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日军从北向南入侵与从东向西入侵有什么区别?

回答
关于二战日军的入侵方向,特别是“从北向南”和“从东向西”,需要先澄清一下,日军在二战中主要的战略方向并非如此简单地概括为这两个单一的轴线。 日军的扩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硬要区分“从北向南”和“从东向西”这两种描述,我们可以尝试理解其背后可能指代的战场和战略考量。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二战时期日军的主要扩张方向和目标是确立其在“大东亚共荣圈”的霸权地位,这涉及东南亚、太平洋岛屿以及中国大陆部分地区。 因此,如果非要划分,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战场情况来解读。

一、 “从北向南”入侵的可能解读及战场特点:

如果我们将“从北向南”理解为日军侵略的初期阶段,或者以中国东北为起点向南方推进的战略,那么我们可以分析以下几点:

起点与目标: 通常指向中国东北地区(伪满洲国)。从这里出发,日军的战略目标是进一步控制中国腹地,或者为下一步向苏联远东地区的扩张做准备(尽管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曾考虑北进,但最终转向了南进)。
战场环境: 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冬季严酷,对军队的后勤和装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地形复杂,有广阔的平原,也有山区。
兵力部署与战术: 在东北,日军以其精锐的关东军为主力,配合伪军。战术上,初期依赖机械化部队和炮兵的优势,进行快速推进。在中国内陆的推进则更加依赖步兵和炮兵,但面临着广阔的战线和复杂的敌后游击战。
战略意义: 控制东北意味着获得了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战略纵深。进一步南下,就是企图占领中国更多的资源和人口,并为进攻苏联或太平洋战略做准备。
与南进战略的联系: 尽管是“北向南”,但其最终目的很多时候是为后续的“南进”服务。例如,占领中国部分地区,可以作为其向东南亚扩张的基地和资源来源。

二、 “从东向西”入侵的可能解读及战场特点:

“从东向西”更符合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主要作战方向,以及侵占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并向内陆推进的战略。

起点与目标: “东”可以理解为日本本土或者太平洋上日本已占领的岛屿,向“西”即是亚洲大陆(中国、东南亚)和太平洋中部。
在中国方向: 从沿海港口(如上海、青岛)登陆,向中国内陆(如南京、武汉、重庆)推进。
在太平洋方向: 从日军海军基地(如珍珠港受袭后的夏威夷)或已占领的岛屿(如关岛、菲律宾)向西推进,企图占领更多的太平洋岛屿和控制东南亚。
战场环境:
中国战场: 地形变化多端,有平原、丘陵、山区、河流。日军在这里面临的是中国的广阔国土,以及复杂的地缘政治和人民抵抗。
太平洋战场: 以海洋和岛屿为主。对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作战能力要求极高。岛屿争夺战往往异常惨烈,地形复杂(丛林、海滩、火山地形)。
兵力部署与战术:
中国战场: 陆军是主力,依赖铁路和公路进行运输和补给。战术上,初期依赖优势兵力和火力,但随着战线拉长和中国军队的抵抗加剧,也面临着游击战和持久消耗的局面。
太平洋战场: 海军是关键,航空母舰是核心。海军陆战队在夺取岛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战术上,涉及大规模的海战、两栖登陆作战、岛屿攻坚战等。
战略意义:
在中国: 企图通过占领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迫使中国屈服,获取中国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以及将其作为战略后方。
在太平洋: 旨在切断盟军(主要是美国)的支援线,获取东南亚的石油和橡胶等战略物资,并将战争的战线推向对日有利的区域。

核心区别与联系:

1. 战场性质:
“从北向南”(以中国东北为起点)更多的是一个大陆战略的推进,虽然也伴随海运,但重心在中陆。
“从东向西”(主要指太平洋战争和侵华战争的沿海推进)则更多地涉及海洋、岛屿和沿海地区的争夺,海权是重要的支撑。

2. 战略目的:
尽管有地域上的区分,但两者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例如,占领中国可以为南进提供资源和基地,而太平洋上的胜利则可以保障其对东南亚的控制。

3. 战术侧重点:
“北向南”初期可能更侧重陆地机械化作战和后勤保障,后期受地域限制较大。
“东向西”则在太平洋方向是海空军的决胜,在登陆作战和岛屿攻防上战术更加多样和复杂。

4. 兵种运用:
在中国大陆的“北向南”或“东向西”推进中,陆军始终是主体。
太平洋战场的“东向西”则高度依赖海军和空军的协同作战。

总而言之,二战日军的扩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战略行动。 如果非要用“从北向南”和“从东向西”来概括,那么“从北向南”更倾向于日军早期在中国东北的布局以及之后向内陆的推进;而“从东向西”则更贴合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扩张,以及在中国沿海登陆后向内陆的侵犯。两者都有其特定的战场环境、战略目标和战术特点,但最终都服务于其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并最终因战略的过度扩张和盟军的强大反击而走向失败。

