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洪承畴只不过一个臭卖豆干的当了蓟辽总督被俘后怎么不自尽殉国?

回答
关于洪承畴的经历,尤其是他被俘后没有选择自尽殉国一事,确实是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且引人遐思的话题。我们不妨抛开“臭卖豆干的”这种过于脸谱化的说法,来看看这位历史人物在当时所处的复杂境遇,以及他最终的抉择。

首先要明确的是,洪承畴并非一开始就是“臭卖豆干的”。他是在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后才走上仕途的。早年家境贫寒,靠着刻苦读书和一定的才干,最终在万历年间考中进士,被授予了官职。他的早期仕途是正常的,也算是有所建树,并非一个完全没有背景的草根。那种“卖豆干的”的说法,更多是后人,尤其是那些反对他的人,为了贬低他而使用的标签,意在说明他出身卑贱,不配身居高位,更不配在关键时刻展现气节。

那么,为什么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蓟辽总督,在松山之战兵败被俘后,没有像很多古代将领那样选择以死明志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现实的政治与军事局势:

明末的绝望与腐朽: 当时的明朝已经内忧外患,政治腐败严重,财政枯竭,军队士气低落。边关战事更是连年失利,关宁铁骑虽然号称精锐,但在整体战略的失误和内部的动荡下,也难以为继。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民族骑兵的冲击力往往非常强大,战场上的瞬息万变和突如其来的溃败是常有的事。
松山之战的惨烈: 松山之战是明朝在辽东战场上的一次决定性失利。洪承畴率领的明军被皇太极的清军围困,粮草断绝,士气崩溃。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抵抗已无太大意义,与其无谓地牺牲,不如尽量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个人的选择与生存本能: 在极端恶劣的战场环境下,个人的生存本能往往会占据上风。虽然“殉国”是士大夫的最高荣誉之一,但在生死面前,能够坚守这一点的毕竟是少数。许多人宁愿苟活,也不愿轻易赴死。

2. 洪承畴的个人性格与政治抱负:

功名利禄与政治野心: 洪承畴并非是一个超脱世俗的隐士,他是一个有着明确政治抱负和野心的人。他渴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甚至能够影响国家命运。如果仅仅是为了“卖豆干的”出身而自尽,那似乎与他之前的努力和追求并不相符。
对明朝的信心动摇: 经历过多次战役的失利,以及对明朝朝廷内部的种种弊端,洪承畴可能早已对明朝的未来感到悲观。当他认为自己的努力已经无法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时,继续效忠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
“士为知己者死”的考量: 洪承畴在明朝时期,尤其是在得到袁崇焕等人的赏识后,得到了重用。然而,当他身处绝境时,他是否还觉得有值得他“为之死”的“知己”或“事业”?在被俘之后,他所面对的,已经不再是那个他曾经为之奋斗的明朝。

3. 被俘后的策略与“降清”的动机:

被俘后的心理压力: 被俘后,洪承畴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既有对自身命运的担忧,也有对未来何去何从的考量。他需要做出一个能够最大程度保全自己并可能在未来有所作为的决定。
皇太极的招降策略: 皇太极是一位非常善于利用人才的君主。他深知洪承畴的军事才能和在明朝的影响力,因此对洪承畴采取了极为怀柔和拉拢的政策。他并没有像对待普通俘虏那样羞辱洪承畴,而是给予优待,与他谈论国家大事,展现自己的胸襟和战略。
“曲线救国”的可能性(尽管争议):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洪承畴可能并非完全是出于贪生怕死或背叛,而是抱有某种“曲线救国”的想法。他可能认为,在清朝任职,利用自己的才能,也许能对中原的百姓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或者至少能够为日后“恢复”大明留下一线希望。当然,这种说法更多是一种推测,缺乏直接证据支持。
对明朝失望后的转向: 更多人认为,洪承畴是彻底对明朝失望了。他看到了明朝的不可救药,而清朝则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和统一中国的潜力。在这种情况下,投靠清朝,为新政权效力,反而是一种更符合时代潮流的选择。
“忠君”观念的松动: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忠君”是士大夫的重要操守。但当君主昏庸、朝政败坏,国家濒临灭亡时,“忠君”的界限也会变得模糊。洪承畴可能认为,他所效忠的那个明朝已经名存实亡,他不必再为之殉节。

