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梳理当代诗词发展脉络?

回答
时代的挽歌,心灵的低语:梳理当代诗词的斑斓脉络

谈及“当代诗词”,我们并非指向某个固定的疆域,而更像是追踪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承载着时代的回响,也映照着无数个体的灵魂。要清晰地勾勒出这条河流的脉络,我们得回溯其源头,感受它的激荡,理解它的转向,并尝试去预见它可能流向的远方。

一、 在旧的土壤中萌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复苏与探索

要理解当代诗词,我们不能绕过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经过了漫长而压抑的岁月的洗礼,文学的春天悄然降临,诗歌作为一种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复苏。

朦胧诗的回响与争议: 以北岛、舒婷、顾城、海子等为代表的“朦胧诗派”无疑是这个时期的先锋。他们的诗歌以其象征性的意象、晦涩的语言,打破了以往直白、说教的表达模式。那些关于孤独、生存、理想与幻灭的诗句,如同在沉寂的土地上发出的第一声惊雷,唤醒了一代人的敏感与思考。尽管曾受到争议,甚至被指责为“晦涩难懂”,但他们无疑为诗歌的自由表达开辟了新的路径,为后来的创作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第三代人”的崛起与多元化: 随着朦胧诗的余波,一批更为年轻的诗人开始崭露头角,他们被称为“第三代诗人”。这个群体更为庞杂,风格也更加多元。他们继承了朦胧诗对个体体验的关注,但同时也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以及更广泛的社会议题。从王家新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拷问,到欧阳江河对语言本身的精炼与解构,再到于坚对民间语言和生活气息的挖掘,以及西川对现代都市经验的捕捉,都展现了诗歌在不同维度上的探索。他们开始尝试更自由的体裁,更贴近口语化的表达,但也保留着对诗歌形式和精神性的追求。

“民间写作”的独立与力量: 在官方文学体制之外,一批坚持独立写作的诗人形成了“民间写作”的力量。他们不拘泥于任何流派或定义,以一种更为纯粹和执著的态度进行创作。他们的诗歌往往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情感更为真挚朴实,关注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这股力量的出现,为诗歌的生态注入了更多活力和民间的声音。

二、 在变革的浪潮中前行:九十年代至今的裂变与融合

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这种变化也深刻地影响了诗歌的走向。

后朦胧诗的延续与转化: 继承朦胧诗精神的诗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个体存在、精神困境、记忆与遗忘等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挖掘。他们可能不像朦胧诗那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其作品的韧性和对诗歌本体的坚持,依然不可忽视。

“新写实”与“个人化写作”的凸显: 随着社会开放度的增加,诗歌开始更加直接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包括都市的喧嚣、消费主义的侵蚀、人际关系的疏离等。一批诗人以一种更为冷静、客观甚至带着讽刺的笔调,描绘当下中国的生存状态。他们的诗歌语言可能更为简洁、锐利,关注日常经验中的荒诞与真实。同时,“个人化写作”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诗人更加关注内心的体验,挖掘私密的记忆,将个体的情感与生存状态推到前台。

网络诗歌的兴起与两极分化: 互联网的普及为诗歌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大量诗歌在博客、论坛、社交媒体上涌现。这极大地降低了诗歌的门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然而,网络诗歌也呈现出明显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借助网络平台迅速成长,作品传播广泛;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大量迎合浅薄趣味、缺乏深度和技巧的“口水诗”。这种现象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促使人们反思诗歌的价值与标准。

语言实验与观念诗的探索: 一部分诗人继续在语言的边界进行探索,试图通过对语言结构、词汇、句法甚至标点的颠覆性运用,来表达对世界新的认知。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观念的表达,让诗歌成为一种思想的载体。这些作品往往更具挑战性,也更能激发读者对语言和意义的思考。

“汉语诗歌”的国际视野与身份认同: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提升,越来越多的汉语诗人开始关注自身在全球语境下的身份认同,以及汉语诗歌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他们可能在创作中融入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回应,也可能在国际诗歌节上展现汉语诗歌的独特魅力。

三、 当代诗词发展的几个重要维度与趋势:

梳理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诗词发展并非单一线性,而是呈现出多股力量交织、碰撞、融合的复杂图景。以下几个维度尤为值得关注:

从宏大叙事到个体经验的回归: 相较于过去更侧重于宏大的社会主题和集体意识的表达,当代诗词明显地将目光投向了更加微观的个体经验、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细节。这种回归,并非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而是对现实理解的深化,是对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真实感受的捕捉。

