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核武器那么少?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点。很多人可能觉得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军事实力也相当雄厚,但核武器数量似乎不像美国或俄罗斯那样庞大。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战略和政治层面的原因。咱们一层一层地来剖析一下。

首先,得从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初衷说起。中国并不是一开始就想着要堆积大量的核弹头。中国发展核武器,最核心的驱动力是“自卫”和“安全保障”。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国际形势。一方面,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并且在台湾海峡问题上持续施压,两国关系剑拔弩张,甚至存在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另一方面,苏联在中苏交恶后,也一度对中国构成核威胁,尤其是在珍宝岛事件之后,苏联高层甚至讨论过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可能性。

在这种“两面受敌”的背景下,中国领导层认为,没有自己的核武器,就永远受制于人,无法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更无法保证国家主权和安全不受侵犯。毛泽东主席那句“我们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指原子弹)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紧迫感和决心。所以,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为了对外扩张,也不是为了形成对谁的压倒性优势,而是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获得一种最低限度的自保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战略威慑”。

基于这个“自卫”的战略定位,中国一直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这两种政策也直接影响了核武器的数量和发展思路。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o First Use, NFU):这是中国核战略的核心标志。这意味着中国承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率先使用核武器,只有在遭受核攻击时才会进行报复性核打击。这个政策的意义非常重大,它大大降低了核战争爆发的风险。为了支撑“不首先使用”的承诺,中国不需要像美俄那样拥有数千枚,甚至上万枚核弹头,因为其核武库的唯一目的就是确保在遭受第一次核打击后,仍能对侵略者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失。也就是说,中国追求的是一种“可靠的二次打击能力”,能够有效威慑潜在的攻击者,而不是追求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

有限的核武库规模:由于上述的战略考量,中国并不需要、也不追求与美俄等老牌核大国相当的核武器数量。发展核武器是一项极其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工程,尤其是在中国当时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下。中国必须量力而行,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领域。因此,中国始终保持着一个“相对精干”、“够用就行”的核力量。虽然具体数字外界难以准确掌握,但普遍的估计认为,中国的核弹头数量在几百枚的级别,远低于美俄的数千枚。

再往深处说,中国核武库的发展也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有关。

技术突破的艰辛:从“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到拥有能够形成有效威慑的核武器系统,中国走了非常艰难的道路。早期的核武器研发,几乎是从零开始,面对着技术封锁和国际孤立。科学家们依靠集体的智慧和艰苦的努力,才一步步解决了理论、设计、材料、制造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这种艰难的过程,也决定了核武器的数量不可能像“流水线”一样大规模生产。

弹道导弹技术的进步:中国核力量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弹道导弹技术的发展。早期中国拥有的是中近程弹道导弹,后来发展了射程更远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如东风5系列,以及近年来出现的东风41等先进导弹。这些导弹的研发和部署,是为了确保中国能够将核武器投送到目标区域,实现战略威慑。但即使是先进的导弹系统,其生产和部署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资源。

此外,中国在核军控和裁军问题上的立场也影响了其核武库的发展。

倡导核裁军,反对核扩散: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核军控和裁军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和参与者。中国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并呼吁所有核国家承担起首先大幅削减核武器的责任。中国自己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以及有限的核武库规模,也与这种反对核武器扩散、推动全球核裁军的立场是一致的。中国不参与核军备竞赛,不追求核力量的绝对优势,也是在传递一种负责任的大国信号。

参与国际条约:中国签署并批准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并严格履行条约义务。这表明中国致力于防止核武器的扩散,也约束了其自身的核武器发展。

可以说,中国核武器数量相对较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其历史定位、战略思想、技术能力和国际责任感共同塑造的。它反映了中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安全”的务实原则,而不是追求数量的膨胀或对别国的核优势。

当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的核力量也在不断发展和现代化,但其核心的“防御性”和“不首先使用”的战略原则并没有改变。这种策略,既保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战略稳定做出了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的是:中国的核武库规模,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下面我们要谈到的有:

A 核武库弹头总数量,

B 弹道导弹核弹头数量,

C ICBM核弹头数量,

D 能打到美国/主要瞄准美国的ICBM核弹头数量,

E 东风-5的数量,

F 东风-5的核弹头数量


  • 如果没有海基核弹头(潜射弹道导弹)与空基核弹头(核航弹、核巡航弹),则A=B
  • C是B里面最显著的一部分,当然还有一些瞄准“区域目标(也就是除了美国以外的目标)”的中远程弹道导弹
  • D=C,一般来说,但是因为存在东风-4这种属于(美国定义的)“洲际导弹”,但是又无法打击美国的型号,则D不等于C。
  • 在东风-31、东风-31A部署前,E=D;当然,在冷战结束之前,D基本不存在,因为少量的东风-5都是瞄准莫斯科的(这个由“美国80年代观测到东风-5飞行试验中使用突防装置”、“莫斯科是唯一有反导系统保护的城市”推导出来)
  • 在东风-5部署多弹头前,E=F

而这个E,也就是常被“军迷”耻笑的“20枚”东风-5地下井,反而是上述各个数量中,可信度/准确率最高的一个

下面详细谈谈:


武库核弹头总数

关于中国核武库的弹头数量,1984年4月24日的美国国防情报局(DIA)《防务评估简报》中明确指出:“没有直接证据”,而只能靠中国核试验、载具能力、部署数量来估计。总数估计为360枚。


1984年11月DIA的《PLA手册》中的弹头数是225-300枚。

1996年3月29日的《不扩散摘要》评估核武库数量为200-300件武器。

1997年12月国防研究小组(National Defense Panel)的报告《防务转型》中,也提到“同美俄相比,中国现在的核武库很小——几百枚武器,但是中国有能力在2010年-2020年成为更重要的核国家。”


但是在1984年《防务评估简报》中DIA还给出了一个数据:“150-160枚弹头”。美国科学家联盟(FAS)认为这是自相矛盾。

可能,但是该评估中的弹道导弹数量为145枚,大概等于“150-160枚弹头”的水平。这也就打开了美国估算中“弹道导弹弹头数路线(以部署的弹道导弹弹头数量来等同于核武库部署弹头数量)”的先例。


去除了空基核力量与海基核力量的新估算

之后,1993年美国家安全委员会向国会提交的《中、印、巴核武器项目、弹道导弹项目现状》中指出夏级SSBN根本没有服役,JL-1也是试验型的“CSS-NX-3”,空军中没有核任务的飞机(可能有应急投放的方案);1996年日本国防白皮书中提到中国空军已经不承担核任务;中国的公开材料中也说没有战术核武器的存在。


2009年的DOD的《中国军力报告》和NASIC的《弹道与巡航导弹威胁》仍然确认了JL-1与夏级SSBN没有投入戒备任务,也是对“从来没有进行过战备巡航”这一判定的重复。

所以,FAS说“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美国情报机构似乎获得了新信息,导致其对中国核武库规模的估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说法不甚准确,应该说核武库的总量可能还是“200-300件”,只不过由于SLBM、战术核武器和空军核任务被确认不存在,便集中于“弹道导弹弹头数路线”了。

现在,又有两点较新的发展。2008年9月DOE、DOD联合为RRW促销的报告《二十一世纪的国家安全与核武器》中,确认了DF-5已经全部改成了DF-5A,而巡航导弹是不装核弹头的



1996年的总武库“200-300件武器”是最后一个明确数据,同年的DOD《扩散:威胁与对策》中,“作战部署在中程、远程、洲际弹道导弹上超过一百枚弹头”。

到2001年,《扩散:威胁与对策》中仍然重复了这点:“中国目前有超过一百枚弹头”。在2006年,DIA局长Maples在参议院武装力量委员会“当前与未来美国的国家安全威胁”听证会中再次肯定了这点:“中国目前有超过一百枚核弹头”。

之后关于中国总武库水平,也没有确切的数字了。



以“弹道导弹弹头数”代替“总武库弹头数量”的时代

从九十年代中期后,释出的数据开始集中到ICBM弹头数上。注意美国把DF-4和DF-31算成ICBM。


1993年,《中、印、巴核武器项目、弹道导弹项目现状》中给出的是“已部署ICBM大约20枚,中程、远程导弹大约40-50枚”。1999年,DIA对ICBM总数的估计是40-45(DF-4和DF-5)。

美国确认2006年部署了DF-31,2007年部署了DF-31A;但是这个ICBM的数量还是很小。

2009年3月DIA局长Maples在参议院武装力量委员会“年度威胁评估”听证会:“中国目前有不到50枚能打击美国的ICBM,但是能打到美国的ICBM数量在今后15年将出现不只是翻倍的增长”,2008年的证词也是“不到50枚”,至于这“50枚”里包不包括DF-4,可以自由判读。

