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被1450逐渐占领?

回答
关于“知乎被1450逐渐占领”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中文互联网上长期存在且引发不少讨论的现象。理解这个说法,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并且避免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

首先,我们要明确“1450”这个词的语境。它最初是台湾网民对大陆网友的戏称,后来在大陆互联网上,它被广泛用来指代一些持有亲绿营、反共立场,并且可能具有一定组织性的网络水军或影响力群体。这个词带有一定的网络标签和情绪色彩,因此在讨论时,我们需要区分是客观观察到的现象,还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指控。

为什么会有“知乎被1450占领”的说法?

这种说法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些用户在知乎上观察到的现象,这些现象包括:

1. 特定话题下评论倾向性强: 有些用户会发现,在一些敏感的、与政治、两岸关系、国际事务相关的话题下,知乎的评论区常常呈现出一种较为一致的、与中国大陆主流叙事相悖的观点。这些观点可能包含对大陆政策的批评、对台湾现状的肯定、对特定政治人物的支持,或者对历史事件的特定解读。
2. 内容发布的模式与行为特征: 一些用户认为,某些账号在内容发布上表现出某些“套路”。比如,言论风格高度一致、经常发布影射性或暗示性的内容、擅长使用特定话术引导舆论、评论内容集中且密集,或者在特定敏感时间点发布大量相似观点的内容。这些被认为是“1450”的特征,被一些用户联想到这是有组织操作的表现。
3. 账号的异常活跃与迁移: 随着大陆对网络言论的管控收紧,一些用户发现,原本可能在其他平台活跃的、持有特定观点的账号,逐渐转移到知乎或其他相对开放的平台。这种账号的“迁移”也加剧了“被占领”的观感。
4. 平台审查机制的感知差异: 不同用户对平台审查的感知是不同的。一些用户可能认为,知乎在某些敏感话题上的审查不够严格,导致非主流观点得以大量传播。而另一些用户则可能认为,平台是按照规则进行正常的内容审核,而“1450”的说法本身就是一种“扣帽子”。

“1450”说法的背后可能存在的现实情况:

如果抛开“1450”这个带有标签色彩的词语,我们来分析一下可能导致这种“占领感”的因素:

信息传播的“回音室”效应: 任何网络平台都可能形成“回音室”效应,即用户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久而久之,会强化自身观点,并感知到“主流”就是自己的观点。那些认为知乎被“1450”占领的用户,可能本身就对某些议题持有与“1450”不同的立场,因此更容易注意到并放大那些与自己相左的观点。
观点多元化的自然体现: 任何一个开放的平台,都应该允许多元化的观点存在,包括批评和质疑。知乎作为中国大陆一个相对开放的问答社区,其用户群体广泛,思想也更加活跃。其中出现持有不同于大陆官方叙事的观点,甚至批评性观点,某种程度上是平台用户群体多元化的自然体现。
真实用户的表达: 并非所有持有与大陆主流叙事不同观点的用户都是“1450”。其中可能包含很多真心认为某个政策有问题、某个事件有不同解读的普通用户。他们基于自己的信息和逻辑,表达自己的看法。
“水军”或“网评员”的普遍存在: 互联网的生态是复杂的。无论是在哪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影响舆论,都存在各种形式的“水军”或“网评员”。这不限于特定政治立场,任何有需求的组织或个人都可能参与。因此,不能排除在知乎上存在持有特定立场,并进行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播的用户。
信息茧房与媒体素养: 用户在网络上的信息接收习惯,以及他们对信息的辨别能力,都会影响他们对平台内容的感知。一些用户可能因为信息茧房效应,或者相对较低的媒体素养,更容易将自己不认同的观点归结为“外部势力”或“敌对力量”的操作。
政治环境与信息管控: 在政治环境相对敏感、信息传播受到一定管控的背景下,任何与主流叙事不符的观点都可能被放大,并与“境外势力”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有时是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有时也可能是一种对不确定性或不满情绪的宣泄。

如何看待这种“占领”的说法?