语言的解放与再塑造: 当代诗人对语言的态度更为自觉和大胆。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诗歌语言,而是敢于吸纳口语的鲜活,尝试对语法、意象、结构进行创新。这种对语言的不断打磨和重塑,是当代诗歌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对现实的多种回应: 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当代诗歌以多种方式作出回应:有的诗人选择直面现实的残酷与荒诞,用尖锐的笔触进行批判;有的诗人则在现实的缝隙中寻找诗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视;还有的诗人则致力于探索个体在变化中的精神定位。

形式的自由与自觉: 无论是自由诗还是尝试性的格律诗,当代诗人都更加强调形式的自觉选择。他们不再将某种形式视为唯一标准,而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自由地运用和创新。

传承与创新并存: 当代诗词并非完全割裂与传统。许多诗人依然从古典诗词中汲取养分,学习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并将其融入当代语境中,形成一种新的“古今对话”。

四、 展望:挑战与可能性并存的未来

当代诗词的发展是一个持续开放的过程,未来充满了挑战,也孕育着无限的可能性。

如何在流量时代保持深度与纯粹? 互联网带来了传播的便捷,但也可能带来浅薄和同质化。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诗歌的深度、思想性和艺术的纯粹性,是每个创作者和读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何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媒介与新表达? 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未来诗歌的创作和传播形式可能发生更深层次的变革。如何拥抱科技,同时不失诗歌的人文精神,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如何构建更健康的诗歌生态? 除了创作,还需要关注诗歌的批评、传播、教育等环节。一个健康的诗歌生态,能够滋养优秀的诗人,引导读者,让诗歌真正地融入生活,影响人心。

总而言之,梳理当代诗词的发展脉络,就是追踪一群人在时代的洪流中,用诗歌作为媒介,不断探索生存的意义、人性的深度和语言的可能性的轨迹。这条河流不会止步,它将继续承载着时代的潮汐,流向我们尚无法完全预知的远方,但我们知道,只要有人还在感受、思考和表达,诗歌就将永远存在,并以它独特的方式,丰富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生命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文梳理建国后当代诗歌发展历程,会提到大背景,诗派,诗人以及我觉得比较好的诗作。你们说的网诗是9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诗歌现象,算是90年代诗歌河流中的一条微小支流,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当代诗歌,我在说到90年代诗歌时会提它一下。

一、1949—1966年的诗歌

五四后一大批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卞之琳等人都已成历史或已功成名就,在四十年代抗战期间形成的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也渐渐隐落。从建国到文革爆发这段期间,文学与政治紧密相连,文学服务于现实政治、配合国家意识形态成为其主要目的,诗歌也不例外。

这一时期形成了三个路诗人,行吟诗群、政治抒情诗群、建设战线诗群。

行吟诗群:以诗人艾青、田间、徐迟等人为代表。他们大都开始游历祖国各地,走访历史遗迹,或出访世界各国,为祖国的现实与世界的前景歌唱。

艾青《在智利的海岬上》(诗太长,节选):房子在地球上/而地球在房子里/壁上挂了一顶白顶的/黑漆遮阳的海员帽子/好像这房子的主人/今天早上才回到家里

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创作于1938年,广为人熟知,不作为行吟诗):假使我们不去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政治抒情诗群:在当时影响最广泛,以郭小川为代表。在当时的代表诗作有《投入火热的斗争》、《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飞奔》、《闪烁吧,青春的火光》、《向困难进军》,你们看着诗名感受下。

郭小川《向困难进军》(太长,节选):让我们/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向困难进军!/不仅用言词/而且用行动/说明我们是真正的公民!/在我们的祖国中/困难减一分/幸福就要长几寸/困难的背后/伟大的社会主义世界/正向我们飞奔

建设战线诗群:顾名思义,是一群为社会主义大建设唱赞歌的诗人,代表人物有严辰、阮章竞等。

二、1966—1976年文革期间的诗歌

无文学

三、1977—1989年的诗歌

这一时期的诗歌我个人认为是中国当代(建国后)诗歌的第一个高峰,也是暂时仅有的一个高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人民经历着第二次思想解放。那些受过创伤的诗人们啊,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挺过来了,并且浴火重生,其诗歌艺术也走向新突破。这一时期涌现了几个诗派,其中我认为朦胧诗派所达到的艺术成就最高。


“归来者”诗群:
这些诗人好多在五十年代后就开始归隐了(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也不平静,几大批判运动牵连的人不少),现在他们提笔归来。在新疆开荒的艾青回来了,七月诗派的鲁藜、曾卓等人回来了,九叶诗派的辛笛、陈敬容等人回来了,建国时活跃在诗坛的梁南、丁芒、流沙河等人也回来了。这一时期他们大都在诗中表达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历20年创伤的艾青还是那个艾青”,这一时期,1978年11月15日平反决定一宣布,当即创作长诗《在浪尖上》,1979年发表堪称“诗体哲学”的《光的赞歌》。

