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在北大清华一直都很火,只是火的原因随时代发展而不同。
选调生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公务员还没有现在这么受欢迎,甚至说被嫌弃也不为过,北大清华就已经是重点招录的对象。
当时信息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贫富差距也没有现在这么直观,房价虽高但没有现在这么高不可攀,很多同学还是很有精神上的理想追求。
清华的就业口号是“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同学们也都是这么做的。很多同学都去做选调生,而且都是去最不发达、最困难、最艰苦、最基层的地方当选调生,比起北上广这种发达地区,老少边穷才是最需要我们的。
我的一位辅导员去了高海拔少数民族自治州,一起踢球的直系师兄去了边区的国家级贫困县,一位接触过的博士师兄去了农业地区,去省会的极少。
当时选拔标准也比较宽松,我出国前也去试着找了下工作,本科学历,理科专业,群众身份,无团委、学生会管理层经历,无社会工作经历,只有出国交流和学术论文,居然也拿到了选调生录用。
总之,那时候虽然门槛低、待遇差,但是理想和情怀驱使下,去做选调生,特别是去艰苦岗位做选调生的学生并不少。
现在经济整体下行,国内民营企业用工极不规范,普通外资企业薪酬竞争力不强,很多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公务员的薪酬待遇已经非常可观,还有无可比拟的稳定性,至于人脉、关系这种捉摸不透的暂不考虑。
此外,由于信息日益发达,贫富差距显著拉大,房价也高不可攀,炫富性质的信息经常充斥在各种媒体。
同学们开始发现,有的人只做出很少的付出,却获得了巨额的回报。有的人甚至损害他人,却也得到了巨额的回报。有的人做出巨大的牺牲,却没有获得回报。为他人利益牺牲自己的人,连带牺牲了自己的家人和亲友。有些人只要稍微付出一点,甚至只需要停止作恶,就能轻易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我牺牲自己的人生和家庭,成为被牺牲的代价去解决?
于是就业取向中,“牺牲自己,造福他人”从多数变成少数,“自己付出,造福自己”成为绝大多数,甚至还有少数滑落到了“损害他人,造福自己”。
选调生,薪酬待遇不差,工作强度可控,职业寿命可期,社会地位尚可,自然成为这批“精致利己主义者”的选项。
随着选调生性价比的凸显,竞争门槛也日益升高,到我硕士毕业就业时,只过去短短两年,我所在的储备项目,同批次的只有北大清华复旦毕业的同事了。
同样的选择,不同的理由,除了扼腕叹息,更重要的是:
谁把他们变成这样的?
只能说潮起潮落。而每个瞬间只是跟随风向做的选择,却被一些人笃信成未来十几二十年都不会变化的最优解,曾经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我寻找职业方向的时候是2013年,那个时候,很多同学其实听都没听过选调这事,很多听了的,也都没当回事,选调在那时候并不是一个公认的好选择。那时候其实还是外企红利时代的尾声,学生们都还争相去大外企、大咨询公司。现在卷的要命的互联网大厂,在那个时候,也不是公认的最好选择。
而到了现在,我认识的几个在10年之前进入公务员体系的校友,确实混的还是不错的。
哪怕现在一坑难求的金融机构,曾经也是相对容易进的。我第一份实习在一个中型公募基金投研,直接也就进去了,那时券商投研其实也差不多,没那么难进,卷成现在这样,也是始料未及的。而相反的,并没有那么多人意识到可以去金融机构,意识到的,过去也不是最优的选择,因为那时基础岗位的待遇水平都不是很高。大家都还是在争相往大快消大咨询领域卷。
回到现在,是不是也一样?现在挤破头的一些坑,未来是不是也会向我那时候一些人挤破头进去的坑一样,泯然众人?而一些一般的坑,重新成了香饽饽?