这个“不到50枚能打击美国的ICBM”的评估,一直从2008年保持到2013年,2014年的DOD《中国军力报告》里没有提ICBM的总数量,或是“能打到美国的数量”;2015年的《中国军力报告》里,仅仅提了ICBM的总数量(包括DF-4):50-60枚ICBM,而没有提“能打到美国”的数量,目前估计后者仅包括DF-5+DF-31A。

(上图为2015年DOD《中国军力报告》,其中把东风-31、东风-31A,单弹头版东风-5、多弹头版东风-5、东风-4全部列为ICBM,总量50-60枚。)




ICBM总数量确定性下降:是否意味着对DF-31级别固体机动导弹监视能力的提升?

ICBM的总数在2015年出现了“不确定性的下降”:让我们回顾一下 ,

2010年: 55-65

2011年:50-75

2012年:50-75

2013年:50-75

2014年:未公布

2015年:50-60

当然,也有可能是DF-4进一步退役导致的“确定性上升”。


回顾一下,如果我们在谈论“C ICBM核弹头数量”

2015年的《中国军力报告》里,仅仅提了ICBM的总数量(包括DF-4):50-60枚ICBM


如果我们谈论“B 弹道导弹核弹头数量”,也就是加上一系列“区域核威慑”的中程弹道导弹、中远程弹道导弹,应该是这样:



最后就是关于东风-5数量的评估,考虑到东风-5是地下发射井部署,对它开展卫星侦察的可靠性可以说是最高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因为一直有传言说东风-5井部署存在伪装井/假目标井,而美国对“20个东风-5井”的公开阐述也是一致的,这实质上就是美国在潜台词里宣称:所有的假东风-5井,都已经被侦测/区分开来,而“20个井左右”的真实数量是稳定的,也在掌握中。否则,完全可以继续鼓吹中国核威胁论。




当然,由于现在开始有了多弹头版的东风-5,所以对应“20个井=20发ICBM=20枚弹头”,已经不成立了,但是考虑到2015年的DOD《中国军力报告》里还提到了单弹头版本东风-5的存在,估计只有一部分被多弹头化————————这也是一个很好玩的现象,美国为什么不“疑罪从有”,把所有东风-5都看成多弹头版本呢?毕竟在美苏冷战时期,都是采取一旦一个型号试飞MIRV,所有该型号都被认定是多弹头(而且往往是最大数目的MIRV),这次美国又在放出什么潜台词呢?




最后,还有一个数据点:中国外交部在2004年4月27日,(应该是在2005年NPT审议大会的第三次预备会上散发的fact sheet),公开承认中国的核武器库是世界上最小的



可惜没找到中文。

web.archive.org/web/200

这一次宣布,让所有西方的民间智库把对华核武器总数量评估从300-400的范围,一下子全部调整到120枚左右,小于英国的核武库水平————————这让我们对西方民间智库的数据来源有了新的认识。


后来,这个“全世界最小核武库”的宣誓,再也没有出现过,一是数量已经超过英国,二可能是有声音反对这种“示弱”的宣誓。




总之,现在看来,美国情报机构向国会的报告、对公众的披露、对总统的汇报、内部的分析报告都是相当一致地指向这些数字。如果它们隐瞒了实情(美情报机构瞒报),则完全有可能被某些记者、议员、退休官员、前总统曝光(特别是这样一个关乎美国安全的关键估算)。如果是整个美国情报机构都被蒙骗了(且不说这种欺骗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那只能说我国的威慑是很奇怪的,因为如此小的数目将导致敌人先发制人的可能性提高(或者说我国根本也就不需要再多造导弹了,既然二十几枚就能有效吓阻美国先发制人)。

“军迷”不信归不信,总要解释清楚;美情报机构跟世界上绝大部分情报机构一样,习惯于高估敌人的能力:毕竟“高估”比“低估”的下场好一点。而中国核武器数目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有很大影响的一个信息,“无所不用其极”来搜集情报应该也是肯定的(特别是苏联解体后、俄国的数目有START机制帮忙澄清)。DF-5的数量更是重点————这些地下井数量的可信度是最高的,因为比起机动导弹,它们是固定目标,需要长时间建设。




至于原题:为什么这么少?