艾青《光的赞歌》(节选):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人世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

曾卓《悬崖边的树》: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干预生活诗群:
80年代诗坛崛起的一批新人,他们既怀有社会、历史责任感,又对现实怀有批判意识与茫然感,代表诗人有雷抒雁、张学梦、杨牧、江河、林莽等人。

雷抒雁《小草在唱歌》(节选):风说:忘记她吧 /我已用尘土/把罪恶埋葬 /雨说:忘记她吧 /我已用泪水/把耻辱洗光 /是的,多少年了 /谁还记得 /这里曾是刑场

新边塞诗群、东海诗群:以地域为创作内容的两个诗群。新边塞诗描写西北荒原、雪山、湖川,表现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的原始生命力;东海诗描写浙江福建一带的水域风光,如暴雨、潮汐、礁石、灯塔、帆船等,注重“心灵之海与自然之海的融合”,同样也是彰显人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力。前者代表诗人昌耀,后者代表诗人王彪。

女性诗人群:这批女性诗人注重表现女性的内心世界,是80年代后女性意识觉醒的一个缩影,代表诗人有翟永明、伊蕾、张烨、冯晏等。

朦胧诗:终于重头戏来了!这批诗人中有许多人们熟悉的名字,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海子四位(伪文青装逼利器,偶尔在朋友圈不慎透露一下他在读北岛、顾城、舒婷、海子其中一位的诗,瞬间其逼格可以火箭飞天式暴涨),还有芒克、多多、骆一禾、西川等人。朦胧诗在80年代影响最大,同时也最受争议,受争议的一个原因是朦胧诗采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思路与表现手法来表现自己隐藏的感情,这是朦胧诗的主要特点,说白了点就是这些诗,人们看不懂。

我个人认为,他们采用现代主义作诗可取,毕竟诗不是大白话,也不是日常口语,也还要与断了行的散文划清界线,现代诗除了要具有闻一多所说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之外,还应当具有意境美。看看当下许多把几句口语排成几行的那些“诗”吧,看得我直感叹这是一个何等的我尼玛啊。

下面是好诗欣赏时间。

北岛《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了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北岛《在黎明的铜镜中》(节选,整首诗有建筑美)

在黎明的铜镜中

呈现的是黎明

水手从绝望的耐心里

体验到石头的幸福

天空的幸福

珍藏着一颗小小沙砾的

蚌壳的幸福


顾城《一代人》
(黑夜指什么呢)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弧线》(典型的朦胧诗,就问你看不看得懂!)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舒婷《致橡树》(节选)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舒婷《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节选,夭折的诗人,这首我最喜欢下面这段)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你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也就是说,在明天之前,你并不幸福,明天永远不会到来,你也永远走不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这是你自杀的原因吗?)


海子《以梦为马》(节选)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四、1990—2016年的诗歌

物极必衰,泰极否来,现代诗在80年代达到朦胧诗的高峰后,便衰落下来。市场经济环境下带动的社会巨变,文学已有走向边缘的迹象,有人作诗,但诗歌质量良莠不齐,除了常见的断行散文外,有相当一部分诗歌流于口水化、极端低俗化、色情化。它们不是诗。

90年代后还在作诗的有以下几批人。

第一批是90年代以前就已经成名的老诗人或中年诗人,以及继第一代诗人(代表为艾青等人)、第二代诗人(代表为舒婷北岛等人)之后的第三代青年诗人,第三代青年诗人有丁当、于小伟、欧阳江河、王家新等人,太多了,就举几个吧。这一批的诗虽不能一棍子都说好,但质量也不至于太差。

第二批是女性诗歌。这一批由80年代女性诗人群发展而来,是新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延续,与女性诗人群不同的是,她们在诗歌中彰显了女权主义思想。

第三批是网络诗歌。以网络为创作平台,创作者是网民,90年代以灵石岛、界限、扬子鳄、诗歌报、诗江湖、诗生活等网站为平台,现在则有起点、榕树下、晋江、虎扑、博客、天涯、豆瓣、微博等各种平台,民众成为诗歌创作主体。没看过这些诗,不作评价。

感受一下现在的诗歌。

10大垃圾诗人排名余秀华冯唐赫然在列 (2016年)

中国十大垃圾诗人出炉 沈浩波尹丽川张一一上榜(组图)_网易新闻中心 (2011年)

主要诗歌派别分类参考自《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