力在同时代最烧钱的军备竞赛里面直接榨干大正日本那就没有日英同盟没有五国公约了,直接和前清/国府谈就是了。

清末/民国需要什么船之前已经谈过了:

除了必备的炮艇/SoW/快艇这些小型舰,就是现代化的巡洋舰。且不说日后间战巡洋舰的现代化观瞄设备+鱼雷武装有能力,大战中的轻装巡某种意义上就降维打击军阀手里的古董,巡洋舰级别的航速和机动能力操舵说不定还能躲一躲舰轰,有能力日后升级下A/A系统,进得了近海可以海防出可以转战千里搞不好出席个受降仪式什么的投诚就是人民海军功勋舰。10年代的巡洋舰不够看可以等到20年代搞艘真正现代化的8in舰。吨位什么的不重要,问就是8in口径,1920年代巡洋舰竞赛尖端科技,傲立于世界海军巅峰。

这不比田间饥民满地的时候眼看着一队战巡自己在港里不敢开炮磨损身管无处维护空留锅炉老化好(思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清朝末年(1910年)和中华民国初期(1913年),中国的海军力量相对薄弱,尤其是在大型主力舰方面。当时世界上的海军强国,如英国、德国、美国等,已经装备了先进的战列巡洋舰,而中国则尚未拥有这一级别的舰艇。尽管如此,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清朝1910/民国1913年战列巡洋舰”这个概念,尽管它并.............
  • 回答
    清朝火器技术相对明朝出现“倒退”的说法,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史学反思,尤其是清末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列强军事压力时,对明清军事技术差异的总结。这一观点的提出与历史背景、技术传承、政策因素及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明清火器技术的对比1. 明朝火器技术的高峰 .............
  • 回答
    清朝在编纂《明史》和整理历史资料时,确实对明朝的历史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带有政治立场和历史叙事的倾向性,但并非完全虚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清朝对明朝的“黑历史”或负面评价: 一、《明史》对明朝的官方评价《明史》是清朝官方编纂的明朝历史正史,由清朝学者张廷玉等人主持编写,其立场和叙述.............
  • 回答
    清朝与明朝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理念和称呼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国”这一概念的使用上,两者有本质区别。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称呼、政治策略及文献依据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称呼:以“国”为核心清朝(16361912)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对边疆地区采取了“以国治边”的策略,将部分边疆地区.............
  • 回答
    清朝以“小族”(满族)统治“大族”(汉族)的模式,确实可能在清朝灭亡后,促使部分满洲人改名,但这并非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直接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清朝的统治模式及其对满汉关系的深层影响 “以满制汉”的策略: 清朝统治者深知满族人口远少于汉族,因此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
  • 回答
    清朝统治中国近300年(1644年1912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它对中国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认为清朝“一无是处”是一种极端的概括,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尽管清朝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失误,导致了其最终的衰落和灭亡,但它在其他许多方面也为中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并且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清朝“两江总督”中的“两江”究竟是指什么。简单来说,“两江”指的是长江的下游地区。更具体地说,它指的是清朝统治下,以长江为主要界限和交通命脉的两个重要的巡抚辖区,后来被合并并升格为总督辖区。这两个巡抚辖区是:1. 江南巡抚2. 江西巡抚这两个巡抚在清初设立,后来随着权力格.............
  • 回答
    要说清朝相对明朝的“倒退”,这事儿可说起来就复杂了,不能简单一句两句定乾坤。毕竟,王朝更迭从来不是简单的往前或者往后,而是新旧交织,有继承也有革新,当然,也有一些东西,后人看来,确实是走了回头路。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件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个大前提:评价历史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清朝建立的时候,那.............
  • 回答
    清朝退位,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旧的王朝轰然倒塌,新的共和国冉冉升起。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无疑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那么,为什么一个曾经君临天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在王朝覆灭后,竟然没有人对他下杀手呢?这其中既有复杂的政治考量,也有人性的考量,更有时代的局限性。首先.............
  • 回答
    清朝是不是中国最悲剧的朝代?这个问题,我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它触及了太多历史的复杂性,也太容易落入一种片面的解读。但如果非要说它“悲剧”在何处,我倒觉得可以用“繁华背后的巨大隐忧”和“历史洪流中的无奈挣扎”来形容。我们先看看它那段辉煌的开端吧。满族入关,建立了大清,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传奇.............
  • 回答
    清朝(16441912年)与明朝(1368164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尽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清朝在多个方面确实比明朝更具优势。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清朝的突出之处: 一、政治制度的完善与中央集权1. 皇权强化 清朝通过"八旗制度"和"军机处"等制度,进.............
  • 回答
    清朝的皇帝在位期间,往往通过朱批(即皇帝对奏折、奏疏或政事的批示)表达个人治国理念、情感态度和政治意图。这些朱批内容丰富,展现了皇帝的个性、政治风格和思想深度。以下是对几位具有鲜明个性的清朝皇帝及其朱批特点的详细分析: 1. 顺治帝(16431661年在位):佛学思想与道德训诫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复杂。简单来说,如果清朝是汉人建立的江山,它依然会受到批评,但批判的角度、强度和性质会与历史上实际的清朝有所不同。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历史上的清朝为什么被“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历史上清朝被批评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压迫和歧视: .............
  • 回答
    清朝想要保住自己的领土,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清朝在内部治理、对外政策、军事实力、经济发展、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刻的改革和有效的运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加强内部治理,巩固统治基础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内部是抵御外部侵蚀的基石。清朝需要解决自身.............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关于清朝老百姓“黑瘦”的普遍印象,以及唐朝和明朝盛世时期百姓是否“更丰腴”,这其中涉及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绘画艺术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考量。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清朝老百姓黑瘦”的印象。 历史图像的局限性: 许多描绘清朝百姓的画像,尤其.............
  • 回答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一个由满族建立的中国封建王朝,因此从其统治阶层的民族属性来看,它是一个满人王朝。然而,清朝的统治者——满族人,在统治过程中,采取了许多吸收和融合汉族文化的政策,并依靠汉族官僚体系来治理国家,使得清朝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都呈现出高度的汉化特征。因此,笼统地说清朝.............
  • 回答
    关于清朝是否属于殖民统治,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历史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能完全涵盖其复杂性。从广义的“殖民”概念来看,清朝对部分地区的统治可以被视为带有殖民性质的,但与传统意义上由海外国家对本土进行的殖民统治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清朝统治的性质:.............
  • 回答
    关于清朝是否有《说岳》以及清朝满族人听《说岳》的感受和态度,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清朝是否有《说岳》?答案是:有,并且《说岳全传》在清朝广为流传。《说岳全传》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初年(或稍晚一些)的章回体小说,作者通常认为是钱彩(也有说是金丰)。这部小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简单来说,清朝在对西域和中亚的实际控制力最鼎盛时期,与唐朝相比,各有千秋,难以简单地说哪一个“更强”。更准确地说,清朝的控制方式和地理范围有所不同,其“强”体现在某些方面,而唐朝的“强”又体现在另一些方面。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先分别审视唐朝和清朝对.............
  • 回答
    清朝中后期的统治,从根本性质上来说,仍然是异族(满族)统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统治的“异族性”在表现形式和实际运作上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呈现出一种既保持核心的异族色彩,又不断汉化、融入和吸纳汉族文化及政治体系的特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核心的异族统治基础:满洲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