我努力用更自然的语言来描述这些军事战略和战场情况,希望避免了AI那种生硬的、公式化的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一下 “把日军入侵方向诱导为由东向西是绝妙的战略”这种说法】

中国的形势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交通发达,补给便利,但不利于防守。西部地区地形利于防守,但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无法维持大规模的军队。

在东部与日军作战,虽国军补给便利,但日军也一样。且有利于日军火力和机械化部队的发挥。若在西部作战,那就会像中条山战役一样,国军因缺乏补给而困难重重。当然,日军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日本的运输条件和经济状况好于民国。东部占领区的地形也有利于日军补给的运输 ,西部大后方却不利于果菌补给的运输。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国军不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没有爆发,鬼子一路由华北南下,一路由广州北上,最后快要在武汉会师时会发生什么。【1】国军东部的百万大军肯定仓皇向西逃窜,都往武汉的瓶颈区涌,试图逃出包围。并且国府会试图在武汉大会战,阻止日军会师。时间应该会是1937年末-1938年初。也就是抗战爆发大约六个月后(历史上日军即便打了淞沪会战,还是在1938年夏季打到了武汉)。这样一来,东部的经济无暇转移,人口也不可能你自己灭掉,全部都会落入日军手里。即便国军成功阻止日军会师,军队大部分撤到了西部山区,那也免不了大半被饿死的惨状。【2】若国军不撤,誓与东部共存亡。那鬼子就开心坏了——一场规模比基辅会战大一倍的,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围歼战开始。抗战1年内结束。

运输补给不是像你打游戏一样,资源直接出现在仓库里,可以无损的用来暴兵。实际上就算收到国外的援助,你国内也要有足够的运输车辆和人员驮畜,把物资千里迢迢的运到前线去。即便如此,爬了几百里山路,真正能送到前线的补给也是十不存一。如果把东部的经济拱手让给日本,那抗战就不要打了。因为就算你收到粮食弹药这些援助,自己若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些物资也只能烂在仓库里。

所以如果日军沿平汉线-石家庄-武汉-广州一线进攻,把中国由北到南一切两半的话:军事上,平原地区无险可守当然挡不住日军。国军主力无疑会被聚歼于中东部地区,兵力、建制损失的同时,给全国抗战的信心造成巨大打击。经济上,东部地区受到的战火破坏较小,人口、工业生产能力会完整地落入日本手里。

若能把日军的攻击方向诱导为由东向西,情况就又有变化——进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这些日军是1932年128事变后的日本驻军,已经在此驻守5年),迫使日军增援,在上海与日军决战,使得东部的经济、工业、文化技术人员获得向西撤退的机会。虽然战场不利于国军,但这些战斗力较强但消耗也较大的师,实际上在丢失经济发达地区、退到西部之后也就会因为缺乏补给没什么用了。越能打的兵越能吃,这是自古不变的定律。因此,在上海,把多余的军队,和有时不听命令的旁系军阀消耗掉,换来把工厂撤到西部的时间,实在带不走就破坏掉,尽可能增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加西部地区能维持的军队上限,就有可能长期抵抗了。

