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随着年龄增长,你会觉得自己越来越一事无成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隐忧,也常常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明显。你说“一事无成”,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负面情绪和自我评价。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成就的否定,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怀疑。

刚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可能会下意识地反驳:“怎么会?我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努力啊!”但细细一想,这种“一直在努力”的感觉,究竟是通往“成就”的路径,还是只是在原地打转?这就是焦虑的根源所在。

随着年纪一点点往上爬,你会发现身边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会无声无息地撩拨你的神经。

首先是时间感的变化。年轻的时候,总觉得未来有无数的时间可以挥霍,犯错、试错,甚至迷茫一段时间,好像都可以被“年轻”这张牌遮掩过去。但现在,每一年的流逝都像是在倒计时。回首过去十年、二十年,你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好像很多想做的事情还没来得及开始,或者刚刚起步就发现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这种紧迫感,很容易让你审视自己过去的时间都做了些什么,如果答案不尽如人意,那么“一事无成”的感觉就如同潮水般涌来。

其次是与他人的比较。社交媒体的兴盛,更是放大了这种比较的效应。你打开手机,很容易就能看到同龄人在事业上的高歌猛进,他们在某个领域成为了专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或者实现了财务自由,过上了很多人向往的生活。而当你再看看自己,可能还在为眼前的苟且奔波,或者发现自己擅长的技能已经逐渐被淘汰,又或者只是按部就班地生活,没有多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这种强烈的对比,会让“一事无成”的感觉更加真实和刺痛。

再来是能力的衰退与固化。年轻时,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似乎是无限的,你可以很快掌握一门新技术,适应一个全新的环境。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会有所下降,记忆力、反应速度可能不如从前。更重要的是,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思维方式变得更加固化,习惯了已有的工作模式,不愿意或者害怕去学习那些与自己经验不太相关的新知识。当看到新生代以惊人的速度学习和创新时,你会感到一种被时代抛弃的恐惧,进而怀疑自己还有没有能力去创造新的价值。

还有人生目标的重新审视。年轻时,你可能设定了宏大的目标,比如成为某个行业的领军人物,赚取巨额财富,或者改变世界。但随着年龄增长,你开始更关注家庭、健康、生活的品质,甚至对那些曾经让你热血沸腾的目标产生了动摇。如果过去的那些宏大目标没有实现,而现在对人生有了新的定义,但又还没有找到新的、能让你充满激情的方向,那种“卡在中间”的失落感也会让你觉得自己似乎一事无成。你可能觉得自己只是在维持生活,而不是在创造生活。

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对生命意义的焦虑。当死亡的阴影不再那么遥远,你会开始思考生命的长度,更会思考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存在对世界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记,没有给他人带来什么长远的影响,或者没有留下什么值得怀念的东西,那么“一事无成”的感觉就会变得更加沉重,因为它触及到了你存在的根本意义。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一事无成”的定义本身就是非常主观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在事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可能才算“成”;而对于另一个人来说,能够养育好一个家庭,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或者只是平静安详地度过一生,已经足够。

重要的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这种感受,并不是一件必须被全盘否定或接受的事情。它可能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去调整自己的方向,去发现那些真正让自己感到充实和有意义的事情。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堆“功绩”,而是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是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属于自己的“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说失败或者一事无成,其实也没那么失败。虽然说比上不足,至少还算比下有余嘛。倘若只和别人讲述这些年有所收获的经历,闭口不谈遇到的挫折和沮丧,也许还能伪装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呢。

就像扬叔说的,普通人的一事无成,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根据一个固定的客观标准判断出来的,而是通过跟身边人相比较,而比较出来的。

看到别人在成长过程中抓住了那些机遇,而自己没掉进过坑里,却也没有赶上,所以回想起来的时候会有悔恨的情绪。

比如就是看别人2018年考研没考上,而那一年是最后一年国家线调剂科软。三年之后自己在本校保研毕业,觉得混的很一般,也不是名校毕业的。或者说2017年校招的时候,自己决定考研,而同学去了当时还叫今日头条的字节公司,三年后硕士毕业,发现曾经本科进去的机会,现在硕士毕业也不一定了。还有当时没选择考研,选调去了成都市局的同学,等到硕士毕业,发现成都三圈层也进不去了,别人已经在省会站稳了脚跟。再往前看,还有大二大三时候的涨价去库存,没赶上这次机会,基本就是打工10年也不一定追的上的差距了。