谁也说不好。
这么些年下来,我只是觉得,时代变化太快,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最优解,只是当初做出的选择,不要死撑,也不要后悔,就行了。
---------------回顾去年--------------
我2021届毕业生,由于是强工科专业,就业一直不错,所在专业的同学几乎没有进入gwy之路的。而我也拿到了比较满意的offer。出于考考玩的心态,就参加了某几个省份的定向选调,基本算是半裸考状态了。接触了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考生。
闲聊后才知道,他们很多都属于是全国范围内的选调巡考大军,哪里能报名就考哪里。考完这场接着赶下场,好家伙!给我听出了赶集商贩的感觉。我当时很不理解,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执着于选调。其中听到的最多的回答是:“如果我是计算机专业,我肯定不会来考公”。
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种:
一、生化环材类专业:硕士毕业基本都没什么好出路,还要被资本家压榨。能力强的一直读到博士,当个一般学校老师。但现在高校老师也不好当(非升即走),压力也很大。还是体制内舒服。唯一能不限专业上岸的就是定向选调。
二、传统机械行业类:现在的机械行业就业待遇远没有前些年吃香了。十年前机械类行业10W的年薪能过人上人的生活。现在给你20W的年薪能干什么,再看计算机都已经30W起步了,机械行业越老越吃香就是个笑话,老死了估计都够不到40W的天花板。[我对此也算比较了解,车辆专业也属于机械大类,已经是机械行业的待遇最高点了,其余传统机械就业,好点的就是央企或国企或军工类研究院(硕士起步),除去个别福利待遇好,不怎么加班。大多数工作时间基本也对标996了,但薪资却没有对标大厂的996薪资。]
三、金融、经济、管理类等考公专业对口类:个别有能力的会去薪资很高的企业,一般人普通人找到的工作也就是10-20多W,但是像苏南,浙北,广佛深,gwy待遇都不比一般企业低,而且工作压力也不太大,而且这类专业女性占比大,体制内各项保障都全面。而选调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相对考试压力最低的途径,必然是收到了万千宠幸。
四、家里父母是体制内的一般中产阶级:这类考生家庭在父母这代手里有了一定的积蓄(新一线城市首付基本没问题),且身处体制内知道其稳定及各种福利[尤其疫情当下,稳定更是他们的口头禅]只要子女过好自己的生活,父母的养老都不用他们操心,甚至还能给他们补贴。
(我就见过很多这样的考生:
考生A:父母天津gwy,为了进天津选调高校阵列,一般本科考研逆袭985学校的低分专业,职位拿到选调报名入场券。
考生B:父母一方为某区级副处,在子女读研期间就在本地买好了房子,只为等他毕业考上本地选调生,事实上他确实也考上了,花重金培训行测申论能力,不差钱,几W的班说报就报。
考生C:父母南京公务员,为了让女儿能有江苏名校优选的报名资格,吉大法本保研去了南大,因为某吉在江苏的认可度不太行。
考生D:读研时水水的只想混毕业证,平时考试能力也不行,但家里只有一个想法,南方的gwy ,随便那个只要能上就给你全款买房,去参加考试都是飞机直飞,最终上岸浙东)
---------------------反观今年-------------
从每一个省份的选调公告发出开始,网上都会吸引一大批的应届生关注,且以硕士居多。
真是验证了那句话,”2020年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看着明年即将毕业近1000W毕业生,未来5-10年内进入体制内考试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似乎名校硕士的最好出路都是gwy,而且更多省份开始对清北,华五等优质学校生源开始第一批率先抢人。中末流985都只能挑人家剩下的。简直是卷的一塌糊涂。(求求给一般学校留一条生路吧)
不可否认,疫情影响下。人们最想找的就是稳定的工作,不会因经济萧条而失业、也不会因工资倒挂而苦恼、更不会因老板PUA而无奈。选调生最开始的培养党政干部的优势,也几乎被几年内大批涌进的人数所冲淡,更多的也就是一个稳定的饭碗。
然而饭碗也分金银铜铁铝塑料,苏中、苏南、浙东、浙北、厦门、珠三角(广佛深珠)、成渝某些区等,这些地方的待遇以前都很可观,即使目前在全国统一降薪的背景下,依旧被莘莘学子冲破了头。
应届生有自己选择就业的权利,希望想清楚自己以后该走哪条路,盲目跟风考选调(所有定向选调仅限应届身份报名),被某些省份用盲盒模式忽悠过来,到时候分配岗位不尽人意,也是后悔莫及。
此刻我大抵明白了那些选调巡考大军的感受,他们不过也是给自己的人生多个选择和磨练的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