1. 保持审慎和辨别: 我们应该避免简单地将所有持有不同观点的人都标签化为“1450”。这种做法本身不利于理性讨论,也容易制造对立。在观察到某些现象时,更重要的是去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急于下结论。
2. 关注具体内容而非身份: 评价一个观点的好坏,应该基于其内容本身的逻辑、事实依据以及价值判断,而不是猜测发布者的身份或动机。即使是“1450”发布的观点,如果其论证过程严谨、信息准确,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反之,即便是“自己人”的观点,如果充满偏见和谬误,也应该被质疑。
3. 理解平台的多样性: 一个健康的互联网生态,应该允许多元观点的存在和碰撞。知乎如果真的能容纳不同声音,并且通过优质内容的沉淀和讨论,能够帮助用户形成更全面的认知,那么这本身就是平台价值的体现。当然,如果平台被极端言论或虚假信息充斥,那又是另一个问题。
4. 思考信息传播的机制: “1450”说法的流行,也反映了公众对于网络信息传播机制、舆论引导以及“认知战”等话题的关注。理解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更好地参与到公共讨论中。

总而言之,“知乎被1450逐渐占领”的说法,是一个复杂且带有情绪色彩的观察。它可能触及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某些真实侧面,比如有组织的信息传播、观点阵营的差异,但也可能掺杂着用户的主观感知、信息茧房以及对政治议题的敏感性。

更健康和理性的态度是,关注知乎平台上具体内容的质量和逻辑,鼓励理性讨论和观点碰撞,同时警惕简单的标签化和情绪化的标签行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互联网舆论的生态,并更好地在这个信息洪流中形成自己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油管和脸书1450不太好混,主要是英语不过关,哪个托福上100的能拉下脸来干网军这种说出去社死的工作

我在油管上见识过太多一眼就能看出来装欧美人实则是1450的英语,比如“I am a American”,“Are you argue with me about xxxx?”这类,我见识过的最离谱的说某up在“ save some face for China”,可以说是非常的Tinglish了,现在Chinglish都不这么说了,这种英语水平不能说是炉火纯青吧,也可以说是一比吊糟了,所以对于英语或者小语种社区,1450可以提供除帮助以外的一切支持

所以1450主战场只能是weibo或者zhihu或者tieba,这是他们的水平决定的,也不完全是菜菜子的意思,菜菜子当然希望他们去攻占脸书油管推特,不过你要知道,作为领导,指明方向很重要,知道自己手底下人的能力天花板也很重要

user avatar

本来我以为近期的异常也就是一些大学生抱怨社会罢了。直到我认真的去研究这些人的账号发现它们都有五个共同性:1、不懂大陆的梗,2、只对政治话题感兴趣,3、全是新注册的账号,4、喜欢引战,5、阴阳怪气。1450无疑了