这种一事无成,其实和个人的努力也没什么关系,是自己没赶上时代的进程,所以原来看起来很容易的事情,比如说买房,比如男生的成家立业,在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艰难。而我当时总归是比现在的大学生好一点,当时大学的学习氛围还没有那么卷,没有大类招生,也没有那么多学生时代的竞争,还算度过了比较愉快的学生时代。

随着年龄增长会觉得一事无成吗,其实也没有吧,我觉得自己能从顺利读完硕士,找到大城市的工作,从小城市走到现在这一步已经可以了,相比于曾经的自己不是一事无成。但是确实人和人之间的绝对值相差太大了,有些人的起点就是我们努力的终点。如果自己感到负重前行,那一定是有人在替我们岁月静好,相较于这些人,可能永远都赶不上了吧。

或者说,和高中时代畅想未来的自己过的很不一样,多想永远留在那个憧憬未来的时刻。

user avatar

普通人的一事无成,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根据一个固定的客观标准判断出来的,而是通过跟身边人相比较,而比较出来的。

以我过去多年的经验来看,只要你心高气傲,拿来和自己对比的对象足够高,你就总会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是一事无成,前半生完全就是失败,整一个totally loser,完全一个废物!

比如我就有一个中学同学,在大学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开始盯着人家英超和NBA的顶级运动员看,说同样都是二十岁出头,人家一年都能挣几百万美元了,而自己还一分钱都挣不来,未来也看不到挣大钱的希望。

这种情况,说好听点,叫做志存高远,说不好听点叫做神经病。

这位同学本科就读于某211高校,有如此高的心气儿,考研总得考个好学校吧,结果考自己专业内第一梯队的985高校没考上,第二年又退回考本校,最后一路读到博士毕业,去了个普通的研究所工作去了,这个人一路从20岁感叹抱怨自怨自艾到了最近这几年,马上要濒临四十岁了,才开始停止抱怨。