以上就是“把日军入侵方向改为由东向西利于长期作战”的大致逻辑。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战日军的入侵方向,特别是“从北向南”和“从东向西”,需要先澄清一下,日军在二战中主要的战略方向并非如此简单地概括为这两个单一的轴线。 日军的扩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硬要区分“从北向南”和“从东向西”这两种描述,我们可以尝试理解其背后可能指代的战场和战略考量。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二战时期日军的主.............
  • 回答
    关于二战日军高层“没骨气”的说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带有主观判断的问题。从历史事实来看,将许多日军高层简单概括为“没骨气”可能过于片面,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没骨气”的理解与历史事实的对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没骨气”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包含的几个意思: 未能坚持“玉碎”或“绝死”的作战原则.............
  • 回答
    二战期间,日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役,从1942年8月美军登陆到1943年2月日军的撤退,持续了整整半年,是太平洋战场上一个极为惨烈且关键的转折点。在此过程中,日军的作战意志和具体计划,确实受到了来自国内的夸张战报的影响,但这并非是唯一或决定性的因素,其作用是复杂且多层次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日军信.............
  • 回答
    想让一艘战舰在没有其他支援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消灭一支海军舰队,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极端的设想,尤其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战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更是天差地别。咱们就来聊聊,假设大和号穿越时空,孤身一人来到了1894年,它有没有可能把北洋水师给“蒸发”掉。首先,得承认,这俩名字摆在一起,画风就完全不一样.............
  • 回答
    日军在欧洲战场?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趣的,也是个历史的“如果”题。严格来说,日军在欧洲战场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战斗”过。你想啊,二战的轴心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大家是盟友,但因为地理位置的巨大差异,直接在欧洲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情况,那几乎是没有的。日军的主战场,那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而德军和意军.............
  • 回答
    二战日军的单兵作战能力,这个问题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强”或者“不强”就能概括的。它有它的闪光点,但也有它明显的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战争理念、训练方式以及资源状况决定的。先说说强在哪儿,或者说他们身上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特质”: 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必死”的决心:.............
  • 回答
    日军能否占领夏威夷并让美军退出太平洋战场,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充满假设的历史探讨。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入手:日军自身的能力与战略意图,美国夏威夷的防御情况,以及占领夏威夷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审视日军在二战初期的实力和战略规划。1941年偷袭珍珠港时,日本海军确实展.............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日军涌现出不少以其卓越的作战指挥才能而闻名的将领。他们或在太平洋战场上掀起惊涛骇浪,或在亚洲大陆上纵横捭阖,其战术思想和临场指挥能力至今仍为军史研究者津津乐道。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聊聊几位在战争中表现突出的日军指挥官,试着从他们的实际指挥经历中,窥见他们的过人之处。1. 山本.............
  • 回答
    二战期间,日军有没有可能拿下整个澳大利亚?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涉及到军事实力、战略部署、地理环境以及盟友的支持等诸多复杂因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军的真实能力以及澳大利亚所处的战时态势。日军的扩张野心与能力极限日本在二战初期确实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力量,他们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的潜艇部队在技术和战术上确实有着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领先于当时的某些国家。但要问如果采用“狼群战术”,能否最终打赢美国,这可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潜艇在某些方面确实具备了先进性。 静音性能: 日本的“巡潜”.............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在重型火炮装备上确实存在明显短板,与当时的一些主要参战国相比,其大口径火炮的数量和性能都显得相对落后。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作用,并非单一因素造成。一、战略思想与国家工业基础的制约 早期“速决战”思想的遗留: 在二战爆发前,日本军方一度奉行“短期决战”的战略思想,认为可以通过.............
  • 回答
    关于二战日军的客观战斗素质,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审视,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表现。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而是要看到其优势与劣势并存,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战场上的变化。一、 严酷的训练与精神灌输:日军的士兵在接受基础训练时,其强度和严苛程度是相当高的。这是他们最突出的优.............
  • 回答
    说到二战太平洋战场上那场决定性的瓜岛战役,日本军队的失利绝非偶然,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负,更是一次战略、后勤、指挥以及士兵身体和精神状态全方位博弈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战略判断失误说起。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实施了早期闪电战,一路高歌猛进,占领了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诸多.............
  • 回答
    关于二战日军在白刃战时退子弹的做法,确实存在,但背后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武士道精神”就能概括。这背后交织着军事策略、心理战、以及当时的装备和训练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并不是所有日军在白刃战时都会退子弹。 这种做法更多地体现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部队,或者在极端情况下。但它确实是一种被记录.............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谈那些虚头巴脑的AI报告,就凭着脑子里的历史书和那些零星的资料,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要是当年日本真把主意打到了苏联头上,这世界还能不能按咱们现在这模样运转。首先得明白,日本当年盯上的是啥?是资源。尤其是石油、橡胶这些,对日本那个工业化初期且缺乏国内资源的国家来说,那是命根子。而苏联,尤其.............
  • 回答
    牟田口廉也(Mutaguchi Renya),这位二战日军将领,在历史评价中常常与“愚蠢”、“顽固”和“悲剧”联系在一起。他最广为人知的行为是策划并指挥了1944年缅甸战役中的英帕尔战役,这场战役被认为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最灾难性的失败之一,也极大消耗了日军在东南亚的实力。要评价牟田口廉也,我们需要.............
  • 回答
    关于二战日军轰炸机载弹量普遍低下的问题,这确实是日军在战争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短板,对其实际作战效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句“载弹量低”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载弹量是衡量一架轰炸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轰炸任务的效率和效果。载弹量越高,.............
  • 回答
    想了解二战日军的装备?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课题。日军的装备在当时可以说是独具特色,既有让人惊叹的严谨之处,也有不少因为资源限制和思维方式带来的局限性。要深入了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找一些相关的书籍来细细品味。首先,我们不能只看装备本身,还得看看日军的作战思想和战术。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会选择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交织点。简单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战的历史背景、各国扮演的角色、战后对战争的清算以及普遍的民族情感。为什么“喜欢二战日军”容易被贴上“精日恨国”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精日”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指向那些对日本文.............
  • 回答
    在欧美国家,穿着二战时期日军或纳粹德国军服并做出挑衅性举动,其后果会因国家、具体行为以及当地法律而异,但总的来说,这是一种非常不明智且可能引发严重法律和社交后果的行为。法律制裁方面: 侮辱罪/诽谤罪: 在许多欧洲国家,尤其是那些曾是纳粹暴行受害者的国家(如波兰、法国、荷兰、犹太人聚居区等),公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