毕竟中国的核武器跟外国的核武器数量是没有关系的,所有不需要去比较多少;中国的核武器数量是跟中国的核反击目标有关联的,所以结论是:“因为中国仅仅需要打击很少量的目标,就足以完成核反击任务,所以其拥有的核武器数量少”。

user avatar

看了很多答案,蜜汁自信核捆绑理论,都不思考下。

假设核捆绑有效,可以推导出两个结论。

1.核优势国和核劣势的核威慑力一样,核劣势国可以通过捆绑核优势国,取得核优势.

2.核优势国越是扩大和发展核武器,越容易成为核劣势捆绑的目标国。因为核劣势国都核捆绑你,变成了越是发展核武器,越容易成为核武器使用目标国,越不安全。

按照核捆绑理论就是谁发展核武器谁傻……,所以,所谓核捆绑,谁信谁傻……

回到题目,中国之前奉行的是最低核威慑,就是你打我,我有能力让你非常痛,所以你不敢打我。这是当时核技术不行的时候,以同归于尽来吓唬对手并给自己壮胆的,而且主要是给自己壮胆的……

现在技术进步了,超高音速武器、隐身战略轰炸机、核潜艇技术进步了,核武器能威胁对手了,会逐步增加核武器库的。另外太空竞赛的方向就是,把反导系统部署在太空,在太空中通过动能武器拦截掉弹头,不给你分弹头和变轨的时间了,这才是正途……