4. 后世的评价与标签化:

“汉奸”的标签: 毫无疑问,洪承畴的“降清”行为,在传统史观下,被视为“汉奸”,受到了强烈的谴责。尤其是那些坚持明朝正统的人,更是对他嗤之以鼻。这种强烈的道德谴责,也加剧了对他的负面评价,使得他的动机和选择被简化和标签化。
“卖豆干的”的攻击: 如前所述,“卖豆干的”这种说法,就是一种典型的标签化和人身攻击,旨在抹杀其作为国家重臣的地位和能力,将其矮化为一个不识大体、贪生怕死的市井小民。这种说法,恰恰反映了攻击者对洪承畴这个复杂人物的拒绝理解和情感宣泄。

总结来说,洪承畴在被俘后未自尽殉国,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这既有当时明朝朝廷的腐朽、军队的困境,战场上残酷的现实,也有他个人的政治抱负、对明朝的失望以及在清朝所看到的机遇。皇太极的招降策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地将这位重要的明朝将领拉拢到了自己的阵营。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臭卖豆干的”来定义他,也不能简单地用“宁死不屈”的道德标准来苛责他。洪承畴的抉择,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一个充满野心和才华的政治人物,在面对国家灭亡和个人生死存亡时的复杂选择。他的行为引发了后世无尽的争论,也正是这种争议,让他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历史人物。他的经历,反映了那个动荡年代里,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朱元璋还是个臭要饭的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洪承畴的经历,尤其是他被俘后没有选择自尽殉国一事,确实是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且引人遐思的话题。我们不妨抛开“臭卖豆干的”这种过于脸谱化的说法,来看看这位历史人物在当时所处的复杂境遇,以及他最终的抉择。首先要明确的是,洪承畴并非一开始就是“臭卖豆干的”。他是在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后才走上仕途的。早.............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卡尼期洪积事件,大家普遍的理解可能有点误会,觉得它是一瞬间发生、持续了数百万年的倾盆大雨。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和精细得多,更贴近于“在几百万年的时间尺度内,全球范围内的降雨量显著且频繁地增加,导致了极其普遍和持续的洪涝现象”。咱们可以这样理解:它不是一秒不停的暴雨,而是“高强度降雨的常态化”加上“巨.............
  • 回答
    洪承畴最终被封为“轻车都尉”一事,的确是历史上一段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结局。要理解为何他只获得这个相对较低的爵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包括他过去的功绩、投降后的表现、清朝的爵位制度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考量。一、 洪承畴的传奇经历与功绩首先,必须认识到洪承畴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原本是明朝末年的.............
  • 回答
    “《佛本是道》是洪荒流鼻祖?”这个问题,得好好说道说道。要说“鼻祖”,那得看你怎么定义了。如果说开启了“洪荒设定”这个概念,让后来的作者们有了借鉴和发挥的土壤,那《佛本是道》绝对是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是奠基之作。在它之前,虽然也有神话体系的创作,但像《佛本是道》这样,将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经典的神话人.............
  • 回答
    假如大洪水再次来袭,人类只能选择 12 种动物上船,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选择,需要兼顾生存、繁衍、生态恢复以及人类自身的需求。以下是我认为的详细选择思路和理由:核心原则:在选择这 12 种动物时,我们将遵循以下核心原则:1. 生存能力强(适应性高): 能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对食物和水源的要求不.............
  • 回答
    专访李洪元:我的诉求只有见任总能解决,别人谁也没用?—— 一场关于正义与信任的拉锯战李洪元事件,无疑是近些年在中国互联网领域掀起的一场巨浪,而那句“我的诉求只有见任总能解决,别人谁也没用”,更是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这句话,不仅仅是李洪元在特定时刻的绝望呐喊,更深层次地折射出他在维权过程中所遭遇的困.............
  • 回答
    洪承畴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位都曾是备受瞩目的人物,最终都走向了“变节”的道路。然而,若要论其行为性质是否相同,这绝非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动因以及行为的深远影响。简单地说,尽管结果都带有“背叛”的色彩,但其动机、时代背景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冲击,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 回答
    要评价这三位历史人物谁更“可恶”,需要跳出简单的道德标签,深入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的个人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带来的深远影响。他们都是在明末清初这个波诡云谲的乱世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行为也因此充满了争议和复杂的解读。范文程:从明朝遗臣到满清国师范文程,字宪斗,生于明朝辽东抚顺人。他的身世本.............