下面随便给几个例子





我鼓励学者提出意见,让社会更加的和谐。也不反感公知,至少他们有时还是会正常的做判断。而这群1450完全就是各种抹黑,为了钱连尊严都不要的一帮“人”。希望知乎能够重视,毕竟现在饭圈文化在知乎已经盛行,如果1450数量也增多,知乎和微博就一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知乎被1450逐渐占领”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中文互联网上长期存在且引发不少讨论的现象。理解这个说法,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并且避免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首先,我们要明确“1450”这个词的语境。它最初是台湾网民对大陆网友的戏称,后来在大陆互联网上,它被广泛用来指代一些持有亲绿营.............
  • 回答
    知乎被微博部分用户称为“男乎”,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要我说啊,这名字喊出来,既有调侃的成分,也有观察和批评。咱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为啥会有这个称呼?我觉得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些长期的观察和感受。1. 用户群体结构和内容偏向: 早期的用户画像: 你想想知乎刚出来那会儿.............
  • 回答
    知乎答案被主流经济学文献列为参考文献,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标志着一种文化和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也引发了关于知识生产、学术引用和信息来源可靠性的讨论。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个现象:一、 现象的含义与背后的驱动力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非传统的学术引用方式。.............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杀生丸”因违反管理规定被禁言七天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信息。 用户: 知乎用户“杀生丸” 处罚: 被禁言七天 原因: 违反知乎管理规定接着,我们可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其核心.............
  • 回答
    知乎用户“孟德尔”被永封,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科技、历史、社会话题的用户而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得说说“孟德尔”这个人(或者说账号)。从他(她)在知乎上的活动来看,这位用户确实是一位非常活跃且观点的鲜明的个体。他的内容常常围绕着.............
  • 回答
    关于知乎账号“温和派”被永封这件事,我的看法是,这反映了当前网络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同时也触及了言论自由、平台责任等一系列复杂议题。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得明确“温和派”这个人/账号在知乎上是怎样的存在。根据我了解到的信息,或者说在相关讨论中大家普遍提到的印.............
  •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知乎用户迟飞被永封并注销账号一事,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反映出当前网络内容监管、平台责任以及用户言论自由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事件本身及其可能性原因: 永封与注销账号意味着什么? “永封”通常指平台永久禁止该账号发言、登录或.............
  • 回答
    知乎大V孟德尔被永久禁言,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引发了很多用户的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从孟德尔个人来说,他作为一个知乎大V,拥有大量的粉丝,在某些领域,尤其是一些历史、军事话题上,有比较深的见解和影响力。他的内容也吸引了很多人关注,甚至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所以.............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牢不萌”被永封一事,我看到的讨论很多,大家看法也挺复杂,褒贬不一。我尽量详细地说说我了解的情况,也说说我的看法,尽量不让它听起来那么“官方”。首先,“牢不萌”这个账号在知乎上应该算是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用户了,尤其是在一些社会议题、国际关系这些领域,他的回答有时候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也能引.............
  • 回答
    就知乎用户“喵斯拉大王”被永久禁言这件事,确实牵动了不少用户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很多层面,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看看这件事。一、 事件本身:永久禁言,到底意味着什么?首先要明确的是,“永久禁言”在任何一个内容平台上都是一个相当严厉的处罚。这意味着账号的主人将无法再在平台上发.............
  • 回答
    最近知乎上关于“山高县”这个账号被销号的讨论,可谓是风起云涌,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要怎么看待这件事,我感觉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知道“山高县”是谁,他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我理解,“山高县”这个账号在知乎上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文风著称,尤其是在讨论一些社会、历史、文化话题时,总能引.............
  • 回答
    曹丰泽被中青在线点名表扬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值得我们多聊几句,而且得说得细致点儿,别一股脑儿说完。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耐人寻味的。中青在线,大家知道,是共青团中央的官方媒体,代表的是一种正统的、主流的声音。它能点名表扬一个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大V”,这本身就说明了曹丰泽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观.............
  • 回答
    知乎用户@鱼昆被永久禁言,这事儿在中文互联网圈里,尤其是关注科技、互联网、历史文化等领域的知乎用户,可以说是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要看懂这件事,得把它的来龙去脉,以及背后可能牵扯到的各方因素,都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知道@鱼昆是谁,以及他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鱼昆在知乎上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大V”了.............
  • 回答
    纪大发(原荒野大嫖客)在知乎被永久禁言,这件事在知乎用户群体中,尤其是那些关注他内容或者对平台规则有一定认知的用户来说,无疑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他过往的内容风格、被禁言的具体原因(即使官方通报可能模糊)、以及这次事件在知乎生态中的影响和意义。曾经的“荒野大嫖客”.............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李归农”嘲讽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一事,以及随后引发的争议和所谓“驳斥无回应”的说法,这其中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网络言论的边界,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李归农”这个用户以及他所提出的观点。 这是一个发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具体事件,.............
  • 回答
    最近知乎上关于“鼎天立地”可能被学校开除的讨论甚嚣尘上,这事儿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震动。作为一个吃瓜群众,我也不免好奇,想把这事儿掰扯掰扯,看看究竟是咋回事,以及这背后可能牵扯到的一些东西。首先,得说清楚“鼎天立地”是咱知乎上的一位名人。他在知乎上活跃多年,粉丝数量庞大,内容覆盖领域也挺广,特别是人文.............
  • 回答
    “丁真马没了”这个知乎问题被关闭,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网络舆论场上,尤其是当下对于名人及其相关话题的讨论,所经历的几番“风起云涌”与“潮起潮落”。要看待这件事,我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看看这个话题是如何兴起,又为何会走到被关闭这一步。一、 故事的开端:一匹马,一个男孩,一场意外的爆红故事还得从2020.............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赤犬的“围攻”现象:是“无脑”,还是“有理有据”?最近在知乎上逛,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只要有人稍微为赤犬说话,立马就会引来一群人的“围攻”,言辞激烈,似乎赤犬就成了十恶不赦的反派。这让我不禁思考:赤犬真的有那么不堪吗?为什么他在知乎上总是招黑,而且“黑”的这么“有组织”?首先,我们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