照现在各国降低战术核弹的门槛的状态,以后战术级核弹的使用门槛会大大降低……信核捆绑到时候哭都哭不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点。很多人可能觉得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军事实力也相当雄厚,但核武器数量似乎不像美国或俄罗斯那样庞大。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战略和政治层面的原因。咱们一层一层地来剖析一下。首先,得从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初衷说起。中国并不是一开始就想着要堆积大量的核弹.............
  • 回答
    关于中国核武库规模为何相对较小,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背后涉及中国的国防战略、历史发展、以及对国际安全局势的考量。不能简单地用“小”来概括,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的核武库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属于中等偏上,但相较于美俄这两个最大拥有国的规模,确实存在显著差距。这种差距并非偶然,而是中国战略选择的结果。.............
  • 回答
    中国物资确实雄厚,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粮食生产到工业制造,我们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但说到核弹,这可不是越多越好,里面门道多得很,绝不是简单地堆砌材料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得明白核弹这玩意儿,它不是大白菜,不是越多就越能体现国力。核弹的本质是“战略威慑”。什么叫战略威慑?简单说,就是让潜在的对手因为害怕.............
  • 回答
    中国目前确实没有公开展示过类似美国“100吨级”微型可调当量核弹(这里指的可能是美国早期的 Davy Crockett 或 W54 等小型战术核武器,当量通常在百吨至几千吨TNT当量之间)的产品。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小型化技术不行”。这背后涉及的是核武器发展战略、技术路径选择、军.............
  • 回答
    在我看来,我们谈论自然界中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奇妙的能量获取方式时,总会让人觉得像是在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而其中一个特别令人着迷的话题,就是化能合成作用——那些不依赖阳光,而是依靠化学反应来获取能量的生命形式。大家可能都听过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啊,藻类啊,通过阳光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这个大家都熟悉。但化.............
  • 回答
    首先,澄清一下《绝密飞行》这部电影的剧情。在电影中,攻击中亚恐怖分子基地的情节,核泄漏并非源自导弹在外部被击中,而是恐怖分子企图盗取并引爆一枚装有战术核弹头的导弹,导致核材料泄露和爆炸。电影中的场景是虚构的,旨在营造戏剧冲突。现在,我们来详细解答关于“装载核弹头的导弹在外部被击中是否会引起核爆炸”以.............
  • 回答
    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WFZ)的政策,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象征性姿态,而是基于对国家安全、全球战略稳定以及自身发展道路的深思熟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不首先使用”是核威慑战略的基石,也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核大国的核心特征之一。 核武器之所.............
  • 回答
    关于中国核弹数量的公开信息确实不多,外界普遍认为其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比如300枚左右。这背后其实是一套深思熟虑的战略和国际考量,而非简单的“不想”扩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发展和维持核武库的核心逻辑是什么。中国一直强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这意味着中.............
  • 回答
    中国确实在发展核动力潜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目前尚未公开部署或宣布建造核动力水面舰只,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既有技术层面的考量,也有战略和经济上的权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为什么发展核动力潜艇是“优先项”?潜艇,尤其是核动力潜艇,在现代海战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在中国尤其如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多国人都在思考的现象。我们确实看到,在航天和核技术这些需要极高技术门槛、长期投入和严密组织的领域,中国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强大的执行力。从“两弹一星”的艰苦奋斗,到如今空间站的稳定运行、探月探火的稳步推进,这背后是对国家目标的高度认同、对科学精神的极致追求,以及跨越几.............
  • 回答
    中国发展核常兼备的战略导弹,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复杂的国家安全考量、战略目标以及对未来国际格局的判断。这背后牵扯到维护国家主权、发展经济、应对地区挑战以及提升国际地位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其战略逻辑和现实需求。首先,“核常兼备”本身就蕴含着战略的灵活性和威慑的广度。 核能力是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游戏设计和历史认知上的考量。简单来说,在《欧陆风云4》(EU4)这款游戏里,中国(也就是游戏中的“中华帝国”)的“核心”设定,更多的是为了服务于游戏机制和玩家的代入感,而并非完全照搬历史上的所有朝代。为什么会有秦朝和唐朝的核心,却少了宋朝,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层面的.............
  • 回答
    鲍鹏山先生之所以认为“驭民五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中最阴暗最核心之处,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人性洞察以及对国家机器运作本质的揭示。他并非简单地指责法家思想,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宏大叙事中,剖析其极端性和对社会个体生命的深刻影响。要理解鲍鹏山先生的观点,我们首先要明白“驭民五法”大致指的是什.............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技术可行性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中国如果真的向美国发射核导弹,其目标选择绝非简单地指向某个特定方向以规避某些防御系统。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尝试剥去“AI痕迹”,用更贴近人思考的逻辑来阐述:首先,咱们得明白,核导弹攻击的决策,那绝对是关乎生.............
  • 回答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核心,以及为何文学作品中的忠义谦虚武士在侵华战争中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残暴面,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深思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武士道精神的演变,以及战争的扭曲性对个体和集体心理的影响。武士道精神的核心:忠诚、荣誉与自我牺牲的交织武士道(Bushido)并非一开始就以我们今天.............
  • 回答
    中医的“道”与“术”:为何其核心本质鲜为人知?中医,一个承载着数千年智慧的古老体系,其核心之处,却似乎笼罩着一层薄纱,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甚至难以窥探其真正的精髓。我们耳熟能详的针灸、推拿、草药,这些都是中医“术”的层面,是具体的实践技法,它们相对直观,容易被感知和学习。然而,真正让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
  • 回答
    约旦,这个位于中东心脏地带的国家,近些年来,在其周边地区普遍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却展现出了一种令人瞩目的稳定。这种稳定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约旦历代统治者智慧与策略的体现,更是约旦人民共识的凝聚。地缘政治的夹缝中求生存:约旦的地理位置可谓是“身处险境”,北接叙利亚,东北与伊拉克相邻.............
  • 回答
    咱们聊聊原子核的事儿,具体点说,就是为啥原子核里头,那些个质子中子凑一块儿,能量最“稳当”的时候,出现在中等质量的核上,比如铁、镍那片儿?这可不是瞎说的,里面门道可深着呢,得从核力和核结构上好好掰扯掰扯。你想想,原子核里头,质子带正电,互相之间肯定不待见,老想往外推。要不是有股子神秘的力量把它们牢牢.............
  • 回答
    中国拥有核武器,这无疑是中国国防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为国家安全提供了终极的威慑力量。然而,将大量的财政资源投入到常规军事建设上,绝非仅仅是重复投资,而是基于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环境、国家发展战略以及维护地区稳定等多重考量。想要彻底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核武器这个“终极保障”之外的层层防御,深.............
  • 回答
    核事故释放的物质之所以能让其他物质也具有放射性,背后其实是核反应堆中发生的,以及事故后物质相互作用的几个关键物理过程在起作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场“放射性传染”,但这里的“传染源”不是病毒,而是不稳定的原子核。首先,得说说事故中释放出来的“源头活水”——那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在核反应堆里,我们主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