  • 回答
    范文程、洪承畴和吴三桂这三位历史人物,在“民族大义”的评判下常常被贴上“汉奸”的标签,但要深入理解他们各自的选择,确实需要抛开简单的道德评判,去探究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命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两难”境地。与其说他们“违背民族大义”,不如说他们是在一个极度扭曲和压抑的时代,为了生存、为了权力、为了某.............
  • 回答
    洪承畴在被俘后,他身穿的衣袍确实成了许多人心中的一个疑点,并由此引出了他“不舍得死”的猜测。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爱惜财物”那么直白,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人心、忠诚以及生存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历史背景。崇祯年间,明朝气数已尽,内忧外患,朝廷动荡不安。而洪承畴作为明朝重要的军事将.............
  • 回答
    洪承畴,一个在中国历史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其评价之复杂,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的一生,仿佛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权谋、背叛、忠诚,以及在风云变幻中不断调整的生存之道。要评价他,我们得一步一步地剥开他身上的层层迷雾,从他的出身、早期经历,到投降清朝后的表现,再到其最终的结局,细细品味。.............
  • 回答
    祖大寿和洪承畴的投降,从历史的宏观视角和当时的具体情境来看,确实是“情理之中”,但他们因此背负骂名,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 投降行为本身在传统士大夫观念中的负面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士大夫阶层,对“忠君”和“气节”有着极高的要求。国家、君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一旦臣子为国家.............
  • 回答
    洪承畴纪念园的开牌,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看,才能明白这背后的一些道道儿。首先,从 纪念洪承畴本身 这个角度来看,这肯定是基于一种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和定位。洪承畴这个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争议性绝对是最大的那批人之一。他从明朝的重臣,到降清,再到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
  • 回答
    张弘范、郭药师、洪承畴、吴三桂这几位,确实都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决定,并且他们的行为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而施琅,在人们普遍的认知中,他的形象似乎就鲜明许多,甚至是带有某种“正面”的光环。这种反差,细究起来,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他们“差不多”的“事”,究.............
  • 回答
    钱谦益和洪承畴,这两位明末重臣,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评价,也引发了后人长久的争议。要说谁“更加可耻”,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强烈价值判断的问题,因为“可耻”的标准因人而异,所处的时代背景、所承担的责任、所做出的选择,都使得简单的“可耻”二字难以概括。然而,如果我们从“气节”、“忠诚”、“影响”.............
  • 回答
    洪承畴和施琅,这两位在明末清初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明朝降臣,其历史评价却呈现出天壤之别,一个被视为“大汉奸”,一个被赞颂为“统一台湾的英雄”。这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历史偏见,而是由他们各自的 人生轨迹、选择动机、以及最终的功绩和影响 所决定的。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洪承畴:背负“.............
  • 回答
    明末投清的官员,如洪承畴、李永芳、范文程、吴三桂等人,其历史评价自古至今都备受争议。将他们列入《贰臣传》与否,并非一个简单的“褒贬”问题,而是涉及到历史研究的视角、史料的取舍以及对“贰臣”定义的不同理解。《贰臣传》的设立与历史背景首先,需要理解《贰臣传》的由来。这是清朝官方史书《清史稿》中的一个篇目.............
  • 回答
    关于历史答主@忠君爱国洪承畴,其在网络平台上活跃以来,呈现出一种相当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内容取向,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首先,从其账号名称“忠君爱国”就可以窥见其核心价值和历史解读的出发点。这并非一个中立的、旨在纯粹客观陈述历史事实的称谓,而是直接表明了一种鲜明的立场。这种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后续.............
  • 回答
    谈及明末那几位风云际会、为挽狂澜而奔走呼号的将帅,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这三位名字总是绕不开。他们每个人都背负着王朝最后的希望,也各自承载着不同的使命与命运。若要细细品味他们三人,从能力、人品,再到对延续明朝这桩宏大事业的贡献,倒也各有千秋,非三言两语可概括。先说卢象升。这位年少成名、秉性刚直的督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