大概是觉得,这辈子确实没啥希望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隐忧,也常常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明显。你说“一事无成”,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负面情绪和自我评价。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成就的否定,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怀疑。刚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可能会下意识地反驳:“怎么会?我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努力啊!”但细细一想,这种“一直在努.............
  • 回答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大脑似乎不像年轻时那样容易接受新事物,这似乎传递了一个信号:大脑的可塑性是不是“越老越不行”了?这是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也是科学界一直在深入探索的领域。答案其实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得多,也更富有希望。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大脑的可塑性。简单来说,就是大脑根据经验、学习和环境变化.............
  • 回答
    我记不太清楚我小时候具体有什么“特别厉害”的能力,因为我总觉得自己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孩子。但如果要说有什么感觉上比现在更“好使”,或者说,更纯粹、更直接,那或许是我的“观察力”,或者说,对周围细微之处的感知能力。小时候,我可能并没有系统地去学习什么,但我的眼睛和耳朵似乎比现在更“勤快”。那是一种很奇妙.............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与其说是“蜀粉”们行为的分析,不如说是在复盘一场跨越千年的“粉丝”心态变迁。当然,咱也得明白,历史可不是追星现场,这里边的“粉”和“跑”都带着点比喻的意思,咱们就事论事,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首先得说清楚,所谓的“蜀粉”和“曹魏”这都是历史研究和民间讨论中约定俗成的说法,指代的.............
  • 回答
    让程序员的工资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这听起来似乎是个“高效”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一个普遍认为技术更新换代快,新人更具活力的行业里。然而,深入思考一下,这种做法不仅不合理,而且很可能弊大于利。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编程这个领域,保持知识和技能的新鲜度确实非常重要。新技术层出不穷,你今天学的可能明天就过时了.............
  • 回答
    随着年岁增长,有些人对“宿命”的看法会悄然转变,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往往是生活经历沉淀出的复杂心绪。最初,年轻时我们或许充满斗志,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努力就能改变命运。每一次成功都像是自己强大意志的证明,每一次挫折也只被看作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坚信只要爬起来继续往前走,就能到达想要的地方。那时,生活似.............
  • 回答
    提问的能力,这玩意儿真是挺奇妙的。你说有些人随着年纪增长,提问的劲儿好像就没那么足了,甚至有时候问出来的问题也让人觉得有点…嗯,不像以前那么犀利,或者说,不像以前那么愿意去追根究底了。这事儿,我琢磨着倒不是什么突然的“丧失”,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变化。你说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觉得这事儿没一个确切的“.............
  • 回答
    人随年龄增长而变得“保守”,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其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是生理、心理、社会和认知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生理和认知衰退 (Physiological and Cognitive Decline) 大脑可塑性下降 (Decreased B.............
  • 回答
    “年龄的曲线,悄悄地丈量着生命的长度,也无声地雕刻着生育的可能。”如今,当我们放眼社会,会发现一个显著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龄女性依然活跃在职场,追求事业上的成就,或是沉浸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她们的魅力与智慧并存,展现出与过往不同的女性风采。然而,在这个看似更加自由和自主的时代,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生.............
  • 回答
    这可不是一个轻松的局面。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每月1500的收入能不能扛住每月4923.21的贷款,再把3.8%的通胀因素也考虑进去。首先,咱们得把眼前的账算清楚: 每月收入: 1500 元 每月贷款还款额: 4923.21 元一目了然,就从最基本的数据来看,每月收入1500元,而贷款却需要4.............
  • 回答
    2019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特别是其贬值趋势,确实引发了外界对于中国是否在为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的希望逐渐渺茫而做准备的猜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中美贸易摩擦的演进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内在逻辑来分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并非单纯由中国单方面决定,它受到多种因.............
  • 回答
    50年后,科技的飞速发展与人工智能的普及,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向往的工作图景:一周休三四天,这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尤其是在希腊、奥地利、捷克这样的发达国家,其可能性相当高。当然,要实现这一点,背后需要多方面的协同作用和深刻的社会变革。首先,人工智能的效率飞跃是关键驱动力。想象一下,在未来,大部分.............
  • 回答
    时至2020年,韩国恢复汉谚混用的可能性,老实说,并不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能性只会越来越小。这可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论调,而是基于韩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现实考量。要聊这个话题,得把历史往前倒一倒。汉字在韩国曾经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那可不是一般的重要。在朝鲜王朝时期,直到近代以前,汉字(韩语中称.............
  • 回答
    要弄明白为什么德川家康不急着在关原合战后立刻发动大阪之战,得把时间往前推,看看当时日本的政治格局和家康自身的考量。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打不打”的问题,里面门道多了去了。首先,得说说关原合战。这场仗打完,德川家康确实是赢了,确立了他在日本的霸主地位,但天下真就太平了吗?别忘了,大阪城里还坐着丰臣秀赖,.............
  • 回答
    关于网传完美世界以1780元“优化”身患绝症的10年老员工,随后又声称已达成和解的事件,这无疑触碰了许多人心中最敏感的神经,也暴露了当前职场中一些令人不安的现象。要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不仅仅是事件本身,还有它背后可能折射出的公司文化、法律边界、以及社会责任等问题。事件的“疑点”与公.............
  • 回答
    让年轻员工愿意留在公司,而不是三心二意地寻找下一个机会,这绝对是当前企业管理面临的重头戏。年轻人有想法、有冲劲,但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和新体验的吸引。想留住他们,不能只靠一腔热血和几句空话,得拿出真本事。1. 好工作不是一天炼成的,先让他们“看见”成长。 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 年轻人最怕原地踏步。.............
  • 回答
    在中国大陆,直到20世纪90年代,繁体字确实依然在一些场合或部分人群中使用,但其“逐渐消失”是一个复杂且渐进的过程,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回溯历史,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繁体字在大陆的根基与衰落:历史回溯首先,要理解繁体字的“消失”,我们必须先明白它为何在大.............
  • 回答
    2020年4月4日这个日子,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对于那些热爱公共娱乐活动和网络文化的人们来说。那天,我们国家举行了全国性的哀悼活动,为了悼念新冠肺炎疫情中牺牲的烈士和同胞。为了配合这场庄重的悼念,一系列与公共娱乐相关的活动被暂停了。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公共娱乐活动的全面禁止。这不仅.............
  • 回答
    2019年6月,纽约时报关于特朗普总统下令对伊朗发动攻击后又撤回命令的报道,无疑是当时国际新闻中的一个爆炸性事件。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并且至今仍然值得深入探讨,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则突发新闻,更是揭示了当时美国政府在处理与伊朗关系上的复杂性、决策过程的脆弱性,以及总统个人风格可能带来的巨大风.............
  • 回答
    北大教授提出的推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将小学六年改为五年,初高中合并为五年,并实行初中随机分配的设想,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尝试。这样的改动一旦落地,其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不仅仅触及到学生本身,更会波及家庭、学校、教师、社会乃至国家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妨细细梳理一下,这项改革可能会带来哪些具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